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章 社交禮俗 第三節 送禮與名帖

第六章 社交禮俗

第三節 送禮與名帖

一般紅白喜事,各種大禮,送禮要有禮單,收禮要有禮帳。送厚禮講究四色、八色,不能送單數。呈上禮單后,收禮的人可以照單全收,也可全不收。而大多數情況是收幾樣退幾樣,把禮單上所列的,在收的物品下註明「敬領」,在不收的物品下註明「敬謝」,然後把禮單交送禮的人帶回給其主人。記禮帳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預備將來對方有事還禮時查考。對於送禮者則按例要給賞錢,以示犒勞。
與送禮相關聯的還有「名帖」。名帖又稱「帖子」,相當於今天的名片。名帖在我國起源很早。據載,秦漢之際人們在拜訪謁見時,就開始用名帖通報姓名了。不過那時的名帖是把竹木片削平,上書自己的名字,名稱也叫「謁」,后又稱「刺」。《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漢高祖劉邦引兵過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酈食其「踵軍門上謁」,求見劉邦。劉邦以為酈食其只是一普通「儒人」,不願見,便派使者辭謝,「酈生瞋目按劍叱使者…https://read.99csw.com…使者懼而失謁,跪拾謁,還走,復入報曰:『客,天下壯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謁』。」劉邦這才召見酈生。這裏提到的「謁」,就是名帖。東漢之後,由於造紙術的發明,開始用紙製作名帖,又有了「名」、「名紙」、「名刺」等名稱。由於有的名帖除鄉里、姓名外,還一併寫上自己的官爵,故又稱為「爵里刺」。唐宋時官僚士大夫中流行的「門狀」,明清時下屬見上司、門生見老師所用的「手本」,也都屬於名帖的範疇。
在中國古代社會,社交活動中送禮是必不可少的。發展到後來,其中奧妙越來越多。給別人送禮,因親戚有遠近,朋友有厚薄,禮物有輕重,要估量厚薄、權衡輕重,掌握其尺度就要有一番斟酌。因為「來而不往非禮焉」,不但需權衡送出去的,而且要估計人家送來的。估計對方可能送什麼,考慮如何回禮、賞送禮的人,這又需要有預見性,更非易事。古典小說https://read.99csw.com紅樓夢》是反映封建社會後期社會狀況的名著,其中記載了大量送禮的事例。鄧雲鄉著《紅樓風俗譚》把其中的送禮分為八類。一是純屬友誼情感的饋贈。如第三十一回寫史湘雲送姐妹們絳紋石戒指,東西雖小,但有送有收,也屬送禮。二是初次見面的饋贈,即常說的見面禮。其中有為友情的,有因禮貌的,還有另存目的的,情況較為複雜。三是紅、白喜事的送禮。娶親、聘女、過壽是紅喜事;死人是喪事,但白壽也當喜事辦,叫「白喜事」。此外尚有蓋房上樑、喬遷新居、做佛事等,都當喜事送禮。各種紅白喜事送禮,除關係特殊者外,一般是「禮」的成分多而「情」的成分少了。四是生日送禮,一般生日與整壽祝壽的禮不同,所送禮物也因過生日者的身分地位而有區別。五是節禮,過年、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至、臘八等大小節日都要送禮。節禮親友之間要送,上下級之間要送;宮廷也要向王公貴戚家https://read.99csw.com送,不過不說「送」,而叫「賞」。還有借送節禮來「打秋風」的,即倚仗權勢,藉著給富豪之家送一點不值錢的禮物(如年節送對聯等),換取銀錢財物等價值更重的回禮,其送禮為名,圖利是實。六是送土特產,過去叫「饋送土儀」。古代旅行不易,長途跋涉到外地,總要帶些地方特產送禮。如《紅樓夢》第十六回寫黛玉由江南回來,「將些紙筆等物分送與寶釵、迎春、寶玉等」,也屬於這一類。七是窮富親友之間的禮物。如劉姥姥和榮國府之間的禮物往來,雖然劉姥姥只送了點瓜果乾菜而卻得到了更多的回禮和資助,但其性質不同於「打秋風」、敲竹杠。八是鑽營的送禮。即以送禮為手段去結交權貴,拉攏關係,進而達到投機鑽營的目的,得到更大好處。以上八種,概括了送禮的大體類型。
此外,明清時期請客赴宴、請醫生來家治病等,也用名帖。讓人拿名帖去請,就如同自己親自去請。對方收下名帖就是接受親自去請;而https://read.99csw.com退回名帖並不是不接受邀請,只是不敢承當親自去請的禮節。《紅樓夢》第十回記賈珍給秦可卿請醫生,說:「我已叫人拿我的名帖去請了。」去的人回來稟報道:「奴才方才到了馮大爺家,拿了老爺名帖請那先生去,那先生說是:『方才這裏大爺也和我說了,但只今日拜了一天的客,才回家,此時精神實在不能支持,就是去到府上也不能看脈,須得調息一夜,明日務必到府。』他又說:『醫學淺薄,本不敢當此重薦,因馮大爺和府上既已如此說了,又不得不去,你先替我回明大人就是了。大人的名帖著實不敢當。』還叫奴才拿回來了。」這裏描述的就是當時使用名帖的一種情況。
名帖的作用,當初是人們在登門拜訪求見時,用來通報自己姓名的。但逐漸又出現了逢年過節時,本人不登門而派僕從到親戚朋友家投送名刺,以此祝賀節日的現象。南宋周密《癸辛雜識》說:「節序交賀之禮,不能親至者,每以束刺僉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為常。」其中九*九*藏*書還記了這樣一件趣事:「余表舅吳四丈性滑稽,適節日無仆可出,徘徊門首。恰友人沈子公僕送刺至,漫取視之,類皆親故,於是酌(飲)之以酒,陰(暗中)以己刺盡易(交換)之。沈仆不悟(未察覺),因往遍投之,悉(全部)吳刺也。」吳四丈的掉包計頗為巧妙,一時成為人們相互傳說的笑話。這種逢節遍投名帖的現象,類似於現如今辭舊歲迎新年之際,人們互相寄送賀年片。
古人對名帖十分看重,幾乎成了本人的代表,送禮時派人攜帶禮物的同時又拿著名帖,就等於自己親自送去,顯得更為禮貌鄭重。所以,封建社會後期達官顯貴派僕人送禮,一般都同時呈上本人名帖以示恭敬。如《紅樓夢》第十一回寫賈敬過生日,賈蓉談及:「南安郡王、東平郡王、西寧郡王、北靜郡王四家王爺,並鎮國公牛府等六家,忠靖侯史府等八家,都差人持名帖送壽禮來。」
上述士相見要奉上禮物,還稱「執摯」,只是一種禮節。到後來則凡是為表禮敬而送物品於人,就直接稱之為送「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