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隋唐至宋時期的地圖 第五節 宋代的石刻地圖

第三章 隋唐至宋時期的地圖

第五節 宋代的石刻地圖

將地圖刻在石上的傳統至少可以追溯到6世紀的南朝梁時代,但目前所見最早的石刻地圖卻是宋代的,而且宋代留下了眾多各類石刻地圖,成為中國地圖史上重要的一頁。就地圖本身的質量而言,石刻地圖並沒有什麼進步,甚至肯定不如原來繪製的地圖,但卻能夠歷經千年戰火風霜保存到今天。
在傳世的石刻地圖中,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和《禹跡圖》製作年代最早。《禹跡圖》刻於公元1136年4月,《華夷圖》的上石時間要晚半年,它們同刻在一塊石碑的正反兩面,長、寬各約77厘米。

圖15 禹跡圖
現藏在蘇州博物館中的《地理圖》(圖16)由黃裳繪製,時間約在元祐四五年間(公元1089—1090年),淳祐七年(公元124read.99csw.com7年)由王致遠刻石。圖高221厘米,寬約106厘米。江河、海岸的輪廓大體正確,山脈的畫法與現代地圖上的自然描景法相似,用符號表示山上茂密的森林和長城。圖上有標註名稱的山脈120多座、河流60多條、行政區410個。行政區名和山名套以方框,水名套于橢圓圈。
現藏於日本京都東福寺塔頭栗棘庵中的《輿地圖》拓片,是日本僧人于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回國時帶去的,原圖約繪于南宋末年,已失傳。該圖由兩幅拼合而成,每幅高約207厘米,寬約98厘米。四周的中間注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東北繪有女真、室韋、蒙兀、契丹,西北注有高昌、龜茲、烏孫、于闐、疏勒、焉耆、碎葉等地,西南部分繪出天竺、閣婆、三佛裘等,範圍比《禹跡圖》、《地理圖》大,是一幅小範圍的亞洲地圖。國內部分的山脈用寫景法表示,山上加繪森林符號,山名、政區名套方框。九九藏書水系較詳細,河流形狀大致正確,但畫法欠佳。海岸輪廓有些失真,山東半島近圓形,與實際出入較大。

圖14 歐洲第一幅印刷地圖
《靜江府城圖》(又名《桂州城圖》)刻在今桂林市城北鵓鳩〔bojiu伯糾〕山(今名鸚鵡山)南麓三面亭后的石崖上,高320厘米,寬300厘米,是現存最大的城市平面石刻地圖,大約繪製于咸淳七八年(公元1271—1272年)間,繪製和刻石人不詳。圖上繪有山川名勝和主要大街11條,還詳細地畫出城壕、軍營、官署、橋樑、津渡,突出了軍事的主題。雖有一定的方位和比例關係,但往往以誇張的方法突出表示某方面的內容,不受比例尺的限制。
《禹跡圖》採用「計里畫方」的辦法,橫方7read.99csw.com0,豎方73,共計5110方,每方折地百里,大約相當1:150萬。繪有政區名380個,標註名稱的河流約80條、山脈70多座、湖泊五個。繪製比較精密,海岸輪廓、河流位置和形狀都比《華夷圖》更符合實際。該圖畫有設置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的潁昌府,而圖上黃河下遊河道的畫法又反映了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前的狀況,所以應該繪製于公元1081—1094年間。《禹跡圖》很可能就是沈括《守令圖》中的一幅小圖(圖15)。
《九域守令圖》是1964年在四川省榮縣文廟發現的,碑背面刻有「蓮宇紹興巳未眉山史煒建並書郡守□□□」等字,大概是史煒為紀念該地圖碑立於蓮宇山麓文廟而題。《九域守令圖》長130厘米,寬100厘米,大約按1:190萬比例尺繪製,是一幅全國政區圖。圖上有政區名1400多個,州縣的相對位置大致正確。除黃河河套以上一段河道外,其他河流的平面形狀都比九-九-藏-書較準確完整;海岸線的輪廓已與今地圖接近,是傳世的幾幅宋代地圖中畫得最好的一幅。除了使用符號圖例外,圖上還用了文字圖例,以字的大小和加寫治所與否來表示行政區劃級別的高低。行政區的最低一級是縣,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以縣為基層單位而繪製的全國行政區域圖。圖上標註名稱的河流13條,均注在河的上游。湖名注在圓圈中,山名、水名均套以方框。
《華夷圖》的內容以中國為主,但涉及亞洲的大部分地區,不過四鄰部分主要是用文字而不是用圖形來表示的。國內部分的山川、湖泊、府州位置等,與實際狀況大致相符,但海岸輪廓變形較大,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雷州半島突出部分的形狀尚未表示出來,海南島的輪廓也失真。圖上注出的國名、地名約500個,標出名稱的河流13條、湖泊四個、山體10座。圖上表示長城的符號很別緻,常被後人仿照。一般認為,《華夷圖》是根據賈耽的《海內華夷圖》繪製的。圖右下方刻有「岐學上石」(岐州https://read•99csw.com學校刻石)四個字,當時刻圖可能是為了滿足教學的需要。學者們對《華夷圖》的繪製時間看法不一,大致在11世紀中葉至12世紀初之間。

圖16 地理圖
同樣藏於蘇州博物館的《平江圖》,是現存最早的城市平面石刻地圖,約繪于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同年刻石。圖高276厘米,寬142厘米,具有一定的方位和比例關係。圖的中心部分是衙城,分為6個區,四周有城牆和護城河環繞。市區除官署、街道外,還畫有與街道平行的縱橫交錯的河道,寺觀廟宇100多個,坊65個,橋樑300多座,相當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平江城(今蘇州市)的概貌。城區部分相對位置比較準確,並按一定的比例尺縮繪,城郊主要的山丘、河湖、名勝古迹則擇要畫入,不按比例尺縮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