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10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10

我小時候有一回媽媽在煮菜,一看醬油沒有了,便叫我至鄰近店裡舀一碗回來。我第一次去買醬油,覺得很神氣,舀好醬油後,怕它濺倒出來,因此很在意地邊走邊看著手上的碗,結果愈看愈搖,愈搖愈看,走到半路,端碗端得太緊,一下砰的一聲,整碗醬油都打翻了,惹得街上的鄰人指指點點,笑我連碗醬油都端不好。可是我頭都沒低,地上的醬油也不看一眼,又跑回家,重新拿一個碗再去舀。這回我懂了,端到醬油,看都不看,倒不倒都不放在心上,一路很快就走回家了,事情就是這樣,你越在意,越加造作,往往就越難穩定,越不平衡,對於這一點,練過武的人應能體會個中三昧,靜坐也是一樣,後來有人問我:「你那碗打掉了,爲什麽頭都不低,看都不看一下呢?」我說:「都已經掉在地上了,再去看它幹嘛?」平常我們若是打翻一瓶醬油,大概要在那裡看個半天,一直感到可惜,然後去撿那瓶子,摸摸醬油,卻又怕手弄髒了,往身上一擦,反而將油跡沾在衣服,氣得心裏、口裡直罵該死。這不是很笨嗎?破了就破了,盯在那裡自怨自艾,何苦啊!
四句偈的唱誦方法--軟修法門,要你們注意華嚴字母,唱時氣不要斷,也不準有花腔小調的聲音。現在你們聽聽王鳳嶠老師以京戲的唱法唱四句偈,主要是讓你們了解什麽是聲明,以及軟修法門的道理,和如何才能唱出安詳的莊嚴,清凈的境界。(王老師唱一段三國志中擊鼓罵曹的平劇)
李先生唱一首名爲「追尋」的曲子。)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諸位以爲佛法在哪裡?佛法就在你我的日常生活里,一切現成,待人處事,無一不合乎慈悲喜舍,遇事臨境自自然然無著無依,這樣便是菩薩行,健康明朗,雍容大度,將幸福快樂帶到人間的每一個角落。千萬不要一接觸佛法,愈學愈放不開,愈學愈提不起,忸忸怩怩,缺乏信心,說什麽:唉啊!我不行,還沒有修好,等我修好了再來。等你修好,我早就完蛋了,我需要你現在救我,助我一臂之力。你做得到嗎?
學佛者最寶貴的是心量無限寬闊,容得下天地萬物,做人處事皆以利益他人爲出發點,即便做了一輩子的善事,此亦義所應爲,理當如此,豈足掛齒,覺得有什麽大不了的呢?人活著就是要爲別人好,難道你是出生來幹壞事,惹人討厭的嗎?或者是來當個飯桶,無所事九*九*藏*書事,一點利益他人之事都沒有?
比如有人掉了十塊錢,找了三天,晚上睡覺都還魂索夢牽,也有人被隨口罵了一句,一輩子刻骨銘心,難以釋懷,這是何等的痴心!
世界上的人都會講話,但沒有幾個聲音好的,你看許多人講話不是結結巴巴講不清楚,就是話一出就令人討厭,但有些人講話令人聽起來很舒服,或者非常莊重,或者非常有力量,這都是多生累世,口業清凈修來,現在李傳洪先生也來唱一首吧!(李先生所以他以唱情歌爲他的修持法門。師示:普賢菩薩比你還多情,只要你以恭敬心清唱你的情歌,絕對有功德,你放心,普賢菩薩不會怪你的。
所謂修行,其實就是徹底修正自己的心性行爲,由里至外,巨細靡遺,完全加以確確實實的檢點與改善,此即是做爲一個修行人至死不渝的生命主題,必須永遠追求達成的生命事業。佛法無量無邊,修行人的學佛事業也無量無邊,大家想要做點好事,但須知道善行永無止境,若是平常做了一點,甚至不少,便自以爲善行累積很多,不得了。這麽想法就未免顯得小氣了。
另外,有關學佛行善,須要以智慧爲前導,這是我每次講演都強調的,智慧即般若,般若爲諸佛之母,學佛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同一件事有智與無智分別做起來,差異很大,當然果報也成天壤之別。普賢說是普現,現個什麽?--智慧。這些早就談過很多,不再贅言。以上簡單說明「願身口意恆清凈,諸行剎上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再來接讀下文: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滿披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
他唱這首還滿有意義,就是要大家去追尋永遠的光明,我們要追尋永遠的光明在哪裡呢?所以普賢行願品的偈頌,大家要好好研究,如何去追尋唱出最清凈的梵音,「若將此心以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這要注意的,現在繼續講經文的偈頌。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同學們如法唱誦)
「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
(同學們如法唱誦)
佛教的梵唱完全是從崑曲演變過來,至於古九九藏書代所說的魚山梵唱,是不是這個音呢?非常成問題。若要真正研究佛門真正清凈梵唱,京戲、崑曲、南管等都要了解,而且聲明更要通達,然後創造出一個絕對清凈,一開口就是梵音清凈,令人一聽妄想雜念就沒有了,有如此境界時,那這軟修法門的唱念就功德無量了,諸位好好研究,不要輕視此軟修法門的方便力,同時要與華嚴字母的咒音配合研究,再以觀音法門的修法,迴轉過來自己聽自己的聲音,達到「入流亡所」的境界,再進而「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一切感應就來,一切成就也來了,那悟道又有何難呢?就憑觀音法門就可以悟道,爲什麽我連唱念也要時時盯住你們呢?其理由即在此。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我爲這凈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看清如何追尋生命的出路,毅然決然拋棄王位不幹,出家精進修行,這是一種不世出的大勇猛智。我們平常做事有此等精進的魄力嗎?
「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上一句的「彼」字指的就是文殊與普賢,學佛要得究竟成就,先須將他們兩位前輩種種禮佛贊佛與濟世利生的事業圓滿完成,圓滿了文殊與普賢的事業,亦即圓滿了自己在佛道上的修行,說得乾脆一點,不管是一開始或者到頭來,文殊、普賢就是我們自己,願力的發起與智慧的觀照缺一不可。
「願身口意恆清凈,諸行剎土亦復然」。
(同學們如法唱誦)
請大家千萬謹記:「我所修行無有量」,修行是修無量行,此乃千秋萬世的生命事業,所要達到的是「獲得無量諸功德」,所謂「獲得無量諸功德」,諸位特別注意別會錯意,要點在於「無量」兩字,功德是無量的,不可限量,無所執著,有些人喜歡問我:「你做了很多功德?」我說:「我什麽功德都沒有。」功德無量,豈有功德?若有功德,即有限量,不合佛法功德真義。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這兩句意思很清楚,不再多講。不過迴向一辭,除了前面曾有的解釋外,還有一種迴轉來反省自己的意思。反省即是一種智慧的表現,深入清澈的反省,更是生起大智慧的先決條件。做人要學壞、作賤自己很容易,好的言行要培養成功卻相當難,惡業易就,善果難成,有人九_九_藏_書就是想做好事,卻因缺乏智慧,弄巧成拙,無形中反而造了惡業的。所以善根成就,須以智慧爲前導,依止般若正觀,這便得向文殊、普賢二老看齊了。請大家收攝身心、虔敬專註再誦念下八句:
做人要做大丈夫,學佛要學文殊普賢,一上來便是泱泱大度,氣象萬千,發大願行,生大智慧,凡事以別人的利益爲緊要,處處爲別人好;臨境覺照清明,洒脫自在,不依不著,不但洞察事情本末,知曉因應處理之道,並且果斷能行,這便是「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剛才我們談到文殊與普賢兩位菩薩的法門要一體同修,普賢行願中自然涵攝了文殊師利的絕等智慧,文殊師利的絕等智慧也自然涵攝了慈悲喜舍的普賢行願。
今天下午吳老師曾經告訴我他羡慕大家能有此份福報,安然在這裏的禪堂用功辦道。這是世局諸種因緣機遇使然,留下這片「凈土」,大家千萬要善加珍惜,好好把握時節因緣用功。還有這個禪堂也是一個剎土,不離因緣和合之理,其中一個大因緣便是從智法師一心要爲佛教做點事的願力,幾年來一直堅持不變,他這一念心就是寶貴的普賢行,也構成了這個「禪堂剎土」。所以說一念一剎土,這是絕不虛妄的。
「我爲遍凈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在佛教里文殊與普賢是同等並稱的兩位等妙二覺大菩薩,文殊表智,乃七佛之師,一切智慧之師,而普賢則象徵智慧的實行。普賢菩薩在華嚴經有現在我們念誦的十大行願,文殊菩薩在「大寶積經」和「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也有崇高偉大的十大行願。大家想要打好大乘道的基礎--普賢行願,非得修學般若智慧不可,這就要將普賢與文殊兩位菩薩的深妙法門一體同修了。
(同學們如法唱誦)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文師殊利勇猛智」,智慧是需要勇氣與魄力的,但「勇猛」並非凶霸,並非野蠻,你說:老子這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坐在這裏,非入定不可。這種傻勁有點可愛,卻是蠻幹,沒有智慧配合,不是辦法。
我今迴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的清凈願行所成,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則是我們這一群衆生身心行爲的業力所成,只因大家心不清凈,行止不平,故有高山、平原、川海、谷九*九*藏*書壑等差別現象。
什麽叫做菩薩--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薩埵爲有情,中文意即覺悟有情。大徹大悟的菩薩最多情了,多情即佛心,能夠慈悲萬物不是壞事吧!甚至多欲也不一定是壞事。你們想不想當皇帝?武則天雖是女的,卻當上了。你皇帝都不想當,還想成佛嗎?成佛的慾望比想當皇帝,其大小的差距簡直不可以道里計。多欲沒關係,只要你轉得過來,用在利益天下蒼生的事業,大家做得到嗎?做得到方夠資格學佛。若不如此,學佛只求家人平安,自己事業順利,或者身體健康,長命百歲,耳聰目明,牙痛不痛,晚上睡得著覺,那簡直是太小里小氣了,婆婆媽媽地求這些蠅頭小利,真不夠意思。
大家到這裏來,一開始我便希望每個人都由普賢行修起,所以常常半開玩笑地說:只怕你不成佛,不怕你沒有衆生度。我們現在唯一的事業是成佛度衆生,既然出家學佛,這個志向乃是本願,爲什麽不好好地將它澈澈底底地貫徹到底、實現到底呢?不然認清自己的動機意願,知道自己心不在此,乾脆收拾行李回家睡睡大覺、看看電視,不再自欺欺人,那也很好。也許你會說:這些我是已經在修在做了啊!那麽,請問你百分之百盡心儘力了嗎?是否有時生起疲倦之感?學佛一事的標準是要做到「盡無餘」和「恆無倦」,事無大小,一切的一切圓滿成就,絕無遺漏;三際平等,無窮的未來如同目前,永不疲厭。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即此堅固一念,天長地久,海誓山盟,生生世世投注身心性命,毫不保留,這樣才是奉行普賢行願品的真行者,才是真普賢。請再接唱下四句:
智慧具有光明犀利的特質,一清二楚,直截了當,所以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般若智慧猶如金剛,說斷就斷,絕不含糊,這是勇猛決斷之智,不是作繭自縛的小聰明。比如說,如何學佛呢?--提得起,放得下。這是金剛般若,「文殊師利勇猛智」。這兩句話學佛人都會講,那一個做到?像你們兩腿盤了這麽久,都發麻發脹了,很不好受,說要放下,不麻不脹,行嗎?或者麻歸麻,脹歸脹,老子就是無所謂,能嗎?說提起就提起,說放卞就放下,提起放下任運自在,這是大丈夫、大英雄,也是學佛人的真本色。
普賢菩薩的願力是學佛必須跨出的第一步,說是第一步,其實真跨得出,一下便達佛法的究竟處。普賢在哪裡?就在諸位的生命上現,看看你的眼睛是否流露慈悲喜舍的光輝九九藏書,看看你的舉止是否時常散發莊嚴安詳的氣息,這便關係到當事者的身口意三業清凈與否,有幾分清凈使現幾分普賢。並且所謂清凈,乃是連這一念清凈之心都清凈,這便是佛的境界,身口意三業清凈,一切行爲清凈,十法界所有的塵塵剎剎悉皆清凈。
菩薩道是完全沒有條件的,對你好就對你好,此乃生命本然,天經地義,不須什麽前題。善事一做便過去了、忘了,沒事啦,若還要掛記著「我曾給他好處」,念念不忘,那真自生煩惱,露出自私自利的尾巴,再也無法「安住無量諸行中」
了,又如何能真正「了達一切神通力」,證到三世請佛菩薩無量無邊的大神通境界呢?談到神通,前面「速疾周遍神通力」我已稍作說明。不要誤認得個千里眼、順風耳,能夠聽聞遠地的事物,或者了知宿世因果,靜坐飛升,這些才是神通,那便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現在大家最好奇的種種超能力,還只是小神通而已,真正大神通要向佛和大菩薩們看齊,並且,一個人能夠少私少欲,天天煮飯擔柴或做其他事物,服務他人,這即是難能可貴的大神通。老實說,生命本身正是一個大神通藏,心跳是神通,呼吸是神通,揚眉瞬目皆是神通。佛菩薩有多大的神通智慧,一切衆生也有多大的神通智慧。學佛爲的是窮究這生命大神通藏的究竟奧密,將它弄個清楚透徹,不爲任何生命的神通現象所迷惑,若不如此,而以小神小通爲尚,樂而不疲,那不就太沒出息了嗎?下面四句請再以虔敬投注之心唱誦:
還有功德無量也包含絕不偏頗之意,佛法在善行的物件上是怨親平等的,不因你對我不好而不利益於你,不因你跟我關係殊勝而特別利益於你,心之根本所擁有的只是一派完完全全利益一切有情的願行,有時爲了合光同塵與度生方便亦能自然示現親疏與好惡的差別相。只要你真正慈悲喜舍,處處利他,配合智慧方便,那麽,贊人愛人是道,罵人打人也是道,行善做惡皆是道。孩子犯錯,父母視因緣需要打孩子,你說父母慈悲不慈悲?學生懵懂,老師依教育原理罵學生,你說老師所爲是不是惡行?打罵並非不可,但須智慧駕馭,若是打時罵時動了惡念嗔念,或是根本以惡念嗔念爲之,那就與愛心大大背道而馳。另外,如果說這個家夥很可愛,所以我凡事對他好,盡量幫助他,這並不是真慈悲,因爲出發點在於自己的喜好,表面爲了別人,其實爲的是自己,還是自私自利,這絕稱不上菩薩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