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風流多情李三郎 二、要當皇后的武惠妃

第三章 風流多情李三郎

二、要當皇后的武惠妃

王氏死後,玄宗一心想要冊立心愛的武氏為後,他先冊立武氏為「惠妃」。這個名份是玄宗的首創,表示位居後宮諸妃之上,與當年高宗為武則天獨創的「宸妃」有異曲同工之妙。隨後,玄宗又封武惠妃的生母楊氏為鄭國夫人,弟弟武忠、武信也分別越級提拔。
不久,武氏又生下了一個「貌豐秀若圖畫」的兒子李敏(玄宗第十五子),但同樣在襁褓中死去,被追立為懷哀王。其後武氏又生上仙公主,仍是早死。及生李瑁(玄宗第十八子)之後,玄宗生怕他再早死,不敢留在宮中養育,而讓寧王李憲(玄宗長兄)的妃子收養在寧王邸,由寧王妃元氏親自哺乳,並對外宣布李瑁是寧王與元氏之子。李瑁後來被封為壽王,寓意就是玄宗希望他長壽不要夭折。順便提一句,就是這位壽王李瑁,長大成人後娶了楊玉環為壽王妃,從而為楊玉環走上歷史舞台埋下了伏筆。
開元十二年(724年)秋,玄宗親手起草敕書,下制曰:「皇后王氏,天命不祐,華而不實。造起獄訟,朋扇朝廷,見無將之心,有可諱之惡。焉得敬承宗廟,母儀天下?可廢為庶人,別院安置。刑於家室,有愧昔王,為國大計,蓋非獲已。」(《舊唐書·卷五十一·玄宗廢后王氏》)又逼迫皇后兄長王守一與薛國公主離婚,隨後賜他自殺。
姜皎泄密一事後來被人檢舉出來,玄宗非常生氣,但一時又找不到處置姜皎的借口。當時的宰相張嘉貞迎合玄宗的旨意,便羅織姜皎的罪名,稱「姜皎妄談吉凶之事」。姜皎是幫助玄宗登上皇位的大功臣,卻依舊被處以杖刑六十,流放欽州。姜皎之弟吏部侍郎姜晦也受到牽連,被貶為春州司馬。姜皎在赴欽州的途中死去。姜皎死後,玄宗回憶曾經與姜皎同生共死的往事,頗為思念,廢后之事暫時擱在了一邊。
之後,武氏接連生下兒子盛王李琦、女兒咸宜公主、太華公主,開始恃寵而驕,不但不把趙麗妃等嬪妃放在眼裡,就是對王皇后也頗有失禮怠慢之處。王皇后好面子,時常當面訓誡武氏。武氏懷恨在心,便經常在枕邊向玄宗哭訴,說皇后如何因妒忌生嫌,如何故意欺辱她。玄宗此時的心思全在武氏身上,自然很生氣,痛斥了王皇后一頓,並打算廢除王皇后。他召秘書監姜皎(李林甫的舅舅)商議此事,預備以皇后無子為借口將其廢黜。
玄宗繼位之後,勵精圖治多年,眼見社會一片太平景象,難免開始洋洋自得起來,以為盛世難逢,國事無憂,便想在後宮逍遙自在地歡度春秋。他生性漁色,一生納妾無數,據說後宮養有宮女4萬人,見諸史冊的著名嬪妃,除楊貴妃外,還有劉華妃、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武惠妃、高婕妤等人。read.99csw.com這些人中,武惠妃是最受李隆基寵愛的妃子之一。
王氏善於撫下,在後宮極得人緣。後宮上下念及王氏的為人,大多為她不明不白的死悲痛流淚。玄宗聽到髮妻死訊,追憶往事,也有些後悔,下令以一品之禮將她安葬于長安無相寺,但仍然沒有恢復王氏的皇后名號,也沒有追查王氏死因。大概他心知肚明,知道追究起來,勢必牽扯出武氏。38年後,即寶應元年(762),代宗李豫即位,王皇后的冤案才得到昭雪,復尊王氏為皇后。
武惠妃之死使玄宗十分悲痛。他自登基以來,武惠妃在宮中陪侍了他20多年,幾乎經歷了整個「開元盛世」。這20多年的感情,非一言一語能夠說清,也非一朝一夕能夠忘記。由於難忘舊情,玄宗特追封武惠妃為「貞順皇后」,下制曰:「奄至淪歿,載深感悼,逐使玉衣之慶,不及於生前,象服之榮,徒增於身後,可贈貞順皇后。」(《舊唐書·卷五十一·玄宗廢后王氏》)將武惠妃以皇后禮葬于敬陵。武惠妃生前沒有得到的名分,死後終於得到。玄宗如此而為,大概也是出於一種補償的心理。而且從此以後,玄宗再也沒有考慮過封后一事。之後的貴妃楊玉環雖然備受恩寵,但生前死後都未曾得到玄宗正宮皇后的名號。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玄宗對武惠妃的用情之深,以及內心難以名狀的糾纏。
從這一點上看,玄宗比他的伯父中宗李顯差遠了,中宗感激患難之妻韋氏,雖然因此而釀成大禍,但從情感上來說,他更值得讚揚。
不料姜皎雖為玄宗心腹,卻很同情王皇后,向王皇后私下泄露了此事,過早地暴露了玄宗的意圖。王皇後知曉后立即跑到玄宗面前,哭著說:「妾不過得罪了陛下的寵妃,並未得罪陛下。陛下不念結髮之情猶可,難道竟忘了當年太上皇被幽之時,家無隔宿之糧,妾父脫下衣衫換來米面,為陛下作生日湯餅的事么?」(《新唐書·卷七十六·王皇後傳》)原話為「陛下獨不念阿忠(阿忠為王皇后對其父王仁皎的稱呼)脫紫半臂易斗面,為生日湯餅邪?」玄宗聽到這話,總算天良發現,便不再做聲了。
至此,武惠妃已經實現了她的野心,悉數剷除了競爭對手,為兒子李瑁冊立太子和自己冊封皇后掃清了道路。她原以為這樣就能如願以償,誰知她的勝利非常短暫。玄宗風聞太子之死有冤,且朝臣對武惠妃頗多異議,一時不敢輕易冊李瑁為太子,便借故把立儲冊后之事一推再推。武惠妃日夜焦慮,積憂成疾,竟然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她心中有鬼不安,每每夢見太子三人冤魂向她索命,便像一個狂人,常常大叫:「三庶人饒命!九_九_藏_書」(三庶人即為太子李瑛和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鬧得宮中雞犬不寧,最終導致精神失常。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二月,武惠妃病勢越來越重,如癲如狂,語無倫次,沒挨過殘冬就死了,死時才40歲,距「三庶人」冤死僅7個月時間。事見《舊唐書·卷一百零七·廢人瑛傳》。
武惠妃卻是個野心勃勃的女人。她一心想當上皇后,又想為兒子壽王李瑁謀取儲君之位,對受阻一事很不甘心。但她人在後宮,武姓外族盡被殺戮,沒有娘家勢力可以依靠。正苦於無門之時,時任吏部侍郎的李林甫想方設法地託人帶話給深宮中的武惠妃,表示:「願為壽王立儲效力。」
中國古代的後宮是一個無聲的戰場。和其他戰場不同的是,戰爭的起因是君王的寵愛,這裏沒有硝煙,只有脂粉。要取得戰爭的勝利,美貌的武器必不可少,但並不能夠長久,最後的勝利往往屬於一種人——貌美,且工於心計者。
王氏弄巧成拙,丟了皇后位置不說,還害得兄長喪命,又懊悔又傷心,在冷宮懨懨成病,于當年十月便死了。有野史記錄說:「王庶人死因成謎。」
太子李瑛是玄宗為藩王時的寵姬趙麗妃所生。玄宗剛即位為帝時,趙麗妃寵冠後宮,玄宗便立李瑛為皇太子。這時候的太子李瑛,已經年近30,聰明好學,有才識,一向安份守己。但他有時看見生母趙麗妃受武惠妃的氣,不免憤恨,背地發幾句牢騷怨言。李林甫聽到后,立即去報告武惠妃。武惠妃向玄宗跪下哭訴:「太子陰結黨羽,意欲害我母子。」玄宗不問青紅皂白,第二天上朝,立即提出想廢黜太子及兩個弟弟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宰相張九齡諫道:「陛下踐祚垂三十年,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聖訓,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久長,子孫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聞大過,陛下奈何一旦以無根之語,喜怒之際,盡廢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昔晉獻公聽驪姬之讒殺申生,三世大亂。漢武帝信江充之誣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晉惠帝用賈後之譖廢愍懷太子,中原塗炭。隋文帝納獨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煬帝,遂失天下。由此觀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四》)玄宗無言以對,臉上露出慍怒之色。
武惠妃知道后,深恨張九齡,與李林甫串通一氣,設法向玄宗進讒,大力排擠張九齡。玄宗本來很賞識張九齡的文才,但禁不住武、李二人的內外夾擊,加上張九齡經常直言進諫,為玄宗所不喜,便漸漸對張九齡冷淡起來。過了一段時間,李林甫終於找到了機會,促使玄宗貶張九齡為荊州長史。張九齡罷相后,李林甫被任為中書令九*九*藏*書,坐上了宰相第一把交椅。
在古代,皇帝立后是國家大事,玄宗命群臣庭議,但意外遭到了以宰相張九齡為首的群臣的反對。大多數人認為武惠妃是臭名昭著的武三思的侄女,不能立其為後。這其中,措辭最激烈的要數御史潘好禮。他上書諫言說:「臣聞諸禮,父母仇不共天。《春秋》『子不復讎,不子也。』陛下欲以武惠妃為後,何以見天下士?妃再從叔祖非他,三思也;從父非他,延秀也。二人皆干紀禮常,天下共嫉。夫惡木垂蔭,志士不息;盜泉飛溢,廉夫不飲。匹夫匹婦尚相擇,況天子乎?願慎選華族,以稱神祇之心。……今太子非惠妃所生,而妃因有子,若一儷宸極,則儲位將不安,願陛下詳察之。」(《新唐書·卷七十六·王皇後傳》)大意是:武惠妃不是太子生母,如果立為皇后,她因自己有兒子,勢必想法動搖儲位,改立她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玄宗的後宮美女如雲,武惠妃能夠在其中成為佼佼者,並獨寵後宮達20年之久,絕非是僅僅憑色相就能做得到的事情。若是僅論容顏,一個生育過多次、死時已經40歲的女人,無論如何也是比不過青春少女的美貌。如此推斷起來,武惠妃一定有其超乎常人的特長,才能令玄宗對她深深眷念。不過,遍查史書,也未能找到這方面的記載。
武惠妃死後,52歲的玄宗精神萎靡,似乎一下子老了許多。他退朝以後,經常一個人站在武惠妃生前居住過的寢宮,沉默不語,寢食難安,顯然內心感到十分孤獨。玄宗對武惠妃的真情和眷念,也由此可見。
武惠妃雖然生前死後享盡恩寵,她絕對想不到的是:忠王李玙(后改名為李亨)因「長幼有序」、「推長而立」等冠冕堂皇的理由被立為太子。她生前辛苦經營的一切都化作了泡影,僅僅為他人作了嫁衣裳。而她寶貝兒子李瑁的王妃楊玉環在不久后更成為玄宗的新寵。這真是人世間絕大的諷刺。武惠妃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死不瞑目。
這事在後來者看來,僧人明悟出現得蹊蹺,後來也不知所終。因此,有許多人推測,這僧人多半是受了武惠妃的指使,故意設號圈套,引誘王皇後上當。
李林甫為唐高祖李淵六弟李禕的第四代孫,論其輩份來,比玄宗還高了一輩。不過,這身份到了李林甫這裏,因為血緣太遠,已經沒有了什麼特別的作用。然而,李林甫極善於鑽營,適時地把握住了武惠妃的心態。從此,二人開始了通力合作。可以說,李林甫後來能當上宰相,武惠妃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張九齡離朝之後,武惠妃與李林甫更無顧忌。兩人密商如何加緊謀害太子。太子李瑛這時候已經感到了極大的危機,心裏憂憤而恐懼,但卻無能為力九_九_藏_書,只好經常借酒澆愁,愁悶之色一覽無遺。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境遇相同,便與太子走到了一起。三人常在一起遊樂,借酒私下議論武惠妃。酒的力量讓三位皇子的情緒變得激昂,言語之間無不對武惠妃充滿仇恨。武惠妃得知后,自然要加緊下手,以除後患。
張九齡為人十分豁達,晚年以文史自娛。玄宗雖然因信任李林甫而放逐了張九齡,但常常念及張九齡風範,每每用人,必先問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舊唐書·卷九十九·張九齡傳》)這便是「九齡風度」的來歷。晚年經安史之亂的磨難之後,玄宗才徹底悔悟自己不該貶黜張九齡。
眨眼間時間過了11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七月,武惠妃的女兒咸宜公主下嫁楊洄。楊洄為隋朝皇族後人楊慎交和長寧公主(中宗李顯與韋后所生)之子。楊玉環是楊家的遠房親眷,也參加了這場盛況空前的婚禮,大概就是在這場婚禮中,她那「姿色冠代」的美貌給壽王李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武惠妃為恆安王武攸止(武士彟哥哥的孫子,武則天的堂侄)的女兒。她本是金枝玉葉,但因為年幼時父親病逝,按慣例被送入宮中由武則天撫養。然而風光的日子沒過幾年,武則天一手創立的武周王朝垮台,這個小女孩也變得一錢不值,無人理睬,由此淪落為一個小小的宮女。到玄宗即位時,小宮女已經長大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十五六歲,芙蓉顏面,豆蔻年華,有著姣麗可人的容貌與流光溢彩的風情。最為人稱道的是,她天生有種貴族氣質,舉手投足間有武則天的風範,氣度逼人,一下子就引起了玄宗的注意,由此得幸。武氏性情乖巧,善於逢迎,很快就博得玄宗的歡心,逐漸變成專寵專房,日夜陪侍在左右。不過,武氏雖得玄宗的寵愛,當時朝廷上下卻正處在一致反武的高潮下。武氏身為武三思的侄女,難免受到牽連,她想得到「妃」的名分,也一直是困難重重。直到開元十二年(724年),始賜號惠妃。
又過了幾年,武氏越加驕橫,常向玄宗搬弄是非,使玄宗重又生出廢后之念。然而,王皇後為人相當不錯,在宮中深得人心,除了武氏外,無論是嬪妃,還是普通宮女,都與王皇后相處融洽。玄宗想羅織王皇后的過錯,竟然找不到一個人說她的壞話。這使得玄宗相當驚訝,一時下不了廢后的決心。王皇后的兄長王守一見妹妹中宮地位動搖,心中很是不安。他想,皇后要是能生一個兒子,就可以避免被廢的厄運。於是,他在自己家中設壇祈神。有一個叫明悟的僧人,知道了王守一的心思,便向王守一建議說:「皇后若想求子,應先祭拜南北斗,然後取一段霹靂木剖開,在裏面刻上天地字以及玄宗的名字,合九九藏書而佩之,祝曰:『佩此有于當如則天皇后。』便可得子。」(《舊唐書·卷五十一·玄宗廢后王氏》)王守一不辨真偽,立即信以為真,進宮告訴了王皇后。王皇后求子心切,也不辨好歹,一切照辦。誰知這事被武惠妃探知,立即向玄宗告發。
自漢代以來,歷朝皇宮最忌行巫蠱之術。玄宗一聽,馬上跑到中宮王皇后處,親自搜查,果然在王皇後身上搜到了證物。王皇後分辨說:「此物實為求子所用,並非咒詛厭勝之物。」玄宗哪裡肯聽,他正愁找不到廢后的把柄呢。
武氏一連生下了4男3女,為玄宗嬪妃中生育最多的人。由此可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她完全佔據了玄宗的後宮生活。武氏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取名叫李嗣一,為玄宗第九子。「嗣一」這個名字代表著玄宗無比的重視,因為他覺得這個孩子是自己所有兒子中最好的。可惜,這個長相秀美的男孩在襁褓時就夭折了。玄宗十分悲痛,追立為夏王,贈謚號為悼。李嗣一死的時候,玄宗還住在東都洛陽,因此被葬于龍門東岑。
咸宜公主出嫁后五個月,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十二月,17歲的楊玉環成為壽王妃,從此走進了大唐朝廷權貴的中心地帶。接受楊玉環叩拜的婆婆武惠妃這時不過38歲年紀,正當盛年,她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眼前這個豐艷的兒媳婦將來會成為她丈夫最愛的女人。這個時候的武惠妃,也沒有精力去想兒媳婦的事情,因為她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改易皇儲,並讓自己當上皇后。此時,她正讓李林甫暗中伺察太子的過失,以便乘機進讒。
唐朝之所以頻頻出現父子、手足相殘的家庭悲劇,皆起自於太宗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太宗殺建成、武則天殺子、韋后殺夫、玄宗誅韋后和平定太平公主之亂,都是不會令人輕易忘記的。太宗和玄宗未得政權以前,都是親冒白刃,出生入死,歷盡艱險,而當上皇帝后沒有安全感,必然經常在流言中經歷著猶豫和痛苦。這也是皇權所帶來的特有的人性的扭曲和悲哀。
一天,武惠妃派人對太子和鄂王、光王詭稱玄宗宮中有賊,要三人穿上衣甲,入宮防衛。三人關心父皇,信以為真,依言入宮。武惠妃立即報知玄宗,說太子與二王串通謀反,已身裹衣甲。玄宗派內侍去探察,果如所言,大為震怒,立即廢李瑛、李瑤、李琚三子為庶人。不久,又賜三子自盡于長安城東驛,並牽連三子舅家數十人。
群情洶洶,眾臣反對得十分激烈。眾怒難犯,這時的玄宗還不算十分昏聵,見大臣們多不贊成,也不好逆流而上,只得將立后之事擱置起來。但他仍然下令在皇宮之內,武惠妃享有與皇后同等的服秩品級待遇。這樣一來,武惠妃便成了不是皇后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