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章 社交禮俗 第二節 士相見禮

第六章 社交禮俗

第二節 士相見禮

相見總要談話,就連言談的內容《士相見禮》也有規定:「與君言,言使臣(即任用群臣);與大人(指卿大夫)言,言事君;與老者言,言使弟子;與幼者言,言孝弟(悌)于父兄;與眾言,言忠信慈祥;與居官者(指士以下任職者)言,言忠信。」與卿大夫談話時,要求「始視面,中視抱,卒視面」。即開始要觀察對方臉色看是否可以講話;在說話時不能一直盯著對方的臉,視線只應停在其衣領處;談話完九-九-藏-書畢再「視面」,以察看對方是否贊同自己的意見。在整個交談過程中都要求「毋改」,即要面容嚴肅,身體端正,不可隨便改變姿勢,以免被對方認為懈惰不虛心。在不發言時,要求「立則視足,坐則視膝」,不可目光游移不定,不專心聽講。
士與士初次相見,主人要辭見,表示不敢屈辱大駕前來拜會。經來賓一再懇請,主人才迎出大門,互行拜禮。然後主人三揖自右入門,賓也自左入門。賓奉上禮品,主人經三次辭謝,最後在庭中「受摯」。之所以不在堂上接受禮物,是因為國君在堂上受摯,士不能比擬於國君。主九九藏書人受摯后則請求回訪來賓,待再次見面,主人就把賓客拿來的摯還回,賓也辭讓后受摯。如果是士見大夫,主人待賓拜見后,走出大門外就還其摯。只有臣見君才不再還摯。但如果是此國之臣以摯見彼國之君,那麼國君也要派擯(負責接待賓者)還摯。
士是商周時期貴族中最低的等級,也是貴族之中人數最多的階層。士大抵受過教育,有知識,有才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又是最活躍的一個階層。因此,先秦的禮儀制度大部分是以士的舉止為基礎制定的。士與各級貴族的相見禮也有許多儀節,《儀禮》便專門設有《士相見禮》的篇章。
九_九_藏_書在陪坐于卿大夫等「君子」處所時,看到其有「欠伸(打哈欠、伸懶腰)」、變動坐姿或席位,以及問訊時日早晚、飯食是否備好等疲倦的表示時,也就應該主動告退了。退出時,主人起身相送要阻擋辭謝。一般告別相送到門要有「三辭」:一辭而許送叫「禮辭」,再辭而許送叫「固辭」,三辭不許再送叫「終辭」。
士與尊者相見,為表示敬意必須攜帶禮物,稱為「執摯」。按照《士相見禮》的規定,士之「摯」為雉,即野雞。為什麼用雉呢?鄭玄注說,是取雉「交有時,別有倫」之義。古人認為雉「交接有時,至於別後則雄雌不雜」(《儀禮·士相見禮》賈公彥疏),士也應該像雉那樣守信義。由於雉要用死的(有「為君致死」的意思),所以如果在夏天,為防止腐爛,則用干雉,稱為「腒〔ju居〕」。因為無摯不成禮,因而其他各個階層相見也必須執摯。至於摯的品種也按等級劃分,各不相同。天子與諸侯相見,要賜鬯,即以鬱金草和黑黍釀造的美酒為摯。諸侯的摯用玉器,按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等級而有所區別。公用桓圭(圭為上端作三角狀的長條形玉器),圭上飾棟樑之形,象徵邦國中堅。侯用信圭,圭上飾人身之形,象徵慎行保身。伯用躬圭,圭上飾人四體之形,象徵忠信謹敬以事上。子用谷璧(璧為正中有孔的平圓形玉器),璧上飾谷形,象徵以谷奉宗廟養萬民。男用蒲璧,璧上飾蒲草之形,象徵安民之意(蒲可制席,居席為安)。至於其他階層相見,「孤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雁,士執雉,庶人執鶩(鴨子),工商執雞。」(《周禮·春官·大宗伯》)九_九_藏_書九*九*藏*書
土相見的禮儀反映了謙恭待人的思想風貌,後世多有沿襲。如初次拜訪送上見而禮,與「執摯」意味相同。而告別時一再請主人留步,也屬於「三辭」的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