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江山一統 1.迷霧重重

三、江山一統

1.迷霧重重

那麼柴榮逗留澶州是什麼目的呢?如果觀望病情,完全可以到京城去觀望啊,為何一定要留在澶州?一種原因是周太祖郭威在澶州兵變,龍升篡位,奪取天下。第二個原因是柴榮曾在此任藩鎮多年,是他獲得獨立地盤的一個職務。柴榮對此地有感情,是不是有某種情結,既然龍升於此,那麼也想歸天於此?或者試探左右群臣,借柴榮病危趁機作亂,在澶州再來一次「黃旗加身」?
那麼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後周帝國官員派系之爭會趁柴榮病危交班之際爆發矛盾?
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柴榮萬萬沒想到,他死後不久,一個眼皮子底下的危機瞬間爆發。
儘管柴榮一心要建立君臣之間的互信關係,可到了關鍵時候,他也有心理障礙。所謂「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柴榮彌留之際,還是罷免了張永德的都點檢職務,並且沒有安排別的軍職。
第四位是趙匡胤,此時官拜忠武節度使、檢校太保,兼任殿前都指揮使。他受張永德領導,是張永德的直接部下。可以說趙匡胤的晉陞和張永德有密切關係,在高平之戰後,是張永德極力保舉趙匡胤,趙匡胤才嶄露頭角,被柴榮看重。淮南戰爭中,張永德、又多次讚譽和保舉趙匡胤。
柴榮的健康是否會好轉,直接關係到後面的一個大問題,是否需要安排後事?對此,恐怕柴榮自己也沒有準確的估計。畢竟他才三十九歲,正值盛年。況且他還請王朴卜卦說他可以執政三十年,與之比起來這五年才僅僅算是個開始。柴榮沒有得過什麼病,至少表面看起來身體還算健康。他未必肯甘心向病魔低頭。所以,他很可能認為此時安排皇權傳位事宜為時過早。
首先分析一下這塊木頭,絕對不會無緣無故地冒出來,肯定是有人事先做了手腳,埋在皇帝經過的路上,又「恰巧」被「發現」,發現之後居然能經過很多道安檢程序呈給了皇帝。這一連串的行動,如果沒有經過精心策劃是不可能做成的。而且做這件事的人身份一定不一般,他要具備和皇帝接近的條件。半路上冒出這麼一截木頭,以柴榮的智慧應該可以猜到是有人搗鬼。可是柴榮會不會相信呢?我想他未必完全相信,半信半疑是有可能的。因為柴榮和柴家人都有裝神弄鬼的記錄,柴榮對卜筮這種東西還很熱衷。所以策劃「木頭事件」的人,一定是把握住了柴榮的九九藏書這種心理。而這種半通不通的文字,正因為其信息有限,所以才會引發無限聯想。這截木頭很可能對柴榮的心理有一定影響,導致他對張永德有所猜疑。
一件事情是,柴榮在出巡河北的路上撿到一塊二三尺長的木頭,上面寫著幾個字「點檢做天子」。不過正史和野史都沒有記載,這塊木頭是柴榮出巡路上撿到的,還是回駕途中撿到的,當時很多人在場,看到了這塊木頭,誰也說不清楚這是什麼意思。第二件事情是,柴榮從澶州回到京師,很多人都陞官了,可是張永德卻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令人費解。
那麼柴榮不想認命,可又不知道此一病是否還能好轉,所以他不能表態,既不能按好轉表態,也不能按一病不起表態,於是就耗著,把大臣們耗得心裏惶惶沒著落。
范質、王溥、魏仁浦等文官都在柴榮身邊,這些人都是中央行政機關和中央軍事機關的大佬。此時,文職大佬中,三司使張美和吳延祚正在東京汴梁。
第五位是吳延祚,此人在我們的故事中出場不多,他從小就跟隨郭威南征北戰。由於讀書較多,吳延祚職業生涯在文武兩界都曾擔任重要崗位。可能也由於是這種複合型人才的緣故,吳延祚在柴榮北巡時,被委任為宣徽南院使、判河南府、東京留守。
我推測還有一個更重要更現實的原因,這次柴榮北巡意在加強邊防,震懾遼漢。不成想,這次北巡發生如此意外。一旦柴榮病情惡化的消息傳到敵國,遼漢一定會聯合起來大舉進攻中原,那麼剛剛收復三關這樣的一點點成就,很可能會喪失。因此,柴榮做出了邊撤邊打的戰略部署。澶州作為京師北大門,是戰略重鎮,柴榮駐守此處,很可能是想鎮守大局,支持河北的戰爭。果然,在柴榮駐守澶州的幾天里,河北捷報頻傳,周軍連續取得了幾場戰役的勝利,把北漢打得抬不起頭來。至此,柴榮認為短期之內,遼漢沒有膽量大舉反撲,澶州安全,京師安全。於是,柴榮起駕回宮。這或許是柴榮的真實意圖,也是他責罵張永德看不透的軍事謀略。
從這一點來看,也不太可能。因為柴榮通過多種手段並用,後周的文武大臣個人權傾朝野的情況基本沒有,派系傾軋鬥爭的現象並不明顯,應該說柴榮領導的這個團隊是一個比較團結的集體。因此,柴榮不必擔心官員集團之間的https://read.99csw.com爭鬥大爆發,而破壞政局穩定。
柴榮之死是個謎,柴榮傳位也是個謎。無論怎麼看,這其中都充滿了疑惑。
那麼帶在身邊的這些人是不是就一定受信任呢?應該說柴榮對這些隨行大臣還是很信任的。
第一位就是李重進。官拜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宋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兼侍中。李重進實際是柴榮所建立中央軍的最高指揮官。自從高平之戰後,柴榮大刀闊斧改革軍制,並從各地選拔驍勇善戰的士卒充實到中央軍即侍衛親軍中來,從而建立了一支直接由皇帝指揮的主力特種部隊。柴榮的這個做法有點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的中央軍。柴榮南征北戰主要靠這支部隊,不像以前王朝,發動戰爭的時候多靠某一個藩鎮的力量。如此一來,周帝國既加強了中央軍事力量,又抑制和削弱了諸侯藩鎮,一舉兩得。柴榮的這個努力很成功,基本扭轉了藩鎮驕兵悍將欺凌皇帝的局面。
君臣缺乏互信,甚至互相猜忌,多數情況下會直接危害到政權的穩定,也會對國家發展構成傷害。如何建立君臣互信?如何共享太平?如何和睦始終?這是柴榮煞費苦心的地方。柴榮採取了很多辦法,首先從思想上進行剖析,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讓群臣撰寫《為君難為臣不易論》的作文,直面各種誘因和困難,君臣坦誠相待,毫不避諱。再就是柴榮會及時批評教育有問題的部下,防微杜漸,見到不良苗頭就及時掐滅,防止愈演愈烈,難以收拾。因此,後周帝國幾乎所有的官員都受到過柴榮的批評。所以說,柴榮對周帝國的官員沒有太多的戒備心理,不像有些皇帝臨終時,要將功高震主有威脅的大臣除掉或想方設法剝奪權利予以打擊。
回到京城之後,柴榮的病情又遷延了十幾天。最終,柴榮沒有挺過這一劫。柴榮曾以「十年蕩平天下,十年休養百姓,十年共致太平」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可是他只在龍椅上坐了五年六個月。五乘六乃三十,正好與王朴的預言一致。王朴當時不便於說破,只是含糊委婉地說柴榮可以執政三十。而柴榮樂觀地當成了三十年。
第三位是韓令坤,其官職是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陳州節度使、檢校太傅。他受李重進領導,與步軍都指揮使並列。被柴榮留在了霸州駐守。
或許柴榮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他有意讓張永德接班九*九*藏*書繼位,結果發現張永德不是這塊料,也沒有這個野心,所以慨然作罷。沒有證據,難以猜測,或許到後文書會有更多的線索,再專門討論這個可能性。
柴榮為兒子傳位做了大量的鋪墊工作,可謂煞費苦心,機關算計。
但是柴榮病重甚至面臨歸天危險的情況下,他為何把手握重兵且又深受信任的李重進留在疆場呢?
既然柴榮認為沒有必要考慮傳位,那麼張永德冒冒失失地代表群臣詢問柴榮死後之事,柴榮當然不高興。但柴榮很了解張永德,認為他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不會思考這麼複雜的問題,所以柴榮推斷有人指使張永德。
這裏首先需要介紹幾個人物,因為這些人物都是後周帝國軍政界舉足輕重的大佬。
從這一點上看,柴榮沒有太多擔心文武大佬會搶班奪權。
柴榮抱病南歸,雖然放棄攻打幽州,但並沒有放棄攻打北漢,他留下李重進越過太行山去攻擊北漢。對這一部署,柴榮沒有說明意圖何在,估計是給太原劉承鈞一點教訓,鞏固一下北部邊防。
柴榮傳位毫無懸念,一定傳給兒子。不過他的兒子太小,大兒子柴宗訓才七歲。柴榮當然知道皇帝幼弱的弊病,幾千年的歷史上這種教訓比比皆是。如何保證兒子順利登基順利長大順利治理國家,成了柴榮面前的一道多元多次方程式。他不得不直面兩個殘酷的現實:他的短命和兒子堪憂的未來。這種悲劇性的結局和未來,對一顆充滿豪情萬丈氣吞天下的年輕帝王的心,是一個莫大的摧殘。柴榮不可避免地對未來產生了無奈的不可知論的猜想。由此也就不難理解柴榮告誡南唐加強戰備以作長久之計的心態了。
柴榮留下了主力作戰部隊在外,帶著以張永德趙匡胤統領的警衛部隊和韓通帶領的侍衛部隊回駕。韓通是侍衛親軍都虞候,是侍衛親軍部隊中僅次於李重進的二號人物。似乎柴榮並非因對這些將領的個人親疏關係,而是考慮到他重病期間的外患防禦,而做出的各項軍事部署。因擔心契丹和北漢趁柴榮病危之際入侵中原,所以柴榮將李重進率領的作戰部隊主力留在了疆場。既然無法征討幽州,柴榮便對於契丹採取了防禦為主的策略,令韓令坤駐紮霸州。而對北漢則採取了以攻為守的策略,派李重進繼續攻擊河東。從這一點上來看,排除柴榮不信任李重進而故意不將其帶在身邊的可能性。
如此串九-九-藏-書聯起來,似乎是這塊牌子提醒柴榮防範張永德,擔心他有篡位之嫌,才將其軍職割掉。這種推測是否合乎邏輯呢?
建立良性的君臣互信關係,一直是柴榮努力的一件事。他時常嘆息王峻和王殷之死,認為是太祖皇帝郭威對他們姑息遷就,以至於他們越發囂張,最終損害到了皇帝和國家利益,不得不以君臣反目結局。王峻和王殷被定為不忠奸賊,而郭威的名譽也受到損傷,被大家認為是過於刻薄猜忌,不夠厚道。
照此分析,柴榮所處的情況是五代以來皇權更替最好的環境了,那為何柴榮逗留澶州不回京師呢?為何柴榮責斥張永德呢?為何回京后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被剝奪了呢?為何柴榮發出後世不可知論呢?為何柴榮沒有指定輔政大臣呢?
柴榮責備張永德「獨不喻吾意」又是什麼意思呢?到底他認為張永德應該明白他的什麼心思呢?很多人猜測這句話,認為暗含玄機,特別是與另外兩件事情聯繫起來猜測,則更加具有可疑性。
第二位是張永德。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自小深受郭威喜歡,年紀輕輕就官居重要軍職。後來一直在中央軍任統領職務,現在官拜殿前都點檢、駙馬都尉、澶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地位僅次於李重進。「殿前都點檢」這個職務似乎是柴榮發明出來,的其職能大概再以往的殿前都指揮使演化而來,而殿前都點檢這個名稱似乎是套用了之前的大內都點檢的名稱。儘管設置了都點檢,但殿前都指揮使職位還保留,殿前都點檢權位在殿前都指揮使之上。張永德升任都點檢,趙匡胤接替了張永德殿前都指揮使的職務。在張永德之前,李重進曾是殿前都指揮使,可以說張永德是接了李重進的班。但是二人擔負任務不同,日常情況下,李重進統帥侍衛親軍,侍衛親軍其實已經變成了作戰部隊,而張永德負責中央警衛部隊,兩人互不統屬。張永德此人有口無心,雖然是孝子忠臣,可是性情直率,沒多少花花腸子,基本上沒有政治頭腦。
從時局各事項的重要性分析,柴榮暴病卧倒,那麼最重要的事情,一是他的健康是否有可能會好起來,二是外敵是否會趁虛而入。
既然是這樣一支重要的軍隊,其統帥一定很重要。既要能征善戰,更要對皇帝忠誠。郭威的外甥李重進被授予重任。這個職務是周太祖郭威臨終封授李重進的職銜。當時病榻上的郭威還九-九-藏-書專門囑咐李重進要好好輔佐繼任皇帝柴榮。柴榮執政五年多的時間中,一直對李重進很倚重,君臣信任無間。即使張永德、齊藏珍等人說了很多李重進的壞話,柴榮根本沒往心裏去。李重進對大周帝國對柴榮,忠心耿耿,屢立戰功,一路加官進爵,成為軍中地位最高的人。如果再升職的話,恐怕就要封王了。儘管李重進官爵不斷提升,但他一直牢牢掌控著大周帝國的中央軍核心部隊,可見其地位之穩固。
為了儘可能地穩定政局,儘可能地延續他確定的路線與執政格局,柴榮採取了多種措施。首先把沒頭腦的張永德罷免軍職,實際上是對他死後各方政治力量格局的保護。他擔心張永德以貴戚身份和實權地位,會做出出格的事情,甚至無人能夠鉗制他而惡性膨脹,危害朝局穩定。再一個措施是,柴榮臨終將文官宰相集團和軍事領導機關的重量級人物,實行了互相交叉兼職,既互相監督牽制,也互相平衡穩定,避免大臣之間奪權傾軋,朋黨亂政。
《資治通鑒》在行文風格上偏重於記載對治國安邦有重要參考意義的事件,注重闡述正道正理,彰顯忠信節義。這一點和《史記》差異很大。司馬遷注重考證,但也喜歡收集傳奇軼事,記載了大量信息和線索,這使得《史記》具有浪漫主義的一面,故事性及可讀性很強。不知道《資治通鑒》是故意裁剪有關內容,還是不屑於或不認可有關所謂的野史信息,反正有些故事因信息量缺乏,而顯得不夠完整和蒼白。專門記敘這段歷史的《舊五代史》不僅記錄了正史的信息,還收錄了一些野史資料,同時作者薛居正及其父親是後周帝國的官員,屬於當事人,他對事物的見聞具有貼近的一面。所以,我們綜合這兩部史書中的資料,對柴榮卧病傳位這段歷史進行一番推測。
如果說柴榮突然得了不治之症,還有可能用積勞成疾、酒後風寒推測,那麼他在回駕途中以及對後事安排的種種怪事,的確十分耐人尋味。無論如何也不是一段清晰的歷史。對這麼大的事件,正史信息量十分缺少,而各種野史的信息又充滿傳奇色彩,這就更增添了史上這一個多月各種事件的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