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夏、商、周時期 第二節 二里頭遺址與偃師、鄭州的兩座商城

第二章 夏、商、周時期

第二節 二里頭遺址與偃師、鄭州的兩座商城

城內道路縱橫,已探出東西向大路五條,南北向大路六條,路面一般寬約六米,最寬達10米,道路與城門方位基本對應。
1955年發現商代城址,平面略近方形,周長近七公里,一般稱之為鄭州商城。東城牆和南城牆均長約1700米,西牆長約1870米,北牆長約1690米。牆體用土分段分層夯築。牆基一般寬10—20米。城周共發現11個缺口。推測「有的缺口可能與城門有關」。1992年在花園新村,還清理出鄭州商城外郭城牆的西南拐彎處百余米(圖4)。
下層宮殿基址,平面呈「」形。殿址之南亦有中間庭院。它為上層殿址所疊壓。
出土精品有:圓形銅牌飾,直徑17厘米。用綠松石鑲嵌為似鍾錶刻度形,中間鑲成兩圈,每圈13個十字形。盾形獸面紋銅牌飾,長16.5厘米,寬8—11厘米,凸面由許多綠松石片粘嵌成獸面紋,圖案組合十分精彩。這是我國目前最早的鑲嵌工藝傑作。獸面玉柄形飾,通長17.1厘米,柄部寬1.8厘米。外形似鞭,共分六節,粗節有獸面紋,末端用線刻和浮雕法琢成獸頭形。造型優美。石磬和銅鈴,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
城址周圍發現手工業作坊遺址四處。鑄銅作坊遺址在城南牆外和北牆外各發掘一處。發現有鑄銅用的坩堝和陶范等。陶范包括有钁〔jué決〕、鏟、斧、刀、鑿等工具范,方鼎、圓鼎、鬲、斝、爵、觚、尊、罍等容器范以及鏃、戈等兵器范。
二號基址,位於一號基址東北約150米處,形制彼此近似。同樣是包括廊廡、大門、中心殿堂的一組建築。但中心殿堂面闊九間,進深仍為三間。全組呈長方形,東西寬58米,南北長73米。還發現地下水道,用陶管將庭院內的水排出。它與一號基址不同的是,中心殿堂後有一座大墓。墓的中線與南大門南北對應。大墓為長方豎穴,墓口東西長5.35米,南北寬4.25米,深6.1米。被盜一空。此墓年代與二號宮殿同屬二里頭遺址晚期。因此,二號宮殿應為宗廟之類建築(圖2)。
另在灰坑中,發現不少屍骨,有的雙手被捆綁,顯系被迫致死。
在陶器上還發現刻符20多種,有的刻符與甲骨文中同類字相似,當屬文字範疇。
二里頭早商遺址,有著宏大的宮殿宗廟,精美的銅器、玉石器和陶器等,這是商代早期所創造的輝煌之民族文化,為後來殷周文化的發展,奠定了雄厚基礎。
制陶作坊遺址在西城牆外發掘一處。發現陶窯14座,出土陶拍、杵、read.99csw.com印模等制陶工具。印模上刻有獸面,夔〔kuí奎〕龍等紋飾。制骨作坊遺址在北城牆外發掘一處,出土骨料中除牛、豬骨外,還有人的肢骨。此外,在城西杜嶺和城東南角各發現一處銅器窖藏。杜嶺銅窖出土兩件大方鼎,其中一件高一米,重86.4公斤,是鄭州商代遺址中出土最大的一件青銅容器。另一件高87厘米,重64.25公斤。城東南的窖藏出土銅器13件,包括大方鼎兩件,大圓鼎一件,扁足圓鼎、觚、牛首尊各兩件,羊首罍、提梁卣〔yǒu友〕、盂和盤各一件。其中,大圓鼎、提梁卣,在鄭州商代遺址中屬首次發現。
遺址中出土的青銅禮器有爵、斝兩種,複合范鑄成,整治不精,素麵無紋,或僅有簡單花紋,具有早期銅器製作的特點。其中,銅爵發現較多,為薄胎、束腰、平底。較早的素麵無柱,較晚的有小柱。
三期陶器,不見龍山文化因素。以灰陶為主,形式逐漸減少。器物上下對比度增大,製作和紋飾漸粗糙。出現粗繩紋。
城內中部偏南處有三座小城,居中處的宮城,平面近方形,周長約800餘米。南牆正中是宮城大門。門前一條大道直往城南。形成一座獨立的小城。
一期陶器,龍山文化因素很濃厚。紋飾以籃紋為主,方格紋、繩紋次之。炊器以深腹罐為主。罐、盆類器,皆為平底。
遺址中出土占卜甲骨較多,但刻字者僅有兩片。在陶大口尊口沿上常有刻劃陶文。還出土原始瓷器、陶塑豬、羊、龜、魚、虎頭、人坐像等製品。
二里頭遺址是1959年古史學家徐旭生調查時發現的。它的發掘,可為夏文化探索提供部分資料,為早商文化研究開闢途徑。今在其晚期地層中發現兩座大型宮殿基址。

鄭州商城遺址

四期陶器,紋飾以粗繩紋為主。炊器以深腹罐、圓腹罐為主。鬲增多,鬲的口沿可分卷沿與方唇二種,而以卷沿為主。束頸盆和簋數量增多。大口尊,大小兩極分化和圈足化的趨勢都很明顯。

圖3 偃師商城
大型墓一座,位於二號殿址北面,已被盜一空。
小型墓,墓口長約二米,寬0.6—0.7米。多為仰身直肢葬。隨葬品,只有陶器,器形有盉、缶〔fǒu否〕、盆、豆、簋、觚〔gū姑〕、小口尊等。
宮城中部是主殿基址,兩側又有大面積的建築基址,形成相當壯觀的大型建築群。1984年在宮城內東部即主殿東側,發掘兩座https://read.99csw.com保存完整的宮殿基址(編號為D4、D5)。

二里頭遺址

四號殿址,位於宮城東部偏北,東西長51米,南北寬32米。坐北朝南,方向北偏東八度,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宮殿建築。正殿建於夯土台基上,東西長36.5米,南北寬11.8米。南部邊緣有四個長方形台階。殿堂的東、西、南三面廊廡環繞。中有寬闊的庭院。大殿與東西廡相連接。南廡面闊10間(每間寬約四至五米,進深約五米),與正殿南北相照。在南廡的南邊,有一條石砌石蓋排水溝,是宮城中的排水設施。
根據地層關係和碳十四測定年代數據,經樹輪校正年代為:(1)公元前1636年。(2)公元前1680年。據此,這座城址的始築年代,約當公元前17世紀,即商代早期。該城既有大型宮殿建築群,又有軍事防禦設施,具有早期都城的規模和特點。因而,我們認為,此城址應是商湯所都之西毫。也有的學者認為此城址為商太甲被放逐時所居之桐宮。
在東、西、北三面城牆外側,發現護城壕溝。壕溝與城牆基礎相距約八米,溝的深度約在六米以上。
近年來,在鄭州市西北郊小雙橋遺址,出土青銅建築構件,造型別緻,加工精細,屬銅錫合金。重達六公斤,正面方形,平面「凹」字形,正面飾單線陰紋獸面,兩側各有一組龍虎鬥像圖,為商代遺址中罕見精品。也是我國迄今最早的青銅建築構件。還出土特磬、石圭等。最近,小雙橋遺址發掘,又獲重大成果。發現夯土建築基址、窖穴、祭祀坑、灰坑、壕溝等遺迹和原始瓷尊、石圭等遺物。還發現數量較多的陶、石、骨、蚌器。
在第六區,經發掘,在漢代祭祀性基址下疊壓和打破一處二里頭文化早期大型基址。東西約100米,南北現存約40—50米。北部被壓在村民樓房之下。在解剖溝內發現二里頭早期基址的夯土層和打破它的二里頭二、三期灰坑。這座早期基址夯土層均厚3米以上。基址面上發現有牆槽、門道和柱洞。而房間的開間不小,證明它應屬宮殿之類建築。
鄭州商城的面積較大,有大型夯土台基和許多手工業作坊,出土大型青銅禮器,表明它是商代中期一座都城遺址。依古文獻,應是商仲丁所遷之隞城。也有的學者認為是商湯所居之亳都。
在遺址的中部,經初步探測,發現二片大型基址。二者相距約60米。西側一座基址,東西長約360米,南北寬約200米;東側一座基址,東西約250米,南北約150米。面積都大大超過一、二號殿址。
據今認識:
五號宮殿,包括上、下兩層宮殿基址。位於宮城東南隅,在四號殿址九九藏書之南約10米。上層殿址,其建築形式與四號殿址有相似之處,也是由正殿和東、西、南三面廊廡組成,中有庭院。而其略有不同之處,五號正殿四周有柱洞和礎石,東、西兩側有廡址,規模也較大,東西現長54米,南北寬14.6米。殿址南側的地面下,發現排成一條線的四對殉狗坑,每坑埋有狗骨架一隻,或蜷屈,或側卧,頭皆向南,應為祭祀坑。
城內為宮殿區和一般居住區。城郊有手工業作坊和墓葬區。宮殿區在城內中部偏北和東北部一帶。已發現夯土基址20餘處。現已發掘三處,其中最大的一處,東西65米,南北13.6米,用黃土夯成的房基面上存有兩排長方形柱礎槽。大致可複原為一座九室重檐頂並帶迴廊的大型寢殿。現已發現宮城牆和供水設施。宮城牆呈西北至東南方向,現僅存基槽部分,牆寬約三米,目前發現長度50米,厚約1.1—1.4米。供水設施位於宮城牆以北,並與之并行,二者相距四米,已發現長度約40米。該設施由地下石板築水道管、夯土和汲水井三部分組成。平面呈長方形,斷面呈倒梯形。口寬11米,底寬三米,由石板和草拌泥壘砌而成。該供水設施向北延伸與1992年發現的商代蓄水池相連。二者方向一致。蓄水池東西長100米,南北寬約20米,用石板平鋪池底,與新發現的供水設施有機地構成一個完整的城市供水系統。
二里頭遺址還發現數十座大小不等的墓葬。
一號宮殿基址,位於遺址中部,北朝南(方向352°)。東西長108米,南北寬約100米。平面略作方形,全部夯土築成。在基址中部偏北處,有一略高的長方形殿堂基座,東西長36米,南北寬25米。建在基座上的殿堂,東西長30.4米,南北寬11.4米。四周有一圈大柱洞或柱礎石。經複原研究,正面是面闊八間、進深三間的「四阿重屋」式殿堂。殿前庭院的面積約5000平方米。圍繞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廡〔wǔ午〕建築。殿堂正南約70米處,即夯土台基南部邊沿中段,是宮殿大門。這種建築形式,基本具備我國宮殿建築的形制和規模。值得注意的是,在殿堂基座的西北隅台基上面,發現墓葬10座,死者雙手被捆綁,有的用陶簋、罐、瓮隨葬,有的坑內有人骨架和獸骨。顯然系被迫致死,或與祭祀有關。
1983年發現並進行發掘的偃師商城,位於河南省偃師縣城西,北依邙〔máng忙〕山,南臨洛水(洛河改道北移)。西南距二里頭遺址約六公里。正處於河洛之間的平原上。《漢書·地理志》偃師條下班固自注:「屍鄉,殷湯所都。」近年來,在城址北面,北邙山下杏園村,出土唐朝垂拱元九-九-藏-書年(公元685年)墓誌:「訪舊瘞〔yì益〕于北邙,祔新塋于西毫。」另一唐貞元八年(公元792年)墓誌:「葬于偃師亳邑鄉。」這表明,漢唐以來,確指今偃師商城所在,即西毫之地。
重要收穫之一,是在三片陶缸殘片上和一件陶缸表面上,發現硃書陶文約八字,書寫工具應為毛筆,用硃砂書寫,字跡工整,筆劃規範,與殷墟甲骨文字和殊書文字一脈相承,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商代最早的書寫文字。
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與鄭州商城,是商代考古中最重要的新發現。使商文化的研究從盤庚以來的殷墟提早到商代前期。其中,二里頭晚期宮殿應為商湯滅夏之後所建的宗廟遺迹或為其行宮。偃師商城應為湯都西毫。鄭州商城應為仲丁所遷之隞〔áo熬〕城。這三者關係,表明了商代前期歷史情況。

偃師商城遺址

「西二」城門,位於西城牆偏北處,北距「西一」門165米。門道全長16.5米,寬2.4米。門道兩壁,各築有一道緊貼城牆(殘存90厘米高)的木骨夯土牆,牆內有30多個柱子洞,洞底埋墊柱礎石。門道內路土厚約40—50厘米。從城門內側往南約四米處,有一條夯築「馬道」,上寬三米,下寬四米。它與西城牆垂直相交,全長約30米,東端與城內一條東西向的主幹大道相連。「馬道」斜坡式,東低西高,直抵城牆上,正合登城之用。
鄭州商城附近尚未找到當時的大型墓葬,僅在城址周圍的白家莊、人民公園、南關外等處發掘100多座中小型墓。白家莊的一座中型墓中,出土銅鼎、盤、罍、斝、爵各一件。另一座墓則出土銅鼎三件,銅斝、觚各兩件,銅爵、罍各一件。墓內棺頂周圍土台(「二層台」)上還殉葬一個奴隸。
二期陶器,仍有龍山因素。晚段紋飾以細繩紋為主,深腹罐由平底變為圜底。爵、盉、觚、盆、甑等出現上大下小、由高而低的變化過程。出現大口尊、卷沿盆、鬲等。
在第四發掘區,經探測,證實80年代發掘的鑄銅遺址以北數千平方米範圍內仍有鑄銅遺迹。
城址都已湮沒于地下,經鑽探,城址平面略呈長方形。東南角地勢低洼,東城牆南段內折向西南,再折向南,與南牆相接,依地勢築城。四面城牆基本完好。城牆一般寬17—20米。牆基槽一般寬約18米,牆體夯築,夯窩密集,夯層清晰。方向北偏東七度。西牆長1710米,北牆長1240米,東牆有曲折,長約1640米,南牆長740米。城門已發現七座,北牆探出一座,東牆與西牆各探出三座。已發掘各一座。城市的布局,展示了早期都城的輪廓(圖3)。
中型墓,墓口長二米余,寬一米余,有二層台。墓九*九*藏*書底有漆棺朽痕和硃砂層。隨葬品,有銅爵、戈、戚。玉石器,有鉞、鏟、戈和綠松石飾、石磬。還有漆盒、漆豆以及陶盉〔hé和〕等。
從打破基址的灰坑時代看,這座基址至晚應屬二里頭二期偏早階段,也很有可能會早到二里頭文化一期。這對二里頭遺址來說,是一次突破性的發現。也似可說明,此處早期基址,很有可能是文獻上所載,夏桀所居之斟〔xún尋〕所在地。
在城內西南隅的第二號小城,面積約35000平方米,基址四周也圍有寬約兩米的夯土圍牆。牆內發現排房式建築台基。現已發掘東西二排,每排六座,共12座台基。建築可分為上、中、下三個不同時期。有疊壓打破關係。上層台基為長方形,東西寬6.25米,南北長24.8米,台基上面築有南北向兩道隔牆,四緣又有夯土木骨牆。外側有挑檐柱,再外是排水溝。出土物相當於二里岡上層。中層台基被壓在上層台基下面,已破壞無存。出土最晚遺物為二里岡下層早段。下層基址保存完好。而台基面及陶水管道被中層建築打破。下層建築應早於中層建築的年代。這類排房式建築,可能屬庫房之類。也或有可能為衛兵營房之類。
「東二」城門,位於東城牆中部偏南處。門道全長19.4米,寬2.4—3米。兩壁緊貼城牆的木骨夯土牆內殘留柱洞痕迹。在門道路土下,有一條地下排水溝,寬約1.2米,深1.3米。溝底用石塊砌成魚鱗狀。兩壁以石塊砌成石柱,柱間夾立木柱,承托木蓋板。這條溝,西自宮城,東出東城門,全長800多米。這種木板蓋、石壁柱、魚鱗狀石底的下水道,尚屬首見。
1952年在鄭州二里岡發現的商代遺存,具有明顯的特點。經發掘,確切的地層關係證明它比安陽殷墟要早。后經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樹輪校正)3570±135年,即公元前1620年,應屬商代中期。

圖2 二里頭遺址 2號宮殿
出土陶器的分期,為認識遺址的整個文化遺存的發展序列與編年,提供了重要依據。
二里頭文化的發現,填補了龍山文化與殷墟文化之間的缺環,使之連成一個發展體系。
近年來,二里頭遺址內又發現早期(一、二期)大型建築夯土基址。

圖4 鄭州商城遺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