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先秦雜技的萌芽 第五節 巫舞、儺舞、武舞

第一章 先秦雜技的萌芽

第五節 巫舞、儺舞、武舞

在《竹書紀年》帝舜元年條載:「(舜)即帝位,擊石拊〔fu府〕石,以歌九韶,萬獸率舞。」在晉代王嘉《拾遺記》「神農氏」條載:「奏九天之和樂,百獸率舞,八音克諧。」可知早在神農氏和堯舜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模仿「百獸」,或戴有「百獸」面具的歌舞,這或許就是巫舞、儺舞、武舞的前身。《周易·漸卦》爻辭:「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就是指獵取鴻雁,以其羽毛來舞蹈。足見巫舞、儺舞、武舞是遠古的民俗。
(3)季冬「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
巫舞,又作巫覡〔xi席〕舞。中國的巫文化起源甚早,大約在原始社會的後期。《楚語》雲:「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巫覡專門代替人祈禱神明,求神明保佑,並能將神明的意思轉告於人。至於巫史,能代表鬼神說話,指導國家政治和君主行動。上古時代,整個社會都受巫的支配。而巫之事神,必用歌舞,所以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說:「古代之巫,實以歌舞為職,以樂神人者也。」由於夏朝崇尚「天帝」,殷商迷信鬼神,尤重於卜筮,遂使巫在社會上地位甚高。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有時也親自作舞祭祀占卜,模仿大禹遺留下的「禹步」(又作「巫步」)作舞。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載了「禹步法」,可稱之為古代的舞譜。在夏、商時期,每逢祭祀和問卜,都要由巫來主持。他們手持著獸尾或鳥羽,邊念、邊唱、邊舞、邊跳,一般都有比較高明的技藝。巫們表演的歌舞,被稱之為巫舞,並得到全氏族或社會的承認和重視。巫舞的動作比較奇特、優美,他們手持著彩色的飾物,象徵著吉祥如意。巫舞除了祭祀、問卜之外,也用來祈雨,如《殷墟書契》中:「今夕奏舞(有)從雨」,即釋為今晚巫舞祈雨而下之意。巫覡雖以神鬼所憑依,但其自歌自舞的表演形式,以及逐漸添入的怪異動作和神奇內容,其中有些卻與雜技有緣。九_九_藏_書read.99csw.com
鄭玄注云:「冒熊皮者,以驚驅疫癘之鬼,如今魌〔qi欺〕頭也。」魌頭,指木製的面具,只露出雙目。據饒宗頤《殷上甲微作裼(儺)考》知,「儺肇于殷,本為殷禮」,從先秦直到明清,在史籍中大多記載儺的活動,有的記述甚詳,成為有二、三千年歷史的民俗。在古代的儺舞時,幾乎是動員全氏族的男女老幼去參加的,由戴著黃金四目面具的方相氏率領著許多戴著各種圖騰獸形面具的人表演,而且演出時「擊鼓大呼,驅逐不詳」,其中扮演方相的,也許就是該氏族的酋長。儺舞古樸,動作粗獷有力,健康風趣,體現了人民敢於戰勝邪惡,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面貌。將人化裝成動物來歌舞,在漢代以後一直成為雜技藝術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龍舞、read•99csw.com獅子舞等,均受其影響。在殷、周時期逐疫,方相氏戴魌頭,到六朝時臘日逐鬼改作「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荊楚歲時記》),顯然受了佛教的影響。儺舞至宋代,人物和舞蹈內容方面,都有了較大變化,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宮廷儺舞已沒有方相氏、十二獸、侲〔zhen振〕子等人物,而出現鎮殿將軍、門神、判官、鍾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餘人」參加,規模相當大,故亦可稱之為舞判、舞鍾馗。
此中所謂「畢春氣」、「通秋氣」、「送寒氣」,是儺設置的目的,然而儺更重要的是與人的身體健康有關,即驅除疫鬼。東漢蔡邕《獨斷》中介紹「疫神」的來歷,為古代顓頊帝之三子,「生而亡去為鬼」,一居江水為瘟鬼,一居若水為魍魎,一居人宮室樞隅處,善驚小兒。於是命方相氏驅疫鬼。據《周禮·夏官·方相氏》記載:
(1)春季「國人儺,九門磔攘,以畢春氣」。
九-九-藏-書舞是與當時的文舞有區別的舞蹈。據陳暘〔yang楊〕《樂書·樂舞》中解釋,以文德服天下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作武舞,「《大夏》而上,文舞也;《大(上艹左氵右隻)〔HUO獲〕》而下,武舞也」。文舞,表演者多拿著鳥羽、彩繒、氂牛尾作舞,象徵百獸率舞;武舞,表演者多持著朱干(盾牌)、玉戚(玉制兵器如斧鉞)作舞,姿態勇猛,象徵戰爭,所以文、武舞又統稱作「干羽舞」。據《周禮·春官·大司樂》及鄭玄注中記載,黃帝時的《大卷》、堯時的《大成》(一名《咸池》或《大章》)、舜時的《大韶》(一名《九韶》)、夏禹時的《大夏》(一名《九成》),皆是文舞。殷湯滅桀,武王伐紂,都是以武功取天下,所以殷湯時的《大(上艹左氵右隻)》、周武王時的《大武》,都是有名的武舞。《大武》為武王滅殷商慶賀時的演出,據《呂氏春秋》記載,此舞為周公旦所作,在樂舞之中加入刺擊之法,帶有武術性質,九*九*藏*書所以在後世發展成為訓練軍士的一項內容。在《樂記·賓牟賈》中記載,孔子觀看過此舞的演出。
(2)仲秋「天子乃儺,御佐疾,以通秋氣」。
巫舞、儺〔nuo挪〕舞、武舞,雖不算是純正的雜技,但其中孕育著雜技的內容,對後世雜技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眉,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疫。
儺舞,它是在巫舞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古人在每年的蠟〔zha乍〕月初八「臘祭百神」,要請巫來歌舞,用以驅鬼除災,祈天降福。後來在每年的除夕,要跳巫舞驅逐鬼怪;在田獵時,將所獲的野獸祈神祭祀祖先,也要作巫舞。將這種驅鬼除災、祈神祭祖時的巫舞加以改革,就形成了古代的儺舞。儺,本為索室驅除疫鬼之事。儺舞與一般的巫舞不同,變化較大。在《論語》、《禮記》、《漢書·禮儀記》、《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中都有儺儀的記載,一年有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