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對菌類的認識和利用 第三節 關於病原微生物

第五章 對菌類的認識和利用

第三節 關於病原微生物

我國古代對於傳染性疾疫的流行,很早就有了一定的認識。《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習,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古代是把傳染病都包括在「傷寒」這個總病名之中。《素問·熱病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出土的漢簡記有「傷寒四物(烏喙、細辛、術、桂)湯」和「治傷寒逐病方」。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專門總結了傷寒病(包括各種急read.99csw•com性傳染病在內)的起始和發展過程以及一系列辨證施治的理論,可以看成是有關傳染病的專著。隋代巢元方開始對病源進行新的探索,他在《諸病源候論·瘟病候》中,明確地認為某些傳染病,是由外界有害因素(當時他稱之為「乖戾之氣」)所引起的。明代吳有性發展了這一精闢的見解。
吳有性,字又可,生於16世紀80年代,江蘇吳九_九_藏_書縣人。在吳有性生活時期,瘟疫流行頻繁。據《明史》記載,從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至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就發生大瘟疫19次。公元1641年所暴發的大瘟疫,流行遍及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等廣大的地域,瘟疫的流行和蔓延,迫使人們必須深入調查研究,以便尋求更有效的治病措施。吳有性通過認真細緻的考察研究,于公元1642年https://read•99csw.com完成了《瘟疫論》一書,並提出了戾氣說。他認為疫病是由「戾氣」引起的,《瘟疫論·序》中說:「夫瘟病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戾氣)所感。」這裏特別指出「戾氣」是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一種特別的物質。吳有性認為這種戾氣可以通過口鼻傳染人體。但是否致病,則要看戾氣的毒力和人自身的抵抗力。有的年份疫氣盛行,患病就九_九_藏_書重,而且「最能傳染」。有的年份,疫氣衰少,患者就不多,且不會傳染人。這種戾氣,不僅會使人體得病,而且也會使動物得病,如牛瘟、羊瘟、雞瘟、鴨瘟等。但是「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獸不病」。可見吳有性已知道,不同種類的動物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氣所引起的。他說:「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蓋當其時,適有某氣傳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發斑、痘疹https://read.99csw.com之類疾病,在此以前的中醫理論,都把它歸結為心火所引起的,而吳有性則指出「實非火也,亦雜氣(戾氣)之所為耳」,即認為痘疹、疔瘡和外科化膿感染等也都是由於戾氣感染所引起的。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所謂「戾氣」就是呼之欲出的病原微生物。在當時沒有顯微鏡的情況下,能達到這樣科學的見解,的確令人欽佩。從這以後又過了大約200年,西方學者藉助于顯微鏡,才真正發現並看到了病原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