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三章 太監童貫的突圍 第二節

第十三章 太監童貫的突圍

第二節

朝廷連年對西夏用兵,財政一度吃緊,趙頊令李憲兼理熙河路財政。李公公打仗是好手,理起財來也是一把好手,在他手頭一度節省冗費十分之六,政績卓然。
元豐西征后,李憲被升遷為封景福殿使、武信軍留後、涇原路經略安撫制置使,知蘭州,在王韶和種諤相繼逝世后,成為帝國最具威望和軍事才能的大將。
而李憲的成名作還是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的西征。在元豐西征中,李憲獨立作為五路大軍軍團主帥之一,率熙河、秦鳳兵向東北逼近。李憲軍連戰連勝,先攻克西使城,隨即攻克西夏人屯積了大量戰略物資的要塞龕谷城。取得一系列勝利后,築蘭州城,在西夏人的地盤上插了很深的一根釘子,西夏人在築城期間幾次來攻,均被李憲擊退。
熙寧九年,安南(今越南)發生叛亂,攻佔廉州、欽州等地。趙頊開始準備以天章閣待制趙禼九九藏書為安南道招討使,李憲為詔討副使,率兵平亂。
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起,趙頊任王韶為主將,李憲為監軍,王李組合於熙寧五年擊敗羌族的木征,收復熙州,置熙河路。熙寧六年,王李大軍又取得了河(治所在今甘肅臨夏市西南)、洮(治所在今甘肅臨潭縣)、岷(治所在今甘肅岷縣)、宕(治所在今甘肅宕昌縣)、亹(治所在今青海門源縣境)等州地,將河湟大部分地區納入宋帝國的版圖。
李憲沒能出征安南,趙頊繼續派他到西北總領秦鳳、熙河邊事,二路諸將皆聽其節度。此令一出,又是激起千層浪,御史中丞鄧潤甫,御史周尹、蔡承禧、彭汝等紛紛上書,怎麼能讓一個太監掌握這樣大的兵權?紛紛向趙頊說,皇上你忘了唐朝的楊思勖、魚朝恩了嗎?
收復河湟后,李憲升遷為東染院使,御葯院幹當官。
元豐九-九-藏-書西征,五路大軍三路慘敗而歸,種愕部戰績雖然也很輝煌,但後來因為天氣原因,損失也很大,獨李憲部縱橫千里,斬首數萬,築蘭州城,毀滅南牟宮,一時西夏無人可擋其銳。
其後,李憲繼續活躍于西北邊塞,攻克坷諾城,解河州之圍,大敗並逼降了木征部,滅羌酋隆吉卜部。李憲在西北的成績單相當優異,他的官職也一升再升,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的時候,他已經做到了宣慶使——太監所能做的最高級別官職。
最為搞笑的是《宋史·李憲傳》對李憲一生的評價,說他「憲以中人為將,雖能拓地降敵,而罔上害民,終貽患中國雲」。
可惜他只是個太監。
皇命一下,遇到了文官人的強烈反對。他們說安南一個蠻夷之地的叛亂禍小,李憲藉機立功的禍大,讓李公公出征,不如把那些不長兔子不生草的荒蠻之地給安南人算了九_九_藏_書
趙頊這次沒被說服,堅持自己的任命。
李憲最後和狄青一樣,病逝陳州。
一代名將狄青冤死之地,文人們的意思李公公自然明白。
在眾人的強烈反對下,趙頊不得不取消了這個任命,最後以宣徽南院使郭逵為安南行營經略招討使,趙禼為副,出兵征伐。
既然能拓地降敵,又何來罔上害民,終貽患中國?史官們的邏輯,非常人能理解。
李憲,字子范,開封祥符人,仁宗時期入宮當了太監,在神宗皇帝趙頊上台前,他當了從八品的供奉官。神宗施行變法,在軍事上採取積極的開邊政策,李憲也迎來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遇。趙頊派他任永興、太原府路走馬承受(官名,諸路一員,多以三班使臣及內侍充任,負責各路的邊情上報)。在任上,李憲就地方邊情及帝國未來的軍事戰略多次向皇帝上策,頗受皇帝的贊同與常識。
只能說能打仗的太九-九-藏-書監,在帝國文人的眼中,本身就是一種罪孽。
帝國的文人們,對於太監從來都很忌憚,對威信過高、立功過巨的武將同樣也是忌憚的,而於能打仗能立功的太監,那就直接由忌憚轉換為恐懼了。從李憲領兵打仗的第一天開始,關於他的非議之聲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蘭州城建成后,李憲留大將李浩駐守,繼續率兵向天都山方向進發。由於李憲軍太過強勢,西夏梁太后令各部放棄城池,而在各山川據險堅守,但仍然被李憲一一襲破。李憲在祁連山東端的屈吳山打敗了旺家族大酋長禹藏郢成四,逼降了禹藏郢成四部,最後直搗天都山趙德明修建在那兒的極盡奢華的行宮南牟宮,並將其付之一炬。西夏名將仁多零丁率大軍來救南牟,李憲在啰逋川與仁多零丁交鋒,大敗仁多零丁,斬首數千級。隨後李憲揮師至滿丁川,在那裡大破嵬名統軍。
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九_九_藏_書),北宋帝國在西北永樂城遇受重創,二十萬兵馬灰飛煙滅,西夏人鬥志高昂,要把北宋人插在西北的要塞全部拔掉,永樂城后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李憲修築的蘭州城。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二月和六月,西夏人兩次率軍數十萬(最後一次號稱八十萬)猛攻蘭州十晝夜,李憲部堅守蘭州城,讓西夏人只能望蘭州城卻步。李憲將擊退西夏人的捷報傳到東京,朝中的文臣們卻說守住一個蘭州有什麼了不起的,也值得上報邀功。御史中丞劉摯更是奏請皇帝罷黜李公公,別讓他再在西北惹是生非激怒党項人。
所以當力挺他的老闆趙頊死後,李憲的春天也就結束了。新皇帝哲宗趙煦上台後,李憲就開始連接被貶,先降為永興軍路副總管,又降為宣州觀察使,再貶右千牛衛將軍。帝國的文人們既不願他在西北打仗驚擾友邦党項人,又嫌他回東京礙眼,於是給他找了個好地方——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