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節 遷都洛陽,改易習俗

第三章 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節 遷都洛陽,改易習俗

「今日之行,誠知不易。但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倍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任城(拓跋澄)意以為何如?」(《魏書·任城王傳》)
遷都洛陽,挺進中原。太和十八年十一月,孝文帝毅然將都城從開平遷到洛陽。這是他當政后辦的第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也是孝文帝改革總體方案的有機組成部分。
遷都洛陽后,孝文帝將改革的重點放在本民族身上,改變鮮卑族原有的生活習俗,積極地學習和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典章制度及生活方式。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六月,孝文帝命令在黃河上架橋鋪路,準備大舉南征。九月,孝文帝率20萬大軍浩浩蕩蕩,直抵洛陽。他巡視了洛陽故宮舊基,目睹殘垣斷壁,感慨萬端,口中吟詠起《詩經·黍離》之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孝文帝挺進中原的信心更堅定了。當時正逢秋季,淫雨霏霏,孝文帝身披鎧甲,風雨中,躍馬揚鞭,下令部隊繼續南下。大臣們紛紛跪在御馬前,叩頭哭勸,請求停止討伐南齊。孝文帝看到時機成熟了,就斬釘截九-九-藏-書鐵地說:「若不南鑾,即當移都於此,光宅土中,機亦時矣。王公等以為何如?」併當眾宣布:「議之所決,不得旋踵,欲遷者左,不欲者右。」(《魏書·李沖傳》)隨行的貴族自安定王拓跋休以下,幾乎都站到右邊,表示不願遷都。拓跋禎見此情景不妙,便說:「成大功者不謀于眾,非常之人乃能建非常之事!」他同意停止南征,遷都中原。上自貴族、大臣,下至鮮卑士卒,多不願南遷,但總比南征廝殺要好,也勉強同意遷都。次年十一月,正式遷都洛陽。
洛陽曾是東周、東漢和西晉的都城,一直是北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遷都洛陽對北魏和鮮卑拓跋部的發展,無疑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孝文帝隨即頒行了一系列漢化措施。
改用漢姓,確立門第等級。鮮卑族人姓氏多為複姓,如拓跋、獨孤、賀樓、丘穆陵等。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正月,孝文帝在詔書中說:「北人謂土為拓,後為跋。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若重複,皆改之。」(《資治通鑒》卷一四○)於是,決定將鮮卑的https://read.99csw.com複姓改為音近的單音漢姓。孝文帝先將自己皇族的拓跋氏改為元氏,定為最高門第。接著把丘穆陵改為穆氏,獨孤氏改為劉氏,步六孤氏改為陸氏,賀賴氏改為賀氏,賀樓氏改為樓氏,勿忸氏改為于氏,紇奚〔he xi合西〕氏改為嵇氏,尉遲氏改為尉氏。將這勛臣八姓定與北方漢族門第的清河崔氏、范陽盧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四大姓同等。其餘貴族改姓后地位也與漢族士族相當。在鮮卑貴族中確立了「以貴襲貴、以賤襲賤」的門閥制度。孝文帝共將鮮卑族的100多個姓氏改成漢姓。他還鼓勵皇族、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通婚。孝文帝立漢臣李沖的女兒為皇后,還讓他的弟弟納漢族世家女兒為妃。通過聯姻,使鮮卑貴族同漢族地主階級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
改士民鮮卑衣服為漢服。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定都洛陽剛一個月,孝文帝便下令,改革鮮卑族服飾制度。以前,適應遊牧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鮮卑人習慣披髮,服裝左開襟,婦女頭戴帽子,穿夾領小袖短襖。進入中原后,鮮卑人的這套打扮與人數眾多的漢族人很不協調。孝文帝命令禁止鮮卑貴族、read.99csw.com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漢族服裝。翌年十二月,孝文帝在光極堂會見群臣時,當場將漢族樣式的冠服賞賜給群臣穿戴,易鮮卑官服為漢官服。孝文帝出巡時,見到洛陽街上有的婦女仍著鮮卑族裝飾時,當即訓斥屬臣,要嚴加管束。很快城內再也見不到穿鮮卑服裝的人了。
朝廷官員改說漢話,禁止使用鮮卑語。北魏建國以來,儘管要求漢官須講鮮卑語,但在朝廷上往往鮮卑語和漢語雜用,語言障礙很大,為此設立了翻譯官「譯會使」。隨著統治區域的擴大,語言不通的矛盾越發突出。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六月,孝文帝頒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魏書·高祖紀》)他強調說:「今欲斷諸北語(鮮卑語),一從正音(漢語)。」(《北史·魏咸陽王禧傳》)具體規定:「30歲以上的鮮卑官吏,習性已久,要逐漸地改用漢語。30歲以下的鮮卑官吏要馬上說漢語。假如故意說鮮卑語,即降爵罷官。」這一措施促進了漢族和鮮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鮮卑人興起對漢語聲韻學的研究,在陸氏(步六孤氏)家族中,出現了一位我國著名的聲韻學家陸法言。鮮卑族的民歌也被https://read.99csw.com譯為漢語,收集在《樂府詩集》中的大部分北朝民歌,是在孝文帝改用漢語后譯成的。
北魏開國不久便定都平城,已歷時近百年。拓跋部統一了北方,進入了黃河流域,生產形式由遊牧經濟逐步過渡到以農業經濟為主。平城地處邊塞,氣候嚴寒,每年六月,時常雨雪交加,狂風四起,農業生產條件差,糧食產量低。加上交通運輸又不便,不利於對全國的控制。而平城又是鮮卑貴族集中的地方,守舊勢力頑固,嚴重地束縛了鮮卑族封建化的進程。孝文帝決心遷都洛陽,進一步同漢族地主階級密切合作,擺脫保守派的羈絆,移風易俗,實施文治。
孝文帝深知遷都不易,必然會遭到貴族和大臣們的反對。他先令太常卿王諶占卜,結果是個吉利的「革」字卦。孝文帝興奮地說:「此是湯武革命,順天應人之卦也。」(《魏書·任城王傳》)於是,他精心編導了一幕「外示南討、意在謀遷」的戲劇。一天,孝文帝召集文武大臣,宣布發兵攻打南齊。不料任城王拓跋澄率先不贊成,許多官吏也隨聲附和。退朝後,孝文帝單獨留下了拓跋澄,坦率地對他說: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馮太后病逝。第二年,24歲的孝文帝親政。https://read.99csw.com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在他的主持下,開始了第二階段的改革,主要內容為遷都洛陽,變易鮮卑人的生活習俗,推動北方民族之間的融合。
孝文帝大張旗鼓地改易鮮卑族舊的風俗,力圖消除民族間的差別,緩解民族矛盾,從而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鞏固了鮮卑貴族在中原地區的統治。
一次,孝文帝在宮中召見文武群臣時說:「卿等欲令魏朝齊美於殷周,為令漢晉獨擅於上代?」他的弟弟咸陽王拓跋禧答道:「陛下聖明御運,實願邁跡前王。」孝文帝說:「若然,將以何事致之?為欲修身改俗,為欲仍染前事?」拓跋禧又說:「宜應改舊,以成日新之美。」孝文帝又問:「為欲止在一身,為欲傳之子孫?」拓跋禧答道:「既卜世靈長,願欲傳之來葉。」孝文帝說:「若然,必須改作,卿等當各從之,不得違也。」拓跋禧堅定地說:「上命下從,如風靡草。」(《魏書·咸陽王傳》)
拓跋澄頓時領悟了孝文帝的意圖,積極擁護南下遷都的主張。孝文帝又問:「北方人安於現狀,不圖進取,怎麼辦?」拓跋澄說:「只有非常之人,才能作非常之事。你就放心干吧!他們敢怎麼樣?」孝文帝高興地說:「任城,你真是我的子房(張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