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六章 中國古代的舞譜

第十六章 中國古代的舞譜

用白堊畫作九星,斗間相去三尺。從天罡起,禹步隨作,一次第之。居魁(星)前,逆步之。
朱載堉編製的擬古舞譜共有《人舞譜》、《六代小舞譜》、《靈星小舞譜》、《靈星祠雅樂天下太平字舞綴兆之圖》、《二佾綴兆圖》和《小舞鄉樂譜》。這些舞譜完整地保存在《樂律全書》中。
雲南麗江縣圖書館藏有兩本詳細記載東巴巫師跳神的經書,敘述納西族古代樂舞的類別及跳法。用圖畫似的文字和符號記錄下來,對舞蹈的姿勢、動律、場位、路線以及特殊的動作技巧和樂器的用法,都作了規範化的描述。這是一種極為奇特的舞譜。楊德鋆〔yun雲〕、和發源所作《納西族古代舞蹈與東巴跳神經書》,對此作了生動的介紹。
中國古代的舞蹈,常常和宗教活動結合在一起。舞蹈,曾經是巫覡的一種專長。中國的道教形成以後,道士們依然保持著巫師的本色。在道士的齋醮〔jiao叫〕儀式中,有相當份量的舞蹈內容。
禹步的具體走法是:
元明清各代,有些文人出於「復古」的用意,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自己對古代舞蹈的理解及想象,擬作了一些古代舞譜。
東巴巫師就是根據這種跳神經書——特殊的舞譜,進行舞蹈訓練的。
《靈星祠雅樂天下太平字舞綴兆之圖》是在《靈星小舞》表演完畢以後,答謝神明的舞譜。16人徒手而舞,舞隊先後擺成「天下太平」四個字。
a.搖一次板鈴,搖三次板鼓;
東巴文有不少關於跳舞的字。如:
前舉左,右過左,左就右;次舉右,右過左,左就右;次舉左,右過左,左就右。
d.走兩步抬一次腿,走兩步向後勾一腳https://read.99csw.com

圖71
f.倒轉;
如果說大禹時就傳下了這種「禹步」,那麼它的歷史可真夠古老的了。

(手執三叉和矛舞蹈)
c.抬一次腳。頓足二次,向後勾一腳;
明代著名的樂律學家和史學家朱載堉認為「無古不成今,今之樂猶古之樂」。認為沒有古代的樂舞,就沒有今天的樂舞。今天的樂舞是古代樂舞的繼承和發展。今天的樂舞,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是古代的樂舞。從這種認識出發,朱載堉一方面精心研究樂舞的歷史資料,一方面研究明代尚在流行的傳統樂舞,以今證古,用古今融合的方法編製了一套擬古舞譜。並且以古代的「詞章」(歌詞)與明代流行的「音節」(曲調)相結合,給這些擬古舞譜配上了舞蹈音樂。這些舞譜有舞名,有舞姿設計,有動作調度的場記圖,有內容豐富的文字說明。在三四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可以依圖排舞。這是明代的學者意在恢復古代舞蹈的創造性的工作。
中國古代的舞譜,流傳到現在的最早的一種是《敦煌舞譜殘編》。這個「殘編」現藏英國不列顛博物院。劉半農把它收在《敦煌掇瑣》一書中。羅庸、九九藏書葉玉華、任二北等對這個舞譜殘編都有所研究。從殘編中可以看到關於舞蹈節拍和身段的術語13個:令、送、舞、挼〔rou揉〕、據、搖、(丘下可)、約、拽、頭、掯〔ken〕、與、請。
根據這段經文,動作複原后就如下圖。將它譯成漢語,就是:

(跳)
《小舞鄉樂譜》是一個有字無圖的舞樂譜。三四個世紀前朱載堉編製的這些擬古樂舞譜,其動作變化、隊形走向、腳步方位記錄交代得一目了然。又把音樂(歌詞、打擊樂、律呂字譜等)和舞蹈結合到一起,成為有實踐價值的禮儀祭祀舞譜。朱載堉擬作舞譜的方法,被後人所效仿,於是在清代出現了祭祀孔子的舞譜如《文舞舞譜》、曲阜孔廟的《闕里新譜》和《文廟丁祭譜》等。人們沒有忘記孔子本人就十分重視樂舞,樂舞是儒家教育的重要科目,所以祭孔樂舞特別認真。連遠在南國的廣東南雄也保存有祭孔的文舞舞譜,與朱載堉的舞譜基本相同。
步法與動作是:
《人舞》相傳為周代《六小舞》之一種,舞者徒手作舞。朱載堉認為人舞是舞蹈的根本,學舞應先學人舞。他給《人舞》設計了一整套舞姿動作,還給每種動作加上了符合封建禮教的解釋。如《人舞》的「四勢」——上轉、下轉、外轉、內轉,被解釋為上轉勢象徵「惻隱之仁」,下轉勢象徵「羞惡之義」,外轉勢象徵「是非之智」,內轉勢象徵https://read.99csw.com「辭讓之禮」。
《東巴經》中就是用這一類的特別文字記錄舞蹈。例如,《銅燈花枝舞》的化妝與隊形排列是:
蒙古族喇嘛教有一種舞蹈,叫《查瑪》。跳《查瑪》的喇嘛,有嚴格的舞蹈訓練。為了便於記憶,把動作、步法等寫在紙上、木板上或者羊皮上。這種舞譜叫《查瑪經》。
朱載堉把《六小舞》和《六代舞》相結合,繪製了執帗(五彩繒)的《雲門》、徒手舞袖的《咸池》、執龠的《大韶》、執羽的《大夏》、執旄(牛尾裝飾的舞具)的《大□》、執干(盾)的《大武》等六種舞譜,稱《六代小舞譜》。
元代人余載給早已失傳的《韶》舞編製了舞譜。他根據《河圖》、《洛書》的理論,運用陰陽、奇偶的變化,給64人的隊舞設計了服裝、隊形、變換方位等。
e.向四方旋轉;
在現存的民間宗教的一些「經」書里,也有這一類的舞譜。湖南、貴州、四川等地,民間的巫師行儺時,照例要有舞蹈,叫作「踩八卦」,並且有圖譜傳世,那就是一種舞譜。
到了宋代,又有《德壽宮舞譜》。那是距今800多年前,宋高宗時的宮廷舞譜。它是對舞蹈演員基本技巧訓練的教材,裏面記錄了左右垂手、大小轉攛、打鴛鴦場、鮑老掇、掉袖兒、五花兒、雁翅兒、龜背兒、勤步蹄等九類動作的63種姿態或隊形。
g.左腳向上抬一次;
古人製作的這些舞譜,在現代人看來都未必科學,未必準確,也未必實用。但是,它們都是古代舞蹈的行家為探求舞蹈規範,為加強舞蹈傳播,為從事舞蹈訓練,而作出的有意義的探討和建設,其歷史價值不可低估。
這樣走三個九九藏書循環,共二丈一尺,後邊就留下九個腳印。
舞蹈本來沒有「譜」。原始舞蹈只是人們手舞足蹈來表達感情的自娛自樂,抬手動足都沒有什麼規範。當舞蹈藝術從隊形到動作都有了令人滿意的樣式以後,人們才想到互相模仿,並且要一代一代傳下去。開始也只是口傳心授,漸漸地,人們就要求用某種方式把舞蹈形體動作和姿態,以及隊形的調度等記錄下來,以便於記憶,便於推廣和傳播,於是就產生了舞譜。
這個舞譜是1000多年前晚唐五代時寫下的。它比西方國家最早使用的15世紀的符號舞譜,要早幾百年。

圖72
b.頓足二次;

(伸腿)
《二佾綴兆圖》從兩列舞隊舞者鞋形的不同畫法,標明舞者左右腳的步伐和運動方位,是腳掌著地或是腳尖點地,主力腿和非主力腿的位置;用上轉、下轉、外轉、內轉、未轉、初轉、轉周、轉過、轉留等標明旋轉的方向和幅度;用伏睹、瞻仰、回顧等標明視線的方向。舞蹈的標示精確而明晰。
道士們有一種「步罡〔gang缸〕踏斗」的「繚繞」之法,據說可以「遣神召靈」。其實,那不過是一種舞蹈步法。那種步法來自原始的巫教,傳說是從遠古治九_九_藏_書水英雄大禹那裡學來的,叫作「禹步」。道士們說它「三步九跡」,上應天上的「三元九星」。道教的《真人禹步斗罡法》說:
雲南納西族是古代羌人的後裔。納西人信奉東巴教。東巴巫師作法事時也要跳舞。東巴跳神的舞蹈有神舞、鳥獸蟲舞、器物舞、戰爭舞、踢腳舞等種類。

(又舞又唱)

(舞)
h.左腳跟著走一步,然後向上抬左腿,抬右腿跺地;
i.右腳勾向後一次。
《靈星小舞譜》是對漢代祭祀農神后稷的農作舞的重新設計。規定了舞蹈者為男童16人,「兩兩相對舞」。手中所拿的是鐮、鋤、鍬、杈、竿、連枷等農具,動作模仿農作勞動。樂隊由鍾、鼓、鞀、板、雙管等組成,以小曲《豆葉黃》為伴奏音樂。

圖73 《東巴經》舞譜複原圖
說的是道士「步罡踏斗」時,要先用白石灰在地上畫作九顆星,星斗之間相距三尺。從天罡星起,就要走「禹步」,一步挨著一步。到魁星前時,倒過來作反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