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石經——刻在石碑上的法定經文 第三節 唐石經和蜀石經

第八章 石經——刻在石碑上的法定經文

第三節 唐石經和蜀石經

(文宗大和四年四月)拜工部侍郎。覃長於經學,稽古守正,帝尤重之。覃從容奏曰:「經籍訛謬,博士相沿,難為改正。請召宿儒奧學,校定六籍,准後漢故事,勒石于太學,永代作則,以正其闕。」從之。
蜀石經在南宋時還基本完好,它被毀於元初蒙古軍隊入川之亂。1941年成都拆南城時,曾出土蜀石經殘碑兩塊,一為《尚書》,一為《毛詩》,現均存成都四川省博物館。
蜀石經 通稱「廣政石經」。五代十國時蜀後主(孟昶)廣政元年(公元938年)始刻,到宋代統一之後,在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才最後九_九_藏_書完成,前後歷時186年。石經立在成都學宮。所以後人有稱「成都石經」或「益都石經」的,也有稱「孟蜀石經」或「后蜀石經」的。
但是西安的唐石經到了清代又先後多出《孟子》七篇和《大學》、《中庸》兩篇來。那是清朝人為了湊足「十三經」和「四書」之數而外加的,並非唐石經原物。其實,《孟子》在唐時尚未列入經書,唐代也沒有「十三經」與「四書」之說。而《大學》、《中庸》兩篇,《禮記》中已刻,完全是重複。所以清人補經根本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對此,前人已有批評。清人王昶《九-九-藏-書金石萃編》說:
唐石經共刻《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這九種「大經」(也有稱「九經」的),再加《孝經》、《論語》、《爾雅》這三種「小經」,共12種經書(也有稱「十二經」的)。此外還附刻了張參的《五經文字》和唐玄度的《九經字樣》,以為應試者的文字規範。
唐石經也有稱「雍石經」的,「雍」指雍州,是古代「九州」之一,包括今天陝西、甘肅一帶。長安在古雍州範圍之內,故稱。
十二經無《孟子》者,唐時《孟子》read.99csw.com之書,儕于諸子,不得列于大小經之數。故陸德明《經典釋文》有老莊而遺《孟子》。此刻亦其例耳。本朝賈漢復巡撫陝西時補刻《孟子》七篇。文字疏庸,固不待辨,且以廁入唐十二經,亦未考當時之制矣。
這兩部石經時代相距不遠,而且底本有繼承關係,所以放在一起介紹。
石經建立在長安的太學里,共227塊碑石,書丹的人有艾居晦、陳玠等,字體除諸經標題用隸書外,經文一律用楷書。至今完整地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里。
唐石經 通稱「開成石經」。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始刻,文宗開成二年(read.99csw.com公元837年)完成。這部石經是鄭覃向文宗建議刊立的。《舊唐書·鄭覃傳》說:
蜀石經在宋統一之前刻了《論語》、《爾雅》、《孝經》和《周易》、《毛詩》、《尚書》、《周禮》、《儀禮》、《禮記》,還有《春秋左氏傳》的前17卷。入宋以後,到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春秋左氏傳》30卷刻完,並刊刻了《公羊》、《穀梁》二傳。到徽宗時代,《孟子》已升為經,於是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四川地方官員又在蜀石經里補刻了《孟子》,次年刻成,遂比唐12經又多一經。碑石有千余塊。其實,宋人仿北宋「嘉祐石九_九_藏_書經」給蜀石經補刻《孟子》也是蛇足之舉,正如清人給唐石經補刻《孟子》一樣,同樣是「亦未考當時之制矣」!
這裏所說「雍都舊本」,指的就是唐石經。換句話說,蜀石經是根據唐石經刊刻的。不過和唐石經並不全同。最大的區別是唐石經只刻經文,蜀石經兼刻註解。因此,大體上可以說蜀石經是唐石經的增注本。書丹者有張德昭、楊均、孫逢吉等多人。
毋昭裔,河中龍門人,後主時拜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性好藏書,酷嗜古文,精經術。嘗案雍都舊本九經,命張德昭等書之,刻石于成都學宮。
蜀石經是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的。《十國春秋》記載此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