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部分 曾參

第十部分 曾參

現實解說第一不要得罪人,第二要廣交朋友,這樣才能立足社會。要想混得更有檔次,就再好好學習知識。別說,曾參這個原則很實用。
解析曾子講的是國家大事,似乎是在講歷史。從魯國的歷史來看,曾子所講的這個君子應該是季友,也就是季孫家的始祖。
這個順序,與顏回恰好相反。所以,儘管兩人看上去性格相似,曾參比顏回要更現實很多,最終的結果也要好很多。
孔子去世之後,基本上,曾子算是或者自認為算是孔學正統。不過從曾參的三句話的順序看,做人的要點首先是處理好人際關係,與周圍的人群以及君主建立良好關係。其次,要有朋友,並且相互信任依賴。這兩項都辦到了,再去鑽研老師教授的學業。
解析曾子與孟敬子在政治立場上是對立的。曾子在臨死以前,他還在試圖改變孟敬子的態度,所以他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對孟敬子沒有惡意,同時也告訴孟敬子,作為君子應當重視的三個方面。

10.10(19.17)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不過,就算是季友這樣的君子,不是也把魯國整成了三桓的國家了嗎?
解析曾子借用《詩經》里的三句,來說明自己一生謹慎小心,避免損傷身體,能夠對父母盡孝。據《孝經》記載,孔子曾對曾參說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是說,一個孝子,應當極其愛護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包括頭髮和皮膚都不能有所損傷,這就是孝的開始。曾子要他的學生們看看自己的手腳,以表白自己的身體完整無損,是一生遵守孝道的。
到曾參去世,終於《論語》修編完成。出場順序自然要有所講究,有若老師是前校長兼組長,排在最前面;曾參老師是總編輯,排在第二位;子夏師伯是總顧問,排在第三位;子貢師伯是總贊助,排在第四位。
很明顯,曾子與孔子不同,曾子比孔子要更純粹,不如老師那麼圓滑,老師要世故很多。同樣是做官的弟子來請教,孔子的回答都是針對弟子的缺點的,而曾子的回答是針對職務的特點的。孔子的目的是教弟子如何保全自己獲得提升,曾子則是教弟子如何服務百姓。
在孔子去世之後,孔子私校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最終形成這樣的結構:校長有若,教導主任曾參。有若作為校長,社會地位很高,所以魯哀公才會向他請教。曾參主要負責教學,學生們聽他的。學校的主贊助商是子貢,子貢有的是錢,向學校提供贊助和助學金獎學金之類,同時解決一部分學生read•99csw•com的就業問題。那麼,子夏與孔子學校有什麼關係呢?

10.6(8.6)

譯文孟氏任命陽膚做士師,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在上位的人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離心離德了。你如果審訊罪犯得到了真相,應當憐憫他們,而不要自鳴得意。」
第一個出場的人物自然是孔老夫子,這一點合情合理;第二個出場的就有些掉眼鏡了,竟然是有若,而且有若在整篇《論語》中都被稱為有子,受尊重程度僅次於孔子,甚至高於第三個出場的曾參,奇怪嗎?第四個出場的是子夏,第五個出場的是子貢。出場順序說明了什麼?
譯文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生,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曾參字子輿,曾皙的兒子,小孔子四十七歲,是孔子的第三批學生。
可以這樣說,《論語》是由曾參主導的,于這本著作來說,居功至偉。有人也許會說《論語》可能完完全全就是曾參的弟子在曾參去世之後編寫的,與曾參無關。如果是那樣的話,那麼《論語》就是主要講曾參而不是講孔子了。所以,孔子及他的學生們的事迹,一定是曾參在世的時候整理的,他的弟子們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和條件。
現實解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很多人不是到將死的時候,是不說真話的。

10.9(14.26)

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參最年輕,而且有一章還記載著曾參將死之前對孟敬子的一段話。這一段記載為曾子弟子所記,毫無可疑。曾參這一輩的學生中,只有曾參的晚年有所介紹,其他人都沒有,證明修編者是曾參身邊的人。
第一,《論語》對曾參無一處不稱「子」,而且記載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較起來為最多。除開和孔子問答之詞以外,單獨記載曾參言行的,總共十三章。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除開這兩條,其實還有更有趣的證據。
解析簡言之,就是師古,這是孔子早期的思想。古人敬畏祖先敬畏鬼神,讓人們內心有敬畏,行為就會有底線。
譯文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提高自己的情商。」

10.1(4.15)★★★

現實解說曾老師的課很悶吶。
這件事情傳到了孔子那裡,孔子非常生氣,命令守門的保安:「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來,我沒有這樣的學生。」曾參聽說之後很納悶,老師教九-九-藏-書導我們要孝敬父母,我這不是做得很模範嗎?於是,曾參請了個師兄弟去幫自己問問到底怎麼回事。
解析晚年,孔子喜歡講「道」,就像從前喜歡講仁。這裏的道,實際上是思想的意思。
「這個不懂得道理的混賬東西,其實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孝。」孔子的火還沒有消,所以先罵了幾句,然後解釋。「當年舜是個孝子,他父親瞽叟是個糊塗蟲。在他父親需要他幫忙的時候,他隨時都在;可是當他父親跟後娘要害他的時候,他跑得比兔子還快。所以,輕輕的打就忍受了,要命的打就一定逃跑。曾參在他父親暴怒的時候還等著挨打,如果被打死了,不就是陷他父親于不義?他這叫孝嗎?再者說了,曾參是個公民啊,他父親殺他就是犯罪,害己害父,這不是混賬是什麼?」
譯文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應當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肅,這樣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一本正經,這樣就接近於誠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謹慎小心,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悖理。至於祭祀和禮節儀式,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現實解說理想太遠大,往往會落空。明天的日出雖然美好,可是今天的晚飯更加重要。
解析又是轉述孔子老師說的話,強調人只有父母死的時候才有真性情流露出來。曾子強調孝,所以會說到這些。
譯文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不超出自己的職位範圍。」
譯文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人不可能自動地充分發揮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時候。」
譯文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現實解說春秋之後,「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就徹底成了浮雲。比較流行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人人都在忙站隊。如今沒有世襲了,更不用講什麼「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了。新官上任,一定是換自己的人,行自己的政,恨不能把原先的痕迹抹得乾乾淨淨。所以,曾子的這段話,只能是個傳說了。
當然,作為曾參的學生,除了把老師排在第二位出場之外,第一篇里講孝的東西還特別多。
解析司寇是大法官,負責大夫以上的法律事務;士師是小法官,負責士一級的訴訟。所以「其情」指的是犯罪背後的真相,而不是「情況」之類的意思。曾子的意思,老百姓犯罪多是被迫的,因此對他們要有read.99csw.com憐憫之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託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論語》整個記載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在某些篇里還是頗有學問。其中,第一篇就暗藏玄機。
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我們不妨來研究第一篇的人物出場順序,從中看到一些玄妙之處。

10.12(19.19)★★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論語》應該出於曾參和他的弟子,因此才能保持公正和真實。曾參,也是曾姓公推的始祖。

10.4(8.3)

解析任重道遠,死而後已,曾子貢獻了兩個成語。這是曾子在給學生們上課,要他們樹立遠大理想。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10.7(8.7)

譯文曾子說:「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學問一樣;知識很充實卻好像很空虛;被人侵犯卻也不計較——從前我的朋友就這樣做過了。」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現實解說天生的惡棍有,但是不多。多數人犯罪是被環境所誘惑或者迫使的,在一個只有誘惑沒有監督的環境里,人要想不犯罪實在是太難了。
曾參的品德很高尚,與世無爭。性格上,曾參很像顏回,但是不如顏回。曾參以孝著稱,《孝經》就是他的作品。
現實解說愛自己就是愛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

10.11(19.18)

10.8(12.24)

10.13(8.4)

現實解說人老了,難免愛絮叨。雖然人家不好意思說你啰唆,心裏肯定是不耐煩的。
現實解說沒有信仰,內心沒有敬畏,因此道德無底線,什麼都幹得出來。
曾子與老師孔子的境界確實有不小的差距,這樣的臨終忠告也都是面子上的東西。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與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譯文孔子說:「參啊,我的思想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學生們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https://read.99csw.com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現實解說有的人家裡狗死了,哭得也挺傷心。
子夏去了魏國的西河辦學,成為魏文侯的老師。當時魏國為天下第一強國,子夏的國際地位可想而知。這個時候,子夏需要彰顯自己的孔門正統,而恰好曾參也需要一個強大勢力作虎皮,因此師兄弟很容易就把兩所學校結成了兄弟學校,之間的往來頻繁,互為聲援。而曾參的弟子們也很為擁有這樣一個師伯而感到驕傲,言必及子夏師伯。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其實,孔子對曾參的孝並非那麼贊成。有一次,曾參鋤地的時候把瓜的根鋤斷了,老爹曾皙大怒,一手杖打過去,正打在曾參的腦袋上,當場將曾參打昏在地。過了一陣子曾參醒過來,掙扎著站起來,對父親說:「敬愛的爹,剛才兒子做了錯事,您老人家用力教訓我,沒把您累壞吧?」之後,曾參又彈琴唱歌,以表示自己已經沒事了。
按照周禮,父親去世,兒子要守孝三年,這三年,國家的事情也好、家族的事情也好,都是交給管家去管的,這個管家,周禮裏面叫做「冢宰」。這個冢宰不是管墓地的,周朝初期,冢宰就是宰相。在周朝初期,「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是一種普遍現象。後來禮崩樂壞,冢宰的地位也越來越低,三年守孝也成了名存實亡,所以「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也就成了扯淡。所以孟莊子「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真是難能啊,要特別拿出來說一說。
更有甚者,第一篇里的出場人物除了孔子,竟然只有這四個人,而老資格學員一個也沒有,孔子最信任的子路、最喜歡的顏回竟然也沒有。這說明,在編修者眼中,這四個人的地位非常特殊。
解析還是孔子的思想,還是在給學生們講課。這句話很多版本中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放在一起,意思也完全相同。

10.3(1.9)

現實解說明知別人不懂,還要去問。明知別人沒錢,還要去借。在感覺上,這好像不是不恥下問,而是炫耀。
這個「一以貫之」,前面孔子就對子貢說過,估計,孔子見誰都說。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對於這段記載,似乎還是應該推究一下背景。孔子的孝道應該到不了這一步,為什麼要這樣對曾參說呢?根據孔子的方法,這應該是針對曾參的性格弱點說的。所以,曾參的性格大概不太愛惜自己的身體,總是讓自己的身體處於傷損的狀態https://read•99csw.com。孔子為了讓他改掉這一點,因此用孝道來說他。
不得不承認的是,魯國權貴們對知識分子倒是很尊重。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注意這段話里的「子出」,意思就是孔子去了曾參那裡,而曾參可能正在向弟子們講課。曾參對孔子的話只回答了一個「唯」字,而不是藉機發問,說明什麼?說明曾參根本不想問。而最後一句曾參用到「而已」,意思是「不過如此」。所以,這段話里潛藏的是曾參對孔子的不敬。問題是,曾參一向是個很敬重孔子的人,為什麼這一次這樣表現?孔子到了晚年,有些老年痴獃,喜歡絮絮叨叨,一句話翻來覆去說,因此,弟子們都有些煩他。這一次的情形一定是曾參正在上課,孔子進來插了一句,曾參知道老師想說什麼,怕他說起來沒完,因此簡單回答一個是字,孔子識趣地出去。
解析曾子向學生們講自己做人的原則。
解析還是孔子的思想,還是給學生們講課。

10.2(1.4)

解析又是轉述老師的話,《論語》中還有這樣的話:「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在說孟莊子。問題是,難道改了就是不孝嗎?未必吧。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解析不恥下問的意思,依然是複述孔子的說法。曾參教導學生,自己創新的東西不多。所謂我的朋友,馬融認為是指顏回。
譯文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換父親的舊臣及其政治措施,這是別人難以做到的。」
現實解說過去是託孤,現在是托寡。總的來說,君子太少。
怎麼回事?這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

10.5(8.5)

譯文曾子有病,把他的學生召集到身邊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沒有損傷)!《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呀,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好像踩在薄冰上面。』從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體是不再會受到損傷了,弟子們!」
《論語》是誰修的?基本上的公論是由曾參的學生所編定的,理由有兩點。

附 曾參与《論語》

這件事,見於《說苑》。
不知道是誰建議了修《論語》,於是《論語》編寫小組成立,組長有若,總編輯曾參,總顧問子夏,總贊助子貢,這就是組織架構了。資料搜集工作也主要由他們來做,當然也會找在世的師兄弟們提供。
現實解說君子以文會友,小人用錢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