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如何稱名稱字 第二節 稱人用字

第五章 如何稱名稱字

第二節 稱人用字

對朋友是不能呼其名的,這是一條傳統的禮儀準則。除非對方沒有字。許多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常常忽略這一點,讓古人在集會場合,大呼朋友之名,實在欠妥。
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亡。
親友之間,凡是同一輩分的,原則上都可稱字。孔子的弟子們,彼此間都稱字。如《論語·子張》記顓孫師、卜商和言偃等人的相互稱呼都是用字。如言偃評論卜商的弟子時說:「子夏之門人小子,當洒https://read.99csw.com掃應對進退。」卜商聽到這話則說:「言游過矣!」卜商的弟子曾向顓孫師請教交友之道,顓孫師先問道:「子夏云何?」言偃評論顓孫師時說:「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曾參則說:「堂堂乎張也!難與併為仁矣。」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顓孫師字子張,這裏都是稱的字。又如《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記敘魯肅第一次見到諸葛亮時說:「我子瑜友也。」子瑜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的字。又《呂蒙傳》記魯肅同呂蒙交談后,對呂蒙的膽識才略極為激賞,「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此也!』」
親友中長輩對晚輩稱字,比較常見,但父祖對兒孫稱字罕見。《世說新語·德行》陳仲躬曾稱兩個兒子的字,就是有名的「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那兩句話。但這是敘稱,而對稱則少見,尤其是封建社會的中後期。伯父、叔父不同於父親、祖父;尤其是叔父,有的和侄子的年齡常相去不遠,甚至還有侄子年齡大九_九_藏_書於叔的,所以對侄子多有稱字的,阮籍稱阮咸就用字。
為了避諱才稱字,所以古人在交際中都是稱人之字。稱人之字就是敬其名。不過封建時代等級森嚴,禮節繁雜,就是稱字也還須看對象,不是任何人只「敬其名」就行的,稱字也有許多講究。
先秦有稱尊長字的,如孔子的弟子們稱孔子,有稱「仲尼」的。《論語·子張》記子貢批駁叔孫武叔時說:「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相傳是孔子的孫子孔伋(子思)所作的《中庸》,其中有「仲尼祖述堯舜」的話。孔子的八世孫孔鮒在《孔叢子》一書中,對他的列祖皆稱字,如稱孔子為仲尼,孔伋為子思,孔白為子上,孔穿為子高,孔慎為子順。這在封建社會中後期,是要遭人非議的。父祖之名不能說,稱字也漸漸九*九*藏*書行不通。有了別號之後,多稱父祖的別號。

(3)關於稱尊長的字

(1)平輩之間稱字

兄弟之間也以字相稱,兄對弟,對稱或敘稱都可以;弟對兄,一般只用於敘稱。三國魏曹丕在《與鍾大理書》談到曹植時說:「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時從容喻鄙旨。」曹植字子建。這是對他人稱自己的兄弟,不稱名,稱字。兄長可直呼弟之字,如《世說新語·傷逝》記王徽之聽說弟弟王獻之病逝之後,是這樣描寫的:
君主的字是不能叫的。《三國志·蜀志·馬超傳》注引《山陽公載記》說:
總之,名是自稱的,字是為他人叫的。自稱稱名,稱人稱字。當人之面,直呼其人父祖或君主之名,皆為不敬,有失起碼禮儀。而自稱稱字,不被視為狂悖,即被當作無知,皆為古人所不取。君父之名,自己是不能叫的;中古以來,父祖的字晚輩也不能叫了,多稱別號。其或有個別例外,皆不足以為法。

(2)尊長稱卑幼者

超因見備待之厚,與備言,常呼備字。關羽怒,請殺https://read.99csw.com之。
這段記載儘管有不符合史實之處,如馬超歸降時,關羽正留守荊州,並不在蜀中。但這裏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三國時代,等級制已較為嚴格,對避諱已有進一步的要求,已不能稱君主的字。馬超武人,不懂禮儀,一有安身之所,便忘乎所以。儘管當時劉備尚未稱王,但既然委身事人,那就有了君臣名分,怎可見劉備相待甚厚,便把劉備當作朋友而稱其字?今天許多根據古典名著改編的電視劇,讓劇中人物直呼其君主之名,實在太缺乏歷史常識和文化read•99csw.com常識了。
君主稱大臣的字,在六朝時此風猶盛。以後隨著君權的提高,對大臣就不興稱字了。
權撫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
身分地位高的對身分地位低的,年長的對年幼的,為表謙敬,可以稱對方的字。早在先秦時代就是如此。如孔子死後,魯哀公在哀悼孔子的文辭中稱「尼父」。封建社會早期,等級制度並非像後來那樣森嚴,君主稱臣子的字很普遍。如《史記·高祖本紀》記高祖評論群臣功勛時說:「夫運籌策幃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是張良的字。又《魏其武安侯列傳》中,漢景帝勸竇嬰說:「王孫寧可以讓耶?」竇嬰字王孫。《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注引《江表傳》有這樣一段文字:
吳主孫權對大臣都稱字。這裏的公瑾是周瑜的字,子布是張昭的字,文表是秦松的字,子敬是魯肅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