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秦漢及其以後時期 第十五節 陝西麟游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

第三章 秦漢及其以後時期

第十五節 陝西麟游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

1978年—1994年,經考查與發掘,九成宮建成二層城牆,即宮牆與外宮牆。宮牆現僅存北牆與東牆部分牆基。北牆以碧城山西南角為起點,東至鎮頭村,呈弧形,殘長400米,宮城內包有天台山。北牆寬九米,黃土夯築而成。東牆寬九米,殘長130米。西牆與南牆尚未探到。
據記載,九成宮周垣千九_九_藏_書八百步,合今2646米。殘存北牆從西端到東牆,全長1010米。推測宮城的南北約為300米。九成宮南門名永光門。北門名玄武門。經勘探,北宮門設於天台山的西北角上。
九成宮內現僅發掘其中部偏東的37號殿址,該殿西距主殿(六號殿址)約120米,坐北朝南,方向read•99csw•com355°。殿階基為長方形,東西42.62米,南北31.72米。面闊九間,進深六間。殿身中間為面闊五間,進深兩間的內殿。殿階基內用黃土夯築,四壁用石材包砌。階下四周平鋪石板作為散水。
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對仁壽宮加以修繕,改名曰九成宮。太宗曾五次read•99csw•com來此宮度夏。並在碧城山下豎立《九成宮醴泉銘》碑,由當時大書法家歐陽詢書寫。高宗曾八次來此宮避暑,並一度將九成宮改曰萬年宮。至唐玄宗在驪山擴建溫泉宮,於是此宮逐漸荒蕪,唐末毀於洪水。
九成宮四周環山,在宮城北面的碧城山和南面的堡子山上,沿著山脊修築有外宮牆。碧城山頂外宮牆北門遺九*九*藏*書址已發掘,門道寬3.75米,進深10.7米,門枕石齊全。
殿階基現存46個一米見方的青石柱礎以及四周的石構件,均雕刻精細,紋飾精美,頗具北朝遺風。
仁壽宮、九成宮,位於陝西麟游縣新城區。隋仁壽宮始建於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隋文帝曾六次來此避暑,于仁壽四年(公元604年)死於此宮。楊廣篡九九藏書權事件就是在此宮發生的。隋滅,此宮隨之廢棄。
殿階基南壁設有兩個登殿踏道,即「左右階」。西踏道保存尚好,長3.5米,寬4.4米。踏道用副子(垂帶石)分為三部分,中間寬0.91米的石階為「陛」,即皇帝走的御道。兩側石階,各寬0.6米,是為其他官員上殿使用的。殿階基的西、北、東壁各設二條與六條迴廊相接的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