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石經——刻在石碑上的法定經文 第二節 漢石經和魏石經

第八章 石經——刻在石碑上的法定經文

第二節 漢石經和魏石經

魏石經 通稱「正始石經」。是三國時魏廢帝(齊王曹芳)正始年間(公元240—248年)刊立的。《晉書·衛恆傳》說:「至魏正始中,立三字石經。」但究竟是哪一年立的,史無明文。到1957年6月,在西安出土的魏石經殘石上(魏石經在隋代曾遷長安)有「正始二年」字樣,才知道這部石經立於正始二年(公元241年)。魏石經也立在洛陽的太學,不過是在講堂的西側,漢石經對面,共35塊碑石。
這部石經是東漢學者、書法家蔡邕(字伯喈)倡議建立的,並親手參与經文的書寫。這是中國有石經之始。《後漢書·蔡邕傳》說:
漢石經 通稱「熹平石經」九-九-藏-書,是東漢靈帝時刊立的。從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始刻,到靈帝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完成,歷時九年。
這部石經在三國時已有殘缺。中間經過從西晉末到隋末的戰亂、遷移、破壞,到唐朝初年已經毀壞殆盡,但從唐至今,屢有殘石出土。據統計,至今共得9000餘字。
歷代石經,在刊刻的當時並沒有特定的名稱。漢石經因為是熹平年間始刻的,所以後人習慣上稱「熹平石經」,以別於其他朝代所刻的石經。此外還有稱「一字石經」或「一體石經」或「今字石經」的。那是因為漢石經只用隸書(今字)一種字體書寫,以別於魏石經九九藏書,因為魏石經是用古文、篆、隸三種字體書寫的。
東漢推重今文學,所以石經全刻今文經。今文各經,又因學派不同而各有文本。漢石經就把立於學官的各家,以一家為底本刻石,把其他各家不同的文字標示在後。比如《詩》有齊、魯、韓三家,漢石經以魯詩為底本,後邊有齊、韓兩家詩的異字。
魏石經曾經幾次遷移,再加上人為的破壞,到唐初也是十不存一了。宋代曾出土過一批殘碑。後來到清代光緒末年,在洛陽又有殘石出土,其中有《尚書》、《春秋》。到近代,1922年和1923年在洛陽,1945年和1957年在西安,又有所發現。總計歷次出土read.99csw.com石經,共殘存經文3000餘字。
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熹平四年,乃與五官中郎將堂谿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mi密〕磾〔di低〕、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奏求訂正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用硃筆書寫)于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於是晚儒後學咸取正焉。
魏石經的古文《尚書》底本,用的鄭玄注本而參以馬融、王肅之說。就經文來說,這是漢代發現的真古文《尚書》,而不是東晉以後的偽本。可惜這部珍貴的歷史文獻,雖然刻在了石碑上,還是沒能保存下來!
但是從出土的漢石經殘石上https://read.99csw.com看,當時書寫碑文的人不只是蔡邕一個,還有馬日磾等多人。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執事人員。難得的是還發現了一個刻工的名字,他叫陳興。
這兩部石經時代相去不遠,都是建立在洛陽的太學里,而且兩者還有些聯繫,它們的命運也差不多,所以放在一起介紹。
魏時,古文經學興盛,所以就在漢代今文石經之外,另立古文石經。據《隋書·經籍志》所載石經目錄,魏石經有《尚書》和《春秋》兩經。但據宋人洪适著《隸續》所錄魏石經遺字,除上述二經外,還有桓公七年傳九字,桓公十七年傳26字。可知還有《左傳》。不過據王國維考證,《左傳》只刻到庄公中葉止(《魏石經考》)read.99csw•com
漢石經全部用隸書(也就是今文)書寫,碑石正反兩面刻字,共46塊。石經立在洛陽城南開陽門外太學講堂東側的瓦屋裡,並且有專人看守。
因為所立為古文經,所以經文的字用古文、篆、隸三種字體書寫,以資比較。因此後代稱為「三體石經」或「三字石經」。書寫經文的人有不同的說法,不能肯定,只是所謂「古文」,就文字來說,未必就是先秦文字的原貌。
根據《隋書·經籍志》所載石經目錄,漢石經刻了七部經書。它們是:《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經文)、《公羊傳》,此外還有《論語》《論語》在漢朝雖未列入經書,但它是重要的儒學教材,所以也一起刻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