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踏血而來的唐玄宗 四、時勢造就唐玄宗

第一章 踏血而來的唐玄宗

四、時勢造就唐玄宗

等到大事已定,李隆基立即親自趕到相王府向父王叩頭謝罪,說明為形勢所迫、不能預先告知父王的苦衷。相王還能說什麼呢,老淚縱橫,一把抱住兒子道:「我的兒,社稷之禍由你平定,拯救天下百姓,全仗你大力,你還有什麼罪呢?」父子相抱而泣。由此也可見李隆基謀定後動的冷靜性格。
十二月,玄宗大赦天下,改元開元。直到這個時候,玄宗才成了名實相符的君主。通過艱難曲折的鬥爭而獲得皇冠的玄宗,終於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大唐朝廷的殿堂上。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劉、竇二妃的音訊全無。太子李旦逐漸明白,二妃多半已經遭了毒手。兇手不是別人,正是自己那熱衷於權力的母后。武則天不動聲色地處死兩位無辜的妃子,目的就是為了警告他。儘管悲憤不已,李旦還是告誡自己:不管如何悲憤,都不能將怨恨流露出來。他還嚴禁東宮任何人談論這件事情,要求幾個兒子也都保持沉默,保持平靜。兩位妃子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被害死,連屍體都沒有下落。
景雲三年(712年)八月,太子李隆基在武德殿登上帝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風流天子唐玄宗。玄宗尊睿宗為太上皇,改元先天。除三品以上官吏的任免和大案要政仍由太上皇親自上理外,其它一切庶務悉數由玄宗督辦。
太平公主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也把李隆基視為最主要的敵人,陰謀廢除他的太子之位,另立一位老實聽話、便於控制的人為太子。她在李隆基身邊安插了不少耳目,要他們暗中監視李隆基的行動,隨時向她彙報。李隆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太平公主都了如指掌。她還在睿宗面前搬弄是非,挑撥他們父子關係。沒有主見的睿宗不由得有些懷疑李隆基。
玄宗即位之後,太平公主的勢力有增無減,「宰相七人,五齣其門。文武之臣,大半附之」(《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因此而導致政局不穩,政事昏暗。太平公主甚至陰謀廢殺玄宗。玄宗身邊的親信宮人元氏為太平公主親信崔湜收買,暗中在玄宗服用的「赤箭粉」中放毒藥,欲置玄宗于死地。
自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女皇武則天退位、唐中宗再度稱帝,至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誅滅太平公主勢力,整整有八年半的時間。這期間,皇帝換了4人,在位多則5年有餘,少則不足20天。不少人蠢蠢欲動,覬覦皇帝寶座,以致禍變再三,整個大明宮都籠罩在血腥當中。開元之後,武周以來的多次政變終於結束。從皇室庶子到太子監國,再由太子監國到登基稱帝,其間政治陰謀和喋血鬥爭不斷,成為玄宗登上政治舞台的序幕,並對他之後處理國事的方式形成持久的影響力。
然而,太子李重俊兵變事件后,韋后對相王及李隆基兄弟起了戒心,出李隆基為潞州別駕、李隆范為隴州別駕、李隆業為陳州別駕,讓李隆基兄弟離開了京城這個權力中心。李隆基自京師來到潞州(今山西長治)后,並沒有安於享樂,而是潛識英豪,暗結親黨。
但是武承嗣仍不甘心,還想將太子李旦置於死地。他再次指使團兒去向武則天進讒,說太子自二妃失蹤之後,疑是皇上所殺,表面上裝作不經意,實際上心懷怨怒,圖謀報復。武后信以為真,命有名的酷吏來俊臣審理此案。來俊臣立即把太子李旦全家老九_九_藏_書少、連同侍役下人等統統抓起來,並嚴刑拷打。下人們起初還替太子李旦喊冤,後來禁不起酷刑摧殘,只得胡亂招供畫押。
長壽二年(693年)正月,武則天在萬象神宮舉行祭祀活動。隆重的儀式結束后,第二天一早,太子李旦的太子妃劉氏和德妃竇氏一起進宮,向武則天賀年。武則天微微露出一點笑容,簡單地問了兩句話,就命她倆退了出去。但是,侍從們在宮外等了好久,卻一直不見兩位妃子出來,詢問武則天左右的宮人,也沒有人知道。侍從們只得回到東宮。但是,一直等到天黑,連兩位妃子的影子都不見。太子李旦通宵未眠,天剛亮,就帶了一些人去武則天接受二妃朝賀的嘉豫殿尋找。但是武則天不許太子進殿,命內侍傳話說:「兩位妃子早已離開嘉豫殿,以後不曾來過,請太子出宮去尋找。」太子李旦只得退出。
太子妃劉氏,是刑部尚書劉德威的孫女兒,她父親劉延景任陝州刺史。劉氏以宮女的身份進入當時的相王王府,不久,生下長子李成器。文明元年(684年),李旦曾即位為睿宗,劉妃冊為皇后。不久,睿宗讓位於武后,還稱太子,劉氏仍為太子妃。
這時又有人上言,說5日內有急兵入宮。睿宗召集大臣商議此事時,張說指出:「此有讒人設計,擬搖動東宮耳。陛下若使太子監國,則君臣分定,自然窺覦路絕,災難不生。」(《大唐新語·卷一》)姚崇、宋璟、郭元振等重臣也都贊成張說的意見。
竇德妃出身高貴,為唐太宗的母親竇皇后的堂兄、竇杭的曾孫女。她祖母則是高祖李淵的二女兒襄陽公主。李旦當相王時,竇氏以宮女的身份進王府,不久,就因德容兼備受到李旦的寵愛,生下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以及兩個女兒。當她離奇失蹤時,兩個女兒都還未諳世事。李旦處處謹慎,沒有流露絲毫的悲憤之情。武則天殺死二妃后,還派人暗中觀察李旦,見他一直沒有表現出異樣,才放下心來。
隆慶坊五王子宅,共有5座宅第,為相王李旦5個兒子的住處,位於隆慶池北面。這個隆慶池大有來歷,原來只是百姓家中一口普通的水井,後來竟天然擴至佔地數十頃的大池。一口井變成一個大湖,不費絲毫人力,成為當時轟動一時的奇事。朝廷也認為這池是吉祥之物,特地賜名「隆慶」。
兵部侍郎崔日用獲悉韋后的陰謀后,密遣寶昌寺僧人深夜至李隆基府中告密。李隆基不敢延遲,連夜趕去太平公主府中,對太平公主說:「如今事已危急,時不我待,若姑姑再猶豫,大家都死無葬身之地。」太平公主聽了勃然大怒,決定支持李隆基聯絡羽林軍重要將領,發動兵變。太平公主還命兒子薛崇簡相助,去說動羽林營總監鍾紹京作內應。
大足元年(701年)十月,在東都洛陽住了將近20年的女皇武則天帶領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宗室子弟及文武百官西入關中,回到京師長安。17歲的李隆基,初次來到西京長安,被賜宅興慶坊,在京城東隅。此間,李隆基歷任右衛郎將、尚輦奉御等職。
這時候,有個會望氣的方士對中宗奏道:「隆慶坊五王子宅中,有帝王之氣。」再一次引起中宗對李隆基兄弟的疑忌。
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降唐睿宗李旦為皇嗣。李旦此時有五個兒子:老大成器read.99csw.com,劉氏未立后時所生;老二成義,掖廷宮人柳氏所生;老三隆基,竇氏所生;李隆基後面還有三個弟弟,隆范,崔孺人所生,隆業,王德妃所生,隆悌,宮女所生,晚出早亡。李成器當時已經被立為皇太孫,李成義被封為恆王,李隆基為楚王,李隆范為衛王,李隆業為趙王。兄弟五人,「嘗號五王,同開邸第」(《舊唐書·卷九十五·睿宗諸子傳》)。李隆基因排行居三,被親切地呼為「三郎」。五兄弟之中,李隆基「生而聰明睿哲」,自小深受祖母武則天的喜愛。
過了5年多,武則天的三子李顯被迎回立為皇太子,皇嗣李旦于聖歷二年(699年)正月辭去太子位,復為相王。李隆基兄弟五人結束了長達6年的幽閉生活,在東都洛陽積善坊相王府側「分院同居」,稱為「五王子宅」。這一年,李隆基15歲,伯父李顯為皇太子、父親李旦為相王,重新回到自由的天地,李隆基感到有如魚得水一般歡快。
當時武則天正為將來把皇位傳給武氏還是李氏而猶豫不決。當時李旦一直戴有太子的頭銜,武后的侄子武承嗣為了奪取皇太子的地位,千方百計想害死李旦,他指使武後身邊的一個名叫團兒的寵婢,事先做好兩個木人,刻上武則天的姓名,釘上一枚大釘子,分別放在劉妃和竇妃的床下,然後由團兒向武則天誣告,說二妃同謀,施行法術咒詛皇上。第二天,劉、竇二妃進宮朝賀,便離奇地失蹤了。
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李隆基自潞州返回京師。在長安的半年時間,「數引萬騎帥長及豪俊,賜飲食金帛,得其歡心」(《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一·王毛仲傳》)。萬騎是宮廷禁軍,隸屬左右羽林軍。李隆基把目光盯住這支禁衛力量,正表現了他的深謀遠慮。結果,萬騎帥長葛福順、陳玄禮、李仙鳧等都被他拉了過來。李隆基還爭取到了太平公主的支持。太平公主是中宗、相王的親妹妹,武則天最寵愛的女兒,韋后等雖然「用事禁中,皆以為智謀不及公主,甚憚之」,李隆基「乃與太平公主謀之,公主喜,以子崇簡從」。(《舊唐書·卷八·玄宗本紀》)
這情景剛好被武則天派來的人看見。原來武則天想到此案關係重大,擔心來俊臣濫用酷刑逼供,所以特地派人來察看。當武則天聽說有人剖心呼冤后,大為震動,命御醫全力救活自剖之人。
而韋后也預感到威脅將來自相王李旦家中。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她與女兒安樂公主及其他親信密商,計劃殺少帝李重茂,就此嫁禍於相王李旦,乘機發動一次大清洗,將所有異己一併剷除。
特別要提到的是,玄宗定年號為開元,取的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也就意味著唐朝歷史掀開新的一頁。開元元年這一年,玄宗29歲,雄姿英發,正要大展宏圖。誰能料得到呢,42年後,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驟然爆發,泱泱大唐因此由盛而衰。在同一個皇帝手中達到了盛極,又在同一個皇帝手中而衰。這真是人間最大的悲喜劇,他以勝利者的姿態走上了政治舞台,卻以失敗者的形象降下了最後的帷幕。
神龍元年,李隆基21歲,武則天傳位於中宗李顯。二月,復國號為唐,禮儀制度皆如高宗在位時舊制。李隆基生父李旦加號「安國相王」,李隆基姑母太平公主加號「鎮https://read•99csw.com國太平公主」,李隆基遷衛尉少卿。
睿宗複位后,依舊不忘17年前妃子離奇失蹤一事,下令將劉妃和竇德妃二人失蹤的嘉豫殿全部挖掘一遍,卻始終未發現兩位妃子的遺體或任何蛛絲馬跡。睿宗只得在洛陽南郊建造了兩座空陵,並追贈劉氏為肅明皇后,竇氏為昭成順聖皇后。
中宗一直不大放心,便借游幸隆慶池為名,駕幸五王子宅。中宗此行,名為遊樂,實為祭天消災,想以自己真龍天子的身份,壓住這裏所謂的「帝王之氣」。幾個月後,中宗突然暴病而亡,不過並非隆慶坊的「帝王之氣」把他壓死,而是他的妻子韋氏下手把他毒死的。
正在睡夢中的韋后聞變后從床上驚起,披髮跣足逃出太極殿,想逃到飛騎營(皇帝的心腹衛士)避難。半路遇到亂兵,立時便被殺死。將士們割下她的首級獻給了李隆基。安樂公主則被萬騎營斬首。此刻,上官婉兒已由婕妤進為昭容,聞知事變后,立即見風使舵,主動帶領宮人去迎接李隆基,卻被李隆基立斬于旗下,死時46歲。禁衛宮中的諸韋和韋后親信,全部斬首。第二天,李隆基下令緊閉宮門和長安城門,分派萬騎搜捕諸韋親黨,盡誅諸韋。
睿宗的「難得糊塗」可以說糊塗得非常及時,之後,他便安詳地在宮中頤養天年,于開元四年(716年)病死於長安宮中的百福殿。「棄天下如敝履」,自古以來,皇帝中只有睿宗一人真正做到。
一山不容二虎。姑侄之間的明爭暗鬥愈演愈烈,矛盾日益激化,雙方劍拔弩張,一場新的宮廷內戰隨時都有可能爆發。睿宗性情散淡且懦弱,對妹妹和兒子都很愛惜,開始還大搞平衡,後來再也無力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心力交瘁下,便借口有彗星出現,要「傳德避災」,表示願讓位於太子。太平公主生怕太子即位后對自己不利,遂與同黨極力勸阻。睿宗一向軟弱,卻在這件事上堅持己見,可見他已經預料到骨肉相殘的悲劇將再一次上演,既然他無力阻止,那便眼不見為凈吧。
本來太子李旦一家包括李隆基已經難逃此厄,但事情突然起了戲劇性的變化。來俊臣取得不利於太子李旦的口供后,得意洋洋,正準備退堂,忽然有一個人闖入公堂,大聲叫道:「大堂之上,嚴刑相逼,什麼口供取不到?太子並未造反,為何誣陷他?我是一名樂工,本不願干read.99csw•com預此事,但事關國家社稷,怎能不辨個明白?我願剖心表明心跡!」說完從懷中掏出匕首,撕開自己的衣服,照著胸口用力一劃,頓時,鮮血噴涌,立時昏倒在地。事出突然,來俊臣不免驚慌,走到堂下一看,只見那人的胸膛已被劃開很長一道口子,五臟六腑都可看到。摸摸他的口鼻,尚有一絲氣息。來俊臣一時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玄宗搶先動手,盡殺太平公主同黨,派王毛仲和高力士前往拘捕太平公主,逼迫她自殺,親族也連坐被誅,崔湜等都被賜死。唯獨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簡因多次勸諫母親,特旨免死,賜姓李,官爵照舊。後世史學家認為太平公主的死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自她之後,再也沒有如此多的女性能夠長久地影響中國的政治了。
李隆基立下大功,先是被封為平王,拜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不久又被立為皇太子,風頭一時無二。誅滅韋后親黨一舉將李隆基推向歷史舞台的中心位置,然而,他一踏上政治舞台,便處在權力鬥爭的漩渦之中。
相王李旦常年在武則天的高壓下生活,養成了淡泊自守的個性。韋后不讓他參与朝政,他也沒有什麼意見,但卻引起了李隆基的不滿。李隆基見韋后等人濁亂朝政,料到將來必為禍患,便秘密交結羽林將佐及京中豪傑之士,相約伺機起事。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庚子之夜,即中宗死後的第18天,李隆基同羽林營中幾十個心腹豪傑,從南苑潛入羽林營,將羽林將軍韋播、高嵩殺死,提著兩顆人頭,向羽林營全體將士示眾,並宣佈道:「韋氏鴆殺先帝,妄想篡國,當共誅諸韋及逆臣賊子,為先帝報仇。」韋氏一伙人一直不得人心,李隆基一番話,引起了羽林軍士中大部分人的共鳴,表示願意聽從調遣,支持李隆基。於是,眾人一起湧出軍營,兵分兩路,一路攻玄德門,一路攻白獸門。幾路人馬在凌煙閣前會合后,一齊殺向太極殿。
御醫先將這人的五臟放回原處,再用桑皮線縫好創口,塗上藥。直到第二天天亮,才見這人睜開眼睛,御醫再用人蔘湯灌入他口中。到午後,這人完全清醒過來。武后親自前去探望,詢問他叫什麼名字。這人答道:「臣名安金藏,長安人氏,系太常寺樂工。」然後說了一通太子無辜的話。武則天聽了黯然傷神,說道:「我自己的兒子尚不知他好壞,連累了你,真是忠心可鑒!」讓安金藏安心靜養。武則天回到宮中,當日便下詔:「立即停止追查,將太子左右家臣、侍役盡行釋放!」一場即將釀成的大獄,便因為安金藏的義舉而意外平息。事見《資治通鑒·卷二百零五》。
崔湜,字澄瀾,定州人,太宗朝宰相崔仁師之孫。崔湜少年以文才聞名於世,青年時期便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左補闕。為官期間,他善於見風使舵,武則天時巴結女官上官婉兒,成為上官婉兒的面首,臭名遠揚。中宗朝,他巴結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一路青雲直上,當上了宰相。韋氏倒台後,他又投靠太平公主。
韋后毒死中宗后,秘不發喪,立中宗16歲的幼子李重茂為帝,自己為太后,臨朝稱制。又怕朝臣們反對,讓上官婉兒出面同太平公主商量,想取得太平公主支持。太平公主提出必須讓相王李旦輔政,才能讓韋后臨朝,想以此牽制韋后。韋后裝作同意,等敕令發布read.99csw.com,她正式臨朝聽政后,又以相王與韋后叔嫂之間、難以在朝堂為禮的理由,要求相王李旦退出輔政地位。
但從此之後,李旦「止於宮中朝謁,不出外朝」,「公卿以下皆不得見」(《資治通鑒·卷二百零五》)。李旦、隆基父子,實際都被幽閉宮中,完全喪失了行動自由。年不及9歲的李隆基,失去了親生母親,「幼失所恃,為竇姨鞠養」。竇姨即竇德妃的親妹妹。
不是皇帝了,李旦便帶著一家人從皇宮中搬了出來,單獨「開府置官屬」。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李旦一家都要前往朝堂拜見武則天,李隆基的車騎最為「嚴整」,相當威風,引人矚目。禁衛宮廷的金吾將軍武懿宗是武則天的叔伯侄子,每每「欲折」李隆基之威。有一次,武懿宗故意不準李隆基在宮中通過。李隆基大聲責罵說:「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騎從!」(《舊唐書·卷八·玄宗本紀》)這時候,李隆基才7歲。武則天聽說后,覺得這孩子很不平常,「特加寵異」。可惜在武則天的高壓下,李氏宗室都是朝不保夕,就連她的親生兒子也是如此,不久后,更大的災禍便降臨到李旦一家人身上。
睿宗得以複位,太平公主也出了不少力。太平公主自恃有功,睿宗又頗念兄妹情誼,對她極為尊重。這對兄妹,性格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睿宗是個萎靡不振和胸無大志的人,而太平公主卻繼承了她母親武則天的堅強性格。每逢宰相奏事,睿宗總要先問是否與太平公主議過,於是,太平公主更為擅權弄法。太子李隆基不願任人擺布,必然與太平公主發生矛盾。
事變后第二天,李重茂照例出視早朝,登上皇帝寶位就座,對重大變故毫無知覺,群臣面面相覷,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此時,太平公主走進大殿,大聲說道:「嗣君(指李重茂)準備讓位給叔父(指李旦),各位大臣以為如何?」大臣中有人事先早已與太平公主通氣,立即大聲贊成,說理應立長君,群臣自然一片附和聲。太平公主走到李重茂面前高聲說道:「人心已經都歸向相王,這已經不是你這小孩子的座位了,快快下來吧。」李重茂木然獃著,不知所措。太平公主卻不由分說,走上前去,親自動手,強行將少帝李重茂從皇帝寶座上拉了下來,此時,距離他初登皇位僅僅16天。相王李旦順理成章地走上皇位坐下,恢復帝位,即為唐睿宗。太平公主的果敢性格由此可見。她與母親武則天相同的果斷性格和對權勢的熱烈渴望也註定了日後必定要與精明能幹的李隆基發生激烈的衝突。
宋璟又與姚崇上奏,建議對太平公主幹政加以限制。但睿宗不聽:「朕更無兄弟,唯有太平一妹,朝夕欲得相見。卿勿言,余並依卿所奏。」(《大唐新語·卷一》)太平公主知道后大怒。李隆基暫時懼怕太平公主的勢力,於是上奏說宋璟、姚崇離間骨肉,請加罪黜。於是姚崇被貶為申州刺史,宋璟被貶為楚州刺史。李隆基身上具備的帝王權術可見一斑,即使是他的支持者,必要的時候,他會隨時犧牲。
李重茂被拉下皇位后不知該如何應變,只能流著眼淚走到下首站著,隨即被降封為溫王,又改封楚王,史稱殤帝,又稱少帝。不久,李重茂兄譙王李重福不服相王,擁兵佔據洛陽,自行稱帝,並封李重茂為皇太弟。不過,李重福不久便兵敗身死,李重茂則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