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歷代兵書集粹篇 第一節 「兵聖」孫武及其「兵經」《孫子兵法》

第二章 歷代兵書集粹篇

除了史傳《軍志》和《軍政》的著者未得其考據外,自春秋末至清末的2500多年中,中華民族湧現了許多傑出的兵書著述家,他們如同燦爛的群星,在歷史上閃爍著不滅的光芒。由他們著述的兵書,浩如煙海,似林垂史,成為人們探索中國兵書發展史的珍貴資料。從「兵聖」孫武到軍事技術家徐建寅,其間名家不可勝數,從「兵經」《孫子兵法》到《兵學新書》,其間名著難以通讀,作者只能選其精華,擇其要旨,奉獻給讀者。

第一節 「兵聖」孫武及其「兵經」《孫子兵法》


圖8 滿文《孫子兵法》
「先勝而後求戰」是達到「全勝」的前提。所謂「先勝」,就是要求戰爭指導者在戰前,就要對決定戰爭勝負的道、天、地、將、法等五事,以及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等七計,做全面的分析比較,準確了解敵我雙方力量的優劣,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奪取戰爭勝利的指導方略。這就是孫武所說的「知彼知己」的思想。要做到「知彼知己」,除了要善於觀察分析有關敵軍的各種現象和動向(孫武稱作「相敵」)外,還要通過「用間」(即派遣間諜)的手段獲取敵情,他把「用間」提到了「三軍所恃而動」的地位。在觀察、分析、比較敵情的基礎上,戰爭指導者一方面要努力創造取勝的條件,另一方面還要千方百計地消除自己的弱點,不存任何的僥倖心理,切實做好一切準備,挫敗敵人的進攻。這樣敵人就無隙可乘,無懈可擊了。與此同時,還要在軍事部署上,擬訂周密的計劃,考慮多種擊敗敵人的作戰方案,這樣就不怕敵人的突然襲擊了。這就是孫武的「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即先要做到不會被敵人戰勝,以等待機會戰勝敵人的思想。
《孫子兵法》內容完備,結構完整嚴密。全書把戰爭和軍事問題,分作13篇加以論述,各篇既能獨立成章,又有密切聯繫,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其內容以戰爭、戰略和作戰指導為核心,並旁及其他問題,逐一展開論述。該書認為,戰爭(孫武以「兵」字來表述)是國家的大事,它關係到國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必須慎重對待,其明確表達了孫武備戰慎戰的思想。這一思想反九九藏書映在作戰指導上,則表現為「全勝」的理論,也是全書的精華之所在。它要求當權者在進行戰爭時,必須要有勝利的把握;只有一般的把握不行,必須要爭取以最小的代價、最快的速度,取得完全的勝利,即必須要有「全勝」的把握。
戰爭指導者還要善於運用「動敵」,即調動敵人的手段,使本來不易殲滅的敵人成為可以殲滅的敵人。對於深溝高壘的敵人,要採取「攻其所必救」的戰法,把它調到野外消滅之;對於急功冒進的驕縱之敵,要「避其銳氣」,待其疲憊之時消滅之;對於盲目來攻的敵人,誘使其選擇錯誤的進攻方向消滅之。要能「動敵」,就要採取「示形」,即製造假象的戰法,迷惑敵人,使之發生錯覺和採取錯誤的行動,將真相暴露無遺,最後為我所殲。在暴露敵人真相的同時,還要做到「我無形」,即把自己的意圖隱蔽起來,做到隱形匿跡,保持己方的行動自由和擊敵的突然性。「避實擊虛」、「以眾擊寡」,是《孫子兵法》關於集中兵力,造成相對優勢,戰勝敵人的精彩論述。孫武用「水之形,避高而趨下」的生動比喻,要求指揮員指揮自己的軍隊,避開敵人防禦堅實之處,攻擊敵人守備薄弱之點,造成「以石擊卵」的凌厲攻勢,迅速殲滅敵人。
爭取主動是達到「全勝」的必要條件。孫武指出:「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即要求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夠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在戰爭中要爭取主動、避免被動,對於實力優勢較大的軍隊來說,並不難做到。只要指揮無誤,官兵善戰,就能把握戰爭的主動權。對於實力並不處於優勢的軍隊來說,就不那麼容易了。但是,如果戰爭指導者能夠正確進行指揮,恰當地部署和使用兵力,把戰鬥力蓄積和蘊育起來,造成有利於己、不利於敵的態勢,好像拉滿的弓弩待敵而發。爾後捕捉戰機,讓這種戰read.99csw.com鬥力在極短的時間和距離內,以突發的形式爆發出來,如同激水漂石,雄鷹搏鳥一樣,出奇制勝,使敵人措手不及,束手就縛。這就是《孫子兵法》中所說的「任勢」,即:使自己的部隊處於「勢險」、「節短」的有利擊敵態勢,穩操取勝的主動權。
孫武之享有盛名,不僅在於他的軍功,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一部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該書成於春秋戰國之交,共13篇,5900餘字。《孫子兵法》問世以來,中外版本多達數百種。銀雀山出土的《孫子兵法》為迄今最早的兵書,惜為殘簡,難窺全貌。現存最重要的有南宋《十一家注孫子》本,宋刻與宋抄《武經七書》本,以及西夏文和滿文本(見圖7、圖8)。國外有日、英、俄、德、捷等20餘種文字譯本。
孫武認為,戰爭指導者運用武力的手段,取得百戰百勝的結果,還不是最佳狀態的「全勝」。最高明的軍事家是善於運用高超的謀略,打破敵人的謀略,破壞敵人的戰略企圖,使之不攻自破;或者運用外交手段,瓦解敵人的外交聯盟,擴大自己的外交影響,爭取更多的盟國,使敵人孤立無援,從外交上戰勝敵人。這樣才能算是最佳狀態的「全勝」。也就是孫武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吳國公子光派人刺殺吳王僚並自立為王,即春秋末年吳王闔閭(?—前496年)。闔閭奮發有為,立志改革圖強,決心要使落後的吳國趕上中原各國,擺脫楚國的欺凌。為此,他廣求人才,以成就其富國強兵之大業。伍子胥深知闔閭的抱負和思賢若渴之心,又了解孫武非凡的軍事才能,便在一天內,七次向闔閭推薦了才華橫溢的孫武。孫武施展才能的大好時機終於來到了。

圖7 西夏文《孫子兵法》
九_九_藏_書
靈活多變的戰法是達到「全勝」的手段。孫武所說的靈活多變的作戰指導,主要表現在正確使用兵力和靈活多變的戰法兩個方面。正確使用兵力是要指揮員「識眾寡之用」,就是根據兵力對比的不同,採用不同的作戰手段。如「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等。在戰法變換方面,孫武要求戰爭指導者戰法須靈活變化,計謀須不斷更新,使敵人無法識破我在軍事部署上奧妙機密之所在;駐軍要常換地方,進軍要多繞迂路,使敵人不能猜測我之意圖;對不同的天候、地區、地形,以及對水戰、火戰、山地戰,也要採取不同的戰法。
孫武是我國古代大軍事家,被後人奉為「兵聖」和「兵學鼻祖」。他所著的《孫子兵法》,被列為《武經七書》之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孫武是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生卒年月不詳,大約活動於公元前6世紀末至前5世紀初。他的祖先是陳國的公子完,周惠王五年(公元前672年),因避禍亂而逃亡到齊國,改名田完。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字子占,是孫武的祖父,在齊景公時身居大夫之職,在一次攻打莒國的戰爭中立了戰功,賜姓孫氏,孫武的姓由此而來。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夏,齊國發生了田氏和鮑氏聯合打敗欒氏和高氏的「四姓之亂」。事後,孫武離開了齊國,到南方新興的吳國,隱居於都城姑蘇(今蘇州)附近,潛心整理和研究隨祖父所學到的軍事知識,並同受楚王迫害而逃到吳國的伍子胥(即伍員)結成好友。

(1) 軍功貴族的世家和30年的戎馬生涯

在吳王召見時,孫武將事先寫好的《孫子兵法》13篇獻上。吳王便從後宮read.99csw.com挑選180名嬪妃,讓孫武演習陣法,要親自看一看演習的效果。孫武把嬪妃分成兩隊,叫吳王最寵愛的兩個美姬分別擔任隊長,每人各拿一把戟。孫武向她們說明左、右、前、后的方位,並要求她們按命令向指定的方向看,不得違背軍法。嬪妃們都說「行!」布置完畢后,孫武便擊鼓發令向右。嬪妃們卻嘻嘻哈哈,不聽命令。孫武說:「規定不明,號令不清,這是主將的責任。」於是又重申號令,然後擊鼓發令向左。嬪妃們嘻笑如前。孫武說:「既然號令已經重申過了,你們仍不執行,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完就下令要把左、右隊長推出斬首。站在高台上觀看演習的吳王嚇出一身冷汗,急忙傳令向孫武講情說:「我已經知道將軍善於用兵了。我沒有這兩個愛妃,連吃飯也不知什麼味道,希望不要殺掉她們。」孫武說:「臣既然已經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履行職責,君主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說完,就殺了這兩個妃子,讓下兩名宮女擔任隊長,重新擊鼓發令。宮女們個個規規矩矩,一舉一動完全聽從號令,隊伍整整齊齊,沒有一人敢發出聲音。孫武便派人報告吳王:「兵陣已經操練好了,大王想讓她們幹什麼,哪怕是赴湯蹈火,也能做到。」吳王深知孫武善於用兵,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任命他為將軍。
《孫子兵法》問世以後,得到了社會普遍的重視和流傳。韓非在《韓非子·五蠹篇》中說,戰國時「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司馬遷稱道:「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第一個註釋和闡發《孫子兵法》的大軍事家曹操,稱讚《孫子兵法》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指引人們領會書中「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之真諦。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認為,《孫子兵法》是「綱領精微」的「上乘之教」。茅元儀用「前孫子者,孫子不能遺;后孫子者,不九_九_藏_書能遺孫子」兩句話,概括了《孫子兵法》在我國古代軍事理論上承先啟後的作用。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認為:「就中國歷史來考究,二千多年的兵書,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中國的軍事哲學。」毛澤東同志說:「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
良將精兵是奪取「全勝」的根本條件。《孫子兵法》在開宗明義的《計篇》中,把「智信仁勇嚴」的良將,以及訓練有素、賞罰分明、令行禁止、戰鬥力強大的精兵,看成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奪取「全勝」的根本條件,這也是孫武治軍思想的核心。孫武認為,兩軍相爭,較量智謀為先,角逐實力居次。作為一個賢明的良將,必須要有良好的品德修養,洞察關係戰爭全局的大事,通曉戰爭發展的進程,熟諳戰爭的指導藝術,明了敵我雙方的情況,善於因時、因地、因敵之變而制勝。委任這樣的將帥,去統率訓練有素、賞罰分明、令行禁止、戰鬥力強大的精兵,才能奪取戰爭的「全勝」。
孫武為將之後,不但為勵精圖治的吳王治軍講武,勾畫富國強兵的藍圖,而且在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為吳國西向打敗了強大的楚國,攻入楚國的國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紀城南)。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又協助吳王在齊國的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北)之戰中重創齊軍。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吳王約晉定公等諸侯國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吳王代晉而成為盟主,吳王從此名顯諸侯。這就是《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所說的孫武助吳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之事。之後,吳王夫差當政,國事紊亂。孫武的事迹已不見史書記載。據《越絕書》稱,江蘇吳縣東門外,建有孫武的墳墓。看來孫武很可能是隱退山林,終老其身了。

(2) 不朽的兵學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