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隱蔽的危機 四、蠢蠢欲動的暗流

第四章 隱蔽的危機

四、蠢蠢欲動的暗流

楊國忠得知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與安祿山不和,便想拉攏哥舒翰來對付安祿山。
哥舒翰與安祿山同為胡人,卻一向不和,這起因還要從安思順說起。安思順為安祿山族弟,二人少年時關係密切。安思順為河西節度使,與哥舒翰分別控制河西、隴右兩地,經常有紛爭。安祿山恨哥舒翰,也是因為安思順的緣故,動靜鬧得連天子都知道了。玄宗把安祿山和哥舒翰視為國家棟樑,常常勸他們和解以兄弟相稱。
此時,身在范陽的安祿山收到身在長安的長子安慶宗密報,得知楊國忠派人包圍了自己在京的住宅,暗中處死自己的門客李超,既恨且懼。唐朝廷再派使者來時,總是以生病為由,不出門迎接。即使相見也是盛陳武備,戒備森嚴,如臨大敵。玄宗曾派給事中裴士淹宣慰河北。裴士淹到范陽后,一直等了20多天,才見到安祿山。裴士淹宣讀詔書時,安祿山也不下跪修人臣之禮。
天寶十四年(755年)六月,玄宗以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在長安與榮義郡主成婚為由,親手發詔徵召安祿山入京觀禮,安祿山稱病,拒不入京。
天寶十一年(752年)冬天,安祿山和哥舒翰同時入朝參拜,玄宗想找機會使他們二人修好,因此就命高力士在駙馬崔惠童府上的池亭里設宴款待二人。安祿山領悟玄宗的意思,便在席間跟哥舒翰套近乎說:「我的父親是胡人,母親是突厥人。您的父親是突厥人,母親是胡人。我們二人的血統、族類基本相同,為何不能深交厚愛、共圖大業?」哥舒翰當時也看出皇帝的意圖,不好不領情,便回答說:「古人曾經說過:山野中的狐狸向著自己的洞窟嚎叫禮拜,是因為它不忘本的原故。老兄如果能夠與我親善,我怎麼敢與您不同心呢?」然而,知識淺薄的安祿山並沒有理解哥舒翰引經據典的真實含義,反而認為對方是藉此譏諷自己是胡族人,極為憤怒,當場發作,對著哥舒翰叫罵道:「你這個突厥雜種竟敢如此無禮!」哥舒翰聞言大怒,站起來就預備回敬安祿山。而此時在一旁作陪的高力士連使眼色,暗示哥舒翰不得肆意妄為。哥舒翰強壓心頭怒火,佯假酒醉,提前退席。如此一來,二人從此積怨愈深。楊國忠得知此事後,喜出望外,決定利用哥舒翰來壓制安祿山。
據《安祿山事迹》載,安祿山叛唐主要是在高尚、嚴庄等人煽動下組織起來的。因為安祿山是一介武夫,大字也不認識幾個,在政治上沒有什麼遠見,政治能量也很有限。後來安祿山叛唐組織部署、出兵口號、策略、發動叛亂時機的選擇等具體事項,無疑都是其文武謀士炮製的。
安祿山豢養了同羅以及投降的奚、契丹曳落河8000餘人為親信,稱為「曳落河」,胡語中是「壯士」的意思。還有家僮教習弓箭100餘人,對他們給予恩賞信任,豐厚供給,使他們感恩涕零,竭誠效忠,驍勇善戰,一可當百。又畜養了戰馬數萬匹,牛羊5萬多頭。
大唐天子的無意進取,楊國忠的節節進逼,都被安祿山的親信飛報范陽。安祿山本來一直感激玄宗的厚遇,想等玄宗死後作亂,但見到楊國忠一心想置自己于死地,覺得已經危在旦夕,他自恃強兵,終於下定了決心,要背棄那九-九-藏-書個給了他一切尊榮的大唐天子,決定立即起兵謀反,以死求生。
從此以後,楊國忠打定主意,要採取一切極端的手段,逼迫安祿山謀反,以造成既成事實,取信於玄宗。這個不學無術的大唐丞相,為了一己私恨,開始把大唐帶向一個更加苦難的深淵。
馮神威日夜兼程趕到范陽,不料安祿山事先已得到消息,知道輔璆琳受賄事泄被處死,心中極為惱怒,「及聞詔至,竟不出迎」。馮神威不見安祿山前來接詔,只好直抵他的府邸。安祿山大排兵仗,殺氣騰騰。馮神威宣讀詔書時,安祿山端坐在床上,毫無敬意,言辭也倨傲無禮。馮神威見勢不妙,不敢多說一句。幾天之後,馮神威回到京師,向玄宗復旨說:「好險啊,臣險些不能再見到大家了。」便把整個事情經過說了一遍。
安祿山的受寵使當時朝中一些想繼續向上爬的官員也紛紛曲意逢迎。擔任郎中的吉溫用盡心機討好安祿山,並想方設法與他結拜為兄弟。吉溫本來是依靠巴結李林甫才步入仕途的,但此時他認為李林甫年老多病,無法長期依附,於是就與安祿山私自結交。安祿山也願意結交吉溫為心腹,經常借謁見玄宗之便,誇獎吉溫如何如何有才幹。因此,當安祿山兼領河東節度使,要求吉溫擔任副使、知留後,具體管理河東節度府事務,玄宗立即允諾。吉溫又保薦大理寺司直張通儒擔任留後判官,協助他理事。如此一來,安祿山就開始交結心腹,壯大自己實力。
天寶十年(751年)秋天,安祿山出兵大舉進討契丹,調集三鎮士兵6萬餘人,用奚族騎兵為前鋒。然而事不湊巧,當大軍行至平盧時,突遇大雨,弓箭和弩機都濕透了,鬆弛而拉不開。大將何思德向安祿山請示:「軍隊兼程遠道而來,一定疲勞困頓,戰鬥力不足,不如暫時休兵,張開陣勢來威脅敵人,不出三天,敵軍必定投降。」安祿山聽后大怒,要殺了何思德來號令三軍,何思德於是請求為先鋒報效死力。據說何思德的長相很像安祿山,契丹人看見何思德,以為他就是安祿山,於是瘋狂擁上,何思德瞬間被肢解。
對於楊國忠進言說「安祿山謀反」,玄宗不為所動。實際上是因為玄宗也知道楊國忠是個草包宰相,所以,他寧可相信安祿山,也不願意去相信不學無術的楊國忠。為了誆騙安祿山進京,好收集謀反的證據,楊國忠聯合吏部侍郎韋見素上奏,提出讓安祿山為相,派賈循去鎮守范陽,派呂知海去鎮守平盧,派楊光翙去鎮守河東。
此時的安祿山,已經身兼三鎮節度使,成為勢傾北國的顯赫人物。「賞刑己出,日益驕恣」,又見唐朝內外「武備墮弛,有輕中國之心」。不過,安祿山此刻的還是相當感激玄宗,畢竟他平步青雲、位極人臣,全仗了大唐天子的恩寵。只是他擔心玄宗年事已高,萬一有變,將來太子即位,而他過去為了討好玄宗,曾經見太子沒有下拜,大有嫌疑,因此十分懼怕,便開始為自己準備後路,于范陽築雄武城。表面上是表示抵禦敵寇,暗地裡卻貯藏了大批兵器。
但此時的安祿山雖然大力為自己的小算盤作準備,卻還沒有真正謀反的打算,他的精力主要還是放在對付外番read.99csw•com上。安祿山多陰謀詭計,經常引誘奚人和契丹人的首領參加宴會,動輒數十人。事先卻在酒里下毒,在鴻門宴上毒死這些部落首領,然後把這些人的頭顱砍下來,裝進盒子里,獻給朝廷報捷。安祿山此舉雖然有些殘忍,非大丈夫所為,但卻是個省事省力的法子,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玄宗聽說后大喜,愈發認為安祿山是大唐邊關的長城。
關於安祿山謀反一事,玄宗實在是拿不定主意,他願意相信安祿山,內心卻始終有些忐忑,但這複雜的心意無法向外人表露,便問楊貴妃道:「楊國忠屢次進言祿山欲反,妃子你說,安祿山待我們如此忠誠,會謀反嗎?」楊貴妃此時正為最喜愛的白鸚鵡「雪衣女」死了而傷心難過,搖頭嘆息說:「您看,我哪有心情管這個,別問我了!」玄宗長嘆一聲,自言自語道:「唉,真悶!」堂堂大唐天子,竟然在「安祿山反與不反」如此重大的事上只說了「真悶」。從此,凡是有再言「安祿山謀反」者,玄宗便命執送于安祿山處,任安祿山處理。
李獻忠是突厥人,原名阿布思,是九姓胡人的首領。開元初年,阿布思被默啜打敗,請求投降唐朝內附。天寶元年,阿布思到京師朝見,玄宗對他禮遇有加,賜名李獻忠。阿布思美貌英俊,多才而有膽略,代理為蕃人首領。他厭惡安祿山的人品,不與安祿山往來,安祿山因此懷恨在心,出兵,特意奏請朝廷命阿布思為將,共同討伐契丹。阿布思此次接到出兵詔命后,既不敢違抗朝廷詔命拒不發兵,又怕安祿山乘機暗害自己。因此,他決定在出兵途中乘機帶領部眾逃歸漠北。不想,事不遂人願。阿布思在率眾逃歸漠北途中,正好與回紇兵相遇。回紇人早知道阿布思投降了唐朝,以為他是奉唐朝之命前來征討的,不由分說,便同阿布思的部眾進行鏖戰。阿布思無心抗敵,也沒有解釋的機會。結果混戰中阿布思被殺,部眾四散。
玄宗想高枕無憂地終其天年,但也覺察出有些不對頭的地方,擔心會有大亂子,心裏沒有底,便對高力士說:「我現在老了,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又有什麼憂慮的?」高力士明白玄宗話後面的意思,小心地說:「我聽說在雲南的軍隊屢遭挫析。而且邊將擁兵大盛,一旦有變,陛下如何制之?」玄宗說:「你不要再說了,讓我慢慢想一想。」他想的結果也只能是自欺欺人,盡量維持下去。但大勢所趨,無論玄宗還是高力士都無法挽回了。盛唐的沒落,均田制的破壞,政府財政開支的膨脹,禁軍的腐化,外重內輕局面的形成,所有這些都由來已久。
湊巧的是,正當安祿山摩拳擦掌之時,曾使安祿山危懼不已的奸相李林甫于天寶十一年(752)十一月死去。志大才疏的楊國忠憑藉楊貴妃之力,繼任右丞相兼管財賦收支,權傾天下,專橫跋扈。公卿以下的官員,都怕他如怕李林甫。至李林甫死後,安祿山的軍政實力已十分強大,更加肆無忌憚,不把楊國忠放在眼內。楊國忠沒有能力控制安祿山,便只能「屢言祿山有反狀」,總對玄宗說:「安祿山威權太盛,必為國患。」可安祿山已然是「恩寵日深」,玄宗相當不以為然。他也知道楊國九*九*藏*書忠把朝政搞得亂七八糟,只是看在楊貴妃份上,懶得多管了,只想怡然度過晚年。但玄宗表面上依然安撫楊國忠說:「祿山有祿山的權,你也有你的權。你們二人,一個主內,一個管外,互不相犯。再說你們都是我的左膀、右臂,相互間理應精誠合作,共商大事!」
安祿山因提前得到留在京師的耳目的通報,所以一接詔令,便立即進京。這件事使楊國忠在玄宗面前的信譽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從此玄宗更加相信安祿山,對楊國忠所說的「祿山必反」類的話,根本不聽。
此刻,玄宗已經開始坐不住了。種種跡象表明,他一向信任的忠厚憨直的安祿山並非是個忠心耿耿的臣子。思慮了很長時間,玄宗沒有採取任何軍事上的防範措施,只派中使馮神威帶著手諭去安撫安祿山,順便探聽一下情況。
在安祿山的陣營中,確實有不少才華出眾的漢族文人與武將。安祿山的主要謀士張通儒,是貞觀年間著名監牧張萬歲的後裔,因受唐朝廷排擠,被迫投靠了安祿山。武將田承嗣,原為盧龍小校,但治軍有方。在一個大雪天,安祿山巡視諸軍,到田承嗣營寨,靜若無人,入閱士卒,無一人不在。安祿山大為驚訝,田承嗣遂得安祿山器重。武將孫孝哲、史思明、安守忠、李歸仁、蔡希德、牛廷玠、向潤容、李庭望、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阿史那承慶等將領無一不是久經沙場、驍勇善戰,都非等閑之輩。
安祿山仕途順利,常蒙玄宗越格、超常賞賜,但並不知足,反而又要求兼任河東節度使。為滿足安祿山的這一要求,玄宗特調原河東節度使韓休珉為左羽林將軍,而讓安祿山代他兼任河東節度使。至此,安祿山就一身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個節度使,成為擁兵割據一方的封疆大吏。他手中領兵20餘萬,佔全國鎮兵總數的近一半。
玄宗想到安祿山能入朝為相,朝夕相見,大為興奮,就立即予以批准。但詔書草就后,玄宗又留中不發,先派宦官輔璆琳去窺探祿山是否願入朝為相。輔璆琳帶著玄宗賜贈祿山的珍奇異寶到范陽去見祿山。祿山事先接到長安密報,早知輔璆琳的來意,於是以厚禮賄賂輔璆琳。輔璆琳回京復旨,大說安祿山赤心為國、三鎮防務任重難離之類。玄宗也明白過來,楊國忠此舉無非是要對付安祿山,便拂然不悅,對楊、韋二人說:「朕推心置腹地對待祿山,祿山為人誠樸,絕不能反叛。你們這些人就是心胸狹隘,容不得祿山。今後,你們就不用管安祿山的事了,省得憂慮,由朕獨自決斷。」楊國忠和韋見素只好唯唯而退。
可楊國忠並不死心,一心要對付安祿山。他繼任為相后,既無威服安祿山的手段,又無制衡安祿山的氣度,唐朝兵權的內輕外重以及政治腐敗,已使君臣上下對邊境節度使的飛揚跋扈束手無策。楊國忠自己都不會想到,他這樣一個賭徒,竟然會成為引導歷史走向的重要歷史人物。他之後針對安祿山的種種措施,竟然會在關鍵時刻起了巨大的作用,直接觸發了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大動亂,導致了大唐國勢江河日下。
「有皇上密旨,令祿山率兵入朝討伐楊國忠,各位將官要速作準備,馬上隨我https://read.99csw.com出兵討賊。」(《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七》)眾將官都大驚失色,但誰也不敢有異議。於是安祿山就調集本部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部兵馬15萬人,號稱20萬,擂鼓南進。大軍出發前,安祿山閱兵誓師,聲稱奉令討逆賊楊國忠,「如有人膽敢異議並煽動軍兵鬧事,要誅滅三族」。
然而,安祿山在京城逗留期間,楊國忠的敵意已是昭然若揭。安祿山自長安返回范陽后,一進軍門就笑對諸將說:「此次入京,如入虎穴。今幸脫險歸來,可謂萬幸。將士們,你們也陞官了!」將士頓時歡聲雷動。從這個時候開始,安祿山才開始憂慮不自安,反意漸露。大唐最有權勢的將領和大唐宰相之間的對抗無法扭轉,一個手握重兵,控制了北方和東北的邊鎮,一個控制著京師和朝廷,於是,便向個人和國家之間的對抗演變。
安祿山每次提出的要錢、要糧、要兵馬的請求,玄宗從不拒絕。在玄宗皇帝的眼中,只有儘力滿足安祿山的要求,才能牢牢地將他籠絡在身邊。後人總說安祿山是逆臣,到底是誰給了逆臣權力?在用人的眼光上,晚年的玄宗是相當昏庸花聵的。然而,安祿山卻是一隻狡猾而精明的狐狸,加上他身邊有一批野心十足的政客,皇帝的恩養只能促使他更快地羽翼豐|滿。
當時連擔任御史中丞的楊國忠也常在安祿山上殿、下殿時攙扶、導引,有意討好。這使得安祿山有些忘乎所以,但朝中還有一個令安祿山寢食難安的人——這就是李林甫。安祿山派駐長安的心腹部將劉駱谷經常去探李林甫的口風。如果劉駱谷轉告說李林甫說安祿山的好話了,安祿山必然會興高采烈。反之,如果劉駱谷說李林甫說了,要安大夫好自收斂一些,安祿山一定會雙手按床嘆息說:「唉,我命休矣!我命休矣!」
為了保持戰功,安祿山每年都要向朝廷進獻俘虜、牛羊、駝馬,還有珍禽奇獸,珠寶異物,絡繹不絕。進貢幾乎每個月都有,經過的郡縣疲於轉運,因此弄得民不聊生。
不久,輔璆琳收受安祿山厚賄之事被人揭發,還查出了許多輔璆琳與安祿山來往的信件。玄宗極為震怒,本要將輔璆琳斬首示眾,以儆效尤。高力士擔心因此激怒安祿山,勸阻了玄宗,於是改以「採辦不力」的罪名,賜輔璆琳死於內庭。
安祿山卻因此揀了個大便宜,乘機坐收漁人之利,收容了逃散的阿布思部眾,軍力得以壯大。從此,安祿山的精兵無敵于天下。另外,安祿山還動員他統轄區的少數民族商人到全國各地從事貿易活動,趁機收羅大量的珍奇異寶,集中了成千上萬的各種刀、槍、劍、戟等軍需物品。
可笑的是,安祿山族弟安思順此刻已經看到形勢不妙,擔心安祿山日後造反連累了自己。此人與安祿山一樣,心計甚深。有一次,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立下戰功,玄宗任命高仙芝為河西節度使,以代替安思順。安思順暗中操作,讓一群胡人用刀割掉耳朵劃破臉皮的方式請願,請求留下安思順。玄宗又下制書,仍讓安思順為河西節度使。(事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為了日後不被連坐,安思順接連上奏朝廷,說安祿山將來必定會反叛的。雖然玄宗當時沒有相信,但當安祿山叛亂真的爆發時,https://read.99csw.com因為安思順有奏在先,玄宗沒有連坐他。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安思順日後還是死在了死對頭哥舒翰手中,這將在後面一章中提到。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自此,揭開了安史之亂的序幕,也奏響了李楊愛情悲劇的序曲。安祿山手掌大於常人,後人用「祿山之爪」來形容手掌大的人。就是這隻大手,將盛唐拉到中衰的道路。
安祿山還刻意籠絡各路人才,為己所用。比如高尚,本名不危,范陽無清人,有才,曾「薄遊河朔,貧困不得志」,常嘆道:「高不危當舉大事而死,豈能嚙草根而活邪?」(《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他作了安祿山的高級幕僚后,竭力效命,「出入卧內」,備受安祿山的重用。
此時,擔任前鋒的2000奚族騎兵不願攻打自己的親人,乘機全部叛逃,反與契丹兵馬合兵一處,反過來進攻安祿山。安祿山的馬鞍被射中,馬鞭、弓箭都丟了,髮夾和鞋子也掉了,僅與部下20個騎兵逃走。上山的時候,因為匆忙慌張,安祿山掉進了泥坑中。他的兒子安慶緒和部將孫孝哲死命才把他拉了出來。又跑了數十里,天已經全黑,敵騎這才停止了追擊。安祿山投奔平盧城而來。平盧騎將史定方領精兵3000來救援。契丹兵知道援兵已到,就解圍而去,安祿山才得以逃脫。
安祿山身邊一些有野心的謀臣幹將看到如此情景,便想將賭注下在安祿山身上。他們假託圖讖符命,勸安祿山說:「您現在一身兼任三鎮節度使,兵多將廣,刑賞由己,為何還要受李林甫的控制呢?我們測解圖讖符命,都表明您當代唐為帝。請您不要有違天命!」
天寶十二年(753年),趁哥舒翰新近收復九曲部落之機,楊國忠向玄宗保奏哥舒翰兼領河西節度使,並賜封西平郡王爵位。與哥舒翰結援后,楊國忠自以為有恃無恐,屢次在玄宗面前提到「安祿山必反」。此舉無異於撩撥安祿山造反。玄宗卻不相信,楊國忠就煞有介事地說:「陛下若不信臣言,試遣使徵召祿山,看他敢不敢來。」於是玄宗就派使者徵召安祿山。
至此,楊國忠逼迫安祿山造反的目的終於達到。只是,令他想不到的是,雄起的狼煙烽火,不但為大唐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為他楊氏一家敲響了喪鐘。
悶雷聲滾滾而來,一場驚天大風暴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而這場大風暴,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間的鬥爭,更不是敵對階級之間的較量,從一開始,就只是一場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戰爭。
天寶十一年(752年)三月,安祿山又發動蕃奚步騎20萬進攻契丹,以報去年秋天的兵敗之恥。玄宗詔派朔方節度副使李獻忠發兵協助祿山共同討伐奚、契丹人。
事情已經非常清楚,安祿山謀反只是時間的問題了。玄宗卻還是將信將疑,他也曾想過要收回安祿山的兵權,但安祿山羽翼已豐,難以制服,唐朝廷已經進入極度危險的不穩定狀態。最重要的是,玄宗始終不能想象安祿山會謀反,此時的他,年老體衰,不想再節外生枝,只想安安靜靜地與楊貴妃度過晚年,把亂攤子留給兒子去收拾。楊國忠卻無時無刻不想除掉安祿山,乾脆據此大動干戈,先貶了安祿山親信吉溫的官,又派人逮捕了安祿山的兒子安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