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秦漢及其以後時期 第一節 秦咸陽宮與秦始皇陵兵馬俑坑

第三章 秦漢及其以後時期

第一節 秦咸陽宮與秦始皇陵兵馬俑坑

秦俑二號坑的發掘,將使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俑坑,增添新的風彩。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約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和眾多的青銅兵器。其中鞍馬騎兵俑、跪姿射俑等,為其所獨有的特色。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

兵馬俑坑,在陵園東一公里處。1974年發掘,一組四坑,呈南北兩行排列。一號坑在南,坑體東西長230米,寬62米,面積14260平方米。二號坑在一號坑的東北,東西124米,寬98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三號坑在二號坑之西,面積為520平方米。四號坑是一個尚未建成的空坑。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陵,在陝西省臨潼縣城東五公里處驪山北麓平原上。北臨渭河,像一座聳立的山丘。經考古工作者長期普查九_九_藏_書鑽探,現已查明,陵園規模之宏偉、地下埋藏之豐富,真可謂亘古所無。
1980年,發掘的兩輛銅車馬,其大小為真車真馬的1/2。完全模擬實物製成,也是前所未有的考古發現。
已發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800多件。木質戰車18輛,陶馬100多匹。青銅兵器、車馬器共計9000餘件。如按兵馬俑排列形式複原,這三個坑的武士俑可能原有7000個,駟馬戰車100輛,戰馬100多匹。坑內兵馬俑排列方向全部面向東方。據俑群排列現狀,暫可推測,這是模擬送葬軍陣的儀仗俑群。
陵墓周圍有內外兩重城垣,均呈南北向的長方形。內城南北長1355米,東西寬580米,周長3870米。內城中部有一條隔牆,把內城分為南北二部。南部是陵的封土區,北read.99csw.com部是地面宮殿建築區。外城南北長2173米,東西974米,周長6294米。陵園東邊有始皇諸公子、公主的陪葬墓和埋置陶俑、陶馬、活馬的從葬坑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兵馬俑坑。
二號基址,平面略呈刀把形。西寬東窄,東西127米,南北32.8—45.5米。主室在西半部正中,平面呈方形。東西19.8米,南北19.5米。東半部殘存四室,其中兩室可知是地下盥洗室。基址周圍有迴廊和排水設施。
兵馬俑龐大的軍陣體系,形象地展現出秦軍的兵種組成、編列和武器裝備情況。顯示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威震天下的軍事力量。
一號基址,平面略呈「L」字形。東西60米,南北45米,台高6米。依台建屋,重疊高起。基址分上下兩層建築。上層正中為主殿,周九-九-藏-書圍及下層,分別為卧室、盥〔guàn灌〕洗、沐浴等室。底層為迴廊。
陶俑身材高大,高的達兩米,矮的1.75米。一般在1.8米左右。種類也多,有騎兵俑、車兵俑、步兵俑。其中步兵俑按地位又可分將軍俑、軍吏俑、鎧甲步兵俑和輕裝步兵俑。車馬俑按職務可分為甲士俑和御手俑。陶俑形態各異,神情逼真,展現了我國秦代高超的雕塑藝術。
一號車為立車,即立乘之前導車。通長2.25米,高1.52米。單轅雙軛,套駕四馬,即兩驂兩服。車輿呈橫長方形,車上置一圓形銅傘,傘下立一御馬官俑,雙手執轡〔pèi沛〕。輿內有銅方壺、弓、弩、鏃、盾等。四匹銅馬均飾金銀絡頭。鞍具上有編號文字29處,共49字,均小篆體。
秦都咸陽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以東15公里處。是秦國從九-九-藏-書商鞅變法到秦始皇時期的政治中心。1959年開始勘察,現已發掘一組高台宮殿基址,坐落在秦的上原穀道(今名牛羊溝)的東西兩側。西側為第一、第三號基址,東側第二號基址。據研究,當時由跨越穀道的飛閣迴廊將這組對峙的宮殿連成一體。形成富有藝術魅力的台榭複合體。
三號基址,在一號基址的西南方,其間有夯土連接。平面長方形,東西17米,南北約60米,高台殘高1.5米。主殿已無遺迹。現存周圍11室,其中最大面積為115.2平方米。基址東側有一條南北向的畫廊,南北32.4米,東西寬五米,計九間。東西兩壁繪製壁畫。題材為秦王出行車馬儀仗之屬。其中有車馬、人物、花木、建築等形象。秦宮壁畫,為我國目前最早的宮殿壁畫資料。
1994年,正式發掘秦俑二號坑。現已初步探九*九*藏*書明二號坑的面積約6000平方米,平面呈曲尺形,為土木結構的地下坑道式建築。
騎兵俑出於二號坑,一律戴小圓帽,帽兩側有扣帶結在頷下。上衣和鎧甲較短,腰系帶,下穿緊口褲,足蹬短靴,身高1.8米以上。
二號坑內兵馬俑大致可分為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即由跪式、立式弩兵俑組成的方陣;由駟馬戰車組成的方陣;由車、步、騎兵俑混合編列的長方陣;由眾多騎兵俑組成的長方陣。四個部分相互勾連,有機地構成曲形陣。其大陣套小陣,大營包小營,可分可合,軍陣編列形式科學嚴謹,獨具特色。
二號車為安車,即坐乘之轎形車。全長3.28米,高1.04米。車廂分前、后兩室,前室為駕駛室,內有一跽坐的御官俑,腰際佩劍,執轡前視。后室為乘主坐席。車廂上有橢圓形車蓋。車亦單轅雙輪。前駕四匹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