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9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9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佛法的目的就在解脫,不但自己解脫,也要一切衆生//0解脫。如何解脫?不必如此這般費那麽多的勁,當下便解脫了嘛!「即今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時無了時」,說放下同時便放下。一個放下,一切放下,又有誰縛了你、解了你?這即做到「解脫一切衆生海」了。
這四句和前面八句還是一路連貫下來,前後呼應,意思非常清楚,理上在你們都不是問題,只差事相的功行到或不到。心中這烏煙瘴氣的煩惱爲何不能斷呢?
比如諸位在這裏好稱學佛,真正是爲了利他而學嗎?仔細反省自己遇事的第一念、第一個反應看看,是不是保護自己的貪瞋痴慢疑等偏頗心理在作祟?退一萬步說,即便爲了自利而修,那也不錯啊!真正做到自利,那也值得令人刮目相看了,像你們修行了這麽些年,能夠將自己照管得穩穩噹噹,自得其所嗎?還是生活上一下那裡出了問題,一下這裡有了毛病,並且連如何處理善後的做法都捏拿不準,懵懵懂懂地,什麽事都要別人來護著,自己招呼自己都招呼不好,這不是很可憐嗎?
學佛修行第一步要從普賢行願開始,三世一切諸佛之所以能夠成就佛果,全在圓滿了普賢行願。學佛者應該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上求佛道,不要只爲自己的重重煩惱而求解脫,不然表面宣稱學佛修道,堂皇得很,其實也還只是一種可憐的自大自利的心理而已。然而,如果真能大大地自私、大大地自利,那也好,因爲大自私大自利的人,只有一個大我,我就是衆生,衆生就是我,表面上爲自己修,實際上等於與一切衆生同修,不分彼此,這是普賢行願的修行境界,自己一人禮佛,心中同時呈現一切衆生在禮敬讚歎十方諸佛,此種心包太虛的胸襟,即是普賢。但是一般人大都只爲自己的小私小利,或者只爲與我較接近的親友而已,凡是對與自己有利害關係的人,就很懇切、很在意,如果是不相干的別人,便不大關心,不大用心,甚至隨隨便便地應付過去。如果學佛免不了這種世俗勢利的心態,雖然猛的用功打坐、拜佛,精進得不得了,只要無法檢點出這層細微的心理障礙,痛切改過,那麽很對不起,這個菩提道果鐵定是無法圓滿成熟的。
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成與彼皆同等。」
(同學們如法唱誦)
要懇切發願,要真心投入,持咒觀九九藏書想或唱誦時,這些句子的含義,身心意識都須全溶進去,一句句,一字字,仔仔細細,隨著音聲清清楚楚透入己心。比如到了「定慧方便威神力」之「定」字,意識自然順此定去,或唱到「慧」字,心便明明了了體會這個「慧」境,以我前面多次講解「心氣合一」的念誦法,氣隨意轉,一心一意隨這片誠篤恭敬之心唱去,聽去,渾然忘我,煩惱業障拋到九霄雲外,身體沒有了,妄念沒有了,就在一片聲光中,「了即業障本來空」,根本沒有人障礙你啊!你是自己的主人,你已完全與宇宙虛空合而爲一,「我即虛空,虛空即我」,瀟洒自在,翩然安住於生命本然究竟處,還有什麽解脫不解脫的呢?!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大家想想,對於迴向的道理,此例一舉不就有點不言而喻了嗎。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在佛教的教理上,普賢與文殊是等妙二覺之菩薩。等是平等,即等覺之意,表示已達於與佛平等的境界,只是沒有坐在教主之位而已,另外妙覺其意亦同。等妙二覺乃是超過了十地以上的菩薩,也就是佛。比如此世界一國皇帝的長子,日後要接掌帝位的,稱皇太子,等妙二覺也有這麽個味道,因此又稱法王(佛)
之子,曰法王子。普賢菩薩久遠劫來早已修到等妙二覺之位,故敬稱爲普賢尊。我前面已經說過,普賢即普現,他無所不在,無所不生。普賢菩薩就在你那裡,甚至你本身就是普賢菩薩。華嚴經告訴我們,虔誠修習普賢行願,只要虔念普賢聖號,普賢菩薩必然現前。現在大家用功修習准提法,只要修到某一程度,你要求普賢菩薩臨壇加持,他就會一下乘著他那隻大方闊步威勢凜凜的六牙白象來了。
(同學們如法唱誦)
(同學們如法唱誦)
所以跟隨佛學要發大願,起大勇猛精進心,如大海豁然磅礴,洋洋大觀,「普能嚴凈諸剎海」,以無比的魄力將自己的身心,里裡外外,洗滌得一乾二凈,身口意三業純凈無染,晴空萬里;甚至由一己身心之凈,擴展遍及三千大千世界、無量微塵世界,亦皆清澄通澈,萬德莊嚴。或許有人會說:題目這麽大,現在我做不來。也好,那你就先從自己日常生活的瑣事中下手,比如睡覺的床鋪,將它整理得清清潔潔。井然有序,應該沒問題吧!許多生活上被輕忽的不良習慣,稍用點心也可以很快糾正過來,從此起修,慢慢擴而充之,由淺至深,由粗到細,楔而不舍,如此,再沈重的業識與九_九_藏_書習氣,並非不可轉變。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平路走了一陣,再來必定是上坡或者下坡,上坡或下坡過了,接著又會平坦之路出現,這種反反覆復的現象是自然之理,如何出去的便如何地回來,發善念則感善果,做惡事必得惡報,這之間的因果迴圈纖毫不爽,切莫將迴向變成佛法上的口頭禪,有口無心。迴向即是大布施,徹底布施,學佛者一天修行下來,或者一月一年一輩子,生生世世,所有修習的善行功德,悉數毫不保留地迴向給一切衆生,不求回報,甚至一切衆生的苦難全都轉到我身上來,無邊業苦一肩挑,學佛若能具備這麽大氣魄的迴向力,那不得了,當下便得成就,當下即是普賢,這是何等的慈悲與智慧呢!故曰:「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請再接唱下面四句:
這樣修法才有「力」,才能「得力」,那麽剛剛解說的這些「神通力」、「大乘力」、「功德力」、「大慈力」、「勝福力」、「智慧力」、「威神力」、「菩提力」、「善業力」、「煩惱力」、「諸魔力」、「諸行力」等等,自然淵源流長、生生不已。比如當我們唱到「往昔所造諸惡業」這一偈,馬上感覺到這一生乃至過去生一切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不重要了,也沒有什麽好埋怨的了,把缺憾還諸天地,只有一念寧靜的感動之心,這一下身心內外抖落多生累劫的塵屑,通體明澈,如凈琉璃,這就對了,這就不枉你我在此相聚一堂的苦心了。
(同學們如法唱誦)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迴向的觀念在佛教里是個重要的課題,我以前也常提到這方面的道理。你們當中有人認爲迴向就是迴轉過來,雖然修行人將所有功德善業迴向某齋主或一切衆生,其實這些功德善業最後還是回歸到修行人自己身上,反之惡業亦同。這個說法大致可以,但還是僅止於理上的解釋。又有人說迴向就像現在流行的飛盤,用個方法丟出去後,它在空中飛行一下必又迴旋回來原處。這樣講算不錯,比較生動切實些,然而仍屬比量之論。有位同學某次精誠專註念誦心經,當他末了動念以此迴向給某位遭逢意外的道友時,竟看到一道光明從自己身上射出老遠,最後又迴旋掉落自己身上,感到非常奇怪。
然而智慧要修成,非得功德的圓滿與之配合不可,不但須徹底地諸惡莫作,更應纖毫不漏地衆善九*九*藏*書奉行,發大心,行大願,百千萬劫鍥而不捨,雖做種種利生事業,內心清凈毫無所著。所以接下來兩句提到「普能清凈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這又再次強調普賢行願的主題。大家看看,佛的婆心深切實在無以復加,處處設法爲我們拈出學佛的真義,怕我們疏忽了這條成就究竟菩提的坦蕩大道,你們許多人總喜歡標榜自己走的是大乘佛法的路子,果真如此嗎?再來「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前面講「常隨佛學」一項已有說明,你們做到了嗎?(同學們答:沒有)
一股光明正大、清凈莊嚴之氣,如光芒萬丈的太陽照臨,陰冷的幽暗豈有不消聲匿跡之理。
像最近這幾天,在家高高興興地要我做這做那,一下照相,一下更衣,然後一回站,一回坐,鎂光燈閃個不停,眼睛都要睜不開了,接著要我笑就笑,要我盤腿就盤腿,任你們的喜歡去擺布,你說這是什麽呢?這就是我最好的清凈道場,一樣同你們高高興興地玩在一起,其實也可說等於入定去了,就這麽簡單自然,就這麽任運自在,誰都可以做到,而下手關鍵究竟在那裡呢?前面一路下來的講解早已說盡了,大家不妨再參究一下。如果說你一定非得找個好環境才能修道成道,那麽這是環境的功德,你的作爲又何足「道」哉!
再來,「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一切法皆是佛法,善法惡法、正法邪法都要澈澈底底地弄清楚,緊要處在於「善能分別一切法,於第一義而不動」,不要一聽是邪魔外道之法,便嚇得全身顫抖,臉色蒼白,也不要修了老半天還不知道自己玩的是旁門左道。修行亟需審辨揀擇所修法門的智慧,腦筋清楚,不但魔法迷惑不了你,正法也不至於成了你的執著。若以爲外道不對,不可學也不用知道,那是你小氣沒智慧,連外道那一套都無法洞察,還學個什麽佛呢?本師釋迦牟尼佛對一切外道的理論與實際是瞭若指掌的,正因他看清各種似是而非的生命觀、宇宙觀,不爲紛紜的萬法所迷惑,所以才配稱爲佛--覺者。這便是智慧無上的成就,即是「能甚深入智慧海」。
這一段經文以「海」來象徵普賢行願的深廣浩大,難以限量。一提到海,大家應能當下生起那種寬闊無際、深不可測的龐偉意象。大海能容萬物,大海不宿死屍。活的東西它留,死的不管什麽,它一律給你浮上來,所以大海雖然總匯百川,無所不包,卻是相當乾凈的。學佛之人萬萬不可缺乏這種大海般的胸襟氣度,經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諸位學佛,若是https://read.99csw.com初發心之根本不夠真切透澈,不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求菩提,那麽要成就前面所講的「神通力」。「大乘力」、「善業力」、「大慈力」、「勝福力」、「智慧力」、「威神力」等等不思議功德,你說可能嗎?
因此,迴向的意義也就是一念之間的果報。易有雲:「無平不坡,無往不復。」
迴向二字,其理至深,若要詳述,答案也不僅止於上述一端,其中還牽涉到佛法許多形上與形下相關的問題,簡單而言,就是整個宇宙與生命的輪迴。輪迴說是三世,三世其實是同時,所以你一起心動念,一言一行,不管是善是惡,當下便是同等的報應。你大力拍桌一下,桌子已同時分毫不差地回敬你所拍之力,這是因果同時,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在此希望諸位特別警惕,你我日常生活上種種貪瞑痴慢疑的表現,在第一個念頭、第一個動作出去之時,同時第一個得利或遭殃的就是自己。比如,你跟別人大發脾氣,別人尚未吃虧,你自己那種意識憤然,心神晃動,血壓升高,心臟跳動加速,氣息混亂澎湃的身心作用,早已大大地傷害了自己,何苦來哉?!
這是屬於事上漸修方面,在理上尚須當下配合慧觀,不管任何處所,乾凈也好,骯髒也好;不管任何境遇,清閑也好,混亂也好,一切本來清凈,順境不足喜,逆境又何悲,更以合光同塵故,喜而不喜,悲而不悲,隨順世情,不動本際,這便是大乘定慧力與方便力的表現了。
像以前大陸鄉下,有些家宅受到邪魔或是狐狸精的侵擾,只要有正人君子一到,或說某某先生來了,這些搗蛋的鬼東西,少有不三十六計走爲上策的。爲什麽?
這裏再重複一次,學佛想證得「最勝菩提」,要看你的行願如何?這一點除了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外,還可參照同經的凈行品來學,凈行品是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二者互爲輔弼,圓融無礙,所以此一念心的大願之發起,必須合乎「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的原則,以清凈無著之心、大公無私之心力行種種濟世利生事業,這就對了。否則只想念佛念咒、打坐修定,以此希求大徹大悟,門都沒有,唯有自誤而已。所以學佛要廣度衆生,自己家人,也是衆生,首先得做到不去苦惱他們,進而能悅樂他們再說,千萬不要逃避現實,貪圖安逸,以學佛修道之名來自欺欺人,切實記住「以普賢行悟菩提」這句教示,好好將整個身心活活潑潑、生生不息地振作起來,勇猛精進。歷久不衰地踏上這條成佛唯一的坦蕩大道。再念下一段吧!
當然沒有。勇猛精進最需長遠心read•99csw.com,即便歷盡滄桑,經過無量微塵的不可說劫數,此心不變,此願不變,下地獄也好,上天堂也好,貧賤也好,富貴也好,不變就是不變,這便稱得上「金剛菩提種」,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大乘行者。請再接誦下面經句:
「普能嚴凈諸剎海,解脫一切衆生海,
普能清凈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的大乘菩提之力,即此一力,便能「一超直入如來地」,這份蓋天蓋地的菩薩心腸,你我都有一片嘛?
像我以前在大陸廬山看到的一位活羅漢,大字不認識一個,冬天下雪積冰有一、兩尺厚,他老兄也不管天寒地凍,總是打著一雙光腳,腳皮紅紅的,在雪地中一站,不稍一會兒,該處的冰雪馬上溶化,凹出一個坑洞來。這位活羅漢平常住在一間廟裡,上殿時和大家一起上殿,課誦的文句背不來,他就合掌唱著「南無阿彌陀佛」,聽來好像跟到大家所唱的經偈一樣,根本不會令人覺得他妨害了誰,而他也不覺得別人妨礙了他念佛。你說這到底如何做到的呢?--這是因他已一開口唱念,整個身心便進入「忘我」「無我」的境界,與虛空合一,與衆生一體。諸位記取我多次強調的這種唱誦之法,以虔虔誠誠之心、清清明明之心、大慈大悲之心、統一和諧之心、了卻一切是非恩怨之心、渾然忘我之心、無著無依之心、死心塌地去,自自然然去,瀟瀟洒灑去,一|絲|不|掛,如此又何愁不能與古德前賢同游「涅盤路」呢?請再唱誦下幾句吧!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貪瞋痴慢疑悔諸等業習,又爲何在自己身上此起彼落、生生不息呢?很簡單--因爲你的福德善行不足啊!你出家修行,若只是消極不敢爲惡,未能積極奉行諸善,成就相當有限,直須拋開一己之私,普門遍入,廣積「善業之力」,才能「清凈一切」,使自己三業純粹清澈,使法界萬象空靈明凈,終而圓成無上菩提。
「願身口意恆清凈,諸行剎土亦復然,
那麽,善業之力既然能清凈一切的一切,自然也通於下列諸力:「摧滅一世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修習普賢行願,這些大雄勇猛之力非得發揮出來不可,所謂「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爲」,帝王將相縱能創造一代豐功偉業,終不如修道人去一己之私,肝腦塗地爲娑婆衆生謀解脫之計。真修行人面對世人的苦難,生起大慈大悲之心,湧起「衆生無邊誓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