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漢至南北朝時期的地圖 第三節 最早的地圖學理論——裴秀的製圖六體

第二章 漢至南北朝時期的地圖

第三節 最早的地圖學理論——裴秀的製圖六體

「製圖六體」雖然是由裴秀提出的,實際上是此前的製圖經驗長期積累的結果,是無數製圖實踐的理論化。從《放馬灘地圖》、《兆域圖》和《馬王堆地圖》這些現存的地圖實物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製圖者已經成功地運用了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原則。而在西晉以後直到清代的地圖製作中,大多數作者更是自覺地運用了「製圖六體」。
裴秀的「製圖六體」,保存在《晉書·裴秀傳》和唐朝編纂的類書《藝文類聚》和《初學記》中。鑒於它的重大影響,現將全文抄錄如下:
裴秀read.99csw.com(公元223—271年),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出生於世代官宦的家庭,從小愛好讀書,八歲就能寫文章,年輕時才華出眾,成為大臣曹爽的幕僚。曹爽敗后不久,又受到執掌魏國大權的司馬懿、司馬昭父子的賞識,曾隨司馬昭出征。司馬炎建立晉朝後,更受到重用,泰始四年(公元268年)任司空(朝廷最高級官員之一),掌管全國戶籍、地圖、土地、田畝、賦稅等。三年後病死,終年48歲。
製圖之體有六焉:一曰分率,所read.99csw•com以辨廣輪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險之異也。有圖象而無分率,則無以審遠近之差;有分率而無准望,雖得之於一隅,必失之於他方;有準望而無道里,則施於山海絕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無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參而考之,然後遠近之實定於分率,彼此之實定於准望,徑路之實定於道里九九藏書,度數之實定於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雖有峻山鉅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降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則曲直遠近無所隱其形也。
〔今譯〕製圖的原則有六條:一是分率(比例尺),是用來分辨範圍的大小的。二是准望(方位),是用來確定彼此間的位置關係的。三是道里(道路里程),是用來測定相互間的距離的。四是高下(地勢高低),五是方邪(角度),六是迂直(彎曲度),這三方面都要因地制宜,目的是為了正確測定彎曲高低的道路的水平直線距離。如https://read.99csw.com果只有圖象而不講比例尺,那就沒有辦法區別遠近。有了比例尺而不注意方位,那麼即使在一個方向畫準確了,其他方向必定會出差錯。注意了相互的位置而沒有具體的道路里程,那麼對於在山中或海濱這樣的閉塞地點之間,就不可能連接起來。有了具體的道路而不能注意從地勢高低、角度和彎曲度三方面加以校正,那麼道路的里程必定不符合水平直線距離,也會偏離正確的方位。所以只有參考這六方面的原則,然後才能通過比例尺來確定實際距離,通過方位來確定彼此間的準確關係,通過道路read.99csw•com里程來確定相互連接的具體路線,通過對地勢高低、角度和彎曲度的測算得出水平直線距離。因而雖然有高山大海的阻隔,邊疆異國的巨大差異,地勢高低和道路曲折的複雜性,都可以根據這些原則來確定。一旦有了確定方位的辦法,那無論道路的曲直、距離的遠近,任何地點都不可能定錯位置了。
裴秀一生最傑出的貢獻是繪製地圖的理論和實踐,特別是他在為《禹貢地域圖》作序時提出的「製圖六體」(繪製地圖的六項原則),是中國傳統製圖理論的重要根據,在西方測繪和製圖技術傳入中國之前一直起著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