0%
三、晉遼恩怨 2.「戰」還是「和」?

三、晉遼恩怨

2.「戰」還是「和」?

桑維翰就是厲害,對天下時局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全面分析,一口氣說出了「十不可」。全面否定瞭然以軍事行動對抗契丹的可行性。
契丹要謀定而後動。
契丹軍隊長項是運動戰、閃電戰,弱項是陣地戰和持久戰,自從興兵以來已經四個月了。況且在耶律德光主動兵退三十里之後,東部契丹軍隊也吃了敗仗。兩相呼應,堅定了耶律德光撤軍的決心。他留下趙延昭守貝州,自己率領契丹主力北還幽州。沒多久,趙延昭也一把火燒了貝州向北撤走。
就在石晉軍隊忙著守衛黃河的時候,北面行營都大元帥高行周被契丹大軍包圍在了河北戚城(今濮陽縣北)。戚城一戰十分慘烈,在史書的幾個地方都有記載。晉軍頭號大將高行周和二號大將符彥卿等人差一點被契丹殲滅。這一戰的失利和景延廣的瞎指揮有直接關係。後來得到緊急軍情的晉朝皇帝石重貴親自挂帥救援,才在死人堆里把高行周等人救出來。
石重貴剛剛即位稱帝,景延廣就極力主張改弦更張,在他主導的致契丹國書中,石重貴只自稱孫皇帝,但不再向契丹稱臣國。這個差別可是巨大的,孫皇帝是指輩分和年齡,這東西因自然條件而發生,沒法改變。即使有輩分差別也屬於家人禮數,範圍限於私人範疇。可是如果「臣國」倆字取消,就變成了平起平坐的鄰國了,等於不再承認石晉王朝是契丹的從屬國。這個可是國事也是公事。
小打小鬧幾年後,安重榮決定起兵公開對抗契丹。他向皇帝石敬瑭寫了一篇幾千字的長長奏章,申請聯合吐谷渾、突厥、沙陀等受契丹奴役的難兄難弟,一起反抗契丹的壓迫,和契丹全面開戰,收復國土。
貝州是什麼地方呢?在現河北省南宮縣東南清河縣附近,當時是水陸交通要道,南北互通的軍事重鎮。後晉朝廷將大量的米面糧油囤積在這裏,作為北方軍事行動的糧草供應基地。貝州儲備的糧草數量足以支持大規模戰爭三四年使用,可見此地戰略位置之重要。當年李存勖南下中原時,和梁帝國大將就曾一度在貝州一帶發生激戰。
桑維翰在否定主戰派的同時,也提出了他的建議。
在對待擁兵自重的藩鎮方面,石敬瑭採取了不同的策略。通過「先兵后禮」的政策,軍事重壓之下取得優勢勝利,但避免因痛打落水狗而激化和擴大矛盾,反倒繼續給予失敗者高級禮遇,從而徹底擺平了前朝大臣范延光。
石晉朝廷開始不斷地逮捕契丹在中原的商人、使節及交流團。契丹國享受了石晉六七年的供奉,飄飄然之際突然被石晉新皇帝蜇了一下,頓時惱羞成怒,緊急研究如何對付這個石重貴。
晉軍在搞不清情報是否屬實的情況下,沒敢貿然追擊契丹,其實也沒有多少剩餘能力追擊了,只能見好就收。
經過了幾個月艱苦的討伐戰爭,石敬瑭總算勉強消滅了安重榮和楊光遠,但朝廷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原本虛弱的國家元氣大傷。
諸位要注意了,耶律德光此次出兵調集的主力部隊並非契丹鐵騎勁旅,而是用的漢人淪陷區軍隊為主。這說明耶律德光想讓漢人打漢人,也是出於謹慎考慮,先讓這些漢人降兵打頭一陣,一探虛實。
在「鴿派」和「鷹派」相持不下的時候,皇帝的分量就尤為重要了,皇帝站在哪一邊,哪一邊就會佔據上風。石敬瑭執政七年一直站在「鴿派」一邊,而石重貴卻一反老子的態度,選擇了「鷹派」一邊。
契丹最初南下的時候,每奪得佔據一個地方,就建立自己的府衙政權,任用當地官員,實行撫慰統治政策。馬家渡一戰,契丹損失慘重。契丹由此被激怒,改變政策,對中原州城府縣實施了瘋狂的報復屠殺政策。契丹的大肆殺戮,激化了淪陷區的矛盾。老百姓和淪陷官吏不等晉朝救援,主動紛紛抗擊契丹。這對契丹也是不小的打擊。
一旦開戰,中原就要派大軍北上作戰,可是契丹游牧民族,不會在關內戀戰,他們會及時撤走。如果中原大軍回來,可契丹又會迅速入關來襲。如此一來河北一帶將成為拉鋸戰游擊戰的戰場,老百姓將天天受到戰火的苦難,這是其七。
夠賊的。
因為利益大不同。
誰願意把腦袋夾在腰帶里,更何況泱泱中華大國,皇朝正統,歷史上哪受過這個鳥氣?難道要永遠這樣受契丹欺凌?難道要永遠給人家當奴才?
就在契丹發動戰爭準備南侵的時候,貝州城內出了姦細。這個晉軍士卒逃亡到契丹大軍營中,向契丹一五一十報告了貝州虛實。契丹先鋒大軍在趙延壽帶領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到貝州,接著耶律德光親自率領主力部隊也殺到了貝州。兩人分兵兩路對貝州南門和東門展開了猛攻。由於貝州守軍離心離德,有人叛國投敵,偷偷打開城門引契丹軍隊入城。
不知道為何石敬瑭將read•99csw•com馮道作為顧命大臣。馮道雖然受到石敬瑭的寵愛,但以石敬瑭的智商不應該將這麼大的事情處理得如此簡單草率。他完全有機會多指定幾個人作為輔政顧命大臣。這是一個不解之謎。此事的後果的確證明了石敬瑭的草率。
可晉軍沒有動靜。
破國思良將,後晉君臣朝野都不約而同地想起了桑維翰。
剛剛安定了三四年的後晉國內又爆發了內戰。
現在中原剛剛安定下來,滿目瘡痍還沒有褪去,老百姓的生活還沒有恢復,國庫空虛。朝廷艱難地維持局面,還天天提心弔膽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更別說要全民總動員瞎折騰了,那還不把天下折騰散架了,這是其八。
一是契丹國內有一部分人主張對石晉動武,其代表人物是趙延壽。趙延壽就是趙德鈞的兒子,後來被契丹俘虜。鑒於趙延壽曾是後唐宰相,出於漢人制漢的需要,契丹仍重用趙延壽為宰相級官員。趙延壽在契丹仍然野心不死,夢想著成為契丹漢人的首領,甚至有朝一日可以在契丹支持下坐上中原「偽皇帝」的寶座。因此,趙延壽極力勸說耶律德光出兵討伐石重貴。
從太原之戰中收降過來的大將楊光遠,隨著地位和軍事實力的上升,野心開始膨脹,頭腦開始發熱,手伸得越來越長。不僅在他自己的地盤上吆五喝六,還對朝廷大政方針指手畫腳,特別是不滿桑維翰的權勢,迫使石敬瑭將桑維翰調職。石敬瑭包容再包容,忍耐再忍耐,後來實在忍無可忍了,石敬瑭決定修理修理楊光遠。
這一仗殺得人喊馬嘶、天昏地暗、風雲失色、日月無光,從早上一直打到晚上。最後雙方傷亡都很慘重,血流成河,染紅了泥土。戰場之上堆積了厚達三寸的一層箭頭兒,卷刃的和折斷的兵器漫山遍野,面目全非的兩國士兵屍體枕藉如山,破爛的旗子和鎧甲鑼鼓帳篷如枯枝敗葉一般綿延不絕。
交代完這件事之後,石敬瑭腿一蹬眼一閉,帶著無限的屈辱離開了這個世界。
石敬瑭打算以做通主戰派的思想工作為上策,於是轉過頭苦口婆心地開導安重榮,不讓他發動戰爭。安重榮根本不聽石敬瑭嘮叨來嘮叨去。他一門心思要打仗,並且愈發地看不起石敬瑭,嫌石敬瑭窩囊。
石敬瑭也怒了,心想安重榮你個兔崽子敢不聽皇帝的話,我忍了你很久了,現在居然登著鍋台上炕,還要造反,豈能容你,老子先滅了你。
城內後晉皇帝石重貴也披掛上陣,親自出征。
契丹前鋒大將趙延壽和趙延昭率領契丹大軍殺奔貝州而來。趙延昭是契丹大將趙思溫的兒子。趙思溫就是那個逼著述律皇太后自斷手腕的人。即便如此,老趙依然受重視,可見契丹對待漢人官員的態度。只要有能力,一定會得到重用。
桑維翰復出,任中書令兼樞密使。桑維翰就是有本事,復出主政之後,日理萬機,通宵達旦工作,身兼文武朝政總指揮,幹練決斷裁決不漏,堆積如山的事情在他手底下如行雲流水被處理的高效穩妥,幾個月之後就把破敗不堪的朝局打理的井井有條了。但是桑維翰和很多能幹的人一樣,有一個毛病,性子急,不能忍,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
後晉朝廷震動,立即調來歸德節度使高行周為北面行營都部署,以河陽節度使符彥卿為馬軍左廂排陳使,以右神武統軍皇甫遇為馬軍右廂排陳使,以陝府節度使王周為步軍左廂排陳使,以左羽林將軍潘環為步軍右廂排陳使。
時間過得很慢,因為人感覺。
契丹主力大軍在趙延壽和耶律德光的率領下,兵發幽州,毫不費力瞬間攻克貝州。契丹帝國同時在西部還派出了另一支部隊,入雁門關,殺奔太原。此時鎮守太原的是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劉知遠早就看出來後晉小皇帝石重貴是個惹禍精,早晚要招致契丹兵戎相見。但石重貴和劉知遠不和,一直對劉知遠排擠。因此,劉知遠自己在太原暗地裡加強戰備。在劉知遠的奮力抗擊之下,雁門關一線的契丹軍隊被打敗退去。
可以說西起滑州東到鄆州,契丹大軍全線壓上,已經迫近黃河天險。
他建議後晉高祖石敬瑭內修政治,抓緊辦好自己國內的事情。辦好哪些事情呢?訓農、習戰、養兵、息民四件大事。
開封汴梁的確水陸交通商貿便利,可是地處黃河邊上,缺乏戰略縱深,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契丹佔據燕雲十六州之後,長驅直入,可以很快逼近開封。皇都時刻處於險境之中。所以說,石敬瑭做了兩件錯誤的事情,一是割讓北方屏障燕雲十六州,二是放棄洛陽都城山河險固屏障,遷都開封。
對這麼有骨氣、有志氣、有士氣的下屬,除了表揚、鼓勵、支持之外,還能做什麼呢?難道要打壓他們、抑制他們、潑冷水嗎?恐怕一般人都是這麼想的。
安重榮盛怒之下,決九*九*藏*書定不跟著石敬瑭混了。安重榮覺得石敬瑭實在沒出息,他帶著成德藩鎮反了。
桑維翰建議皇帝石敬瑭把國內的這四件大事抓好,要持續地抓,一抓到底,不能放鬆。等到國泰民安、財力強大之後,再等待機會,捕捉機會,打翻身仗。到那個時候,該出手時就出手,出手一定會有較大成功把握。
契丹魏王趙延壽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建議:「晉軍的主力大多在黃河之上,只是畏懼於我軍的鋒銳,只敢守不敢戰。我們乾脆集中兵力主動出擊,直搗晉軍營寨,畢其功於一役,則天下大定。」
馮道和景延廣想來想去選來選取,選中了齊王石重貴。
一連十天老天爺稀稀拉拉下雨不停。
時間過得既不快也不慢,因為老天掌握。
石敬瑭似乎早有主意,他把宰相馮道單獨找來,秘密接見。六月十三日,石敬瑭已經虛弱地說不出話來,他命人把小兒子石重睿領出來,向馮道磕頭行禮,然後又命人把兒子抱在馮道懷裡。意思是請馮道輔佐幼子繼承皇位。
被一腦門子官司煩得要命的石敬瑭,看完桑維翰的奏章,一拍大腿說道:「桑維翰說得有道理,就這麼辦!」石敬瑭如醍醐灌頂般清醒了,下定決心繼續保持和契丹的友好關係,委曲求全,暗修內功,眼下絕不能發動戰爭。
在馮道和景延廣的操辦下,中了頭彩的石重貴登上了後晉第二任皇帝寶座。石重貴生於公元914年,時年二十八歲。
不發動戰爭並非不重視軍事建設。國家要深入開展軍隊訓練,有條件的情況下加大軍備投入,提高軍隊戰鬥力。
看完契丹再看看中原,剛剛平息戰火,民不聊生,軍事力量有待恢復,與契丹強大的軍事力量比較起來,差距太大,這是其五。
人算不如天算。
不這麼做,又能怎麼做呢?
從此兩國關係破裂。
一天後,後晉皇帝石重貴到達澶州,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屯兵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已經被契丹封為魏王的趙延壽屯兵南樂。
這時候兩個因素促使耶律德光下決心進兵中原:
石晉的國書送到契丹。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打開一看,頓時大怒,當即發難指責石晉朝廷沒有經過契丹帝國批准就擅自擁立新君,並派使節來到洛陽向石晉朝廷興師問罪。景延廣一看契丹來勢洶洶,特別是看到契丹使者那個牛叉爛樣兒,當場把契丹使者罵了個狗血噴頭。
很多人只看到中原向契丹進貢交錢,看到中原低三下四受屈辱。他們沒有想明白,如果戰火一起,兵連禍結,消耗的財力物力人力要比這些進貢大得多!這是其九。
確定皇位繼承人歷來是個難題。
現在,石敬瑭割棄燕雲十六州的後遺症充分暴露了出來。契丹沒有長城和燕山山脈的阻隔,直接從河北北部南下中原,在一馬平川的幾百里平原上,契丹鐵騎可以說如同一支機械化部隊,風捲殘雲一般迅速推進,如入無人之境。誇張一點說,契丹朝發幽州可以夕至洛陽。貝州淪陷,後晉朝廷在樞密使景延廣指揮下,發布命令調集幾路大軍會戰。還沒等高行周出發,契丹前鋒已經佔據了鄴都魏州。
安重榮這麼高調對抗契丹,愁壞了後晉高祖皇帝石敬瑭。
公元942年五月,後晉高祖皇帝石敬瑭一病不起。
公元944年春天,後晉邊境告急。
在這次後晉與契丹的戰爭中,有一個人大家不要忽略。河東節度使劉知遠,他曾是石敬瑭的心腹幹將。要說各藩鎮中最強大的就是劉知遠,可是他只在自己地盤上抗擊契丹,沒有奉命支援中央作戰。因此,後晉皇帝石重貴懷疑劉知遠有異心。此話傳到了劉知遠耳朵里,劉知遠緊張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此時的桑維翰已經不是樞密使了,被調任泰寧節度使,在兗州做官。石敬瑭很信任桑維翰,他們倆之間仍保持聯繫,經常一起商量國家大事。
契丹使者往來中原,成德是必經之路。
耶律德光聽後點點頭,也只好如此。
至此,後晉和契丹的結束第一階段戰爭。
公元941年,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實在受不了契丹的鳥氣了,更看不起石敬瑭和一干投降派的奴才相。作為北部邊防重鎮,安重榮不管後晉的什麼國策不國策,屢屢對契丹動手動腳。
這一戰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這是後晉不穩定的必然後果。一大堆藩鎮諸侯趁火打劫,其中就有被削弱了兵權的楊光遠。
在契丹實施攻勢晉國實施守勢的戰局下,攻的一方信誓旦旦咄咄逼人,守的一方提心弔膽疲於奔命。可就在這種優劣勢明顯的時刻,一場大會戰改變了戰場形勢。
當初,石敬瑭奪取了後唐的天下,在洛陽睹物傷懷,總覺得彆扭,就打算遷都到開封汴梁。正巧魏州的范延光陰謀作亂。樞密使桑維翰針對平叛提出建議:「開封大樑地處交通要道,向北控扼燕、趙,向南通https://read.99csw•com達江、淮,水陸匯通,商賈雲集,物產豐富,是個好地方。更重要的是開封距離魏州很近。如果范延光造反,大軍可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勢先發制人。」
石晉內部對於土地的淪陷和對於契丹的外交政策,產生了巨大分歧,主戰派和主和派的矛盾愈演愈烈,伴隨石敬瑭的死去和小皇帝的登基,這個矛盾達到了頂點。
就在石重貴的服軟請求被契丹拒絕的同時,又傳來一個壞消息。東南沿線的契丹在滄州一帶南下,後晉大將楊光遠投敵,勾引契丹攻陷博州,直抵黃河重要渡口馬家渡,左武衛將軍蔡行遇被俘。
後晉朝中主戰派和主和派之間的鬥爭,一直持續不斷,愈演愈烈。石敬瑭在世的時候還能勉強鎮得住。石敬瑭一死,兩派之間的矛盾繼續升溫,連後晉末帝石重貴也深陷於此。從這個角度上看,石晉對契丹國策的大轉折雖然以石重貴稱帝為標誌,但並非完全由於石重貴一人所能主導。
石敬瑭在他人生剩下不多的時間里,像梳理亂麻一樣,一根一根地梳理天下大事。在對待契丹方面,作為後晉的最高統治者他不僅以身作則,向契丹曲意奉承,而且一再誡勉邊鎮大將和官員要克服各種困難執行好這一條國策。
史書上對石重貴的評價差異很大,《資治通鑒》基本上持否定態度,記錄他一些不屑的劣跡,認為他不具備做皇帝的才能,逞一時意氣招致契丹大舉進攻,頃刻遭遇滅國之禍。《舊五代史》對石重貴的評價還比較正面,說他年輕有銳氣有志氣,敢於和契丹做鬥爭,在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中表現不俗,論才幹不好也不差,屬於中等人,最後國破受辱很是可惜。
自從立國之初,後晉內部就存在「主戰派」和「主和派」,主戰派罵主和派是投降派,主和派罵主戰派是惹禍精。石敬瑭在兩派之間費盡心思周旋。石敬瑭之所以如此大費周折地在兩派之間周旋,之所以對任何一派的腰桿都不很硬,核心是因為石敬瑭賣國在先。他為了一己私利,把偌大邊疆國土拱手與人,他是始作俑者,罪惡的源頭在他那裡。所以,無論時局多麼艱難,這個孽是他先做下的,他沒有太多的正氣指責別人。
非也,非非也,非非非非也。
這他奶奶的什麼事啊?槍口原本該對外,現在成了窩裡反。
安重榮接待契丹使者的時候,不是謾罵就是冷嘲熱諷,到後來竟然派人在半路上暗殺契丹使者,打劫他們的或者他們攜帶中原的財物。
那麼誰年齡大呢?難道只要年齡大就行嗎?
這是一場血腥殘酷的戰爭,是一場傷亡巨大的戰爭,是一場誰也沒有勝利的戰爭。
積極引導鼓勵老百姓發展農業,這是立國的根本,有了錢糧才有一切。在動別的心思之前,必須填飽肚子、穿暖衣服。
石重貴自幼不愛讀書,勇武好戰,一身武藝不簡單,衝鋒陷陣有些氣概。由於年輕有衝勁,石重貴在石晉王朝中迅速崛起。後晉天福二年,石重貴從太原入朝洛陽,被封為光祿大夫、檢校太保、右金吾衛上將軍。後晉天福三年,被封授為開封府尹、檢校太傅、鄭王,沒多久又加封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晉天福六年,由開封府尹改任廣晉尹,進封齊王。天福七年正月,加封兼侍中,相當於當朝宰相待遇。石重貴能夠被馮道等人擅自選定為接班人,估計最大的原因是他的地位和影響力,已經成為石敬瑭子侄一輩中較為成年和有實力的王子。
小皇帝石重貴聽說契丹大軍南下,立即起駕向西去洛陽,打算避敵鋒芒。石重貴剛剛離開開封第三天,契丹前軍已經殺到了黃河北岸的黎陽。由此可見速度之快,這是以前幾十年中從沒有過的先例。後晉朝廷又立即調集右武衛上將軍張彥澤率兵抵禦契丹于黎陽。
石晉方面緊急布防,調來前保義節度使石贇守麻家口,前威勝節度使何重建守楊劉鎮,護聖都指揮使白再榮守馬家渡,西京留守安彥威守河陽。晉軍在黃河各大渡口嚴陣以待。可是萬萬沒想到,在楊光遠引導下,契丹東部軍隊渡過了馬家渡。石晉朝廷又緊急調集軍隊萬人馳援馬家渡。
公事大於私事。
因為老天幫了晉軍大忙。
石敬瑭的辦法是「剪除羽翼,調離基地」。他先藉著各種名目把楊光遠手下大將一一提拔,提拔到別的地方做大官,分化削弱楊光遠的權勢。再通過明升暗降的辦法,把楊光遠的官爵加封加封再加封,換地換地不停地換地方,一連挪了三四個窩,才把楊光遠的實力逐步掏空。可謂煞費苦心。
安重榮所謂的反抗壓迫行為,實際上是自以為是,既驕傲又輕敵。至於聯合吐谷渾的理由更不成立,吐谷渾受契丹壓迫比中原嚴重得多,吐谷渾是想借刀殺人,利用石晉打擊契丹,軍事力量上不具備條件,這是其二。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終於下定read.99csw•com決心,大舉兵伐中原。
劉知遠手下校將郭威對劉知遠說:「河東山河險固,風俗尚武,士多戰馬,靜則勤稼穡,動則習軍旅,此霸王之資也,何憂乎!」郭威勸劉知遠霸據河東。此時的郭威已經從一個小兵卒混到了軍校一級的頭頭兒了,成為劉知遠的親信。劉知遠後來成了後漢的皇帝,郭威成了後周的皇帝。
耶律德光靜靜地埋伏等待。
桑維翰詳詳細細地闡述了他的治國方略,應該說他的建議比較符合當時石晉和契丹的實際情況,建議措施切中要害,目標明確,措施具體,邏輯清楚。
最後,耶律德光下令罷兵,兵退三十里。
時間過得很快,因為人感覺。
契丹和石晉關係如此親密,雙方盟約早已昭示天下。現在對方沒有奓刺兒惹事,石晉反倒要挑起事端,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即使中原打敗契丹獲得勝利,也會留下無窮後患。萬一戰爭失利,敗給契丹,那可能會招致滅國之災,這是其八。
可是主和派的首席代表人物桑維翰自有一番高論,他這番言論極具有代表性,不僅僅體現在這件具體事情的處理上,放在幾十年上百年的歷史時空中,在中原與契丹的關係中,桑維翰的這一番意見也是具有代表性的。
此時一個人對劉知遠說了一段話。
具有擁戴推帝大功的馮道和景延廣權傾朝野,一時之間無人能及。特別是景延廣私心雜念深重,一門心思爭權奪利,操縱皇帝以拔高自己的地位。
三月初,契丹十萬藩漢大軍從東西兩側包抄澶州城。
契丹帝國有這樣的成就是有原因的,契丹皇帝英明神武,有勇有謀,契丹官員團結努力,契丹國內農牧業發達繁榮,又沒有遇到大的自然災害,契丹國內沒有麻煩,這是其四。
這時候石重貴被嚇了一大跳,他才知道契丹不是好惹的。他急忙派人寫信給耶律德光,要求兩國罷兵重修舊好。耶律德光回信說:「事已至此,沒法再改了。」拒絕了石重貴的請求。
沒等石敬瑭把亂麻梳理好,兩派之間的矛盾終於走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
二是石晉內部出現了分裂,受到排擠打壓的大將楊光遠變節投敵,秘密寫信給契丹,報告中原虛實,極力邀請契丹南下中原,他在石晉內部為策應。第二個石敬瑭產生了。
契丹最先堅持不住了,主動撤出戰場。
窮兵黷武、戰爭頻仍之後,國家不得不遷就優待武官將領,邊境藩鎮地位肯定會上升,軍人的重要性過於顯著,不可避免地會重演歷史上屢屢發生的諸侯驕縱不法欺凌皇權的事情,到時候皇帝不得不忍氣吞聲。這是其十。
契丹主力于魏州一帶大舉壓上,和後晉主力發生激戰。契丹佔據了上風。在西北和東部戰場,由於契丹軍力薄弱,雖然進軍速度快,可是戰鬥力不強。馬家渡被晉軍奪回,擊敗契丹軍隊萬人。滄州一線的契丹押運隊和輜重運輸隊也中了晉軍埋伏,損失慘重。夏州(今寧夏)境內四萬晉軍東渡黃河主動出擊,襲擾契丹西部邊境,以策應中原戰局。
契丹之所以撤出戰鬥,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耶律德光的判斷出現了失誤。這次出師入侵中原之初,楊光遠秘密報告耶律德光說中原軍隊疲敝不堪,已經有一大半喪失了戰鬥力。可是在澶州城下,耶律德光看到裝備精良、嚴整有序的晉軍部隊,大吃一驚。他認為他誤判了軍情,錯以為晉軍很容易攻破,現在看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所以,耶律德光不敢戀戰,知難而退。
讓老百姓安生過日子,人心穩,一穩百穩,人心順,一順百順。老百姓安定下來,社會秩序才能穩定,國家統治才能牢固。
公元943年十二月,契丹皇帝聚兵點將,調集山後八軍和幽州兵馬五萬,以趙延壽為統帥。耶律德光對趙延壽說:「延壽啊,你好好乾,如果滅了石重貴這小子,中原就是你的。」趙延壽頓時精神百倍,奮勇當先,率兵出征。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消息早已灑滿黃河兩岸,盡人皆知契丹撤兵離去。
如果一旦和契丹關係破裂,中原朝廷必須要加強邊防,派的守軍太少則沒有能力抵禦敵人入侵,如果派的守軍太多,中原後方又沒有那麼多糧草錢財供給,國力虛弱,這是其六。
耶律德光受不了了,他不知道晉軍為何不上當?且契丹暴露在荒野里,人困馬乏,眼看著就堅持不下去了。
皇對皇、將對將、兵對兵,一場勢均力敵的大戰、惡戰、短兵戰、生死戰在澶州城下拉開帷幕。
敵軍達到魏州,距離黃河南岸的都城開封汴梁近在咫尺,皇都危急!
再看看契丹,這些年來,契丹帝國兵強馬壯,實力一路攀升,又大又強,吞併了周圍很多政權和土地,可以說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契丹軍事太強大,這是其三。
國事大於家事。
以皇帝石敬瑭為代表的主和派和以安重榮為代表的主戰派論戰不息,矛盾迅速升級,九九藏書兩派之間互不相讓,最終走到了激化的地步。
這團亂麻在石敬瑭手裡一時半會兒理不清,石敬瑭又急又無奈。這幾年石敬瑭身體一直不好,健康狀況日益糟糕。在內憂外患折磨之下,石敬瑭的身體終於吃不消了。
馮道這傢伙沒有遵照石敬瑭的遺命辦事,而是找到了天平節度使、侍衛馬步都虞候景延廣商議出另一套方案。馮道和景延廣認為,現在國家多難,應該由一位年齡大一些的皇帝主政,石重睿還是個孩子,難以肩負大任。應該說馮道的這個主張有一定合理性,再拋開封建社會忠君因素不考慮,其主張更具有必要性。
二月,楊光遠打算從青州向西和契丹會合。楊光遠到達鄆州時被後晉官軍擊敗,幾乎全軍覆沒,從此楊光遠縮回青州,再也不敢露頭兒了。
兩國軍隊相距咫尺。
桑維翰給皇帝寫了一份奏章,闡述了他對時局的看法。他認為石敬瑭之所以能解脫晉陽之難且取得天下,主要得益於契丹幫助,現在絕不能做背盟負約的事情,道義上不能陷入被動,這是其一。
石重貴雖然被耶律德光選中為接替石敬瑭鎮守太原的皇家貴族,但他對契丹卻沒有好感。石重貴之所以偏向「鷹派」一邊,有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一是他本人血氣方剛,不諳世事風雲滄海桑田的緣故,蠢蠢欲動,逞一時之勇,打算不受契丹窩囊氣,挺胸做皇帝。二是他身邊的重要大臣沒頭腦,蠱惑攛掇他,使小夥子石重貴更加迷失了方向。
契丹也急,晉軍也急,只有老天不急。
石重貴腦袋發熱發昏,耶律德光可不是愣頭青生瓜蛋子。桑維翰闡述契丹國內治理強盛也是實情,同時也反映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這十幾年的執政水平的確不凡,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有作為的英明君主。契丹雖然對石晉保持了強大的軍事政治經濟優勢,但石晉並非渤海國這些小國弱國可比,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兩國一旦開戰,契丹失敗的可能性很小,但也必定要付出不小的代價。契丹帝國的皇帝和大臣對此抱有清醒的認識。所以,在最初的時間里,契丹並沒有因為石晉朝廷的反目而立即動武。
頃刻之間,糧倉貝州陷入浩劫。糧草全部被契丹洗劫,一萬多守軍被屠殺。這些糧草對晉軍意味著什麼?晉國內已經連續兩年大面積的鬧蝗災,莊稼被啃得不僅顆粒不剩,連枝葉秸稈也一掃而空,餓死了十多萬人口。
晉軍得到消息契丹棄城撤走,摩拳擦掌準備追擊。可是陰雨連綿,不適合出兵作戰。晉軍只有被迫等待。
公元937年,石敬瑭以洛陽漕運不便為由,遷都開封汴梁。
上天沒有留給石敬瑭更多的時間理這團亂麻。彌留之際,石敬瑭還要處理最後也是最棘手的一件事,確定繼承人。
其實石重貴並不是石敬瑭的兒子,他是石敬瑭大哥的兒子,但石敬瑭很喜愛石重貴。在石敬瑭稱帝離開太原南征洛陽時,經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欽點,石重貴被委任為太原留守,負責石晉王朝大後方的管轄。石敬瑭有六個兒子,大兒子石重英在洛陽被清泰帝李從珂殺死。次子石重信和三子石重義,年少有才華,但在范延光叛亂中,被叛軍所害。還有兩個兒子石重進、石重杲年少早夭亡。最小的兒子就是石重睿。要說石敬瑭教子還算有方,這一點比一般的皇帝要強不少,可是石敬瑭的兒子死的死小的小。
雖然皇帝決心採納主和派的意見,可是如何平息主戰派的情緒卻是一件很棘手的事。雖然皇帝一言九鼎,可是也要分時候,此時此刻的石敬瑭說出來的話連一個鼎的分量都沒有,充其量是一個鼎腿兒的份量,他個人壓制不住主戰派。
這是為何?
二月末,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想出一計,這一計和若干年前晉王李存勖在魏州誘殲劉尋阝的計策相似。耶律德光放出消息說要撤軍,而且把主力部隊撤出元城。但他留下了上萬的鐵騎精銳部隊埋伏在元城以北的頓丘。目的是劫殺上當追擊而來的晉軍。耶律德光要劫殺的晉軍可不僅僅是他正面的這一支主力晉軍,還包括了從恆州、定州即將趕來會師的晉軍。可以說耶律德光的胃口巨大,打算一舉將晉軍主力部隊消滅在頓丘。
這幾個月的戰爭把後晉徹底拖垮了,經濟崩潰,財政枯竭,軍備耗盡,老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積極主戰的樞密使景延廣此時才知道國難之大,危機之重,禍害之深。由於他指揮戰爭不利,被文武大臣參劾下台。那位搖頭晃腦的馮道宰相,因為哼哼唧唧沒有準主意,對於國難毫無建樹,也被免職到地方任長官去了。邀契丹以自固的楊光遠大勢已去,被討伐的晉軍分屍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