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夏、商、周時期 第七節 周原與豐鎬遺址

第二章 夏、商、周時期

第七節 周原與豐鎬遺址

銅器窖藏已發現10多處,其中最重要的有:1975年岐山董家村出土的包括裘衛四器(鼎二、(左(上白下厶)右殳)一、盤一)在內的37件銅器。製作年代從周穆王到宣王時期。其中,30件有銘文,記西周中晚期以物換田、土地交換、林場易主、訴訟判決、賞賜策命等重要事件。《(亻舟關)〔shèng勝〕匜〔yí儀〕》銘文157字。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一篇訴訟判決書。
周人來到周原,建都立國。都城名京,立國為周。所以,周原是周人的發祥地。公元前12世紀周人滅商。文王、武王遷都豐鎬。這裏仍是西周重要政治中心。至西周末年,西戎入侵,遂成廢墟。為此,周原地下埋藏十分豐富的西周遺物。
豐鎬地區發掘較多的還是西周墓葬,僅灃西張家坡一帶累計發掘上千座之多。其中,近年發掘的井叔家族墓地,以周王重臣井叔的雙墓道大墓為中心,布局排列有序,主次分明,規格之高在豐鎬地區尚屬前所未見,是考察西周高級貴族葬制的典型資料。
鳳雛建築基址,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築群,座落在東西寬32.5米,南北長45.2米,高約1.3米的夯土台基上。座北朝南,方向北偏西10°。以影壁、東西門塾、中院、前室、東西小院、后室以及東西廂房等部分組成。而以門道、前堂、后室為中軸,東西配置廂房各八間,並以迴廊相連接,形成一座前後兩進、東西對稱的封閉式院落(圖6)。
1954年普渡村北發掘一座墓,出土成組銅器,多件鑄有「長甶〔fǔ府〕作尊彝」的銘文。其中,銅盉的銘文,記述周穆王舉行燕禮和射禮,長甶參加比射,受到褒獎的史實。記「佳三月初吉丁亥,穆王在下淢〔yù域〕(廠內立)〔lì立〕……」。同出的還有三件甬鍾,是目前所知年代較早的一組編鐘。
1976年扶風庄白九九藏書村發現一處銅器窖藏坑,出土銅器103件。鑄銘文的74件。其中,屬於微氏的,有折、平、牆、(疒內興)〔xīng興〕四代貴族所作器物55件。最重要的是史牆盤,銘文284字,記述文、武、成、康、昭、穆和在位天子(恭王)七世周王的主要業績。並記史牆家世史,最後自贊多福。
早期基址,以F7、F9兩座保存較好。F7,南北殘存四間,面闊8.75米,東西四間,進深11.4米。自南向北第二間內發現一個灶坑,灶長一米。在第三間內地面下另有一個火坑,方形、弧角,口徑70厘米,深一米,這當是取暖用的地爐。F9,推測其東西至少有七排柱礎,面闊至少是15米。四周有小型卵石鋪築的散水。也是「四阿重屋式」瓦頂建築。
兩墓出土的青銅禮器,共計29件。15號墓出有圓鼎、方鼎、簋、尊、卣、爵各二件,觶一件,共13件。17號墓出有圓鼎、簋、爵各二件,方鼎、甗、尊、卣、圓壺、方壺、觚、觶、盤、盉各一件,共16件。有的銅器造型特殊,例如,17號墓出的一件銅盉,蓋作卧伏的鳳鳥狀,較為罕見。兩墓所出銅器,除個別屬西周初期外,多數屬昭王前後器。有的晚至西周中期。幾件銅器的銘文分別記載作器者曾受到周王的賞賜。兩墓附近又都有車馬坑(15號墓三車八馬,17號墓兩車四馬)。可見,墓主的身份是相當高的。
西周王朝都城豐鎬遺址,位於陝西省長安縣的灃河兩岸。豐京在西,鎬京在東。總面積約13平方公里。從公元前12世紀周文王建豐邑,武王作鎬京,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350年來,豐鎬一直是西周王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豐鎬地區的田野考古工作,肇始於本世紀30年代。50年代以來,持續進行重點的調查與發掘。灃西的客省庄、馬read.99csw.com王村一帶發現10多座大型夯土基址和若干銅器窖藏。灃東的洛北村等地,也曾發現大型建築殘跡,其中包括數量較多的西周殘瓦。從而為探尋豐鎬二京遺迹,提供了可以寄予希望的線索。
前堂是這組建築的主體建築。東西長17.2米,南北寬6.1米。台基上東西七行柱礎,間距約三米,南北四行柱礎,間距約兩米。面闊為六間,進深三間。由前堂經過廊通往後室。過廊居中,東西兩側各有一小院。小院北側各有一個對稱的台階通往後室。
井叔墓地幾座帶墓道的墓,規模大,隨葬品多(墓已被盜),還殘存若干精品。對確定墓主及分期,均具重要意義。其中規模最大的157號墓,由墓室和南、北墓道組成。平面呈「中」字形,總長35.4米。墓室中央為槨室,槨室置內外兩重棺。外棺髹黑漆,內棺髹紅漆。墓主骨骸經鑒定為40多歲的男性。墓道內放置車輪、車輿、轅、軸等。在157號墓的東西兩側,又有163號和161號兩墓與之並列。161號墓,墓主骨骸經鑒定為四五十歲女性。三墓均被嚴重盜掘。僅163號墓殘存井叔鍾等青銅禮器。推測這組大墓應屬一代井叔及其妻室的異穴合葬墓地。出土井叔銅器的還有170號、152號等墓。這兩座墓的規格低於157號墓,都只有一條墓道,分別出土井叔方彝和井叔鼎,應是年代稍晚另二代井叔之墓。
西周時期的考古工作,以當時的政治中心周原、豐鎬兩地區的發現與發掘最為重要。
井叔墓地殘存的幾件銅器,都是難得的珍品。「(豆下廾)〔deng4鄧〕中(仲)犧尊」,高38.8厘米,長41.4厘米。作獸形,頭立雙角、雙耳,曲頸,四蹄足。身有雙翼,頭頂一虎,頜下一龍,尾部一曲龍。蓋紐為一隻大鳥。蓋周緣飾一周雙身龍紋,通體飾獸面紋、夔龍紋和雷九_九_藏_書紋。器腹內及蓋內有相同銘文二行六字:「中乍寶〔zhēng征〕彝。」井叔鍾,現存2件,一件通高37.5厘米,另一件略小。鍾上鑄「井叔采作朕〔zhèn振〕文祖穆公大鍾」等銘文,共七行39字。井叔方彝,通高約20厘米,器底及蓋內各有一行銘文:「井叔作旅彝」。
鳳雛基址的年代,據碳十四測定,為公元前1095±90年(未經樹輪校正),又據出土陶器為西周中晚期器。推測它的始建年代,當在武王滅商之前,廢棄年代,約在西周晚期。
召陳建築基址,不像鳳雛甲組那種「四合院」布局。共發現15處。據推測,早期基址建於西周初年,晚期基址建於西周中期。
1977—1979年夏,鳳雛甲組基址與扶風齊家村出土甲骨共計17500多片。其中鳳雛基址H11坑中出土周初甲骨達17000餘片,又在該基址H31坑內出土先周甲骨413片。扶風齊家村出土帶字大龜版一塊,牛肩胛骨三片。卜甲鑿方孔,卜骨鑿圓孔。有字卜甲293片。合計有字甲骨近300片。總字數600多個。有不同的單字360多個。每片甲骨上的字數,最多的有30字,最少的一字。字體細小,字小如粟粒,筆劃似髮絲,須用五倍放大鏡方能看清。是我國最早的微雕作品。甲骨刻辭內容,主要是卜祭和卜征伐等。年代多屬西周早期,也有早到文王的。有的提到成湯、太甲、文武丁、文武帝乙和周方伯等商周王名,以及畢公、箕子等人名。有的提到蜀、巢、密、楚等方國名,以及河、洛、鎬、帛等地名。為研究西周早、中期的歷史周曾隸屬於商、及其與其他方國的關係,提供了重要資料。

周原遺址

周原,位於陝西關中平原西部。北倚岐山,南臨渭水,東起武功,西至鳳翔、寶雞。為周之先人古父亶父由邠遷岐定居之地。read•99csw.com
這裏還應提到,陝西其他地方出土的兩件史料價值特別高的西周銅器。《利簋》,臨潼的一處窖藏中出土。鑄有銘文32字,開頭即有「武征商,唯甲子朝」等語,所記征商日辰與《尚書·牧誓》、《逸周書·世俘》一致,無疑是製作于武王伐滅商紂之後不久,堪稱西周第一重器。《何尊》,寶雞賈村鎮出土,製作于周成王五年(約公元前11世紀)是西周第一件有紀年的銅器。鑄有銘文122字。記述成王營造洛邑,「余其宅茲中國」。內容可與《尚書》的《洛誥》《召誥》等篇印證。「中國」這一名稱,首見於西周初年。
這裏還應提到,斗門鎮下泉村出土的「多友鼎」,通高51.5厘米,重37公斤。鑄于周宣王時期。腹內壁鑄銘文278字。記述多友奉派參加對戎的一次防禦戰爭,取得重大勝利的史實。是陝西目前出土銘文最長的一件銅器。

豐鎬遺址

豐鎬地區的考古工作,已經取得許多重要收穫,大體可以確定豐鎬二京的方位。但二京中心竟究在何處?仍有待今後的更多考古發現。
周原遺址,橫跨扶風、岐山兩縣北部,東西約七公里,南北約七公里。1976年在岐山鳳雛村、扶風召陳村發掘兩處西周大型建築基址,以及鑄銅、制陶、制骨等手工業作坊、居住址、銅器窖藏和墓葬等。出土數以百計的精美銅器。其中,近百件鑄有銘文。又發現1.7萬多片西周甲骨,其中約有300多片刻有文字。近在黃堆鄉老堡西村發掘12座西周晚期墓和一個殉馬坑,出土銅、陶、瓷、玉、石、骨、蚌等各類文物1100餘件,其中,尤以瓷器最為珍貴。僅在25號墓中出土罍、直口斜腹碗、豆等10件瓷器。經鑒定,這些瓷器燒制火候較高,吸水率很弱。瓷豆的火候高達1200℃以上,吸水率低於1%。釉色晶瑩,是前所未有的。
晚期的F3https://read.99csw.com、F5、F8三座基址,規模較大。其中F3是一座高台建築,台基夯土築成,東西長24米,南北寬15米。東西兩側中間凹進一段,略呈「工」字形。台基上,東西共七排柱礎,中間三排的間距各為5.5米,兩側兩排的間距三米。南北五間,進深13.5米。F5夯土台基,東西32米,南北殘存7.5米。複原后,東西八間,總面闊28米,總進深約九米。F8台基東西長約22.5米,南北寬約10.4米。東西七間,總面闊近21米,南北三間,總進深九米。F5、F8四周檐下有卵石散水。據柱網分析,F3、F5、F8這三座大型建築都是「四阿頂」。屋頂用瓦覆蓋。遺址中,發現很多各式板瓦、筒瓦和半瓦當。周瓦的發現,把我國建築用瓦的歷史,提早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代。

圖6 陝西岐山鳳雛西周建築基址平面圖
灃東花園村、普渡村一帶,在發掘的10多座西周墓葬中,以1981年發掘的15號、17號兩座並列的墓所出青銅器數量較多,年代又比較明確,並且有大量的陶器共出。這對於豐鎬遺址和西周文化的分期斷代,有了新的重要幫助。
后室共五間,東西排列,面寬23米,進深3.1米。后室與東、西廂房前,都有走廊相通。在西廂房第二號房間內的窖穴里,發現甲骨1.7萬余片。在這組基址中,發現兩條排水管道,一條南北走向,用陶水管套接而成,另一條東西走向,溝兩壁和底部用卵石砌成,上鋪棚木,填土夯實。建築物的牆是夯土牆或土坯牆。牆壁與屋內地面,均用細砂、石灰、黃土混合的「三合土」塗抹。在屋內堆積中,有蘆葦、麥秸和少量的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