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隱蔽的危機 二、庸相的價值

第四章 隱蔽的危機

二、庸相的價值

李林甫受此打擊,並沒有停止他的鑽營。幾年之後,被提拔為國子司業,官品從四品下,為國學中的行政事務官。開元十四年(726年),在御史中丞宇文融的提攜之下,官至刑部侍郎,有了生殺大權。接著升遷至吏部侍郎。吏部侍郎官品為正四品上,專門掌管官吏的任免,很有實權。
當時的宰相還有張九齡和裴耀卿。張九齡知道玄宗預備任命李林甫為相時,直諫勸阻說:「陛下今日若以李林甫為相,他日恐怕國無寧日了!」此時玄宗在位已久,沉迷於武惠妃的溫柔鄉,不免怠於政事。然而,每當商議政事時,張九齡和裴耀卿兩位宰相事無巨細,都要與玄宗據理力爭。這讓玄宗相當不快,不過也不好表露什麼,但對待張九齡和裴耀卿的建議就不那麼聽得進去了,依舊堅持任命了李林甫。天子對待肱股重臣微妙的情緒變化被李林甫捕捉到了,他一面巧伺上意,一面開始尋找機會排擠張、裴二相。
這個時候,玄宗越來越只關心自己的家事,日益沉溺於溫柔鄉中,對政治感到倦怠。從而導致李林甫對朝廷的支配遠比他的前任宰相們全面。天寶三年(744年)十二月的一天,玄宗一時高興,對親信宦官高力士炫耀地說:「自開元二十四年至今,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清閑處之,把政事全委任於李林甫,你看如何?」高力士感到玄宗不理政事而任憑李林甫獨斷專行不正常,對朝廷不利,便善意地提醒道:「天子巡狩,古之制也,陛下應當堅持。再說,天下大柄,不可轉於他人。李林甫威勢既成,誰敢對他怎樣?誰能奈他何?」高力士對李林甫並無惡感,他一切的出發點只是要保護玄宗的地位,他已經機警地看到李林甫獨攬大權的潛在威脅。但玄宗卻不以為然,反而接受不了高力士對李林甫的評判。高力士一看,知道自己說話不合皇上的心思,得罪了皇上。他立即跪倒在地,自責道:「老臣狂痴,說出妄言,真是罪該萬死。」從這件事中,高力士接受了一個很深刻的教訓。從此之後,他再也不敢深言天下之事,不敢深言玄宗之得失。九九藏書
李林甫謀官一事大受挫折,不僅是因為源乾耀為人清廉正直,還與當時的體制和歷史背景大有關係。當時政治清明,玄宗十分注意整頓吏治,裁減了許多冗官,改變了濫封爵位的惡習。對官員的任用看重才識,在開元二年(714年)還規定,選擇京官中有才識的,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在地方任職的都督、刺史如有政績,則調到京城任京官。改變了歷朝歷代重京官,輕外任的惡習。玄宗還在殿廷之上親自對新任命的縣令進行考試,對其中不合格的45人當堂罷免,並把主持選官的兩個官員予以貶職。在這樣的風氣下,李林甫遭受挫折就並非偶然了。他只能暗中蟄伏,靜待時日。
罷朝之後,李林甫目送遠去的二位老相,得意萬分,陰陽怪氣地問:「左右丞相何在?」一旁的諸位大臣聽見,無不心寒,且膽顫心驚。李林甫旋即升為中書令,終於成為群臣之首。
這也正是楊國忠所擔心的事情,他生怕出征在外,李林甫趁機進行誣陷,使他無回朝之機。楊國忠在退朝之後,跑到後宮向玄宗推辭此事,連楊貴妃也親自出面求情。楊國忠本以為能夠推辭掉此事,不料玄宗認為楊國忠出征立下戰功后便可封其為宰相,安慰楊國忠說:「九_九_藏_書卿暫到蜀地處置軍事,朕屈指待卿,還當入朝。」(《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楊國忠無可奈何,只好踏上征戰的路途,一路上惴惴不安,始終放心不下長安的局勢,生怕有變。因為他很清楚,李林甫在才能和手腕上比他高一籌。
不久,形勢竟然出現了轉機,開始向有利於李林甫的局面發展。南詔侵犯唐王朝邊境。楊國忠當時領劍南節度使,應該前去平定叛亂。李林甫認為這是天賜良機,可以藉此機會把楊國忠外遣。
李林甫為人奸險,但卻藏而不露。若與之初次接觸,還覺得可敬可親,天長日久,便會發覺他深不可測。李林甫每次上奏時,必先賄賂宦官和後宮嬪妃,連皇宮的伙夫、宮女也委以重金,作為耳目。如此,玄宗的一動一靜,李林甫便了如指掌。為了自己能夠無所顧忌地行奸作佞,李林甫採取指施,竭力做到「杜絕言路,掩蔽聰明,以成其奸」。他曾經召集朝廷所有的諫官,明目張胆地諷喻諫臣緘口。補闕杜琎偏不理睬,堅持上書言政。李林甫為了殺一儆百,當即將其貶為下令。自此,「諫官皆持祿養資,無敢正言者」。
中國有句俗話:「宰相肚裡能撐船。」意思是宰相的才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還是胸襟和氣度。李林甫這樣妒賢嫉能的一個人,何以為相19年,恩寵不衰呢?固然,李林甫工於權術,以善於「口蜜腹劍」著稱於世,為了求官保位不擇手段。然而,歸根到底的原因,卻是在玄宗本人。可以說,李林甫在天寶年間的專權,正是玄宗所要求的。天寶初年,玄宗年事已高,對國家和朝廷中的政事逐漸厭倦,一心想追求享樂。當高力士以防止大權旁落為由勸阻后,玄宗還發了怒。之後,高力士在政事上不敢再輕易表態。由此可見,玄宗的「君王從此不早朝」是對李林甫姑息養奸的直接原因。重要的歷史人物,既不能不受當時實際情況的制約,但又能起到加速或延緩歷史過程的作用,這兩個方面都是不可低估的。
李林甫誠然是庸相。庸相如同賢相一樣,也是應時而生,自有他的價值。只不過,對帝王來說是價值,對百姓和國家來說則是災難。李林甫專政所帶來的惡果並沒有隨著他的死亡而消逝,19年來,朝廷上下已習慣於他的強硬控制。他死了,大唐再沒有一個能控制全部朝廷的大臣。而玄宗,這個曾經的英主,依舊不想管事。在當時的情勢下,由於李林甫大力的排擠,朝中確實沒有堪任宰相的人。玄宗已經懶惰了很久了,不想再費心勞力去為大唐選一位能幹的宰相。權衡之下,玄宗便選擇了一條最省事的道路——任命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為宰相。這一令皇帝省心省力的決定,無疑將大唐帶進了更痛苦的深淵。
天寶七年(748年),楊釗建議玄宗把各州縣庫存的糧食、布帛變賣掉,買成輕貨送進京城,各地丁租地稅也變買布帛送到京城。他經常告訴玄宗,現在國庫很充實,古今罕見。於是,玄宗在跌入年二月率領百官去參觀左藏,一看果然如此,很是高興,便賜楊釗紫金魚袋,兼太府卿,專門負責管理錢糧。九年(750年)十月,楊釗因為圖讖上有「金刀」二字,請求改名,以示忠誠,玄宗賜名「國忠」。
史載李林甫給人的印象是平易近人,和顏悅色,但卻「陰中傷之,不露辭色」。時人認為他精通權術,已經玩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不僅一般人為之心驚,即便老奸巨猾者也望而生畏。尤其是他在外表上裝得對人極為友善,暗中卻加以中傷竟然一點也不露聲色,世人謂其「口有蜜,腹有劍」。這就是「口蜜腹劍」成語的來歷。
然而,玄宗不理政事20餘年,對朝廷中的大事卻依然是十分清楚的。他倦于政事,但並不糊塗,只不過是實在不願意大力整頓,以免耗費了他沉迷於聲色的時間。宰相李林甫獨斷專權,為天下人所厭惡,玄宗心中相當清楚。但他仍然堅持任用李林甫,表明李林甫有相當的利用價值。李林甫專權時,確實起到了代理玄宗、總攝百官、鎮攝朝廷的客觀作用。
朔方節度使牛仙客治軍很有政績。玄宗知曉后,欲以牛仙客為尚書,還準備給其封戶。張九齡聽說此事之後,與李林甫商議道:「封賞乃國之大事,只能給予名臣大功者。牛仙客,只是一邊將,不過工作做得好些,就能馬上封賞嗎?願與李大人在朝廷爭之!」李林甫一口答應下來。次日上朝,張九齡據理力爭。李林甫卻面無表情,一言不發。張九齡的固執激怒了玄宗,20多年的承平天下,天子已經聽不進任何逆耳的話語。大怒之下,玄宗罷朝而去。而李林甫卻趁機上奏說:「仙客有宰相之才,尚書之職乃大才小用,有什麼不可以的?九齡乃一文吏,過於囿於古義,有失大體;再者,天下者,陛下的天下,陛下用一官吏,有何不可?」玄宗見有大臣支持自己,大喜,就加封牛仙客為隴西縣公。並且誇讚李林甫為相而不專權。從此,玄宗便有意與張九齡疏遠了。
翌年正月,李林甫屍骨未寒,楊國忠和安祿山合謀,告發李林甫與阿布思謀反,安祿山還讓阿布思部的降將來朝作證說李林甫與阿布思約為父子。玄宗信而不疑,「下吏按問」。李林甫的女婿諫議大夫楊齊宣怕受牽連,便按照楊國忠的意圖出了證言。二月。玄宗決定「制削林甫官爵;子孫有官者除名,流嶺南及黔中」。並且還劈開李林甫的棺材,挖取含在口內的珠玉,剝下金紫朝服,另外用小棺按庶人的儀式埋葬。曾經位極人臣的李林甫,只落了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王鉷死後,所任之職全部落九-九-藏-書在了楊國忠身上,楊國忠一時權傾天下,正如杜甫在一首詩中寫道:「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當時武惠妃寵傾後宮,企圖立自己的兒子壽王為太子。李林甫探知內情,通過宦官向武惠妃表露:「願護壽王為萬歲計。」(《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三·李林甫傳》)兩位野心勃勃者走到了一起,李林甫也很好地把握了歷史的契機。之後,武惠妃常在玄宗面前讚揚李林甫,玄宗由此對李林甫印象很深,為他以後當上宰相打下了基礎。
李林甫還「善養君欲」。玄宗自武惠妃死後,霸佔了兒媳壽王妃楊玉環。李林甫身為首輔,卻緘口無言,任其所為。當玄宗信奉道教以求長生之術時,李林甫又「舍宅為觀以祝聖壽」,討取皇帝的歡心。為了保證玄宗的奢靡消耗,李林甫甚至不惜改變經濟法令,以增加賦稅的措施來聚財。此時,玄宗皇帝年事已高,怠於國事,將政務全部交託給李林甫。李林甫長期的為所欲為,倒行逆施並沒有招致政敵們有力的反擊,相反他卻能把持權柄直至終老相位,這與他「柔佞多狡數」、善「迎合上意」的政治權術有關。
李林甫做了19年宰相,最大的特點就是專權。他曾召集諫官說:「現在明主在上,群臣順從還順從不過來,用不著多說話。你們不見儀仗中的馬,吃的是三品的馬料,但是不能叫,一叫就給牽一邊去,悔之何及!」天寶六年,玄宗下詔廣求天下之士,有通一藝以上者都可到京師應試。李林甫令郡縣嚴加揀試,報上來的人又讓吏部嚴加複試,結果沒有一人及第。李林甫竟然還向玄宗祝賀說:「野無遺賢。」意思是天下能幹的人都已經在朝中為官了。唐朝設三省六部,做宰相的通常是五六人到十幾人不等,李林甫卻排斥他人,獨自專權19年之久。
天寶十一年(752年)十一月,李林甫在痛苦中死去。在與楊國忠這一回合的爭鬥中,李林甫失敗了,敗給了他最看不起的人,或許他死也不會瞑目吧。
李林甫鑽進吏部后,玄宗皇帝的哥哥寧王李憲曾私下求見李林甫,拿出10個人名單,要他優先考慮選補這些人入官。李林甫不問優劣,一口答應下來,只對寧王提出一條要求:「願絀一人以示公平。」發榜之日,李林甫特意選出一人,張榜宣布:此人作風不正,托王講情,留待下次冬選。這樣一來,李林甫不但贏得了「公正」的美譽,而且趁勢巴結了寧王李憲。可謂是一箭雙鵰。像這樣的事情還有許多。
王鉷事母至孝,也非常喜愛弟弟王銲。但王銲長期在哥哥的庇護下生活,內心陰暗,對哥哥的權勢十分忌恨,發誓有朝一日要超過王鉷。王銲與武將刑縡友善。天寶十一年(752年)四月,野心勃勃的王銲與刑縡密謀,準備率右龍武軍萬餘人發動政變。不料計劃泄漏,玄宗讓御史大夫王鉷處理此事。王鉷得知自己的弟弟王銲被牽扯進去,便故意緩辦此案,只派萬年、咸寧兩縣縣尉前去捕其餘黨。這時,楊國忠率軍前去鎮壓,邢縡亦率同黨持弓箭大刀與之格鬥。正在酣戰之際,高力士率領400名飛龍甲騎趕到,形勢急轉直下,刑縡在混亂之中被官兵斬殺,餘黨死傷無數。王銲被擒獲,后被杖殺,其兄王鉷受到連累,也被賜死。
安史之亂后,玄宗逃到四川避難。當時肅宗已經稱帝,奉玄宗為太上皇。肅宗每任命宰相等重要大臣,總要派人向玄宗彙報。玄宗閑來無事時,便和身邊郎官裴士淹品談肅宗新任命的這些人物,逐漸談及以前的舊臣。玄宗評論歷任宰相,從姚崇、宋璟以下幾十人,都很允當。當時在許多人的眼中,都認為玄宗已經老糊塗了。裴士淹大概也是這種看法,想不到玄宗還能目光如炬,所以又是驚訝,又是佩服。後來,裴士淹試探問玄宗對李林甫的看法。玄宗憤憤地說:「此人妒賢嫉能,舉世無比。」裴士淹大吃一驚,目瞪口呆地愣了半天,才問道:「陛下既然知道,又為什麼要任用他?」玄宗沉默不應,表情極為複雜。
李林甫結怨甚眾,他兒子李岫對此非常憂慮恐懼。一天,李岫陪李林甫游後花園,看到有個下人正在拉很重的東西。李岫指著下人對父親說:「人久處鈞軸,怨仇滿天下,一朝禍至,欲比此人得乎!」(《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五》)李林甫聽了,很不高興,說:「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了,還能怎麼辦呢?」可見他本人心裏非常清楚,因此每每擔心遭刺客暗算。以前的宰相「騶從不過數人」,到了李林甫這裏,「出則百餘人為左右翼,金吾靜街,前驅在數百步外,公卿走避」。他晚上睡覺也不踏實,「居則重關複壁,以石瓮地,牆中置板,如防大敵。一夕屢徙床,雖家人莫知其處」。把自己家裡搞得機關重重,神秘莫測,甚至連家人都防範,其內心的虛弱可見一斑。
楊釗未發跡前嗜賭如命,多有劣行,因與楊貴妃的姐姐(即後來的虢國夫人)私通,為族人所不齒。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時,楊釗正在賭場豪賭。當時的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聞知此事,派人急召楊釗。楊釗心生疑懼。章仇兼瓊以上賓之禮接待楊釗,稱楊釗為「兄」。楊釗受寵若驚,一時不知所措,後來知道是自己的堂妹封了貴妃,表他為官,不禁喜出望外。
與裴士淹談論時,玄宗始終沒有提令李林甫身敗名裂的反叛一事,可見他很清楚,李林甫僅僅是一個權臣,並非叛臣。李林甫在位期間,迎合上意,杜絕言路,妒賢嫉能,排斥異己,深為文人士大夫所痛恨。不過,李林甫身居相位,凡事勤謹,處read.99csw•com理公務,增修綱紀,各有法度,朝中一般的政事,李林甫都處理得井井有條。尤其是安祿山個人非常畏懼李林甫,這種關係對維持朝廷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到楊國忠誣陷李林甫謀反,天下人都認為李林甫冤枉。而這些事,玄宗再清楚不過。他對李林甫的感受相當複雜,要評價李林甫,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所以才沉默不應裴士淹的話。
老天爺幫了楊國忠!在楊國忠離開長安不久,李林甫便一病不起。玄宗派御醫前去診治,並賜給李林甫許多美味佳肴。李林甫觸景生情,不禁落下淚來。玄宗想看望李林甫,就來到降聖閣上,手執紅巾遙望,召喚李林甫。又派快馬召回楊國忠。楊國忠見詔大喜,立即掉轉馬頭奔回長安,一路之上如坐春風,和出征時的心情迥然不同。楊國忠回到長安之後,拜見了玄宗,不及更衣洗塵,先到李林甫床前。一見到李林甫,不覺雙腿一軟跪在地下。李林甫聞知楊國忠前來,企圖掙扎坐起,最終沒有成功,只好躺在床上接見楊國忠。楊國忠生怕李林甫心有奸詐,不敢抬頭正眼看他。只見李林甫有氣無力地說:「我是將死之人,我死之後公當入相,請公善待我的兒孫,身後之事就託付你了!」說罷,潸然淚下。楊國忠慌忙推謝,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這件事頗為生動地展現了李林甫、玄宗和楊國忠三人之間的關係,及種種微妙之處。
李林甫構陷太子李亨時,楊國忠十分儘力,以討李林甫的歡心。其實,李林甫對楊國忠這樣的無賴之徒,是非常厭惡的,因楊貴妃的關係,才對他比較客氣。二人一唱一合,互相利用。在虢國夫人的幫助下,楊國忠對玄宗的動靜、喜好了如指掌,每每行事,必合玄宗心意,深得玄宗喜愛。在不到一年的工夫里,已身兼十五余職,成為朝廷之中僅次於李林甫、王鉷的重臣。楊國忠的崛起,李林甫始料不及,等他覺察已太遲了,李林甫便與楊國忠開始了權力之爭。
楊國忠藉助機會窮追不捨,多次向玄宗密奏李林甫與王鉷結黨營私,玄宗便開始疏遠李林甫。李林甫極為痛恨。在吉溫的策劃之下,李林甫的親信蕭炅、宋渾皆被借故逐出朝廷,李林甫竟無計可施。在楊貴妃和楊國忠的內外夾擊下,李林甫的失敗不可避免。但他實在不甘心,經歷了那麼多大風大浪,最後竟然敗在一個以裙帶關係發家的無賴小兒手裡。
每次上朝時,張九齡,裴耀卿兩位宰相對李林甫稍稍謙讓,李林甫則居於中間,眉宇之間露出得意之色。時人看到這種場面,驚呼「一雕挾兩兔」,認為他們二人終究要遭李林甫的陷害。
李林甫曾引薦蕭旻為戶部侍郎。蕭旻不學無術,有一次在與中書侍郎嚴挺之「同行慶弔」時,當眾錯讀一字。嚴挺之深感遺憾,就對張九齡發了幾句牢騷。張九齡凡事認真,便以不學無術彈劾蕭旻,貶為歧州刺史。李林甫由此怨恨嚴挺之,剛好有件事主動撞上門來。
可以說,李林甫已經是權傾朝野,朝堂上無人能與他抗衡,就連太子李亨都畏他如虎。不過,有一個人正開始崛起,並且迅速威脅到李林甫的宰相地位。這個人就是後來改名為楊國忠的楊釗。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宰相裴光庭死。李林甫立即通過裴光庭的夫人出面,謀求相位。裴夫人是武三思的女兒,武三思曾經對高力士有恩。野史記載說裴夫人與李林甫有染,裴夫人在高力士面前為李林甫苦苦哀求。高力士當時權傾朝野,對舊主人不好一口拒絕。不過,高力士為人謹慎,選相又是大事,他不敢輕易向玄宗提起,只是暗中等待機會。不久,玄宗決定任用韓休為相。高力士立即把消息告訴了裴夫人。李林甫知道后,馬上向玄宗上奏,推薦韓休為相。
李林甫老謀深算,楊國忠內心不自安,生怕李林甫陷害自己。便上表請自領劍南節度使,卻留在京師長安。吉溫本與羅希奭同為李林甫的心腹,人稱「羅鉗吉網」,此時他見楊國忠日漸受皇上恩寵,便投靠了楊國忠,為之出謀劃策。楊國忠便與吉溫策劃陷害依附於李林甫的王鉷。
李林甫有6個女兒,他在客廳的牆壁上開了一個橫窗。每當有貴族子弟到他家來,他就讓6個女兒在窗內窺視,自由選婿。這既表現出一個封建家長的大度與寬容,也是與大唐盛世自由奔放的風氣一脈相通。
再講幾個關於李林甫的有趣故事。
關於楊國忠,他連庸相都稱不上。楊國忠儘管善於宮廷政治權術,以及因為楊貴妃的裙帶關係而對玄宗個人有巨大的影響,他的才幹卻根本不能與李林甫相比。楊國忠曾經說過:「我本微寒,以女寵得進,非有功績。在我有生之年,既然已不可能得到好名聲,就只有窮奢極欲,及時行樂!」這話和西漢時主父偃的「日暮途遠,故倒行而逆施之」如出一轍。在玄宗一朝中,楊國忠是最該否定的政治人物。他為官期間,只忙於跟兩大政敵鬥爭,一是李林甫,另一個是安祿山。李林甫死後,他便將矛頭對準了安祿山。以一己之忿,無事生非,擾亂朝政。這裏不再用專門的篇幅講述他,在後面講述安祿山時還會陸續提到。
李林甫死後3年整,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的名義謀反,史稱「安史之亂」。李林甫倘若不死,勢必還將繼續在相位當下去。以他的手段,安祿山勢必不敢謀反。而楊國忠,應該繼續忙於與李林甫鬥法,沒有多大機會去撩撥安祿山造反。這,就是歷史的偶然性。
李林甫在家中設有一個專用廳堂,形如彎月,號稱「月堂」。每當要排斥陷害某位大臣時,李林甫就https://read.99csw.com住進「月堂」,絞盡腦汁地思考,任何人不得打擾,如果他欣喜若狂地從堂內出來,則肯定是有個政敵將要「家碎矣」。李林甫出於打擊異己的需要,還蓄意培植一批酷吏為親信。他舉用了曾被玄宗批評為「是一不良人,朕不用也」的吉溫和「為吏深刻」的羅希奭作為心腹。吉溫、羅希奭兩人審理獄案,完全按照李林甫的意旨進行,製造了許多冤案。凡是落入吉、羅兩人之手的李林甫政敵,沒有一個能逃脫厄運,所以時人稱之為「羅鉗吉網」。
韓休當上宰相后,聽說是李林甫舉薦他,異常感激,於是向玄宗推薦:「吏部侍郎李林甫為宗室之後,才德兼備,且有宰相之才!」武惠妃經常在玄宗那裡吹耳邊風,玄宗對李林甫印象很好,現在又有新宰相推薦,於是任命李林甫為黃門侍郎,隨後便升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再進兵部尚書。歷史就這樣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李林甫空手套白狼,竟然真的入閣拜相了。夢想實現得如此輕易,這讓李林甫又瞄上了宰相中位置最高的首輔之位。
為什麼玄宗接受姚崇提出的「宰相權重,不可久任」的建議,實行了頻繁宰相輪換的制度,到了李林甫這裏卻因人而廢呢?這個李林甫,後世公認的庸相和姦相,到底有什麼本事,能霸居相位19年?
嚴挺之曾經休妻,前妻後來改嫁給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元琰因貪贓下獄。前妻無奈之下,只好求嚴挺之相救。大概出於補償的心理,嚴挺之立即全力設法營救王元琰。李林甫使人奏告玄宗,說嚴挺之私袒王元琰,應該連坐。張九齡為嚴挺之辯解,認為其中不應會有私情存在。玄宗卻道:「卿不知,雖離之,亦卻有私。」皇帝這樣說了,張九齡不便再求情,只好請裴耀卿代救嚴挺之。李林甫卻乘機上言:「耀卿、九齡都是朋黨。」玄宗早已經有疏薄張九齡之意,樂得有個借口,於是藉此案將張、裴兩人罷相,貶嚴挺之為洛州刺史。
當時宰相源乾耀執政,與姜皎聯姻。李林甫趁機巴結源乾曜的兒子源絮,通過源絮走後門,代求司門郎中一職。源乾耀卻不大看得起李林甫,認為:「郎中之職需才德俱佳者為之,哥奴一無賴爾,豈能擔當此任?」
楊釗一到京師長安,便被授以金吾兵曹參軍、閑廄判官。章仇兼瓊也因為楊釗斡旋被召回朝廷,任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由於楊釗經常出入賭場,工於計算。每逢禁中傳宴,楊釗掌管樗蒲文簿(一種娛樂活動的記分簿),常常錙珠不差,令玄宗刮目相看,贊道:「真乃度支郎之才也!」這樣,楊釗到長安不久,便被提拔為監察御史,日漸得到玄宗的寵信。
李林甫的表親中有人得了兒子。幼兒初生,照例要表示慶賀。《詩經·小雅》「斯干」有「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的描寫,所以後世就將生男稱為「弄璋之喜」,生女稱「弄瓦之喜」。李林甫粗鄙無文,在信中稱「知有弄獐之慶」。堂堂宰相,以「璋」為「獐」,一時傳為笑談。
不久,李林甫協助武惠妃構陷太子李瑛。玄宗尚遲疑到底要如何處置太子,便召來宰相李林甫商議。李林甫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此乃陛下家事,臣等不宜介入。」李林甫做作的話,反而促使玄宗作出了決定。不久,便將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廢為庶人並賜死。天下人為之痛心,號之為「三庶人」。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武惠妃因數見三庶人的冤魂作祟,憂怖成疾,于當年死去。武惠妃的死,使得李林甫在廢太子李瑛事件上所立的大功頃刻化為烏有。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加緊促使玄宗立武惠妃之子壽王為太子。玄宗卻因為太子冤死而遲疑不決,寢食難安。高力士察知其難,進言說:「立嫡以長,誰敢言者!」終於促使玄宗下定決心立三子忠王李玙(后改名為李亨)為太子。李林甫錯失一著,但並未就此罷休,之後發生了多起構陷太子李亨的事件,將會在後面的篇章中論述。
李林甫,小字哥奴,唐朝宗室子弟,唐朝初年長平肅王叔良的曾孫。論起輩分,他還比玄宗高出一輩。不過,因為血緣關係疏遠,到了李林甫這裏,已經沒有世襲的爵位了,宗室血統絲毫沒有給他帶來輝煌。李林甫能夠步入仕途,還是要感謝他的舅舅姜皎。姜皎在玄宗為藩王時即誠心結交,玄宗登基后,姜皎被授秘書監,恩寵無比。後宮宮殿之前種有一棵珍貴的果樹,玄宗經常在其葉繁花盛之時前去玩賞。有一天,姜皎嘆息道:「真乃嘉樹也。」玄宗聽后,立即笑容滿面地說道:「卿既愛此樹,那就植入府中玩賞去吧!」將這棵無比珍貴的果樹賞給了姜皎。姜皎先後接受玄宗的賞賜有馬匹、珍玩,不可勝數。李林甫因為舅舅所喜愛,一直養在姜府,他從小就看到了權勢的魅力,對權力充滿了無限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