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東方的傳奇 一、貞觀之治

第二章 東方的傳奇

開元盛世,是一個充滿著夢想,同時也能使夢想變為現實的時代,人生的種種理想都能被這個氣勢恢宏的時代所激蕩。一個封建泱泱大國所有迷人的光彩,都在這半個世紀的歲月中閃耀:疆域遼闊,物產豐富,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整個開元年間,唐朝的君臣和百姓就是在歌舞昇平中度過。還有什麼比生活在這樣的盛世更令人心滿意足呢?唐朝,成為東方的傳奇。長安,成為傳奇的樂土。然而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說過:「物盛而衰,固其變也。」(《平準書》)又提出要「見盛觀衰」。遺憾的是,玄宗沒有借鑒前人的歷史經驗,他看到了繁榮強盛的表面,卻沒有看到背後更深刻的政治危機。節度使統轄的軍隊過於強大而內地軍備廢馳,導致內輕外重,成為後來安史之亂的伏因。而促使伏因爆發的,並非只有一個人。

一、貞觀之治

頡利可汗被押到長安獻俘后,太宗並未加害,反而優待有加。頡利可汗住不慣房屋,經常住在自己設置的帳篷中,心情也非常不舒暢,常與家人相對哭泣。太宗為了安撫他,以虢州(今河南靈寶)糜鹿很多,可以射獵,便委任頡利為虢州刺史,頡利沒有接受,太宗又以他為右衛大將軍,賜給很多良田。貞觀八年(634年)正月,頡利可汗病死長安,追贈歸義王,謚曰「荒」,太宗命突厥人按照突厥風俗將屍體焚燒後下葬。
此時西突厥首領為阿史那賀魯,當年突厥內訌失敗后歸附了唐朝,受封左驍衛將軍,參与征龜茲之戰。太宗死後,突厥開始復興,阿史那賀魯聽說新皇帝高宗懦弱,遠不及太宗英武,立即起了異心,數次騷擾掠奪西域,與唐為敵,並自號為「沙缽羅可汗」。唐軍力戰多年,終於逐個擊破西突厥的聯盟或附屬各部,形成孤立之勢。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唐將蘇定方統軍出征,兵分南北兩路,合擊阿史那賀魯。經過激烈的戰鬥,西突厥軍大敗。此時,天氣驟變,開始飄降鵝毛大雪。片刻,雪深達二尺。唐軍士氣高昂,踏雪追擊。阿史那賀魯慌亂中跳入伊犁河,逃往石國(今塔什干)。后被當地人擒獲,送與唐軍。西突厥自此滅亡。
東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穩,從甘肅一帶向隋朝發起大舉進攻,隋文帝不得不發兵抵禦。隋朝對突厥的戰爭基本上還是防禦性的。一戰成功后,隋文帝開始利用突厥內部的矛盾,實行「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策略。中原政治謀略遠比游牧民族豐富,在隋文帝的一手策劃下,突厥內訌更加劇烈,有限的精力和人力都用在了內耗上,實力大為削弱。但到了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揮霍無度,加上隋軍遠征高麗失敗,國力衰弱,突厥勢力又開始崛起。隋煬帝北巡時,曾被突厥圍困於雁門。隋末群雄並起,北方各路割據勢力為了倚突厥為外援,大都向其稱臣。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時也曾向東突厥俯首稱臣。當時突厥號稱「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松贊干布退兵后,派相國祿東贊為使者,入唐謝罪。祿東贊帶著嵌有硃砂寶石的金甲作為禮物獻給太宗,再次表示求婚的誠意。太宗考慮到吐蕃是西陲的強國,為了確保邊境的安寧,沒有計較松贊干布之前的侵犯,並答應考慮通婚的請求。
東突厥滅亡后,唐朝將大量突厥降眾安置在內地,保持了他們的部落和習俗,又在頡利故地設都督府和都護府。一直陷在突厥軍中的隋煬帝皇后蕭氏和幼孫楊道政被李靖接回長安,太宗經常將蕭氏召入後宮,讓她談一些隋朝的故事。
為了表示對農業的重視,太宗甚至親祭先農,躬御耒耠,耕于千畝之甸,使觀者莫不駭躍。京畿地區曾發生大面積的蝗災,莊稼大受損傷,太宗親自視察災情,還氣憤地抓起一把蝗蟲罵道:「民以谷為命而汝食之,寧食吾之肺腸。」於是舉起蝗蟲要吃掉。身邊的大臣急忙阻止說:「惡物或成疾。」太宗坦然回答說:「朕為民受災,何疾之避!」竟然真的吞吃了蝗蟲。正因為太宗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得到極大發展,人民衣食有餘,安居樂業,經濟得到了恢復,「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備糧,取給於道路焉」。
太宗雖然對突厥用兵,但卻很注意民族關係,不輕易用兵,採取了「偃武修文,中國即安,四夷自服」的政策。他派遣文成公主和親吐蕃松贊干布,為漢藏兩族間的友好交往開了先河。
祿東贊逗留在長安期間,多次受到太宗召見。太宗見他聰明機智,很是喜歡,想將琅玡公主外孫女段氏許配給他為妻。不料祿東贊上奏說:「國中已有妻室,不可遺棄,況且這次是為贊普迎親,贊普還未會見公主,自己怎能先娶?」祿東贊的深明禮義反而贏得了太宗更大的信任。
在貞觀時期,文化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發展。太宗繼位以前,是騎在馬上打天下,繼位之後,認識到天下不能再「以馬上治之」,於是採納魏徵的建議,大闡文教,發展文化教育。即位之初,太宗便下令在長安重修國子監,併為國學增築學舍1200間,太學、四門博士也增置生員,擴大招生。之後,太宗又興建書學、算學、律學三科學校,由國子監統領。這一舉措在全國影響很大,四方儒士,多抱負典籍雲集京師,甚至高麗及百濟,新羅、吐蕃等諸國君長均遣子弟來長安留學,「儒學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太宗派遣鴻臚卿唐儉等前去安撫,又詔命李靖率兵迎頡利入朝。李靖率兵抵達白道,與李勣謀議說:「頡利雖敗,其眾猶盛,若走度磧北,保依九姓,道路且遠,追之難及。今詔使在彼,虜必自寬,若選精騎一萬,齎二十日糧往襲之,不戰可擒矣。」(《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三》)商議已定,遂率軍連夜出發,李勣繼后而進。
魏徵「憂國如家,忠言直諫」的精神,給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後世許多諫官也多以魏徵為榜樣。唐文宗喜讀《貞觀政要》而仰慕魏徵,就下詔尋訪到魏徵的後人五世孫魏謩,並將魏謩任命為右拾遺,也是屬於可以對皇帝進諫的言官。唐德宗朝在「涇原兵變」中挽救了唐朝命運著名的將領李晟對魏徵能直言敢諫,盡忠朝廷非常敬佩。曾經對賓客說:「魏徵能直言極諫,致太宗于堯舜之上,真忠臣也,仆所慕之。」行軍司馬李叔度回答說:「此縉紳儒者之事,非勛德所宜。」李晟嚴肅地說:「行軍(李叔度)失言。傳稱『邦有道,危言危行』,今休明之期,晟幸得各位將相,心有不可,忍而不言,豈可謂有犯無隱,知無不為者耶!是非在人主所擇耳。」所以後來李晟做宰相時,皇帝有所詢問,必極言無隱,盡其忠心。
貞觀二年(628年)四月,東突厥突利可汗突然派人來九*九*藏*書唐,主動請求唐朝援助。原來當時突利可汗在幽州北部建立牙帳,統治東部地區,其治下奚、霄等數十部大多叛變突厥投降唐朝,其叔頡利可汗因此而責備突利可汗。當時薛延陀、回紇打敗了欲谷設,頡利可汗派遣突利可汗前去討伐,突利可汗戰敗,單騎逃回,頡利可汗大怒,將突利可汗囚禁了10多天,並處以鞭撻之刑,突利可汗因此而懷恨在心。不久,頡利可汗向突利可汗徵兵,突利可汗不給,於是頡利可汗帶兵攻打突利可汗,突利可汗便順勢倒向唐朝一邊。突利可汗后入朝,太宗任命他為右衛大將軍,賜爵北平郡王。
魏徵前後諫事200餘件,大多違犯太宗意旨,然而太宗均虛心接納,並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自隋朝以來,突厥一直是西北的強國。李靖等人滅了東突厥,不僅解除了唐朝西北邊境的禍患,而且也洗刷了高祖與太宗曾經向突厥屈尊的恥辱。因此,太宗頗有感慨地說:「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來國家草創,突厥強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于頡利,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稽顙,恥其雪乎!」(《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三》)太上皇李淵也欣喜萬分,特地在凌煙閣設宴慶祝。李淵一時興起,還親自彈起了琵琶,太宗也聞樂起舞。歡宴一直持續到深夜。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隨後統一了中原。突厥趁此時唐朝國力還不十分強大,連年進擾內地,掠奪人口和財富。東突厥頡利可汗曾親率大軍15萬入攻并州,又曾率騎兵10餘萬大掠朔州、進襲太原,關中因此而震動,京都長安被迫戒嚴。唐高祖李淵派秦王李世民率兵前去抵抗。當時關中已下了許多天雨,糧道受阻,將士疲憊,武器受雨,朝廷上下及軍隊中都很憂慮。同年,突厥頡利和突利可汗進軍豳州(今陝西彬縣),唐軍與突厥在豳州五隴阪遭遇,雙方布陣,準備大戰。李世民單騎來到突厥陣前,先責備頡利同意和親而今又違約,又上前對突利說:「你過去與我結盟,言明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向,何無手足之情!」藉此來離間二位可汗的關係。當夜,李世民趁雨夜突厥軍營,並派使臣再次前去勸說突利休戰。李世民的分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頡利慾與唐軍決戰,而突利堅決不同意。最後頡利不得不派突利與阿史那思摩來見李世民,請求和親,李世民答應,並與突利結為兄弟。突厥在與唐結盟後撤兵。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后,自任吐蕃贊普(國王)后,以邏娑(拉薩)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新政權。吐蕃國勢蒸蒸日上,稱雄雪域高原,威懾著周圍的小國,泥波羅(今尼泊爾)國鴦輸伐摩國王甚至將自己最心愛的女兒尺尊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以此來換取和平。吐蕃與唐朝的關係並不是一帆風順,和好的同時也伴以矛盾、衝突,甚至兵戎相見,也發生過大的軍事衝突。不過,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明,貞觀八年(634年),他主動遣使入貢。當時唐朝正準備出兵征討吐谷渾,希望與吐蕃建立友好關係,太宗非常高興,特意派馮德遐為使者,帶著國書和禮物到吐蕃撫慰。
難得的是,太宗並未因貞觀之治的重大成就忘乎所以。他常常提醒自己:創業難,守成也難,「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連年豐收,他認為是一喜,邊境平安,是二喜,但是「治安則驕侈易生,驕侈則危亡立至,此一懼也」。太宗想不到的是,他的後世子孫玄宗李隆基取得了開元之治的盛世局面,但卻沒有保持住居安思危的精神,在功成名就後日益腐化,結果引來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的大動蕩,形勢急轉直下,盛唐由此而衰,此時,距離太宗的貞觀之治不過106年。
由於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因此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太宗即位時,中原雖然已經統一,但四鄰邊境並不太平,為了維持中原的寧靜,太宗在邊境上發動了幾次戰爭,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對突厥的戰爭。
太宗能夠做到這些,主要是因為他懂得「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太宗出生於隋開皇十八年(599年),當時「隋煬帝承文帝餘業,海內殷阜」(《貞觀政要·安邊第三十六》),正是隋朝的盛世,然而隋煬帝即位后荒淫奢侈,大興土木,游幸無度,皇帝坐了不到14年,隋朝便土崩瓦解,短命而亡。唐太宗本人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蕩,看到農民起義軍的強大力量,認識到「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以隋煬帝楊廣的破家亡國為戒,也懂得了王朝的興衰取決於帝王行動的好壞,因而勵精圖治。他曾對大臣們說:「人君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剝削民眾來奉養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了身也就斃命,君富了國也就滅亡。所以人君的災禍,不是從外面來,總是由自己造成的。大抵人君嗜欲太盛就要多費財物,多費財物就要加重賦稅,加重賦稅民眾就要愁苦,民眾愁苦國家就有危殆,國危了人君那得不喪亡?我經常想這個道理,所以不敢縱慾。」
唐初,西突厥勢力極盛,「北並鐵勒,西拒波斯,南接罽賓……控弦數十萬,霸有西域」,對唐朝形成嚴重威脅,並阻礙著中西商業交通。從太宗起,唐朝就開始了打通西域的read.99csw.com鬥爭。貞觀年間,降吐谷渾、平高昌、討焉耆、征龜茲,西域震駭,中西商路復通。
松贊干布非常喜歡唐裝,他脫掉氈裘,改穿絹綺,並且下令禁止吐蕃用赭塗臉的習慣,並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國學讀書。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唐朝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使得藏族的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自此,唐與吐番一直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友好關係。最難得的是,公元650年松贊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並未要求回到唐朝,而是繼續留在吐蕃生活,直至去世。她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備受禮遇,深得吐蕃人民的愛戴。她逝世時,吐蕃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儀式,並記載在吐蕃史書中。
貞觀十四年(640年)十月,松贊干布再次派遣相國祿東贊到長安,向太宗獻黃金5000兩,以及數百件珍寶做聘禮,請尚公主。太宗終於答應以宗室女子文成公主(一說是江夏王李道宗親女)出嫁吐蕃。
貞觀三年(629年),關中豐熟,而漠北恰遇暴風雪,羊馬死亡甚多,因而發生了飢荒,族人紛紛離散,國勢大衰,正是進攻突厥的有利時機。這一年的冬天,太宗命李靖和李勣(即《隋唐演義》中的傳奇人物徐茂公)率領10萬大兵,兵分六路,北出雁門關。
後來,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邏娑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至今。
李靖率軍進至陰山,遇到突厥斥候千余帳,一戰而全部俘獲,命與唐軍同行。這時,頡利見到唐使臣,放鬆了戒備。李靖前鋒蘇定方率領的兩百余騎又乘著大霧,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帳7里遠的地方才被發覺。如同驚弓之鳥的頡利可汗慌忙騎馬逃走,突厥軍也四散而逃。李靖大軍隨之趕到,殺敵一萬餘人,俘虜十幾萬,繳獲牛羊數十萬隻,並殺死隋義成公主。頡利可汗率萬餘人西逃吐谷渾,途中被俘。
松贊干布後來果然守諾,特地按照唐朝的樣式,為文成公主建築了城郭和宮室,這就是著名的布達拉宮。布達拉宮建成之時,共有1000間宮室,富麗https://read.99csw.com壯觀。曾毀於雷電、戰火,後來經過兩次修建,才形成現在的規模。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佔地面積36萬余平方米,氣勢磅礴。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如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邏娑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艷。
平定西域及西突厥後,唐朝設置了「安西四鎮」,下轄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又設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以天山為界,分別向西統轄西突厥故地及西域各部、各城邦。至此,突厥再也不可能深入中原腹地,唐朝的致命威脅消除了。
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朔風凜冽,李靖親自率領3000精銳騎兵,從馬邑出發,趁頡利可汗不防備,連夜進軍,逼近突厥營地定襄。頡利毫無防備,發現唐軍突然出現,大驚失色。還沒有等到唐軍正式發起攻擊,突厥兵先亂了起來。李靖又派間諜混進突厥內部活動,說服頡利一個心腹將領康蘇密投降。頡利一看形勢不妙,就偷偷逃跑了。這一戰,李靖出奇制勝。太宗因此稱讚說:「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書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複定襄,威振北狄,實古今未有。」(《舊唐書·卷六十七·李靖傳》)
唐太宗開創的貞觀之治的施政樣板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激勵了後世如元朝忽必烈、滿清乾隆皇帝,甚至包括日本的德川家康等各種各樣的統治者。貞觀之治由此成為中國歷史有力的政治象徵,其政績一直為後世傳頌。時至今日,中國人仍自稱為「唐人」,世界各地華人集中的地方稱「唐人街」,便是來源於此。
當然,對魏徵的犯顏苦諫,有時太宗也忍受不了。有時太宗大發脾氣,魏徵卻神色不變,太宗也只好收斂怒氣。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宮中,憤怒地喊道:「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后便問他要殺誰,他說:「魏徵常常當眾羞辱我,當然要殺他。」長孫皇后當即向他道賀,說:「魏徵忠直,正因為陛下是明主。」太宗聽了才恍然大悟,怒氣頓平。
太宗另一為人稱道的是他能勇於求諫,從諫如流。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魏徵。魏徵早年當過道士,參加過瓦崗軍,又是太子李建成的舊臣,曾謀劃過暗害太宗,太宗繼位后絲毫不記前仇,委以重任。魏徵剛正不阿,敢於諫諍,當時擔任諫議大夫,其實就是諫官。太宗對魏徵極為重視,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也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性格耿直,認為皇帝「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他曾對太宗說:「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
當時不少邊疆少數民族首領都向唐朝請求通婚,唐朝公主下嫁是非凡的榮耀,太宗曾將皇妹衡陽公主許配給突厥都布可汗阿史那社爾,將弘化公主下嫁給吐谷渾可汗諾曷缽。松贊干布也希望與唐朝結親,他派使者跟隨馮德遐入朝,「多齎金寶,以奉表求婚」。太宗經過慎重考慮,沒有同意。
頡利可汗此時已經處於山窮水盡的境地,他不得不派執失思力入唐朝請罪,請求內附。其實,頡利可汗內心尚猶豫未決,不過是想藉此來拖延時間,以等待草青馬肥之時,逃到大漠以北,以捲土重來。
不過,太宗也是一個性情容易衝動的人物。他曾任命盧祖尚任交州(今越南河內)都督。盧祖尚,字季良,隋末豪傑人物,據揚州起兵稱刺史,後來歸附唐朝。盧祖尚開始答應赴任,但後來嫌交州太遠,向太宗推辭說:「嶺南瘴癘,皆日飲酒,臣不便酒,去無還理。」太宗再三勸說,盧祖尚堅決推辭不就。太宗大怒道:「我對你還不能驅使,如何能夠駕馭天下?」當即將盧祖尚斬殺在朝堂。這件事為太宗的英明蒙上了一層陰影,被後世史學家稱其為「驕暴之習,卒難盡免」,以致不少人認為太宗納諫等英明舉措不過是表面文章,只不過是為了掩飾他殺兄殺弟逼父篡位的形象。但無論如何,貞觀朝的成就不容抹殺,可以說,貞觀之治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唐王朝之後一百多年經濟繁榮的基礎。沒有貞觀之治,就沒有盛唐的繁榮,也不可能有光輝燦爛的大唐文化。
太宗還十分重視圖書的搜集與整理。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豐富的歷史典籍和文獻。但是隋末動亂長達十幾年,典籍和文獻遭到嚴重破壞。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任命魏徵為秘書監,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太宗還對科技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士民進行重獎,以鼓勵發展科技文化。李淳風通曉天文、曆法、陰陽學說,曾製造出在周朝末年已經失傳的渾天儀,並著《法象書》,受到太宗的重視,授官將士郎,直太史局,後來又被任命為太史令。太宗以恢宏的氣度,大闡文教,興辦各類文化事業,使整個社會的文化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大大地改變了「隋季以來,喪亂滋甚,周孔之教,闕而不修」的文化蒼白局面。https://read.99csw.com
次年(641年)初,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伴隨下,出長安前往吐蕃。松贊干布多年的夙願得以實現,十分高興,親自帶人馬來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札陵湖)迎接,文成公主嫻靜文雅的儀錶和學識風度令他大為傾倒。松贊干布以婿禮見李道宗,歡天喜地地說:「我祖父未有通婚大國者,我今得尚大唐公主,當築一城,以誇示後世。」然後與文成公主同返邏娑。
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生怕魏徵因為他玩鳥而批評他。而剛好魏徵奏事比較久。好不容易等魏徵走了,太宗趕緊將鷂子拿出來,卻發現已經悶死了。
當時,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無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讓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稱「長慶會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是文成公主當年從長安請來的。大殿兩側的配殿內,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
與中原作戰失利后,突厥人遷居到金山(阿爾泰山)之南,以遊牧為生。當時柔然汗國強盛,突厥人不得不受其奴役,為他們充當「鐵工」,但勢力漸盛。公元546年,鐵勒部將伐柔然汗國,突厥首領土門率眾擊敗鐵勒,實力大增。土門以為有功,向柔然主求婚。柔然主阿那環不但不許,還辱罵道:「爾是我鍛奴,何敢發是言也!」(《周書·卷五十·突厥傳》)這一句話使柔然汗國遭到了滅國之禍。公元553年,土門發兵擊柔然,趁勢滅掉柔然汗國,自號伊利可汗。自此,建立了突厥政權。突厥建國后,牙帳設在於都斤山(又稱郁督軍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脈)。突厥人以狼為圖騰,帳前大旗稱「狼頭大纛」,在漠北稱雄一時,聲威大振。
貞觀二年(628年),長孫皇后聽說一位姓鄭的官員有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女兒,才貌出眾,京城之內,絕無僅有,便告訴了太宗,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備為嬪妃。太宗便下詔將這一女子聘為妃子。魏徵聽說這位女子已經許配陸家,便立即入宮進諫:「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居住在宮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著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無饑寒之患;嬪妃滿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歡。現在鄭民之女,早已許配陸家,陛下未加詳細查問,便將她納入宮中,如果傳聞出去,難道是為民父母的道理嗎?」太宗聽后大驚,當即深表內疚,並決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齡等人卻認為鄭氏許人之事,子虛烏有,堅持詔令有效。陸家也派人遞上表章,聲明以前雖有資財往來,並無訂親之事。這時,太宗半信半疑,又召來魏徵詢問。魏徵直截了當地說:「陸家之所以否認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後藉此加害於他。其中緣故十分清楚。不足為怪。」太宗這恍然大悟,便堅決地收回了詔令。
這次事件對太宗震動很大,認為突厥反覆無常,結盟也不足為read.99csw.com信,促使太宗決定要徹底剷除突厥。渭水之盟后,太宗加緊了備戰,甚至親自垂范練兵,每日「引諸衛騎兵統將等習射于顯德殿庭」,於是「士卒皆為精銳」。
隋朝末年戰火紛起、連年戰亂,土地荒蕪,人口銳減。拿魏徵的話形容便是:「今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萑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可見唐朝建國之初,面對的便是一個相當凄涼的局面:經濟凋零、國庫空虛、文化衰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用賢勤政,主動採取了一系列開明的政策和措施,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去奢省費,輕徭薄賦。結果政績相當卓著,吏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武功鼎盛,民族關係融洽,歌舞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因為唐太宗年號「貞觀」,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貞觀之治」,成為與漢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另一著名盛世。太宗也因而成為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並盛的皇帝。
中原與突厥之爭,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漢朝與匈奴長達百年的鬥爭。之後匈奴分裂,南匈奴內附,逐漸漢化。北匈奴在漢軍的軍事壓力下,逐漸西遷,進入歐亞大陸,給當地的政治格局帶去了劇烈的變化。另外,匈奴還有一些別支,依舊生息繁衍在他們的家鄉——廣闊無垠的北方草原。突厥人就是其中的一支。
通過一系列的求諫和納諫,太宗集中了大臣們的智慧,避免了許多個人主觀上的錯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太宗的虛心納諫對成就貞觀之治起到了促進作用。
李靖和李勣都是戰功卓著的大唐開國名將。他們的敵人,則是稱雄漠北的突厥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名將李廣雄風猶在,這一幕何曾相似!700多年前,漢代名將衛青和霍去病率漢軍出塞,北逐匈奴,由此創下了不朽的軍功。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感慨。
在李靖勝利進軍的同時,李勣也率軍從雲中(今山西大同)出發,剛好與突厥軍在白道(今內蒙呼和浩特北)遭遇。唐軍奮力衝殺,降東突厥部眾5萬餘人。頡利一敗再敗,損失慘重,遂退守鐵山,收集殘兵敗將,只剩下幾萬人馬了。
根據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這是一幅相當動人的社會圖畫:朗朗乾坤,牛馬遍野,谷價低廉,太平世界,一切都富足而美好。此時,中國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強昌盛的封建國家。
突厥初起時,內地正逢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的分裂和動亂時期,無力應付邊防事務。突厥人強盛后,逐漸驕橫起來,時時闖入內地劫掠財富人口。當時,內地忙於混戰,對北方的威脅無能為力。本來,這是突厥進攻中原最好的時機,幾乎可以說是歷史上游牧民族的進攻最佳機會——整個中原四分五裂,無比混亂,廣大百姓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這種局面對突厥來說,絕對比後來蒙古南下滅掉宋朝更為有利。然而,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后不久,突厥卻卻因內訌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突厥在阿爾泰山以西,東突厥則控制著東起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突厥的意外分裂,使中原與突厥的戰略對峙發生了根本改變。
松贊干布覺得唐朝廷不肯下嫁公主,是因為不重視自己,為了炫耀武力,又發兵攻打松州(今四川松潘),還派人威脅唐朝說:「如果不把公主嫁給我,我就帶兵打到長安。」結果被唐軍所敗。
太宗能夠取得貞觀之治,善於用人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太宗善辨君子、小人,能夠舉賢任能,因而忠賢滿朝,人才濟濟,湧現出眾多的文武奇才,如房玄齡、杜如晦是貞觀朝的著名賢相,虞世南是一人兼數善的名臣。太宗還進一步完備了六部制,規定三省長官,尚書省的尚書僕射,中書省的中書令和門下省的侍中共掌宰相的職權。另外,又任命一些官員加以「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頭銜,實為宰相,參加政事堂議事。如此,增加了宰相人數,避免一兩個宰相專權,也可以集中更多意見。
吐蕃使者沒有完成求婚的使命,回去后又不敢說是唐朝不許婚,怕傷了松贊干布的自尊。恰好吐蕃出使唐朝時,吐谷渾可汗諾曷缽也到長安朝見,吐蕃使者便編造謊言,把罪責推到諾曷缽可汗的頭上,說他剛到唐朝時,唐朝待他甚厚,而且許婚,只是由於吐谷渾可汗到后,從中離間破壞,婚姻才未成。松贊干布大怒,立即發兵進攻吐谷渾。諾曷缽可汗莫名其妙地遭到一場兵災,無力抵擋,逃到青海湖以北,其子民和牲口多為吐蕃所掠。松贊干布又乘勝攻破党項、白蘭(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率兵10餘萬人直逼長安。大軍駐紮在城外渭水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40里,京師大震,長安戒嚴。太宗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至渭水邊,隔渭水與頡利對話,指責頡利負約。不久後唐大軍趕至太宗背後。頡利見唐軍軍容威嚴,又見太宗許以金帛財物,便請求結盟。於是雙方在便橋上殺白馬訂立盟約。突厥領兵而退。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
東突厥就此被太宗從地圖上抹去,大唐軍功盛極一時,國威遠播四方。懾于大唐天威,「西北諸蕃,咸請上(指唐太宗)尊號為天可汗」(《舊唐書·卷三·太宗本紀》)。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天可汗」稱號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