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對親代與子代關係的探索 第二節 對生物遺傳變異的認識

第八章 對親代與子代關係的探索

第二節 對生物遺傳變異的認識

古代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經常發現環境變化導致生物發生變異的情況。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談到種蒜時,指出,在壟底上放小瓦,將獨瓣蒜放在瓦片上,再蓋上土。這樣長成的蒜頭,形狀很特別,扁闊而大。對此賈思勰十分驚奇,說此「亦足以為異」。賈思勰還談到這樣的事實。說當時山西(并州)沒有大蒜,人們都得到河南(朝歌)去取蒜種。可是取來蒜種種了一年,卻又成了百子蒜,蒜瓣很小。相反,山西的蕪菁根卻有碗口那麼大,即使是從別的地方取來的蕪菁種子,只要種下一年,也都會變大。賈思勰感嘆道:「大蒜瓣變小,蕪菁根變大,二事相反,其理難推。」還有,山西產的豌豆,種到井陘口以東,山東產的穀九*九*藏*書子,種到山西壺關上黨,便都徒長而不結實。賈思勰說,這些都並非是聽信傳說,而是他「目所親見」的。最後他總結說,總之,這些都是因為土地條件的不同造成的。歷代農學家和園藝家,幾乎都有相同的看法。
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此地氣然也。」元代王禎《農書》說:「凡物之種各有所宜,故宜於冀、兗者,不可以青、徐論,宜於荊、揚者,不可以雍、豫論……谷之為品不一,風土各有所宜。」古人看到,生物在不同的環境中會出現變異,所以不同的環境,有與之相適應的生物,這都是正確的。
在歷代的文獻中,關於生物變異的記載是很多的九-九-藏-書。賈思勰在《齊民要術·種穀》中說:「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稈有高下,收實有多少,質性有強弱,米味有美惡,粒實有息耗。」賈思勰不僅指出穀物的成熟期差異,而且指出了其他各種性狀的變異。宋朝蔡襄在《荔枝譜》(公元1059年)一書中指出:「荔枝以甘為味,雖有百千樹,莫有同者。」劉蒙在《菊譜》(公元1104年)里曾描述了菊花的35個品種。在談到菊花的變異時,他說:「花大者為甘菊,花小而苦者為野菊,若種園蔬肥沃之處,復同一體,是小可變為大也,苦可變為甘也。如是,則單葉變而為千葉,亦有之也。」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粱粟種類甚多,相去數百里,則色味形質隨之九_九_藏_書而變,大同小異,千百其名。」這些都充分反映了古人對生物變異的普遍性有一定的認識。「大同小異」正確地反映了自然界中生物變異的總情況,親本的後代既像親本,又跟親本有所差異。「相去數百里。則色味形質隨之而變」,可見宋應星還認為生物的變異與生物之生活環境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繫。
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經清楚地認識到生物品種間存在著差異,《周禮》已經提到具有各種變異的馬,如種馬、戎馬、道馬、田馬和駑馬等。《爾雅》甚至記下了36個馬的品種和它們的差異。王充在《論衡》中清楚地談到了生物的變異。他在《論衡·講瑞篇》駁斥世人對於鳳凰、麒麟和嘉禾等所謂「瑞物」的迷信時指出read.99csw.com,鳳凰、麒麟和嘉禾,都不是什麼特別的或神秘的生物種類,而是普通獸類或鳥類和穀類作物(禾)的變異而已。他說:「瑞物皆起和氣而生,生於常類之中,而有詭異之性。」他還舉了許多例子,說明生物的變異。他說:「越常獻白雉,白雉,雉生而白色耳,非有白雉之種也。」這意思是說,白雉,猶如常雉,並非特別的種類,只是毛色變白而已。對被稱為「瑞物」的嘉禾,王充認為仍是在普通禾穀穗上所產生的變異。他說:「嘉禾生於禾中,與禾異穗。」這明確指出所謂「嘉禾」乃是從普通的禾中衍生出來的,它與普通禾穀相比,只是在穗方面有差異。在我國歷代古籍中,關於穀類作物分枝變異的有關發現的記載屢見不鮮。例如根據《九九藏書後漢書·光武本紀》記載,西漢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在濟陽(今山東省嶧縣)發現有嘉禾,一莖九穗。又如據《梁書·武帝本紀》記載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五月,在建康縣朔陰里(江蘇江寧縣南),發現有嘉禾一莖12穗。這種例子,真是舉不勝舉。可見古人對稻麥等穀類作物的分枝變異,是有深刻印象的。
變異有遺傳的變異,也有不遺傳的變異。早在漢代人們就認識到了有些變異是不遺傳的。王充就指出,所謂「嘉禾」就是不遺傳的變異。他說「試種嘉禾之實,不能得嘉禾」,可見他是作了試驗的。
人們在實踐中,也發現了許多變異是可遺傳的。宋代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提到了許多牡丹突變的例子,並指出,這些變異是可遺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