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宮殿建築 第六節 瀋陽故宮

第一章 宮殿建築

第六節 瀋陽故宮

我國保留下來的古代宮殿建築除北京紫禁城外,還有一座瀋陽故宮,這是清朝在沒有入關以前在遼寧瀋陽建造的宮殿。清太祖努爾哈赤原來是東北女真族(滿族)的首領,在他兼并各部落取得統治權建立后金王國后,將百姓統統組織在八旗之下。八個旗的首領皆由他本人和他的兄弟、兒子、侄子擔任,戰時統率作戰,平時管理戶籍、田稅、徭役等事,所以旗是努爾哈赤政權的組織形式,旗王成了他政治上的主要輔臣,每遇大事,都要在王殿前面支起八座帳幕,分列兩側,召集八旗諸王和大臣共議國事。公元1622年努爾哈赤遷都至瀋陽,立即建造了宮殿,這就是如今瀋陽故宮的東路(圖8)。東路建築以居中的大政殿為主殿,這是舉行國家大典的殿堂;殿的前面保持了八旗帳幕的形式,建立了10座王亭,除北端的兩翼王亭外,其餘八座按八旗的序列呈八字形分列左右,這裡是召集八旗王商議國事的地方。這樣的布局在古代宮殿建築中尚未見過,實際上是這個時期統治階級政治要求在建築https://read.99csw.com上的體現。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兒子皇太極繼位,改國號為清,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八旗王的勢力,十王亭失去了原來的作用,並在大政殿的西面另建了一組以崇政殿為主的宮殿建築,這就是瀋陽故宮的中路。中路南面的大清門是故宮正門,進門經過御道直到崇政殿,這是皇太極處理國事的主要殿堂,凡朝會,接見使臣,重要宴會都在這裏舉行。它的後面清寧宮是故宮的寢殿,建在一座三米多高的台地上,前有鳳凰樓作為這組後宮建築的入口,上到高台後建有五座宮殿供皇帝、皇后和嬪妃們居住。瀋陽故宮的西路部分是乾隆皇帝于公元1781年北巡瀋陽時增建的建築群,包括有戲台和存放《四庫全書》的文溯閣。
第二,在建築形式上,瀋陽故宮還沒有完全掌握明朝已經形成的宮殿建築的傳統式樣。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乾清宮用的是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保和殿、太和門用的是重檐歇山式屋頂,其他建築也分別按不同的等級read.99csw.com而採用不同的屋頂形式,在建築構造上反映出一整套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但是在瀋陽故宮,最主要的大政殿卻用了八角形重檐鑽尖式的屋頂,崇政殿只用了最一般的硬山式屋頂,從建築風格上就沒有反映出這些建築的地位,它們只有靠裝飾來顯示建築的重要性了。例如在崇政殿內設置了一座講究的寶座,寶座下有木台,座上加設了有頂的涼亭,稱為堂陛,堂陛的梁枋、御座和屏風上都布滿了木雕裝飾。殿內頂上雖然沒有做天花,但在梁枋上也都繪滿了彩畫,使簡單的硬山頂的崇政殿內依然顯得十分華麗。
第三,在建築裝飾上,瀋陽故宮既沿用了漢族建築的傳統裝飾,又可以看到滿族、蒙族地區所特有的一些形式。龍作為皇帝的象徵,也被瀋陽故宮廣泛地採用,大政殿的正面檐柱上特別做了金龍盤繞柱身,龍頭探出,左右相對,在中間的枋子上安了一顆帶火焰紋的寶珠組成一幅立體的二龍戲珠圖案。大政殿內的藻井中央也有滿塗金色的木雕龍。在崇政殿和大清門的檐廊內,連九-九-藏-書接內外柱子的短梁完全作成了一條龍的形式,龍頭和龍爪伸出在外檐柱子的外面,龍身插入內柱,有的還將龍尾伸入到室內,形象十分生動,這種式樣和風格在漢族官式建築中是很少見到的。琉璃很早就成為宮殿建築的裝飾材料,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建造瀋陽故宮時,因為有附近海城燒琉璃的基地,所以大量地應用了琉璃構件來進行裝飾。主要宮殿的屋頂用黃琉璃瓦,有的在四周加用了綠琉璃瓦的邊;在硬山屋頂的崇政殿上,除了全部用琉璃瓦頂外,還在左右兩頭牆面的博風板和正面牆頭上全部用琉璃裝飾,幾條屋脊和博風板上滿布著琉璃的龍,一條接著一條,每條龍的龍頭前還有一顆寶珠,龍是藍色的,中間還有綠色的水浪,在黃色的底子上,色彩十分鮮艷,在屋頂上組成為一條奪目的綵帶,極大地加強了這座宮殿建築的表現力。
從瀋陽故宮的規劃布局、建築形式和建築裝飾幾方面都可以看到清朝早期建築的一些特點,這就是一方面反映了本民族原來的政治狀況和生活習慣,同時也採納、沿用了漢民九_九_藏_書族的傳統形式和技法。它說明清太祖和清太宗在建造清皇宮的過程中十分注意吸收漢、蒙各民族較為先進的技藝,注意召募漢、蒙各民族的工匠藝人,使瀋陽故宮的建築具有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特點。

1.大政殿 2.右翼王亭 3.左翼王亭 4.正黃旗亭 5.鑲黃旗亭 6.正紅旗亭 7.正白旗亭 8.鑲紅旗亭 9.鑲白旗亭 10.鑲藍旗亭 11.正藍旗亭 12.大清門 13.崇政殿 14.鳳凰樓 15.清寧宮 16.衍慶宮 17.麟趾宮 18.永福宮 19.關睢宮 20.頤和殿 21.介祉宮 22.敬典閣 23.迪光殿 24.保極宮 25.繼恩齋 26.崇謨閣 27.嘉蔭堂 28.文溯閣 29.仰熙齋
圖8 瀋陽故宮平面圖
第一,從建築的總體布局九*九*藏*書看,瀋陽故宮既繼承了漢族宮殿的傳統,又表現了自己民族的特點。無論是東路還是中路的建築都是按照中軸對稱的形式來布置的。東路大政殿居中,10座王亭左右對稱地分列在前面;中路的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等等主要殿堂均安置在中軸線上,兩邊各有配殿布置組成前後幾個院落;宮殿還是前朝後寢的格局;這些都是漢族傳統的形式。但是東路的十王亭卻表現了女真族后金國的傳統。中路的后寢部分建在高台上,形成前殿低,後宮高的格局,與明朝紫禁城前朝三大殿高居於高台基之上,內廷后三宮低於前朝的布置恰好相反。這種宮高殿低的形式與女真人的生活習慣有關,女真族長期生活在長白山區,習慣於居住在高台地,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國后曾經在新賓、遼陽等地建造宮室,這些建築也大都建造在高地之上,或者在山地上加築高台,在高台上再建宮室,這種習慣也自然地帶到了瀋陽故宮。
從總體看,瀋陽故宮的東路和中路代表了清朝早期在入關前的建築形式,它們與明朝宮殿建築相比較,有哪些特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