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九章 明清時期動植物分類研究的發展 第三節 水產動物志《閩中海錯疏》

第九章 明清時期動植物分類研究的發展

第三節 水產動物志《閩中海錯疏》

《閩中海錯疏》對動物形態、習性和生態的描記是很仔細很有特色的。例如記真鯛(過臘魚):「過臘頭類鯽,身類鱖,又類鰱魚。肉微紅,味美。尾端有肉,口中有牙如鋸,好食蚶蚌。以臘來春去,故名過臘。」可與現代人的描述相對照。既寫出了真鯛口中有犬齒、臼齒和體淡紅色的形態特徵,又寫出了底層魚類主要吃貝類的生活習性,還寫出臘來春去的回遊特點,非常清楚。記彈塗:「大如拇指,須鬣青斑色,生泥穴中,夜則駢首朝北,一名跳魚。」突出了彈塗魚在泥沙中生活的生態特點。對鱟的描述,不僅記了體形如熨斗、殼覆身上、尾銳而長、觸之能刺、體色背青黑、眼在背上、腹下12足、環口而生等,還記有其血蔚藍、雌多子、子如菜豆大而黃色、布滿骨骼中等,非常細緻。
在形態特徵細緻觀察鑒別的基礎上,《閩中海錯疏》還進行了分類的嘗試。首先採取連排的方法,把性狀相近的種類排在一起:例如把鯉形目的鯉、黃尾、大姑、金鯽、棘鬣、赤鬃、烏頰、方頭等連排,再進一步把鯛科中分屬於三個屬的棘鬣、赤鬃、烏頰連排,反映了它們的親緣關係,初步表現了對科、屬概念有所認識。把12種鯊:虎鯊、鋸鯊、狗鯊、烏頭、胡鯊、鮫鯊、劍鯊、烏鬐、出入鯊、時鯊、帽鯊、黃鯊read•99csw.com列在一起,加以比較區別,既注意它們相似的共同特徵,又注意它們相異的個體特徵,在分類排比上加以區別;作者還在按語中指出:「鯊之種類不一,皮肉皆同,唯頭稍異」,突出以頭部特徵為區分比較的重點。在屠本畯之前,黃衷在《海語》一書中,曾記述過二種鯊。《閩中海錯疏》擴大到12種。對有些也稱為鯊的如吹鯊(小魚),認為別是一種,不予列入(實際屬於鱸形目),表明其分類標準和取捨,是有明顯進步的。
《閩中海錯疏》成書于萬曆丙申年(公元1596年)。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上、中兩卷皆為鱗部,分別列有鯉、鯽、魴〔fang房〕、鯊、吹鯊((魚辟))、鮆〔ci此〕、(魚子)、石首、鱓〔tuo駝〕、海鰌〔qiu求〕、比目、過臘(卷上)和烏鰂、馬鮫、鯏、帶魚、鱆魚、(魚規)〔gui規〕、水母、魟〔hong烘〕魚、彈塗(跳魚)、(魚戔)〔zhan戰〕魚、丁斑、銀魚、針魚、海燕、白魚、鏡魚、黃三、火魚、白刀、鯖鯷〔qingti青提〕、楓葉、抱石、(魚定)〔ding定〕魚、蠱鮐〔tai台〕、(魚夬)魚、蝦、鯪鯉(穿山甲)、蝦蟆、水雞(卷中)等類,每類下再分條記述,計107九九藏書種。卷下為介部,分列龜、鱉、蟹蚶、蛤蜊、蠣房、殼菜、蜯、海月、泥筍、龜腳、石決明、蟶〔cheng撐〕、鱟〔hou后〕、螺、龍虱等類,計90種。其中以海產經濟魚類為主,兼有部分淡水種類。這裏面包括有四大海產珍品的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烏賊,還有對蝦。所記魚類有80多種,分屬鯉形目、鱸形目、鯡形目、鯔〔zi資〕形目等20多目,鯉科、鯛〔diao刁〕科等40個科。所記兩棲類10種,分屬蟾蜍科、雨蛙科、蛙科。還有軟體動物貝類、節肢動物蝦蟹類,以及少數爬行動物龜、鱉和哺乳動物,種類繁多。
《閩中海錯疏》對水生無脊椎動物記述也較詳細,軟體動物螺類就以連排方式記錄了香螺、鈿螺、紫背、鸚鵡螺、泥螺、米螺、田螺、溪螺、黃螺、紅螺、蓼螺、棱尾、馬蹄、指甲、八橈、鴝鶺螺、花螺、竹螺、油螺、莎螺等21種,從形態、大小上加以區分。對有些常見螺如泥螺記述為:「殼薄,肉如蝸牛而短,多涎有膏。」對其生長情況記:「春三月初生,極細,如末,殼軟,味美,至四月初旬稍大,五月內大脂膏滿腹,以梅雨中取者為梅螺,可久藏;酒浸一兩宿,膏溢殼外,瑩若水晶……」所記生長情況與現代調查基本相符,而在處理和利用read.99csw.com上則更生動精彩誘人。再如對節肢動物蝦類記了12種,特別是對龍蝦的記述非常形象生動:「置盤中,一尺許,須四僚,長半其身,目睛凸出,上隆起三角,負介昂藏,體似小龍,尾后吐紅子,色奪榴花。」用語精鍊,引人入勝。另外,書中還記了草魚、鰱魚的飼養流程:「土人以仲春取子于江,曰魚苗;畜于子池,稍長入葦塘,曰蘆鰱。可尺許,徙之廣池,飼以草,九月乃取。」這些方法既反映了當時淡水養殖的較高水平,在今天也有實用參考價值。
這些著作的問世,在當時對指導生產和豐富生物學知識,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屠氏另著《海味索隱》列十六品為:蚶子頌、江瑤柱贊、子蟹解、礪房贊、淡菜銘、土鐵歌、(蟲孱)頌、蛤有多種、黃蛤贊、鱟箋、團魚說、醉蟹贊、蝗魚鯗魚銘、青鯽歌、蟶贊、鯔〔zi資〕魚頌。作者以頌、贊、歌、說、箋、銘等多種文學形式,表述了水生動物的名稱、形態、種類、性味、產地和用途等多方面的知識,也很有特色。
繼《閩中海錯疏》之後,李調元(字雨村,四川人)于乾隆年間(公元1779年)著《然犀志》二卷,記廣東水產近百種,記其形狀,考其出處,一一精細備載,也很可觀。例如記「海馬」:「其首如馬,其身如蝦,其背佝僂,有竹節https://read•99csw.com紋,長二三寸,雌者黃色,雄者青色。」也很生動,可與現在海馬圖相對照。又清代經學兼博物學家郝懿行著有《記海錯》一卷(公元1874年),追記所見海產動物40餘種(包括海帶一種)。特點是注意考證,文筆精鍊。例如記「望潮」(蟹):「海蠕間泥孔漏穿,平望彌目,穴邊有一小蟹,跂腳昂頭,側身遙睇,見人歘〔xu需〕入」,于海天泥沙生境中記海蟹形態活動歷歷如繪,生意盎然,令人神往。記「海盤纏」:「大者如扇,中央圓平,旁作五齒歧出,每齒腹下皆作深溝;齒旁有髯,小蟲誤入其溝,便作五齒反張,合界其髯,夾取吞之。既乏腸胃,純骨無肉。背深藍色,雜以頳點……」形象逼真,活動如實。郝氏還記了「(魚瓦)鮥〔gengluo更洛〕魚」「鱗有異彩,入夜光明」的特點,糾正了王漁洋以何羅魚為鰣魚之誤。在郝氏稍後,1886年郭柏蒼根據自己數十年在海濱的親見,加上采詢老漁民的經驗,還證之古籍,寫有《海錯百一錄》五卷。卷一卷二記漁,寫捕魚工具及捕魚方法,兩卷共記魚174種。卷三記介、殼石121種。卷四記蟲30種(另附記海洋植物24種),補充和豐富清代以前諸書的內容,所記多為實際觀察記錄,採用民間資料也較多。例如記鯊就達25種之多,首read•99csw•com先列舉「其皮如沙,背上有鬣,腹下有翅,胎生」的特點,然後根據身體大小、頭部尾部特點、體紋體色等加以區分。共記有:海鯊、胡鯊、鮫鯊、劍鯊、虎鯊、(魚狗)鯊、黃鯊、時鯊、帽紗鯊、出入鯊(以仔鯊從母口出入而名)、吹鯊、秦王鯊、烏翅鯊、雙髻鯊、圓頭鯊、犁頭鯊、鼠(蟲吾)〔wu吳〕鯊、蛤婆鯊、泥鰍鯊、龍文鯊、扁鯊、烏鯊、黃鯊、白鯊、淡鯊、大鯊、乞食鯊等。卷五記海鳥、海獸、海草。《海錯百一錄》堪稱海洋生物全志。
《四庫提要》評論這本書說:「辨別各類,一覽瞭然,有益於多識,考地產者所不廢。」是有見地的。
《閩中海錯疏》是明代記述我國福建沿海各種水產動物形態、生活環境、生活習性和分佈的著作。作者屠本畯〔jun俊〕,字田叔,自稱憨先生,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歷任太常寺典簿、禮部郎中、辰州知府,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任福建鹽運司同知。屠本畯廉潔自持,生平喜好讀書,自稱:「吾于書,飢以當食,渴以當飲,欠伸以當枕落,愁窮以當鼓吹。」《閩中海錯疏》是他入閩任職后,應當時在京任太常少卿余寅要求寫的。此外,他認為,海產動物種類繁多,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自己身為鹽務官員,並熟悉海物,因此也將寫這部著作,作為自己份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