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夏、商、周時期 第六節 商周時期礦冶遺址

第二章 夏、商、周時期

第六節 商周時期礦冶遺址

1988—1991年,江西瑞昌銅嶺發掘一座商周時期大型銅礦遺址。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銅礦開採冶鍊遺址。開採始於商代中期一直延續到戰國早期。
豎井底部的主體支柱是用四根豎立的圓木或方木,以榫卯法穿接兩副平放的方形框架,構成一個立方形框架。與平巷連接的一邊或兩邊留作通道口。整個豎井都用這樣的方形框架層層疊架而成。其口徑在1.1—1.3米之間。平巷中也是用木框架作支護。在平巷框架的外側和頂梁之上,都用木棍或木板作背板和頂九*九*藏*書板,以防止四壁礦土崩塌,並利於通風。平巷的框架是沿採掘方向作橫向排列。
出土物大多是當時採掘、提升、排水、選礦、裝載、照明的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木轆轤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轆轤實物。表明我國在商代就將木製機械用於開礦生產。開採用的青銅弧刃鉞形斧,造型別緻,全國少見。陶鬲,口徑43厘米,高36厘米,其形體之大,為南方考古所罕見。特別是11號豎井底層出土的鬲式鬶,其年代屬商代中期(約公元前15—前1九*九*藏*書4世紀)。
我國古礦冶遺址,在內蒙古林西、湖南麻陽等地東周遺址中都有發現。林西大井已發現40多條古代巷道和煉爐遺迹。湖南麻陽九曲灣發現五處古礦井,並出土不少與採礦有關的鐵鎚、鐵鑿和木槌等工具。鑄銅遺址在山西侯馬、河南新鄭、山東曲阜、河北易縣、湖北江陵、安徽南陵等地東周遺址中及其附近均有發現。值得注意的是湖北大冶銅綠山和江西瑞昌銅嶺古礦遺址。
遺址採礦區面積1800平方米,冶鍊區面積為600平方米,發現古礦井https://read.99csw•com102口、巷道18條、冶鍊爐二座,采坑七處以及一批採礦工具和生活用具。
銅嶺冶礦遺址的發現,為我國考古史和冶金史提供了新資料。填補了我國商代礦冶考古的空白,是研究青銅時代採礦冶鍊的新證據。
銅綠山遺址,位於湖北大冶縣西,南北長兩公里,東西寬一公里。1973年在這一地帶進行發掘,發現不少古代礦井和採礦工具、用具。在古礦井附近並有冶鍊遺址。這裏的主要遺存,前期屬春秋時期,後期為戰國至西漢時期。
礦井中,出土的採read.99csw.com掘工具,早期均為青銅質,如銅斧、銅錛,以及木鏟、木槌、船形木斗、木瓢、竹簍、繩索等器具;晚期則用鐵制的斧、鑽、耙、鋤等。
採礦遺迹,采銅礦井,有豎井、平巷、盲井、斜巷等設施。在礦井中,採用木質框架作支護,以保挖進時操作的安全。
礦井附近,發現幾座春秋時期的煉爐。在礦區地表上堆積爐渣約40萬噸左右。經化驗,爐渣中含銅量很低,平均為0.7%。說明當時煉銅技術已達到一定的水準。
商代採用豎井、平巷、坑采等聯合開採的方法。井巷大多採用木支護read.99csw.com結構。井壁始有扁平木板和小木棍,井體採用榫卯式和內模式方框支掘架組接。井深大都在八米以下。遺迹中有一條半地穴式斜巷引人注目。斜巷是從露天井開採進入地下巷道開採之間的引道。這是首次發現的採礦方法。這一發現,使我們較全面地了解古代礦工是如何從地表進入地層深處開採礦石的。
井巷內一般鋪設木槽作為排水設施。將礦下滲水引入儲水坑,然後由豎井用轆轤提至地面。
用於照明的竹籤,並存有點燃的炭痕,這是一種「竹燭」,應是「火燭」的雛型。

瑞昌銅嶺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