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兩漢魏晉南北朝詩 第三節 兩漢魏晉南北朝文人詩

第四章 兩漢魏晉南北朝詩

第三節 兩漢魏晉南北朝文人詩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
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
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四體誠已疲,庶無異患干。
文人詩作到東漢建安(漢獻帝劉協的年號)年間出現了一次高潮,形成了以曹氏父子為核心的文人集團,寫出一批內容充實的好詩。主要成員有曹操、曹丕、曹植,被稱為「三曹」;還有「建安七子」,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yu羽〕、應瑒〔chang暢〕、劉楨。領袖人物曹操既是著名政治家,又是傑出詩人。他用漢代樂府舊題來作詩,表達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同時也相當程度地反映了社會現實。他的名詩《蒿里行》寫了公元190年關東各郡起兵討伐董卓的戰爭。各路兵馬到孟津會盟,但「軍合力不齊」,都懼怕董卓不敢向前,接著又鬧內訌,盟軍內部互相打起來,導致大亂。詩中有這樣的句子: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九九藏書
南朝後期的梁、陳時代,統治者日益奢侈淫|靡,詩風也隨之衰頹,出現所謂「宮體詩」,專門寫帝王貴族的腐朽生活和色情內容,使詩歌趨向末路。
詩中描繪了海邊百姓貧苦艱辛的生活,由於貧困的折磨,女人和孩子形象如同禽獸,活動在山林中,住處荒涼蕭條,狐狸兔子都跑到院中遊逛。曹植留下90多首詩作,影響很大。杜甫說「文章曹植波瀾闊」。南朝詩人謝靈運曾說:天下的才華共有一石(10斗),曹植得八斗,我得一斗,其餘一斗分配給古今其他人。這話當然不確,只能說明他對曹植推崇備至。
詩中充滿抑塞不平之氣,表現了不與統治者合作的態度。他的詩慷慨奔放,形式富於變化,成就較高。尤其他常寫七言詩,為後來七言詩的成長開拓了道路。
鎧甲生蟣〔ji幾〕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對案不能食,
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
安能蹀躞〔diexie蝶屑〕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
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
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
看婦機中織。
自古聖賢盡貧賤,
何況我輩孤且直!
九*九*藏*書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表述了他對官場的厭惡,並充滿熱情地讚美了歸隱田園的樂趣。他把社會比作「塵網」,把官場視為「樊籠」,自己不能「適俗」(不適應官場應酬和追名逐利),於是像鳥戀巢、魚戀水一樣回到農村中來,過著散淡清閑的生活,精神得到解放,十分稱意滿足。《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一詩寫了他的勞動生活:
南朝的齊、梁時代,產生了音韻學,作詩講求四聲(平、上、去、入)和對偶,形成了格律較嚴的新體詩。這種詩誕生於南齊武帝永明年間,被稱為「永明體」,代表作家為沈約和謝脁。永明體詩為唐代近體詩(律詩和絕句)的形成做了準備。
先秦時代的《詩經》基本上是四言詩,到漢代才出現五言體的九-九-藏-書民歌。五言比四言音節增加,更富表現力和音樂性,一些文人便開始學習民歌作五言詩。最成熟的五言詩是出現在東漢後期的《古詩十九首》。這19首詩,作者已不可考,也不是一人一時之作,都是抒發失意落魄情緒和鼓吹及時行樂的作品。我們看其中第六首:
「建安七子」中成就最大的是王粲。漢末天下大亂,國都長安被董卓部將攪得混亂不堪,王粲不得不去荊州投靠劉表,途中寫了有名的《七哀詩》,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陶潛之後影響較大的詩人是劉宋時的謝靈運和鮑照。謝靈運出身官僚世家,一生政治失意,寄情山水,開創了山水詩派。他善於雕琢字句,刻畫入微,如「鳥鳴識夜棲,木落知風發」(《石門岩上宿》)寫秋景,「澤蘭漸被徑,芙蓉始發池」(《游南亭》)寫夏景,都是好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一句更為有名。他有好句,但缺完整的好詩,成就不如鮑照。
陶潛,又名淵明,字元亮。據說他是東晉大臣陶侃的曾孫,出身於破落官僚家庭,做過彭澤縣令一類小官。因其性情孤傲,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是俸祿),辭官歸隱於家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以隱士終其生。他長期生活在農村,熟悉農民生活,其詩多寫田園生活和隱居情趣。《歸田園居》詩自述其志向:
「三曹」和「建安七子」的詩歌直接繼承漢代樂府詩的傳統,干預現實,感情熾烈,詩風質樸勁健,被後世稱為「建安風骨」,成為後世詩九-九-藏-書人(特別是唐代詩人)學習的對象。
鮑照出身寒門,在重視門閥出身的南朝,他仕途很不得意,其詩反映了民間疾苦,對現實進行了抨擊。如《擬行路難》中的一首:
歷史上的曹操不像舞台上的是個白臉奸賊,而是個很有人情味的政治家,對民間苦難寄予了真切的同情。他的《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悲涼慷慨,氣韻沉雄,被歷來詩人們所欽佩。其子曹丕文名氣也很大,其《燕歌行》是中國最早的一首七言詩。「三曹」中文學成就最高的是曹植。我們讀他一首《泰山樑甫行》:
一個流落在外的人想採集芙蓉花和蘭草贈(遺)給自己思念的人,然而那人卻在遠隔千里的故鄉,無法贈花致意。從「同心而離居」可知思念的是妻子。有家歸不得,有妻親不得,只好懷著憂傷的感情直到老死。這19首詩吸收了《詩經》的比興技巧,語言圓熟,流利清新,意在言外,藝術成就很高。劉勰的《文心雕龍》稱它是「五言之冠冕」,即五言詩的代表作;鍾嶸的《詩品》說它「一字千金」,可見人們對它的珍視。
建安以後,魏晉南北朝時代出現過眾多詩人,著名者如曹魏時代的阮籍、嵇康;晉代的左思、陸機、陶潛;劉宋的謝靈運、鮑照;南齊的謝朓、沈約;梁代的吳均、何遜;陳代的徐陵、庾信,等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陶潛。
清晨出去幹些輕微的活,黃昏扛著農具歸來。冒著冷露寒風勞動,自然很苦,但為生活計,就得不辭艱難。肢體雖然很累,卻可避免意外的災難。他選read.99csw.com擇這樣的生活道路是為躲避政治迫害,有不得已的成分。他曾說「少時壯且厲,撫劍獨遠遊」,可見有過雄心壯志。歸隱后,仍寫詩歌詠銜石填海的精衛鳥,讚頌刺殺秦王的荊軻,說明他仍有不平之氣。陶潛被尊為「隱逸詩人之宗」(鍾嶸《詩品》),其實不完全準確。清代的龔自珍說陶潛:「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說他有諸葛亮的抱負和屈原的憂憤。魯迅也說陶詩中還有「金剛怒目」式的作品,有人說他「靜穆」是把他「縮小,凌遲」了。陶潛的詩表現了他不與惡濁勢力合作的品格,描繪了美麗的田園風光,詩句清新自然,不假雕飾,娓娓如話家常,極富藝術魅力,歷來被人們喜愛。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類的詩句,許多人都能脫口而出,證明其影響之廣泛。
詩人看到的是遍地戰死或餓死的骷髏,餓得要死的女人把孩子丟在草叢中,聽到孩子號泣,竟然頭也不回地哭著走掉,還說:「自己還不知死到那裡,怎能做到母子兩全!」這是一個母親啊!詩人也愛莫能助,趕緊驅馬走開。詩人用簡潔的手筆勾畫出一幅戰亂時代的流民圖。清人方東樹評價這首詩說:「蒼涼悲慨,才力豪健,陳思(曹植)而下,一人而已。」(《昭昧詹言》)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
劇哉海邊民,寄身於草野。
妻子像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