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夏、商、周時期 第三節 安陽殷墟宮殿基址與婦好墓

第二章 夏、商、周時期

第三節 安陽殷墟宮殿基址與婦好墓

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兩岸,為商代後期王都遺址。以小屯村為中心,面積約30平方公里。約在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於此。至商紂亡國,「更不徙都」。周滅殷后,逐漸淪為廢墟,故稱「殷墟」。20世紀初,因尋找甲骨的出土而導致殷墟的發現。如果說,「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那麼,殷墟的考古發掘就應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新起點。
1976年發現的婦好墓,規模並不很大,而隨葬物非常豐富。它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相印證,斷定墓主的明確身份與墓葬確切年代,並未被盜過的商王室成員墓。這在殷墟考古史上是僅有的。
象牙杯三件。其中一件帶流虎鋬〔pàn判〕杯,通高42厘米。杯身用中空的象牙根段製成。通體雕刻鳥,饕餮〔tāo tiè濤帖〕紋和夔紋,並襯以雷紋。杯鋬下端立雕虎形。可稱為罕見瑰寶。
1989年在此墓西南約30米處,發現車馬坑兩座,出土銅戈、鏃。與該墓所出的戈、鏃形制相似。該坑的時代,亦屬殷墟三期。很可能是該墓的陪葬坑。
青銅武器有戈、矛、鉞、大刀等220件。另有銅鏃數堆(約900多枚)。看來,墓主似為地位較高的武官。
近幾年來,殷墟考古的重大收穫,應是「匚」形宮殿基址和婦好墓。
墓中出土青銅器288件。包括禮器、樂器、生產工具、兵器。青銅禮器40件。有方尊、方斝、方觚、方鼎共16件。器表都有紋飾及銘文(氏族徽號)。酒器出土10觚、10角,卻不見爵。這是前所未見的組合。還發現了新器形,如一件提梁四足鼎和一件方形器,造型新穎。在這件提梁四足鼎內發現尚未完全腐九_九_藏_書爛的肉食,這在殷墟發掘中是罕見的現象。此次出土的方尊,腹部的四角有突起的四個象頭,象圓眼,長鼻向上彎卷,各邊中部又飾四個突起的獸頭,頭頂部向上伸出一對大角,角端有五個枝叉,像人手掌,造型奇特。特別應指出的是,在一個圓形銅尊內,還發現有一件圓錐狀小竹簍,用細竹篾編成,編製精巧。這是殷墟第一次發現的竹器。
銅兵器130件,其中銅鉞四件,二大二小。大者通長39.5厘米,寬37.3厘米,重9.5公斤。上鑄「婦好」二字。銅戈90多件。還有銅錛、鑿、刀、鏟等44件。銅鈴18件。
隨葬品共計1928件。有銅器、陶器、骨器、玉石器、象牙器、蚌器等。還有海貝6800餘枚、海螺兩枚。填土中有陶爵、玉(左(上白下厶)右殳)〔guī歸〕、石磬、象牙杯、玉臼、石牛、骨筓、箭鏃等。槨內放置銅禮器。棺內主要放置玉器和貝等器物。
婦好墓為長方形豎穴,南北長5.6米,寬四米,深八米。墓室上部的地面上有一塊與墓室口大小相等的夯土房基,可能是用於祭祀的建築。葬具為木棺、木槨〔guǒ果〕,槨長五米,寬3.6米,高1.3米。槨室在潛水面下,大部分塌毀。漆棺與墓主遺骸均已腐朽,棺上附一層麻布和薄絹。墓內殉葬16人,腰坑(墓主腰部下的土坑)內一人,東壁龕二人,西壁龕一人,槨頂填土中四人,在槨內棺外的八人。另外,殉狗六隻,腰坑中一隻,槨頂上五隻。
青銅器共460餘件。其中禮器210件,其次為武器、樂器、工具、雜器。銅器上不少鑄有銘文,其中,以鑄「婦好」的銅器數量最多九九藏書,計有109件。銅禮器有:方鼎、圓鼎、偶方彝、三聯甗、簋、尊、方罍、壺、瓿〔bü部〕、缶、觥〔gōng公〕、斝、盉、爵、觚、盤等。器類齊全。其中,偶方彝,通高60厘米,通長88.2厘米,重71公斤。上部形似殿堂屋頂,器底鑄有「婦好」銘文。三聯甗,由長方形六足甗架和三件大甑組成。在甗架、甑內壁及耳下,各鑄「婦好」銘文。還有一對「婦好」鶚〔è餓〕尊和一對「司母辛」四足觥,這都是前所未見的珍品。
1991年9月,殷墟花園庄發掘一個殷墟早期甲骨坑。經部分清理,取出856片甲骨。其中,龜甲839片、牛胛骨17片。在龜甲中,腹甲811片、背甲28片。其中,刻辭甲骨170片。特別珍貴的是,此坑甲骨以大版卜甲居多,完整卜甲有300多版。每版上的刻辭,少者一二字,一般數十字,多者達200多字。有的卜甲,字中還填以硃紅色。此坑甲骨的特點:一是時代較早,屬殷墟文化第一期;二是刻辭內容主要涉及祭祀、田獵等方面;三是字體較細小、工整、秀麗。這對研究甲骨文分期斷代以及殷代歷史,都有重要意義。

圖5 殷墟
玉器750件,經鑒定,有300件軟玉,大部分是新疆玉,也有遼寧岫岩玉。有琮、圭、璧、環、璜、戈、矛、戚、鉞、斧、鏟、臼、杵、盤、梳等,均為浮雕和圓雕製品。特別是玉雕人像和人頭像,一件跽〔j九_九_藏_書ì季〕坐玉人,盤辮、戴冠、著交領衣、長袖窄口、腰束寬頻、著鞋,神態倨傲,似是貴族。另一件跽坐玉人,頭梳小辮、著衣、赤腳,似是女奴形象。造型多樣,線條流暢,堪稱商代玉器之精品。
隨著殷墟發掘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對商代後期的研究,也就逐漸展開。對甲骨學、商代青銅器、商代的人殉與人牲、商代手工工藝水平、墓葬制度以及商代社會性質等課題進行研究,有的已取得了可喜成績。
1950年以來,殷墟的考古發掘持續進行,不斷有重要的發現,同過去相比,新的學術進展主要是,進行了殷墟文化的分期和斷代研究,對殷墟的範圍和布局也有新的認識。特別是在小屯村的西、南兩側,發現全長750多米的壕溝,壕溝兩端與洹河河灣相接,形成平面長方形的防禦範圍,猶如一座「宮城」。發掘許多夯土基址的宗廟宮殿區,即在這個防禦範圍的東北隅。40年來的重要發掘有:小屯村北的大型宮殿基址、小屯南地的甲骨坑、苗圃北地的鑄銅遺址、后岡祭祀坑。大司空村南地的貯存骨料的窖穴和與制骨有關的居住遺存,等等。考古收穫是很大的(圖5)。
據出土物判斷,這座墓,當屬殷墟文化第三期。
「匚」形殿址,瀕臨洹水。面積約5000平方米。建於殷墟早期。平面呈「匚」字形,缺口向東,北、南有兩排並列房基,西面有與之相銜接的房基,三排房基緊相銜接,構成一個整體。北排房基,東西長約60米,南北14.5米。南排房基,東西長約75米,南北7.3米。西排房基,南北約50米,東西7.5米。這三排房基中,北排房基應為主要建築。現存三個門道,均寬二米九*九*藏*書,間距4.3米。中間門道西側埋有東西排列的兩個陶罐,東側陶罐緊鄰柱礎石,西側陶罐內發現一件有「武父乙」銘文的封口銅盉。「武父乙」,大概指殷王武丁之父小乙。在另一門道的西側還發現兩個東西排列的祭祀坑。兩坑間距0.6米,均有殉葬砍頭人骨架三具。頭骨仍置坑內,頭向東,並隨葬盆、罍、尊等陶器及骨鏃等器物。這種三排房基聯成一體的建築結構方式是少見的。對商代建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殷墟的考古工作,肇始於1928年。1937年因抗日戰爭爆發而中斷,曾進行過15次發掘,發現了許多重要遺迹,取得了較大收穫。在小屯村一帶,發現50多座夯土建築基址,獲得約24900多片甲骨文和其他珍貴文物。又在侯家莊西北岡一帶發掘10座規模特大的商代陵墓,以及上千座「人牲」祭祀坑。從而為中國考古學和中國上古史的研究,特別是商代考古和歷史的研究,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科學資料。
婦好之名,常見於武丁時卜辭中,她曾多次征伐夷方、土方、羌方、(上工下口)方、巴方等方國,是個顯赫的女英雄。據卜辭和銅器銘文,推斷墓主婦好系武丁之妻。墓的年代屬殷墟二期。約公元前13—前12世紀。
玉雕動物形象多樣。獸類有:虎、象、馬、牛、羊、熊、猴、兔;鳥類有:鶴、鷹、鶚、鸚鵡、鴿、鸕鶿、燕、鵝;昆蟲類有:蟬、螳螂。還有龍、鳳、怪獸、怪鳥、蛙、魚、鱉、石龜等。其中鶴、鷹、鴿、鸕鶿、螳螂的造型,在殷墟尚屬首次發現。
銅鏡四件,圓形,正中有鈕。可分為大型、中型、小型三種。鏡面直徑分別為12.5厘米,11.7厘米,7九-九-藏-書.1厘米。它比甘肅齊家文化出土的銅鏡要晚近千年。但也說明商王室已用銅鏡。
殷墟發掘的墓葬約近2000座。其中,以武官村大墓規模最大。平面呈「中」字形,面積約340平方米。內有殉人41個。還有平面呈「甲」字形大墓。這些大墓都被盜掘。
1990年10月在殷墟郭家莊西部,發掘一座商代中型墓葬。該墓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向105°。墓口距地表深2.3米,墓室長4.5米,寬約2.9米,墓底距地表深八米。墓底中部有腰坑。葬具有棺有槨。槨室長3.26米,寬1.52米,高0.88米。墓主骨骼已朽,頭向東。墓內有殉人四個、狗三隻,分別埋於二層台、棺槨之間和腰坑中。
甲骨文自1899年發現以來,迄今已有90多年了。殷墟出土的甲骨約15萬片。在甲骨文發掘的歷史中,甲骨出土數量最多,刻辭內容最豐富的是1936年6月在小屯村東北發掘的127號坑。該坑出土刻字甲骨1.7萬多片,其中絕大部分為卜甲。發現了用墨或硃砂寫成的簡單文辭。可知殷代已有書寫的顏料和毛筆。又發現了一些特大龜甲,其中最大的龜甲長44厘米,寬35厘米。據鑒定,它產於馬來半島。可知殷代卜甲的龜甲有些來自南方。此後,甲骨文方面最重要的發現,是1973年在小屯南地發掘出土刻字甲骨4000多片。其中,基本完整的大版卜骨達100多片。據層位關係,證明商代甲骨文中的「(追去辶)〔duī堆〕組卜辭」,屬武丁時代。
在以小屯村東北地為中心的宮殿宗廟區,已發掘夯土基址53座。但在1989年發現的「匚」形基址三排房基連為一體的建築,卻是首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