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章 社交禮俗 第四節 生日與祝壽

第六章 社交禮俗

第四節 生日與祝壽

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古代還盛行為已經去世的祖父母或父母在他們誕辰紀念日「稱觴祝壽」,叫作「冥壽」、「陰壽」或「冥慶」、「陰慶」。據清代范祖述《杭俗遺風》載,冥壽之禮,大體如同為生者做壽。凡在家中做冥壽,子孫要身穿彩服,設置壽堂,宗族及親友登堂拜祝。冥壽禮品不得送對聯,可送壽屏、壽軸。送壽軸者,上書「仙山不老,佛國長存」等字樣,也有單寫一個「慶」字的。如送桃、糕、燭、面之類,須加紙元寶十副、糖茶兩杯,而不送鞋襪。家中冥慶不拜懺,酒席葷、素均可,以素九九藏書席為多。如在寺院做陰壽,則必須拜懺,或一日、或三日、或七日不等,以圓滿之日為正日。更為隆重者,要拜水陸道場,由49個和尚拜懺七七四十九天。事畢,陰壽者牌位可放入寺院中的根本堂,以承受香火。做冥壽表達了人們對已故先人的懷念,其習俗一直沿至近現代。至今也有紀念某某已故名人誕辰多少周年的活動,當屬其遺風。
生日是人來到世上的紀念日,對本人具有特別的意義,因而慶賀生日頗為流行。而向別人祝壽,則成為社交活動的一項內容。
在我國為別人祝壽,即「上壽」的風氣開始很早。金文中就有多種寫法的壽字出現,說明商周時期已有了祝壽的活動。但當時祝壽並不是固定在出生紀念日。普read•99csw.com通平民何時把祝壽與生日聯繫起來,因缺乏記載已難確考。不過據清代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十九考證,封建帝王確定在生日舉行大型祝壽活動是始於唐代。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八月,唐玄宗置酒宴招待群臣,慶祝自己的生日。宴會後,尚書左丞相源乾曜〔yao 要〕、右丞相張說率文武百官上表,請以玄宗生日八月五日那天為「千秋節」。此後唐朝皇帝不但在生日祝壽,而且除德宗外,都為生日取了專用的名稱。如肅宗生日叫「天成地平節」,武宗生日叫「慶陽節」,宣宗生日叫「壽昌節」,昭宗生日叫「嘉會節」等等。唐代自玄宗始,每逢皇帝生日都全國休假三日舉行慶祝活動,「朝野同歡」。九-九-藏-書在京城,群臣向皇帝祝壽,獻上甘露、醇酎〔zhou宙〕和「萬歲壽酒」。各道節度使為博得皇帝歡心,則獻上大量珍物寶玩。京城以外的官吏百姓也要「作壽酒宴」,慶賀皇帝的生日。宮廷與民間的風氣是互相影響的,源乾曜等人不會是突發奇想而上表;「千秋節」確定后民間也不會不受感染。因此,可以說,至少在唐代祝賀生日之風已經興起。
祝壽一般是在生日當天,家屬及宗族、戚友都要行拜禮並頌念祝賀言詞,故又稱為「拜壽」。也有在前一天晚上就去賀壽的,稱為「預祝」。如有人在生日的第二天前往賀壽,則叫做「補祝」。
據《宋史·禮志》載,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十一月,宰相王旦生日,宋真宗詔賜羊九*九*藏*書30頭、酒50壺、米面各20斛,並允許擺宴、奏樂,大加慶賀。除宰相外,宋代親王及皇帝寵愛的高級官僚每逢生日,皇帝都賞賜禮物以示祝賀。由於封建帝王的倡導,上行下效,各級官僚借送生日賀禮之機拉關係、交權貴,在宋代成為普遍的風氣。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在奸臣秦檜擅權時,「四方皆以其生日致饋。其後州郡監司率受此禮,極其僭侈」。以至於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為煞僭侈之風,宋高宗還曾下詔,禁止在職官吏過生日收賀禮。但從各種文獻記載看,這道禁令並沒有起太大作用,其後送生日賀禮之風仍然盛行。宋代除生日送財物外,還有生日獻詩詞的風氣。大文學家蘇軾《東坡全集》中就有多首祝賀生九-九-藏-書日的詩,如《表弟程德孺生日詩》、《樂全先生生日以鐵柱杖為壽詩》等。明清時期,還有以繪有壽星的畫軸作為生日賀禮的。不過,據《十駕齋養新錄》卷十九載,當時風氣是「只受文字,其畫卻回,但為禮數而已」。而且畫軸常常並不打開就退回,故而還出現了「無壽星畫者,但有它畫軸」,就用「紅綉囊緘之」以濫竽充數的現象。《十駕齋養新錄》就記有這樣的事例。當時有一名叫王安禮的州官過生日,其屬吏依照禮節送上許多畫軸。王安禮忽然心血來潮,命令將所有的畫軸均啟封,展開掛在廳堂中,以顯示生日之隆重。但當他興高采烈地率領眾來賓參觀這些禮品時,才發現畫軸中有畫著佛像的,有繪著鬼神的,更有甚者圖上竟是兩隻貓,真是令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