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謝絕宗教 五、沒有國界的國家

第四章 謝絕宗教

五、沒有國界的國家

如果說印度人面對的是「苦惱」,那麼猶太人面對的就是「苦難」。沒有哪個民族像他們那樣災難深重,一次次妻離子散,一次次國破家亡。也許,只有耶路撒冷第二聖殿遺址上的那座「哭牆」,才知道他們流過多少淚水。
身份認同,同樣重要。
先看印度。
佛教和耆那教創立之https://read.99csw.com日,也正是孔子大講仁愛之時。但到中國的西晉變成東晉那會兒,改革后的新婆羅門教(印度教),卻在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下勃然復興,以壓倒性優勢捲土重來,最後變成印度共和國的第一宗教。
宗教,是沒有國界的國家。
這,又是為什麼?
道理也很簡單:孔雀王朝滅亡后一千多年間,印度半島北部飽受外族的侵略和蹂躪。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催生了雅利安人強烈的民族認同感。這是需要宗教力量的。慈悲為懷的佛教,苦行主義的耆那,顯然不合時宜。能夠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只有雅利安色彩濃厚鮮明的婆羅門。
為這種制度提供思想武器、理論依據和精神支持的,是婆羅門教。唱對台戲的,則是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佛,就是「覺悟者」;耆那,就是「勝利者」;錫克,就是「學習者」。他們也都是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的「反對者」。是啊,佛性常在,眾生平等,每個人的血都是紅的,為什麼要分等級?神在乎的只是你的「覺悟」、你的「勝利」、你的「學習」,而不是你的「出身」。read•99csw•comhttps://read.99csw.com
比如「種姓制度」。
事實上,猶太教的真正創立,就在他們集體受難之時。公元前586年,也就是釋迦牟尼出生前二十年,中國春秋的楚共王討伐鄭國那年,耶路撒冷被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夷平。從國王、貴族、祭司到工匠,上萬猶太人被戴上手銬腳鐐擄往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
這是典型的不平等制度。
自由平等的旗幟,終於被高高舉起。
比如猶太。
第一是「安全感」,因為有神的保佑和庇護。第二是「自由感」,因為真九-九-藏-書正的信仰只能發自內心。第三就是「身份認同」。對於宗教徒而言,說「我是佛教徒」,就跟說「我是泰國093人」沒什麼兩樣,甚至還更親切。
種姓制度是印度的「土特產」。簡單地說,就是把人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祭司)、剎帝利(國王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羅(奴隸)。這就叫「種姓」,梵語叫「瓦爾那」,意思是「顏色」。因為雅利安人的皮膚是白的,被征服的土著則是深色。此外,還有「旃荼羅」(賤民),是「不可接觸者」,比首陀羅地位還低。種姓與生俱來,世襲不變;種姓之間則壁壘森嚴,嚴禁通婚。制度最嚴的時候,一個「賤民」如果不小心被高級種姓的人看見,就得躲起來自九-九-藏-書殺謝罪。
有著莊嚴肅穆之聖山(喜馬拉雅)、奔流不息之聖河(恆河)的印度,似乎命中注定要成為宗教大國。因為那裡有太多西方聞所未聞,中國絕不會有,其他民族也完全無法想象的東西。
這就太需要「救世主」,也太需要「認同感」了。《舊約》的前五篇,即所謂「摩西五書」,就是在這個時候由他們的「先知」整理編寫出來的。於是就有了這樣的奇迹:不可勝數的弱小民族一旦國家滅亡、人員流散,就再也不可能作為一個民族而存在;唯獨猶太人,即便再流亡一千八百年,也依然會作為一個偉大的民族,自立於世界之林。
現在,我們知道宗教能給人們什麼了。
那麼,我們民族為什麼沒有宗教,也不需要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