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唐代的詩 第一節 初唐詩歌

第五章 唐代的詩

提起唐詩,人們會肅然起敬,都知道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唐詩代表著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
唐帝國建立后,保持了長時期的政治穩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文化取得空前繁榮,整個國家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好形勢,為詩歌寫作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唐代的科舉考試重視詩賦,知識分子要中進士當官,就要會作詩,這也是對詩歌創作的促進。就詩歌本身說,唐代的五、七言古詩和樂府歌行進一步成熟,講求聲調韻律的五、七言律詩和絕句最後形成,詩歌形式也百花齊放。到盛唐時代,眾多的詩人把詩歌創作推向高峰,壯闊的山河,優美的田園,繁華的都市,蒼涼的邊塞,慘烈的戰爭,都在詩歌中得到充分表現。特別是李白的充滿狂放激|情、猛力抨擊現實的浪漫主義詩篇和杜甫關注國家命運、悲憫民生疾苦的現實主義詩篇,代表了盛唐詩歌的最高成就。唐代詩歌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宗瑰寶。清代康熙年間編輯的《全唐詩》收入2200多位作者的48900多首詩(佚失的不知其數)。在不到300年的時間,留下如此豐富的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其中相當多的優秀詩篇,以多姿多彩的藝術魅力征服了歷代讀者,代代相傳,歷久不衰。
唐代詩歌發展大致經歷了初唐、盛唐和中晚唐幾個階段,下面分別作些簡介。

第一節 初唐詩歌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用[·]標出來的字可平可仄,其餘的字不能變通。平——指的是古代漢語中的平聲字;仄——指的是古代漢語中的上聲、去聲、入聲字。按現代漢語說,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字屬平;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字屬仄。絕句詩上下句之間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這首絕句全首對仗,后兩句「欲窮」對「更上」,「千里」對「一層」,「目」對「樓」。
這是除夕夜晚遠離家鄉親人獨宿逆旅感慨自身遭際的詩。全詩八句,40個字,押「十一真」韻,平仄合規則。律詩的一二句稱「首聯」,三四句稱「頷聯」,五六句稱「頸聯」,七八句稱「尾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如這首的頷聯「一年」對「萬里」,「將盡」對「未歸」,「夜」對「人」;頸聯「寥落」對「支離」,「悲」對「笑」,「前事」對「此身」。
這是唐詩繁榮的準備時期,重要詩人有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沈佺期、宋之問等。唐代建國初的詩歌仍沿著南朝詩歌的慣性發展,柔靡纖弱,毫無生氣。「四傑」的出現開始轉變了這種風氣。他們才氣https://read•99csw•com橫溢,不滿現狀,通過自己的詩作抒發憤激不平之情和壯烈的懷抱,拓寬了詩歌題材。如楊炯的《從軍行》:
七言律詩,我們看柳宗元的《別舍弟宗一》: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這個概念和通常說的「古代詩歌」不同,是專用名詞,專指唐代以前流行並在唐代繼續流行的一種詩體,和唐代形成的近體詩相對存在。古體詩的特點是:每篇句數不限,每句字數不限,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押韻也可換韻,句與句間沒有平仄對應和用詞對仗的要求。一句話,古體詩格律上比較自由,同近體詩在格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不同。古體詩分兩大類: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或簡稱五古和七古)。此外還有句式長短不齊的古詩,一般歸入七古。有的古體詩句數、字數和律詩相同,但用韻、平仄和對仗都不同於律詩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詩。上文講到的《古詩十九首》及陶淵明等人的詩都是古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七言絕句,我們舉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九*九*藏*書》來看:
我們舉《登鸛雀樓》這首詩來說明近體詩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此外五言絕句還有三種平仄格式,共四種格式。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也都各有四種平仄格式。關於近體詩的平仄格式,只舉上例作些提示,不再詳細介紹了。如果不想創作這類詩,只是鑒賞前人作品,那麼關於格律的要求知道得粗略些,也是無妨的。
律詩中還有一種「排律」,即把律詩延長至10句以上乃至百句,除首、尾兩聯外,中間所有出句與對句全要對仗。排律通常為五言。
寥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是柳宗元被貶到蠻荒的柳州,送別堂弟柳宗九_九_藏_書一去江陵時寫的詩,情緒極度感傷悲憤。全詩八句,56個字,用的是「一先」韻,平仄合規則,頷聯和頸聯對仗工整。七言律詩第一句多用韻,也可不用韻,這首用韻。
近體詩分兩大類:(1)律詩,由八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律詩,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2)絕句,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下面我們分別舉例說明。如大家熟悉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這是五言絕句,它必須是四句20字。其次它必須依照用韻要選一個韻部的字作韻腳,這首詩的「流」、「樓」兩字就屬「十一尤」韻。再次,它用的字必須合乎規定的平仄格式,這樣讀起來才抑揚間錯,和諧動聽。這首詩的平仄格式是:https://read.99csw.com
唐代詩歌的樣式,在初唐時期已經齊備,到盛唐時期就出現了詩歌創作的高峰。
表達了送別友人遠行時留戀悵惘的感情。全詩四句,28個字,押的是「七陽」韻,平仄按規則。因絕句允許不對仗,這首詩就沒有對仗。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處?天涯一望斷人腸。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講求嚴格的格律。近體詩有四項基本要求:一是句數、字數有規定;二是按規定的韻部押韻;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間要求平仄對立和相粘;四是規定某些句子之間用詞要對仗,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read.99csw.com
鑒賞唐詩,首先要對「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分別有個概要的了解,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就能更好地領略其妙處。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種激揚豪邁的格調,為唐初詩壇吹進一股新風。詩中表現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筆從戎,到邊疆建功立業的熱望。寧可做個低級軍官(百夫長),也不想作書生老死窗下。繼「四傑」而起的是陳子昂,他從理論上對南朝以來衰弱的詩風提出批評,認為這類詩專門玩弄華麗的辭藻,內容空虛,拋棄了《詩經》重視思想性的傳統。對此他耿耿於心,提倡學習「漢魏風骨」,恢復建安時代的詩風。他的38首《感遇》詩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影響很大。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蒼涼遼闊,哀而不傷,被認為是懷古詩的絕唱。韓愈曾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評價了他在唐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問的貢獻主要在詩歌格律方面。他們總結了「永明體」以來詩人們探索詩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詩作,促進「近體詩」最後定型。
五言律詩,我們看戴叔倫的《除夜宿石頭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