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墨 第三節 李墨徽墨

第二章 墨

第三節 李墨徽墨

李墨品精質高,首先是在選料配料上,如一斤松煙要配珍珠三兩,玉屑(玉石的碎末)、龍腦(即冰片,有類似樟腦的香氣的龍腦樹脂)各一兩,並和以生漆。《墨經》說:「歙州李氏皆用大膠……若以漆和之,凡煤一斤,以生漆三錢,熟漆二錢,取清汁投膠中打之,勻和之如法。」在和膠時,廷珪首創分次和入的方法,《墨記》上說:「見廷珪一墨,曰臣廷珪『四和墨』,則知對膠之法寓於此也。」在墨的配方中,除了上面提到過的之外,還別出心裁地加入麝香(這在韋誕制墨時就加用過)、樟腦、藤黃、犀角、巴豆等等。如此制出之墨,能夠防腐,防蛀,芸香沁人。書寫時流暢不滯,滿紙溢香。其次,是製作精細,如以杵搗墨料來說,要求搗杵10萬余次。如此配料精良,製作精細的廷珪墨,自然是優良上品。宋代書法家蔡襄就說:「廷珪墨為天下第一品。」(《墨史》)
此外,如《墨經》上所說:「歙州又有耿仁、耿遂、遂之子文政、文壽,而耿德、耿盛皆其世家也。宣州則(有)盛匡道、盛通、盛真、盛舟、盛信、盛浩。」也就是說,當時歙、宣地區,除李墨世家之外,尚有耿墨世家、盛墨世家等。他們「制墨得李氏法」(《墨史》)。可以說,當時在歙州地區,已成為基礎雄厚、人材眾多的制墨專業區。為日後「徽墨」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又如李墨具有驚人的耐用性。《墨史》記載:「常侍徐鉉為太簡言,幼年嘗得李超墨一挺,長不過尺,細裁如筋。與其弟鍇共用之,日書不下5000字,凡十年乃盡。」徐鉉、徐鍇為五代宋初文學家,兄弟齊名,稱「大小二徐」。粗略計算一下,以每日5000字計,十年中他們兄弟二人至少書寫了近2000萬字,這真是個天文數字。再有,據記載,李墨由於質地緻密,「磨處邊際有刃,可以裁紙」,甚至能「削木」。這也是李墨的奇異性能。
關於李墨,歷史上還留下許多趣事。如《墨史》記載,宋仁宗晚年內宴群臣,與大臣們無拘束地談笑,並親自寫了許多飛白體的書法,分送給大家。興緻到了高潮,便以香葯與名墨賞賜給群臣。有一位大臣幸運得到一錠李超所制之墨,而君謨(即蔡襄)得到李廷珪所制之墨。蔡襄看出那位大臣流露出不滿足的樣子,便附九九藏書耳對其悄聲說道:「想不想換一下?」,因為那位大臣只知道李廷珪墨寶貴,卻不知道李超為何人,自以為以不知名的墨,換廷珪名墨,能佔便宜,便立即交換了。等到宴會完畢,二人騎馬從內門出皇宮,將分手時,蔡襄在馬上忽然出人意料地對著那位大臣拱手行了一個長揖,並得意地說道:「你該不知道吧?廷珪只是李超的兒子……」。從這個故事中,也可看出當時李墨是多麼名貴。
李超、李廷珪父子,早年從易水之畔南遷歙州之丘,在長期的、艱苦的生產實踐中,逐步發展完善了松煙墨的製作工藝,並探索與發明桐油制墨技術,使南唐時期的「李墨」發展成為後來的「徽墨」,歙州即後來的徽州,也發展成為我國制墨業的聖地。李超、李廷珪,尤其是李廷珪的制墨技藝及制墨事業,在中國制墨史上,寫下了極其輝煌的一頁。李廷珪是「徽墨」不祧之祖。
宋代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國家得到統一,經濟經過一段時期的恢復,又重新繁榮起來。經濟的繁榮發展,推動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宋代統治者重視文治,全國各地書院林立,科舉考試製度得到完善,印刷技術有了突出的進步,出現了一個文化發展時期。與此相關的制墨業,自然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徽墨」,一枝獨秀,幾乎統領了全國的制墨業,一統了天下墨品市場。
《墨史》中還記載:「……后王之子婦,蓐〔ru褥〕中血運危甚,醫求古墨為葯,因取一枚投烈火中,研末酒服即愈。諸子欲各備產乳之用,乃盡取墨煅而分之,自是李氏墨世益少得。」這是遠在1000年前,以李墨治療產婦「產褥熱」並獲成功的一份珍貴處方,說明李墨有多麼奇妙。關於古墨可以治病醫疾,《神農本草經》中就說到了。在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第七卷上也有記載,墨「釋名烏金、陳玄、玄香、烏玉塊」。又說墨「氣味辛溫,無毒,主治止血,生肌膚,合金瘡。治產後血暈、崩中卒下血,醋磨服之」。中醫的墨療也是我們祖國寶貴的科學遺產。
油煙墨起於何時?由誰發明?歷來也有不同說法。元末明初文學家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上說:「宋熙、豐間,張遇供御墨,用油煙入腦、麝、金箔,謂之『龍香劑』。」這九_九_藏_書是說,在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即公元1068-1085年)墨工張遇「用油煙」制墨,製成之墨叫「龍香劑」。按照這一說法,油煙墨是張遇在宋熙寧、元豐年間發明的。關於張遇生活在什麼年代,曾有不同說法。如《墨經》記載:「唐之匠氏,惟聞祖敏,其後有易水奚鼐〔nai 奈〕……,易水又有張遇、陳贇〔yun暈〕。」從語氣上看,好像是五代時人或更后時代的人。但《墨史》上又把張遇列為唐代人,把陳贇列為宋代人。如說「遇墨有題光啟年者」。光啟是唐僖宗年號,時間在公元885年至888年。又說「世傳張遇墨乃唐末時物」。這樣看來,張遇是唐末時人。另一方面,如《墨記》、《墨志》里,卻明確把張遇列為宋人。此外,張遇是否僅為一人也不一定。《墨史》上就說:「遇之子名谷,然雲黟川布衣,則疑別有同姓名者。」由以上看來,張遇是什麼時代的人,以及是否為一人都難以確定。但說到「用油煙」的那位張遇,其「用油煙」是在「宋熙、豐間」,這一點是明確的。
關於李墨的精良,歷史上還有其他一些記載。相傳宋大中祥符年間(公元1008—1016年)「李廷珪墨,有貴族偶誤遺一丸于池中,疑為水所壞,因不復取。既逾月,臨池飲,又墜一金器,乃令善水者取之,並得其墨,光色不變,表裡如新。其人益寶藏之。」(宋范正敏《遯(即遁字)齋聞覽》)。這是一個很生動的故事,可以說,李墨是在無意中,經過了類似今日稱之為「破壞性試驗」的檢驗。該墨雖經一個多月的浸泡,其「光色不變,表裡如新」,令人信服地說明了李墨質量的精良。當然,檢驗墨品的質量,還有其他一些標準。不過墨品的抗損性,也應當是墨品的重要質量標準之一。
也是因為李墨名貴,自然就有好利者、好奇者進行模仿、偽造。《墨史》記載說:「世有好奇者,多借廷珪姓名,模仿形制以造之,有至好者,苟非素蓄之家,不能辨其墨。」這是說,世間有些好奇逞能者,模仿廷珪的墨形,假冒廷珪姓名(這裏就是商標牌子)「以造之」,有的模仿者,技術高超「至好」,以致所仿造之墨,不是有素養的專家,尚不能辨認其墨真偽。有趣的是,《墨史》上還介紹了如何辨認印九_九_藏_書在墨挺背面,起著既是商標作用,又是防偽標誌的「歙州李廷珪墨」幾個字的方法,告訴這幾個字的筆畫,如何寫法才「為真」。如說:「歙傍欠字之左足與州字之中或其李字之中畫與子字之足貫,又與廷字壬之豎畫,墨字右角貫視之,上下相通者為真。」這使我們從另一側面,又看到李墨的名貴。
唐代後期,北方一帶戰亂頻仍,兵連禍結。相對說來,江淮地區比較安定,致使大量中原人口南移,謀求生計。易州制墨名家奚超攜帶其子奚廷珪等,舉家南避歙州。當時歙州、宣州以及江南一帶,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更重要的是,這裡有與易水地區相類似的茂密松林。特別是這一地區的黟山(即黃山)、松蘿山(即齊雲山)以及九華山等地之松,茂密且佳,適於制墨。因此「流離渡江」的奚氏父子一家,便在歙地定居下來,重操舊業,又開始其制墨生涯。《墨史》記載:「廷珪本易水人,其父超,唐末流離渡江,睹歙中可居造墨。」說的就是這一段歷史。
《四庫全書總目》說:「古墨皆松煙,南唐李廷珪始兼用桐油,后楊振、陳道真諸家,皆述其法。元、明以來,松煙之制漸亡,惟是法獨傳。」文中明確指出,南唐李廷珪已開始「兼用桐油」,李廷珪的墨,都在什麼年代製作,大多缺乏史料記載,但《墨史》上,記有一錠墨「銘曰:『保大元年歙州進墨務官臣李廷珪造』。」「保大」是南唐中主李璟的年號。南唐公元937年由李昇建立,公元975年滅亡。保大元年為公元943年,屬南唐早期。《墨史》又說:「昔李氏以墨顯于江南,而遇妙得其法。」綜合看來,張遇生活的年代不會早於李廷珪,若從「妙得其法」看來,是晚于李廷珪。再有,更為重要的是,「遇妙得其法」,這「法」中,包不包括「兼用桐油」的製法?從《四庫全書總目》上說的「南唐李廷珪始兼用桐油」的「始」字來說,油煙墨就是南唐早期由李廷珪發明的。李廷珪繼往開來,他既是松煙墨集大成者,又是新墨源——油煙墨的開創者。李廷珪實為「徽墨」之祖,油煙墨之父。李廷珪在墨史上堪稱「墨聖」。
《墨史》上又說:「江南黟歙之地,有李廷珪墨尤佳。」李氏父子,原本在易州就是制墨名家,技藝超群,來此以後,經積極鑽研,改read.99csw.com進搗煙、和膠、配料、定型等技術,制出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宋李孝美《墨譜》),「其堅如玉,其紋如犀」(《墨史》)的佳墨。南唐後主李煜〔yu 玉〕也是個文學家,對文房四寶也很內行。對奚氏父子所造之墨備加推重,愛屋及烏,愛墨及人,竟賜國姓,自此,奚姓改為李姓,奚超改稱李超,奚廷珪改喚李廷珪。《墨史》說:「葢(即蓋字)廷珪本燕人,奚初姓,后徏(徙)江南,其初未奇,久而益佳,故李主寵其能,賜之姓也。」李超后被朝廷封為檢校水部員外郎,李廷珪和弟廷寬、子承宴、承宴之子文用、文用之子仲宣、仲宣之子惟益、惟慶等,也都受到朝廷的獎賞。後來,李廷珪的曾孫李惟慶還擔任過李煜王朝的墨務官。再后李家雖沒繼出制墨高手,但直到半個世紀后的宋仁宗時,其子孫仍有任墨務官者。這就是《墨史》上說的「惟慶仲宣次子……歙州供進墨務官」,「此後李氏遂無聞,宋仁宗時,其子孫尚有為(墨)務官者」。由此可見歷史上李墨世家之盛。李墨名門中,成就最為顯著者,當推李超、李廷珪父子,尤以李廷珪最為突出。《墨史》上說:「超死而珪業益精」,又說:「古今名品甚具,諸李所制皆有之,雲:『皆無出廷珪之右者』。」因此,在以下介紹李墨的過程中,將著重談談李廷珪的墨技與墨事。
由於李墨質佳,耗量自大,加上皇室揮霍,到了宋代,李墨已存剩不多。《墨史》說:「至宣和年,黃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熙寧間……禁中墨無廷珪成挺者。」當時真是「黃金易得,李墨難求」。廷珪本人所制之墨,雖「不可得」,但李墨世家一直從事墨業,其子孫「頗得家法」(《墨史》),看來也制出了有一定質量的墨。
宋代制墨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油煙墨的創立。可以說,在我國制墨史上,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從制墨史上,我們知道千百年來,制墨主要都採用松煙為原料。古代的一些制墨地區,因為取古松燒煙,致使松林被砍伐殆盡。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上就說:「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墨經》上也說:「自昔東山之松,色澤肥膩,性質沉重,品惟上上,然今不復有,今其所有者,才十余歲之松。」當時「兗read.99csw.com、沂、登、密間之山,總謂之東山」,也就是指今山東省中部地區。原來這一地區的古松「色澤肥膩,性質沉重」,樹質非常之好,「品惟上上」。但由於砍伐,「今不復有」。當時東山存剩的松樹,只有十余年樹齡。由於松樹的大量減少,墨源問題嚴重。沈括甚至提出以石油燒煙的科學見解。他說:「石油至多,生於地下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總之,在松木資源大量減少,用墨需求又大量增加的情況下,尋求新的制墨原料已迫在眉睫。一種新的制墨原料——油煙,就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了。
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改稱徽州,轄統歙、休寧、祁門、婺源、績溪、黟等六縣。這一地區所生產的墨品,從此便都稱為「徽墨」,這一年也就是「徽墨」定名之年。由於「徽墨」是從「李墨」發展而來,因此,從廣義上說,「李墨」即是「徽墨」。
《墨史》上還記載:「蘇子瞻(即蘇軾)雲黃魯直(即黃庭堅)學吾書,輒以書名於時,好事者爭以精紙妙墨求字,嘗攜古錦囊,滿其中皆是物者。一日見過,探之,得承晏墨半挺,遂奪之。」這是說黃庭堅善書法,因為很有名,世上一些愛好者,爭相以好紙好墨來求換其墨寶,他們常常帶來盛滿好紙好墨等物品的古色古香的囊袋。一日,蘇見到一個錦囊,便伸手探取,一下得到半挺李承晏(李廷珪侄)的墨,於是情不自禁,急忙奪下。這說明到了宋代,李墨存留下來的不多了,因而蘇見到后便立刻奪下。前後兩則故事,同是酷愛李墨,不同是蔡為「巧取」,蘇為「豪奪」。亦為墨林趣話。
還有記載:宋初「平江南時,廷珪墨連載數艘輸入內庫,太宗賜近臣秘閣帖,皆用此墨。其後,建玉清昭應宮,至用以供漆飾。」另有一類似記載:「太祖下南唐,所得廷珪父子墨……作相國寺門樓,詔用黑漆,取墨于藏主,車載以給,皆廷珪父子之墨。」(均見《墨史》)這裏指趙宋滅南唐時,掠得大量李墨,所以要舟載車裝。這些珍貴的李墨,有些曾用來摹拓〔ta榻〕《閣帖》(《閣帖》即《淳化閣法帖》,拓時即用「澄心堂」紙與李廷珪墨);有些卻用來漆飾大相國寺門樓及其他宮殿。此舉雖暴殄〔tian 腆〕天物,但確證明了,李墨墨色不易脫落,色澤如漆,具有油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