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種家將——帝國不老的傳說 第三節

第二章 種家將——帝國不老的傳說

第三節

對比其他幾路大軍的勞而無功,種諤的表現非常驚艷。
隨後種家軍勢如破竹,接連攻克銀州、夏州、石州、鹽州等地。
怎麼死的?當然是氣死的。
種諤註定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並不滿足於在父輩的榮光下過一生。
在種世衡死後,種詁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投身西北,成為種家將的一員,最初做天興尉,後來陸續做了原州、寧州、鎮戎軍、鄜州、隰州等地的軍政長官。最大的政績是在任期間修築了鎮戎城,並與其弟種診一起進擊過環州的羌族。
上面的反映卻很淡漠,從他的直接頂頭上司延州知州陸詵到朝中的那些重臣,對緩州城都不感興趣。陸詵說,如果嵬名山真有投降的意思,就帶兵去和國內的同胞們火併(真把別人當豬了),不然帶兵來歸誰知他真降假降,綏州城或許就是党項人安下的陷阱。陸詵深知種諤的脾性,多次勸誡種諤沒上頭的命令不要輕舉妄動。文彥博、司馬光等人更是極力反對,司馬光說西邊党項人不來惹麻煩我們就阿彌陀佛了,哪能主動挑起事端呢?邊事一起,得利的是邊塞那些武將,而不是國家本身,帝國可不想再出一個入閣拜相的武將。
西征軍兵分五路,時任鄜延經略安撫副使的種諤作為第二路大軍主帥率五萬四千鄜延軍和三萬九千禁軍共九萬三千兵出征。
夷山說西夏國主涼詐多病,國內是梁皇后專權,我哥哥也不願再為涼詐和那個老女人干,有歸降宋人之心。
他要北宋帝國軍界記住種諤這個名字,而不僅僅因為他是名將種世衡的兒子。
他一直在等,等西夏人的援軍。
很快,種諤在綏州築起了一座堅城。
元豐西征聲勢浩大,但卻未取得趙頊想要的一舉解決西北邊患的結果,後世提到這場戰爭也以北宋帝國慘敗來形容。
嵬名山部不料北九_九_藏_書宋會突然發難,更有夷山及其他被買通的人做內應,種諤的軍事行動相當順利。嵬名山也沒有作反抗,順水推舟地投降了宋人。種諤收其部首領三百、人口一萬五千戶、兵一萬余,牲畜十萬余頭,一時震驚朝野。
儘管這和二十多年前野利兄弟派出三個白痴詐降有些相似,種諤還是憑他的直覺和經驗作出了正確的判斷,給了夷山很多金帛讓他回綏州城做動員工作,同時第一時間將情況上報朝廷。
對於經營橫山地區,種諤向趙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應在夏州、烏延、興州、鹽州各戰略要地築建要塞,逐步蠶食西夏人。
大兒子種詁在年輕時的理想並不是做一名傑出的將軍,他更嚮往的是自己的叔爺种放于未發達前在終南山過的那種隱士生活,並一度被人們稱為「小隱君」。
種家軍的腳步最後在鹽州停了下來。
而種諤比狄青多活了八歲——五十七歲。
接下來要做的只是如何鞏固這兩塊根據地。
很顯然,他不願再沿承父輩祖輩的軌跡,對契丹和党項人和顏慈眉,用金錢換取和平。
西征軍敗了,但種家軍沒有敗。
當然,永樂之敗的相關人等,趙頊還是要處理的,沈括被貶為均州團練副使,還有那位拒不執行救援任務的種諤。
種世衡是不幸的,由於他在西北剛打下種家軍的名頭時就撒手西去,沒能享受後來如狄青般出將入相的榮光,但他又是幸運的,幸運的是他有幾個好兒子,在西北接過了他的指揮鞭,把種家軍的旗幟牢牢地插在了西北。
有了皇帝的給力支持,種諤開始大胆實施他的招降計劃。
種諤的死法並不獨有,他父親生前的親密戰友,北宋第一名將狄青也是這麼死的,史書上記載那叫疽發(不過一個是疽發髭卒,一個是疽九-九-藏-書發背卒)。
年輕皇帝需要做的事很多,需要激勵需要信心。
後來金人入侵,兄弟二人成為了北宋帝國的擎天巨柱,為拯救這個帝國奉獻了自己最後的熱血(种師道、种師中事迹詳見後文)。
徐禧說多處築城太麻煩,不如就在銀、夏、宥三州交界的永樂川修一大堡,成為橫山北宋軍隊的基地。
工程熱火朝天地進行著,十萬民夫只用三十天的時間就完成了這個浩大的工程。工程完了,西夏人也來了,三十萬大軍將三萬鄜延軍和十萬民夫圍困在永樂城,切斷了水源,李憲、沈括派兵解圍無效,城中渴死者遠比戰死者多。徐禧戰死,城破,西夏人進行了屠城,十三萬永樂城軍民無一倖免。
時局變幻,種愕決定不再等,他作出了一個大胆的決定:奇襲綏州,迫降嵬名山。
幼子種諤則是第二代種家軍的領軍人物,種世衡死後,他生前的傑作——青澗城交給了種諤。
種諤子種朴子承父業,同樣活躍在西北戰場上,與郭成一起指揮了北宋末對西夏最輝煌的勝利——平夏之戰,後來在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與吐蕃人的戰鬥中戰死西北。
第三代種家軍的領軍人物是種諤的兩個侄子种師道與种師中,《水滸》中說老種經略與小種經略是父子關係,大錯特錯。種家做過經略的只有種諤與种師道、种師中,種諤與師道、師中是叔侄關係,並非父子,種諤也沒能活到宣和時期。當時的老種經略應指种師道,師道曾任涇原路經略安撫使;小種經略應指种師中,師中曾任環慶路經略安撫使。老小種經略二人為兄弟。
種諤兵遇到秀才(其實徐禧也不是科考出身,北宋文臣雲集,不知道神宗皇帝身邊怎麼蹦出個這號人物來),怎麼也說不清了,他的抗議無效,就把眼光放到了時任鄜延路https://read.99csw•com經略安撫使的沈括身上——這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北宋第一科學達人不會不知道永樂川建堡的種種致命傷,尤其是水源。
種家將三代為北宋經營西北,戰功累累,作為北宋帝國西北軍的靈魂和旗幟,早已幻化為北宋帝國不老的傳說。
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西夏國主秉常被梁太后監禁,國內大亂;而經過十多年的改革,北宋帝國的經濟軍事實力漸增,此消彼長,趙頊認為是該對西夏人算總賬的時候了,於是發兵三十萬,大舉伐夏。
趙頊對這個建議很感興趣,既然一口吃不下西夏這個胖子,那逐步蠶食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宋夏戰爭史上最激烈、參戰人數最多的一場戰爭在米脂城下展開。結果是種家軍在米脂寨大敗夏軍,斬首八千,攻克米脂寨。
貼身內侍平靜地告訴他,種諤死了。
神宗朝初年訂立的開邊熙河、奪取橫山的兩大戰略基本實現。
雖然再無西夏部隊敢和種家軍過招,種諤在鹽州卻等來了他這次西征的真正敵人——西北的嚴寒和糧食補給的缺乏。
種家軍從綏德出發,首戰告捷,斬夏兵千人。隨後種諤直奔米脂城,在米脂城種諤圍而不攻。
西夏人聽聞綏州失守,派四萬大軍來奪,均被種諤打了回去。
種世衡的三個兒子,種詁、種診、種諤,都沒有離開過西北這片土地,時人稱為「西北三種」。
最終,這支部隊在嚴寒和飢荒面前敗下陣來。首先是非嫡系的三萬余禁軍受不了饑寒交迫逃跑潰散,種諤無奈回師。
但沈括沉默了,無數事實證明,這位科學巨人只不過是政治上的小人與侏儒。面對強權,他唯一會做的就是沉默,而他開口只會做一件事——向人背後捅刀子(這點蘇東坡同志深有體會)。
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宋神宗派大https://read.99csw•com將王韶出兵熙河地區,一舉收復熙河六州,實現了開邊熙河的戰略目標。
種諤還能執行軍令嗎?他的種家軍大部分主力都被徐沈二人帶走築守永樂城,延州城只留下了幾個老弱殘兵,支援只不過意味著延州城成為党項人的下酒菜。種諤是天生的現實主義者,他寧願被朝廷治罪也不願意中党項人下懷,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延州城樓看著他父子二人苦心經營的鄜延軍團在永樂城灰飛煙滅。
徐禧考察回去后,朝廷很快批准了在西北橫山地區建立軍事要塞的項目。但拿到項目建設批准書後,種諤以為自己眼睛花了——自己當初的建議是在夏州、烏延、興州等地築堡建寨,怎麼一下變成了只建一個大型邊塞永樂城了?
皇帝派專人到西北考察,那個人叫徐禧,職務是給事中,官不大(正四品),權不小,是皇帝青睞的革新派代表和心腹內臣。
綏州的收復讓趙頊大喜,從而更加堅定了他富國強兵的治國方略。在對西夏的整體戰略上,趙頊接受了種諤、薛向、王韶等人提出的開邊熙河、奪取橫山的兩大對夏戰略方針,從此由被動防禦改為積極進攻。
這時候,種愕送給了他一座城,西夏人佔據的綏州。
趙頊倒完全不必為元豐西征的結果而大受刺|激,雖然沒能一舉平定西夏,但通過此戰,種諤的二路軍一舉收復了銀、夏、石諸州,橫山地區半數歸宋人所有,種家軍在西北更是找不到對手,完全消除了宋人對西夏人的畏懼心理,對西夏人造成了嚴重的打擊。
三天後,西夏兵到了,八萬鐵騎,陣勢很嚇人。
種愕計降綏州,成為了宋夏戰史上的關鍵轉折點。
種愕說要建也不能選址永樂川,此處無水源。
種諤這時候幹什麼去了?從修建永樂城開始,他對徐沈等人就一直持非暴力不合作態度,被徐禧打九_九_藏_書發去守延州了。據史載,趙頊接到永樂城被圍的消息后,急令西北各路軍飛馳救援永樂城,而離永樂城很近的種諤卻拒不執行命令。
為什麼要停下?五路軍西征的目標不是靈州嗎?
戰場外的很多事,是種愕無法決定的。
永樂城之敗對神宗皇帝趙頊的打擊遠遠超過元豐西征,他的富國強兵夢從此破碎,人也變得意志消沉,厭倦兵事。
第一,種家軍的進展速度太快,其他幾路軍跟不上他的步伐;第二,他只是側攻,雖然他是二路軍的主帥,但他必須聽制於一路軍主帥王中正——一個太監。主攻任務不由他來完成。
收降綏州可謂是一波三折。
但久等不見夷山那邊的「好消息」,嵬名山雖有降心,但舉棋未定。
所有反對的聲音在新皇帝趙頊面前都顯得蒼白,這項計劃成為治平四年最吸引趙頊的軍事話題,他力挺種諤,並撥給了他六十萬貫的專項經費用於招降嵬名山。朝中那幫老傢伙反對,那就不通過他們,從種諤到陝西轉運司薛向再到神宗皇帝本人,三人形成單線聯繫。
二兒子種診也先後知環州、鎮戎軍,與其兄種詁一起進擊羌族。
治平四年,鎮守青澗城的種諤迎來了一位不速之客,西夏綏州城守將嵬名山的弟弟夷山。
徐禧說那還不簡單,附近有水。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北宋帝國第六個皇帝宋神宗趙頊登基,這位充滿理想和激|情的年輕皇帝腦子裡只有四個字——富國強兵。
種諤在西北的戰績並不比父親遜色,但後來的史書對他的評價卻不高,一個關鍵性的評定是說他「擅開邊釁」。至於他辛辛苦苦掙下來的幾座西北邊城,他死後沒多久哲宗上台,以司馬光為首的元祐黨人得勢,於是就哭著喊著把米脂等寨送還給友邦西夏人(結果是馬屁沒拍成拍到馬腿上,那幾年又被党項人狠狠揍了幾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