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章 祭祀禮俗 第六節 灶祭

第十章 祭祀禮俗

第六節 灶祭

祭灶活動是一種迷信,反映了古代人們對自己命運的茫然不解,他們只能把自己遭遇的各種吉凶禍福托之於神。人間過錯難免,又怕受到懲罰,所以只有誠心誠意祭灶,以求消災免禍。隨著人們文明程度的提高,到近現代祭灶活動就逐漸衰亡了。
晉代葛洪《抱朴子·微旨》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一百日也。」由此可見,最初人們以為灶神每月最後一天都要上天告狀,其中有大罪者要被減壽300天,小罪也減壽100天。後來逐步演變,把灶神每月上天一次,改為每年上天一次,祭灶的時間也固定在臘月二十三九-九-藏-書或二十四日了。
灶神家家都有,是人們最甩不掉、擺不脫的一位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家裡守著一位監護神,不能不怕他上天告狀,因而有關灶神的忌諱最多。據《敬灶全書》列舉,有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體;月經未完的婦女不得經過灶前;披頭散髮者不得燒飯做菜;不得將污穢之物送入灶內燃燒等等。這些忌諱,除了在灶前小便、吐唾沫等有礙衛生以外,許多都沒有什麼道理。但由此可知,古人對灶神是怎樣九_九_藏_書畢恭畢敬了。
對灶神的忌諱如此之多,而一日三餐又頓頓離不開灶。人在灶前稍不留意犯了禁忌,得罪了灶王爺,臘月二十三上天一彙報,就不知將會降下什麼禍事。所以,在灶王爺上天之前,人們必定要鄭重其事地祭祀一番。
關於祭灶的供品,漢晉時流行以黃羊祭祀,南北朝祭灶則用「豚酒」。宋代按范成大《祭灶詩》所說,「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食品更加豐富了。這些供品無非是要堵住灶神的嘴,讓其酒足飯飽,心滿意足,上天後切莫計較家長里短的雜事,多加包涵。明清時期,祭灶食品由葷變素,增加了柿餅、乾果之類。其中最有意思的是還九_九_藏_書增添了灶糖,即麥芽糖。麥芽糖又甜又黏,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來灶王嘴吃甜了,就不好再說惡言惡語,只能說好話;二來麥芽糖粘住嘴巴,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嘴。至於連糖果也供奉不起的貧苦百姓,則只好對著灶神許願。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歌謠:「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炷香。今年日子過得苦,來年再請你吃糖。」
祭灶是一種源遠流長的禮俗。灶神在民間又稱「灶君」、「灶王」、「灶王爺」,是人們信奉的資格最老的神祇之一。早期的灶神產生於人們對火的自然崇拜。在原始人氏族群居的生活中,那一堆不熄滅的火便是他們的灶,因而火神與灶神是一致的。到了夏https://read.99csw.com商時期,灶神逐漸與火神分離,成為民間單獨尊奉的一位大神。據《禮記·曲禮下》載,周代「祭五祀」就已包括祭灶神了。所謂「五祀」,是春季祀戶,夏季祀灶,中央(夏秋之交)祀中霤(中堂),秋季祀門,冬季祀行。這裏對灶的祭祀,主要還是看中灶與門、戶等一樣對人具有實用價值。但到漢代之後,灶神就轉化為督察人間過錯,專向天帝打小報告的神了。
每逢祭灶這一天,不論大戶小戶,不分貧富貴賤,家家都要將灶台、几案、鍋碗瓢盆收拾得乾乾淨淨,準備設供祭灶。這時還要在廚房神龕供奉的灶神像兩旁,貼上千篇一律的新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宮九_九_藏_書降吉祥』)。」這是人們對灶神的祈禱。設供品后,全家參加祭禮。然後由長子撤香、送酒,為灶神上天坐騎撒豆子、草節等馬料,由灶台一直撒到廚房門口的小路上。最後,將原灶神像揭下焚化,稱為「送灶」,即送灶神上天。幾天之後,多在除夕之夜,再由家長燃燭、焚香、叩頭,凈手將新灶神像貼于神龕上,然後于神像前擺供祭祀,叫作「接灶」,即重新將灶神從天上接回人間。通常自臘月二十三日送灶,至除夕迎灶,共七天。清人張朝墉有《燕京歲時雜詠》詩云:「紙幡甲馬到廚東,司命遄〔chuan 船〕紆薄醉中。天上去來才七日,凡人無此大神通。」這首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祭灶的一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