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忘戰必危 二、潼關內訌

第五章 忘戰必危

二、潼關內訌

當時天下人都認為安祿山叛亂是因為楊國忠驕橫放縱所致,無不對楊國忠切齒痛恨。甚至連安祿山起兵也是以討楊國忠為名,可見楊國忠聲名狼藉到了何等地步。部將王思禮力主殺楊國忠以謝天下,曾經暗中勸哥舒翰說:「安祿山起兵是以誅楊國忠為名。我們應該用漢挫七國之計(指漢景帝殺晁錯一事),您只要留兵3萬守關,率領其餘精銳回京師誅殺楊國忠,大事可成!公以為如何?」哥舒翰搖頭不應。王思禮又道:「若是給皇上上表請求誅殺楊國忠,皇上未必會同意。我願意率領30騎人馬,回長安劫取楊國忠到潼關,如此,公可斬之。」哥舒翰愕然道:「若如此,真是哥舒翰反,不是安祿山反了。此言何可出諸君口?」於是,王思禮不敢再說。事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八》。
前線主帥與後方宰相的內訌,消耗了寶貴的精力和時間。哥舒翰憂心忡忡,「恐為國忠所圖」(《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八》),病情也因此加重。他心有餘而力不足,難以處理日常軍務,只好把軍政大事委託給行軍司馬田良丘,田良丘不敢專斷。哥舒翰又讓部將王思禮主管騎兵,李承光主管步兵。王思禮、李承光二人則忙著爭權奪利,難以配合,全軍號令不一。加上哥舒翰到了晚年,因位高權重,軍紀雖然一如既往,但卻不關心士卒疾苦。監軍宦官李大宜在軍中時,不但不管事,還整日以與將官賭博、飲酒、彈琴為樂,而普通士兵卻連飯都吃不飽。玄宗派人慰勞軍隊時,士兵反映缺少衣服,玄宗特意做了10萬戰袍賜予軍隊,但哥舒翰卻壓住不發,以至兵敗之後,衣服仍藏在庫中。士兵冒著生命危險征戰,卻連最根本的溫飽問題都得不到解決,自然心中充滿怨恨,由此導致了上下離心。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哥舒翰統兵「用法嚴而不恤,士卒皆懈弛,無鬥志」。有威無恩,正是哥舒翰後來失敗的原因之一。
哥舒翰晚節不保,令無數人無比惋惜。史書上因此評價他說:「丑哉舒翰,不能死王。」(《舊唐書·卷一百零四·哥舒翰傳》)但他是胡人出身,對漢人所謂的氣節之類並不是特別看重。無論如何,瑕不掩瑜,哥舒翰依舊是天寶中後期出色的軍事將領,他早年戰功赫赫,無人能及,所以同時代大詩人李白認為名將衛青與他相比都黯然失色。正因為如此,唐朝廷也沒有因為哥舒翰被俘投降而將他一棍子打死,為哥舒翰追贈太尉,謚曰武愍。唐朝廷為哥舒翰追謚一事,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大唐開放、寬宏、博大的精神。然而,安史之亂后,大唐這種一覽天下的氣質便逐漸遠去了。
安祿山自范陽起兵興亂,僅用了短短35天的時間便攻陷了東都洛陽,幾乎兵不血刃地控制了河北地區,雖然在河南地區遭到一些抵抗,但亦是所戰皆捷,屢創唐軍。此時對唐朝來說,形勢十分嚴峻,各地勤王之師尚未趕到京師,長安守備空虛。因此,長安城中人心惶惶,躁動不安。然而,叛軍進入洛陽后,熱衷於掠奪財物和婦女,未能抓住有利時機乘勝攻打長安。而安祿山本人則忙於登基稱帝,無暇顧及戰事。安祿山的短視給了唐王朝難得的喘息機會。各路勤王之師相繼趕到長安,相比與一個月前京畿附近無兵可調的狀況,守備大為加強。
潼關失陷了。縱觀潼關內訌的經過,幾乎就是大唐王朝衰落的一個縮影。
此時,哥舒翰一見地形,便立即發現中了崔乾祐的奸計,想要擺脫困境,卻已經來不及了。於是,他乘浮船在黃河中流指揮戰鬥。當時制高點為叛軍所佔領,情況十分危急,唯一的出路只有奮勇向前,衝破前面叛軍的堵截,殺出一條血路。哥舒翰見崔乾祐兵馬不多,便督促將士奮勇前進。由於山道狹窄,唐軍如同滾竹筒中裝滿的豆子,只能一個挨一個前擠后擁地向前滾。
看到叛軍如此銳不可擋,玄宗才開始憂心如焚。他年青時也曾經經歷過出生入死的冒險生涯,取得過輝煌的勝利和驕人的成績,是個奮鬥型的人物。追昔往日的風華正茂,所向披靡的雄圖偉業,那殘留的一點熱血在這個老人身上重新躁動了起來。玄宗決定親征,於是下詔,急令朔方、河西、隴右三鎮勁旅除少數留守部隊外,其餘悉數由本鎮節度使率領,在20天內務必會師于長安。廉頗雖老,依然能食。他要大展雄風,讓世人知道,他依舊是那個威風凜凜的大唐天子。
到了下午,天氣驟變,東風勁吹。崔乾祐眼見時機到了,急令部下將幾十輛裝滿乾草的大車縱火焚燒,堵塞通道,使唐軍無法前進。頓時烈焰騰空而起,濃煙瀰漫,唐軍被煙焰迷目,看不清目標,還以為叛軍在濃煙中,便亂九-九-藏-書髮弩箭,直到天黑時矢已射盡,才知道煙霧中並沒有敵人。
出師的那天,場面極為壯觀,哥舒翰一生的榮耀達到了頂峰。玄宗親自在勤政樓犒勞哥舒翰,為他餞行,並命滿朝文武百官至郊外相送。
就在哥舒翰固守潼關、與楊國忠明爭暗鬥的這段時間,戰場的形勢已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由於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激起當地百姓的無比憤怒,大失人心。平原太守顏真卿、常山太守顏杲卿等率軍民奮起抗擊叛軍,河北多郡相繼響應。河東節度使李光弼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先後率軍出井陘,入河北,在九門、嘉山等地,接連大敗史思明部,切斷了叛軍前線與范陽老巢之間的交通線。叛軍東進、南下又被張巡、魯炅阻於雍丘和南陽。安祿山前進不得,後方又受到威脅,軍心動搖,打算放棄洛陽撤回范陽。戰爭形勢出現了明顯有利於唐軍的轉機。
由於此戰的失敗及潼關的失守,人地兩失,使平叛戰爭的形勢急轉直下,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其他戰場唐軍的失利。此前,由於潼關駐有唐朝近20萬大軍的牽制,儘管河北史思明連吃敗仗,安祿山也不敢大量抽調部隊增援,南陽、雍丘唐軍也得以固守。哥舒翰大軍失敗后,叛軍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大量抽調精銳支援其他戰場。在河北戰場,郭子儀、李光弼部被迫退出河北,河北諸郡得而復失,叛軍後方得以鞏固。唐軍的士氣也因為靈寶之戰的失敗而大受影響。之後,唐軍在各戰場之間難於互相呼應與支援。自靈寶之戰後,唐軍完全陷於被動的局面。
經歷這次事件,哥舒翰和楊國忠二人的矛盾已經公開化了,由暗鬥發展到明爭。楊國忠得到這一消息,愈發恐慌,對兒子說:「吾無死所矣!」近在咫尺的哥舒翰的存在,使他有如芒刺在背。而哥舒翰同樣終日不安,但卻始終無法下定決心誅殺楊國忠。後世有句著名的話:「自古未有權臣在內,大將能立功于外者。」(《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三》)哥舒翰的遲疑不決不但害了他自己,也害了大唐的天下。
玄宗不問青紅皂白地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后,各地的援軍不斷趕至京師,但主帥一直沒有和適的人選。這時,玄宗想起了正在京師養病的哥舒翰。
哥舒翰在潼關始終採取了固守的策略,據守天險,阻叛軍于潼關之下。叛軍主力徘徊潼關於之下,長達半年之久,卻始終無法逾越天險,西進一步,成為令人難堪的膠著狀態。哥舒翰擔心玄宗怪他不肯出戰,之前多次向玄宗上言,強調自己固守的策略:「祿山雖竊河朔,而不得人心,請持重以弊之,彼自離心,因而翦滅之,可不傷兵擒茲寇矣。」(《舊唐書·卷一百零四·哥舒翰傳》)
唐朝廷這時明顯處於有利的地位,如果安排得當,完全可以在幾個月內平定叛亂。這是天賜良機。十分可惜的是,政治陰謀決定了事態朝相反的方向發展。唐朝因為內訌,自己為進退兩難的安祿山打開了潼關的大門。
哥舒翰屈節求生,也僅僅多活了一年。至德二年十月十月(757年),安慶緒為唐軍所敗,逃跑時將哥舒翰等30餘名被俘的唐將全部殺死。
只要看看在這之前玄宗對高力士說過的話:「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便可知道玄宗此時說傳位給太子的話是言不由衷的。皇權下皇帝與太子關係微妙,這其中的利害玄宗還是太子時已經親身經歷,所以他寧願將朝政託付給宰相。而且,他也從未明確地表示過想要傳位於太子李亨。既然玄宗是故作姿態,那麼御駕親征自然也就是虛張聲勢了。
哥舒翰聞訊大驚,立即上書玄宗,認為:「安祿山久習兵事,現在公開叛唐,欲攻長安,不可能不設防。一定是用羸弱之兵來引誘我們,如果出兵,正中其計。再說叛軍遠來,利在速戰,我軍據險扼之,利在堅守。何況叛軍殘虐,失去人心,兵勢日蹙,將有內變,那時乘機攻擊,可不戰而勝。現在諸道兵還未集,形勢對我們並不十分有利,應該緩以待之。」
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玄宗接到叛將崔乾祐在陝郡「兵不滿四千,皆羸弱無備」的情報,此時滿朝文武正為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取得的大捷而興奮,玄宗樂觀地估計了戰局,求勝心切,下令哥舒翰轉守為攻,立即出兵,收復陝郡、洛陽一帶。為此,玄宗還特意卜了一卦,卦相顯示說:「賊無備,可圖也」。
安祿山見強攻不靈,便命部下崔乾祐事先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率4000名老弱病殘的部隊屯于陝郡,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但哥舒翰不為所動。他心中非常清楚,儘管他手握所謂的20萬大軍,但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隊伍,人多而不精,且全無鬥志,所以他堅持閉城。但哥舒翰忘記了,在他背後,還有一雙虎視眈眈的眼睛在盯著他,正尋找機會除掉他。
聖旨就在這個時候來了。玄宗拜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元帥由太子李亨挂名),要他統領20萬大軍出征禦敵,去前線鎮守潼關。哥舒翰不願意接管這樣一個亂攤子,以身九_九_藏_書體不適堅決推辭。但玄宗想憑靠哥舒翰的威名號令三軍,又因哥舒翰一向與安祿山勢同水火,怨恨極深,任用他對付安祿山,玄宗也覺得放心,因此迫令哥舒翰一定要出征。為表示恩寵,玄宗同時任哥舒翰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政事,可以執行宰相的職權。玄宗又以田良丘為御史中丞,充行軍司馬,起居郎蕭昕為判官,以王思禮、鉗耳大福、李承光、高元盪、蘇法鼎、管崇嗣為屬將,以蕃將火拔歸仁、李武定、渾萼、契苾寧等為麾下,又將調集來的河隴、朔方兵馬及蕃兵、高仙芝舊部統歸哥舒翰指揮,號稱20萬,進駐潼關。同時還令各地四面進兵,會攻洛陽。聖旨大如山,哥舒翰萬般無奈之下,只得接受副元帥的稱號,扶病上馬,率軍前往潼關。
哥舒翰果然寫信招降其他將帥。但諸將接到書信后,都復書責罵哥舒翰不死節,有失國家大臣的體面。安祿山早知道哥舒翰招降其他唐將不會有什麼效果,只不過要藉此炫耀征服哥舒翰的勝利而已,便把哥舒翰囚禁于禁苑之中。
大唐王朝正值生死存亡的危急之秋,倘若此時玄宗能以國家社稷的安危興衰大局為重,毅然統領大軍討伐安祿山,無疑會使朝廷上下振奮精神,同心同德。亦會使前線將士士氣倍增,無不視死如歸,英勇殺敵,這對扭轉整個戰局,加速平叛進程,無疑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玄宗為了討一個婦人的歡心,抑或他只是順勢下台,輕而易舉地放棄足以改變大唐王朝命運與前途的重大舉措。這件事後,朝廷上下更加痛恨楊氏家族的專橫跋扈與禍國殃民。
楊國忠卻因此而心驚肉跳,驚恐萬狀。楊國忠專權前,為了討好巴結李林甫,充當了李林甫的「打手」,極盡陷害打擊太子李亨之能事。二人之間的積怨極深,非死方能化解。楊貴妃姐妹恃寵飛揚跋扈,極大影響了朝政,太子李亨早對楊氏家族深惡痛絕。倘若太子李亨真的從此主持朝政,對於楊氏家族來說無異於大禍臨頭。所以楊國忠急召楊氏姐妹,神情緊張地說:「太子素嫉我家,若一旦監國,我等兄妹,都危在旦夕了!」經過緊急磋商,最後決定由楊貴妃出面,勸說玄宗收回成命。
安祿山很快忘記了這件事,但嚴庄並沒有忘記。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對安祿山起了異心,將主要精力用在奉承太子安慶緒上。正是此人,在後來叛軍的內訌中起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安祿山稱帝后,便一直滯留在洛陽,醉心於花天酒地的享樂。而唐朝廷的勤王軍逐漸集結到潼關,據守天險,唐軍與叛軍雙方形成了對峙之勢。
高尚與嚴庄之後極為害怕,好多天都不敢去見安祿山。這時剛好田乾真從潼關回來。田乾真小名阿浩,文武雙全,是叛軍中有名的驍將,很受安祿山器重。田乾真知道事情經過後,便為高尚、嚴庄說話,勸安祿山說:「自古以來,凡是要成就大事業的帝王,卻都有勝有敗,怎麼能夠指望一舉成功呢!現在朝廷軍隊雖多,都是新募的烏合之眾,沒有經過戰陣,根本敵不過我們的勁銳之兵,用不著憂慮。高尚與嚴庄都是佐命元勛,你如果與他們斷絕關係,諸將領知道后,就會上下離心,情況就會更危險。」安祿山聽后高興地說:「阿浩,你真懂得我的心事。」於是重新把高尚與嚴庄召來,擺投宴席招待。安祿山還為他們唱歌以勸酒,仍像以前那樣對待他們。
六月初七,哥舒翰軍與叛軍崔乾祐部遭遇在靈寶西原(在今河南省西部)。六月初八,兩軍交戰。靈寶南面靠山,峰巒陡峭;北臨黃河,波濤洶湧;而中間是一條70里長的狹窄山道,可謂是用兵的絕險之地。崔乾祐預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自領老弱病殘兵與唐軍交戰,且戰且走,以為誘敵之計。
靈寶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伏擊戰的典型戰例。叛將崔乾祐潛鋒蓄銳,誘唐軍棄險出戰;會戰時,又偃旗欲遁,誘唐軍進入伏擊區,憑藉有利地形,取得大勝。而玄宗迫令哥舒翰過早出關反攻,使唐軍完全喪失了有利的局面,成為由主動變為被動的一個轉折點。
前面提過,安思順此人在安祿山謀反前便多次奏報族兄安祿山將要謀反。安祿山起兵反叛后,玄宗因為安思順先已奏報,所以不加問罪。安思順此時已經被解除了節度使的兵權,任戶部尚書。安思順也樂得在長安享清福,然而,哥舒翰卻不想放過他。哥舒翰素來與安思順有矛盾,此時又大權在握,於是就故意偽造了一封安祿山給安思順的信,讓人假裝送信,然後在潼關城門口抓住此人,獻給朝廷。同時還列舉了安思順的7條罪狀,請求玄宗處死安思順。
潼關在商代時隸屬定國,稱桃林。周代時為畿內地,隸虢國,稱渭。春秋隸晉,稱桃林塞,戰國時隸魏。秦惠文王六年(前332),設寧秦縣,潼關為寧秦縣轄地。漢高祖五年(前202)設船司空衙門,專管黃河、渭河的水運事項及船庫工作。之後就以官名設縣稱船司空縣。新莽建國元年(9年),改船司空縣,為船利縣。東漢時又複名船司空縣,屬華陰。北魏太和十一年(https://read.99csw.com487年),屬華州華山郡的定城縣。西魏時撤定城縣,改屬敷西縣,直到北周。
因為安祿山長子已經為唐朝所殺,二子安慶緒在同一天被立為太子。但是,他的寵妾段氏和段氏所生第三子安慶恩卻因為此事相當不高興。各人的心思各有不同,禍根卻也因此在這天埋下了。
潼關是唐帝國首都長安的大門。哥舒翰率軍進駐潼關后,立即加固城防,利用潼關險要的有利地形,深溝高壘,閉關固守。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十一日,安祿山派兒子安慶緒率兵攻打潼關,被哥舒翰擊退。哥舒翰微微舒了一口氣,開頭總算還是不錯。初戰大捷后,哥舒翰立即將矛頭指向了長安的安思順。
不久,王思禮與哥舒翰密謀一事便傳到楊國忠的耳朵里,有人對他說:「現在朝廷重兵都在哥舒翰之手,如果哥舒翰回軍西指,你的性命就難保了。」楊國忠聞言后大為恐懼,急思對策,然後對玄宗說:「兵法『安不忘危』,潼關雖有重兵把守,但後面再無兵,萬一失利,京師就很危險,請選監牧小兒3000于苑中訓練,以防萬一。」玄宗覺得這話有理,立即讓楊國忠去辦此事。楊國忠迅速招募3000精兵,日夜訓練,由他的親信劍南軍將李福德、劉光庭分別統領。楊國忠還是不放心,又奏請招募10000人屯兵于灞上(今陝西西安東南),由心腹將領杜乾運統領,名義上是抵禦叛軍,實際上卻是為了防備哥舒翰。
楊國忠出力營救安思順不成,開始意識到哥舒翰已經對自己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從此開始畏懼哥舒翰。
從奏表上看,哥舒翰與當初高仙芝、封常清二人守潼關時的觀點完全是一樣的,都是主張堅守潼關,然後派朔方軍北取范陽,佔領叛軍老巢,促使叛軍內部潰散,這一據守險要、持久疲敵、伺機出擊的策略在當時是切實可行的。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十七日,玄宗不知怎麼突然雄心勃發,決定率兵御駕親征,下詔由太子李亨監國。玄宗對宰相楊國忠說:「朕在位垂五十載,倦于憂勤,去秋已欲傳位太子;值水旱相仍,不欲以余災遺子孫,淹留俟稍豐。不意逆胡橫發,朕當親征,且使之監國。事平之日,朕將高枕無為矣。」(《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七》)
就在這期間,名將郭子儀和李光弼率領唐軍在河北接連取得大捷,截斷了叛軍的後路,唐軍士氣大振,叛軍軍心開始動搖。安祿山自起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此時見唐軍開始了反攻,而三軍統帥正是他的大仇人哥舒翰,不禁開始驚慌起來。他後悔不該起兵造反,招來謀士高尚、嚴庄,斥責說:「幾年來,你們一直勸我起兵造反,說是萬無一失。現在西進之軍打潼關,幾個月也打不進去,北歸范陽之路也被截斷。朝廷的軍隊從四方雲集,我們所佔者只有汴州、鄭州等幾個州郡,困守在這裏,叫什麼萬全!你們的謀略何在?自今以後,不要再來見我!」大發了一通脾氣。
此時安祿山的處境非常困難。潼關久攻不下,他既不能進入關中,又無法向南面突破。而唐軍一佔領河北,就會切斷他與北方的聯繫。他經過認真的考慮,計劃放棄東都洛陽,北逃回范陽老家去。但又捨不得洛陽的花花世界,所以還沒有徹底下定決心。
玄宗對哥舒翰與安思順的舊怨相當清楚,甚至還充當過和事佬讓二人和解過。此時,他不是不明白安思順是被哥舒翰誣陷,但此時正值需要哥舒翰之時,就不得不犧牲安思順了。安思順自然也不甘心坐以待斃,派人賄賂巴結楊國忠,請楊國忠出面求情。然而,玄宗為了籠絡哥舒翰,已經下定了決心。天寶十五年(756年)三月初三,安思順和他的弟弟太僕卿安元貞都被處死,家人流放到嶺南。
潼關因水得名。據《水經注》記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浪洶洶,故取潼關關名,又稱沖關。這裏南有秦嶺屏障,北有黃河天塹,東有年頭原居高臨下,中有禁溝、原望溝、滿洛川等橫斷東西的天然防線,勢成「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
潼關在東漢以前還沒設關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改山路于河濱,當路設關,並廢棄函谷關。有記載說:「自澠池西入關有兩路,南路由回阪,自漢以前皆由之。曹公惡路險,更開北路為大路。」始有潼關。
這時,崔乾祐命同羅精銳騎兵從南面山谷迂迴到唐軍背後殺出,唐軍腹背受敵,首尾不能相顧,頓時亂作一團,互相排擠踐踏。有的棄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擠入黃河淹死,號叫之聲驚天動地,一片凄慘之狀。唐后軍見前軍大敗,不戰自潰。而守在黃河北岸的唐軍見勢不利,也紛紛潰散,幾乎全軍覆沒。哥舒翰只帶數百騎得以逃脫,從首陽山(今山西永濟)西面渡過黃河,進入潼關。當時潼關關外挖有三條大塹壕,均寬二丈,深一丈,逃回的唐軍人馬墜落壕溝中,很快就將溝填滿,後面的人踏著他們得以通過。
當哥舒翰跨上馬的那一剎那,他的心情是極為複雜的,畢竟,前途不容樂觀。再一次回https://read.99csw.com望長安,他的心頭不由自主地湧起了一絲悲壯。出於對強敵安祿山的了解,他相當清楚,這也許是他最後一次看到這座天下最繁華最宏偉的城市。於是,為了讓自己沒有任何遺憾,哥舒翰想到要趁皇帝恩遇正濃時做一件事:除掉不共戴天的仇人安思順。只是,他萬萬想不到的是,這件事直接導致了潼關迅速失守,隨之而來的就是大唐以及他個人的最大災難。
哥舒翰得到消息后,知道楊國忠的部署都是針對自己,怕遭暗算,背後受敵,決定先下手為強。於是上表,奏請將駐紮在灞上的軍隊歸潼關軍隊統一指揮。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初一,哥舒翰以商討軍情為由,將杜乾運召到潼關,隨後借故將其斬首,由此吞併了灞上軍隊。
「山河表裡」還有個典故。《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楚之戰前,子犯勸晉文公決戰,說即使打了敗仗,晉國「山河表裡,必無害也」。這裏用此成語,意為潼關形勢異常險要。
對於此時的哥舒翰來說,他只是個身患重病的老人,再無當年提槍躍馬的英姿。他也看到了名將封常清和高仙芝的連連失敗,非常清楚唐軍的失敗不可避免,因為安祿山的叛軍是天下最精銳的軍隊。哥舒翰還能做什麼呢?他最大的願望,不過是能夠安享晚年,但他的內心,卻隱隱有不詳的預感。
備受壓力的哥舒翰見皇帝降旨嚴厲切責,知道勢不可止,于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初四領兵出潼關。出關前,哥舒翰似乎已經預料到此戰必然失敗,不禁撫膺慟哭。兵法雲:「將能而君不馭者勝。」而現在哥舒翰處處受到朝廷的掣肘,明知不該輕易出關,卻因被詔命所迫,不得不出戰。可以說,他是懷著視死如歸的悲痛心情踏上了征程。從根本上說,失敗將不可避免。唐軍主帥的陣前痛哭,昭示了一個王朝無可奈何的沒落。
哥舒翰生平好縱酒,官場得意后又開始恣情聲色,以至身體非常不好。一次,他到土門軍中視察,竟然體力不支,在洗澡時暈倒,很長時間才蘇醒過來。這件事讓哥舒翰感慨很多。之後,他回到長安,抱病不出,在家中靜心修養。這時候,他已經50多歲,以為戎馬生涯從此結束,預備好好頤養天年。然而,天不遂人願,安史之亂爆發了。
就在大唐最高統治者上演御駕親征的鬧劇時,安祿山看到洛陽宮闕尊雄,心情急欲僭號。於是,他在洛陽苑中的凝碧池旁大宴百官,迫不及待地稱帝僭位了。安祿山自稱雄武皇帝,國號燕,建元聖武。任達奚殉為左相,張通儒為右相,嚴庄為御史大夫,還設置了百官。安祿山身穿袞袍頭戴珠冕,由侍從官簇擁,登上寶座。安慶緒、安慶恩兩個兒子侍坐兩旁,文武官員、各部酋長左右分席,依次列坐。一切看起來都有模有樣。
哥舒翰與行軍司馬田良丘乘船在黃河中觀察軍情,看見崔乾祐兵少,就命令大軍前進。王思禮等率精兵5萬在前為前鋒,龐忠等率10萬大軍殿後,哥舒翰自己率領3萬人在黃河北邊的山頭上觀戰,並擊鼓助威。兩軍一交戰,叛軍故意示弱,偃旗息鼓而逃。
此刻,日已西落,險峻如鐵的潼關模糊了刀劍的鏗鏘和馬嘶,只剩下死者的濃血,生者的眼淚。關牆巍峨,在群山拱衛之下顯得雄壯而悲涼。在它憐憫的目光中,似乎已經看到長安華麗的金宮銀殿,即將化作一捧焦土。開元的千秋偉業,將要一朝煙消雲散。自古多難的山河,又開始了萬千哀愁。
這期間,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曾向玄宗建議:發兵北取范陽,迫使潼關、洛陽一帶的叛軍主力回師援救范陽,以減輕潼關叛軍重兵臨關的巨大壓力。這是非常高明的戰略,能夠唐軍使實現轉守為攻。但玄宗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沒有同意郭子儀的建議。
就在玄宗遲疑不決的關鍵時刻,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不肯出兵是意在謀己,為了調虎離山,立即對玄宗說:「賊方無備,而翰逗留,將失機會。」(《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八》)玄宗久處太平盛世,不懂軍事,於是輕信了楊國忠的讒言,連續派遣中使催促哥舒翰出戰,以至往來使者「項背相望」。不久,又下手敕嚴厲指責哥舒翰說:「卿擁重兵,不乘賊無備,急圖恢復要地,而欲待賊自潰,按兵不戰,坐失事機,卿之心計,朕所未解。倘曠日持久,使無備者轉為有備,我軍遷延,或無成功之績,國法具在,朕自不敢徇也。」並派宦官邊令誠前去督戰。玄宗已經完全失去了年青時的精明頭腦,急於求成,對敵我力量對比作了錯誤的判斷,加之聽信讒言,剛愎自用,驅使唐軍自尋死路。
自從安祿山叛亂開始的一剎那,玄宗便開始一杆子打死地不相信手握重兵的將領,這就是他為什麼不分青紅皂白地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根本原因。之所以重用哥舒翰,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為哥舒翰有多麼能幹,有多大的威名,而是因為哥舒翰是安祿山的死對頭,他絕對不會轉身跟安祿山聯合。對人事的任命竟然基於這樣一個出發點,足以證明玄宗本人完全失去了盛唐時期的英銳。而郭子儀本人後來的幾經沉浮,也充分說明皇帝們是「一九九藏書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生怕統兵的將領們兵權和功勞太大,以致出現第二個安祿山。這也直接導致了唐朝廷開始任用宦官來執掌兵權,成為後來唐朝滅亡的重要因素。
王思禮見四周地勢險要,不敢貿然前進,只是步步為營,節節推進。叛將崔乾祐竟帶著羸兵前來挑戰。他們隊列不整,東一堆,西一簇,三三五五,散散漫漫,簡直就像從未習過隊列的百姓。唐軍土兵見此境況,不由地發起笑來。不待王思禮發令,唐士兵就搶先突進。眼看追及叛軍,叛軍卻馬上偃旗退避。王思禮於是揮兵直追,龐忠等接應部隊亦隨後跟進。於是兩軍爭先恐後地擁入山峽,只見兩旁都是懸崖峭壁,中間只有一條越來越窄的隘路,令人毛骨悚然。王思禮感到不妙,停下觀望。
在這一場好戲中,最失望的人大概就是太子李亨。他從這件事上應該能夠看出,不除掉楊氏兄妹,他或許永遠登不上皇位。太子的心情越來越緊張。多年的壓抑生活造成了他隱忍的性格,但到了這個時候,幾近生死存亡,他再也忍不住了,心中開始醞釀新的計策——不是對付叛軍,而是如何對付楊氏兄妹。上天眷顧了他,6個月後,他如願以償,計劃順利實現了。
哥舒翰受命于危難之際,卻利用國家的危難來對付政敵。如此胸襟之人任唐軍主帥,唐軍不免危矣!後世史學家評論說:「哥舒翰廢疾於家,起專兵柄,20萬眾拒賊關門,軍中之務不親,委任又非其所。及遇羯賊,旋致敗亡,天子以之播遷,自身以之拘執,此皆命帥而不得其人也。」(《舊唐書·卷一百零四·哥舒翰傳》)
此時,叛軍伏兵突起,居高臨下,從山上投下滾木擂石,唐軍將士全部擁擠在隘道,兵力難以展開,死傷甚眾。哥舒翰急令用氈車在前面衝擊,試圖打開一條通路。為了活命,唐軍將士開始奪路衝鋒,隊伍一下子全亂了套。哥舒翰指揮失靈,人心渙散,士無鬥志。
哥舒翰逃到關西驛站后,張貼告示,收集殘兵敗將,打算重新奪回潼關。然而,其部下蕃將火拔歸仁等人見唐軍大勢已去,便暗中商議劫持哥舒翰以投降安祿山。之後,火拔歸仁率百余心腹圍住驛站,進去對哥舒翰謊報說:「叛軍已到,請你上馬。」哥舒翰上馬出驛站后,火拔歸仁率部下叩頭說:「你所率領的20餘萬大軍被叛軍打敗,有何面目去見皇上。難道看不見高仙芝、封常清的下場嗎!我們還不如向東投降安祿山。」哥舒翰不同意,說道:「我寧可像高仙芝一樣死。」說完便要下馬。火拔歸仁立即將哥舒翰的雙腳捆綁在馬腹上。凡是不願意投降的將領,也都捆起來。此時,叛軍將領田乾真趕到,火拔歸仁順勢投降了他,與哥舒翰等人一起被送往洛陽。
楊貴妃當然曉得此中利害,為了維護其家族的整體利益及其自身的地位,於是脫去簪珥,口銜黃土,匍匐至玄宗前,叩首哀泣,即所謂的「銜土請命于上」。此時的玄宗已非開元年間那個英姿勃發、勵精圖治、銳意進取的一代賢君明主,而墮落成倦怠朝政、沉溺聲色、偏聽偏信、親近邪僻奸佞的昏君。他本來就沒有真正的決心躬臨前線,更乏傳位於太子李亨的誠意,見楊貴妃如此「懇請」,令人心疼,便順勢作罷。
不僅是哥舒翰,就連身處河東前線的朔方軍主將郭子儀、李光弼也持相同的觀點。二人在奏書中說:「翰病且耄,賊素知之,諸軍烏合不足戰。今賊悉銳兵南破宛、洛,而以餘眾守幽州,吾直搗之,覆其巢窟,質叛族以招逆徒,祿山之首可致。若師出潼關,變生京師,天下怠矣。」(《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哥舒翰傳》)主張派大軍直搗安祿山老巢范陽,俘獲叛軍妻子以為人質,叛軍內部必潰。顏真卿也上言道:「潼關險要之地,屏障長安,固守為尚。賊羸師以誘我,幸勿為閑言所惑。」其它反對哥舒翰出戰的奏章也如雪片般飛向玄宗的案頭。
隋大業七年(611年),移關城于南北連城間的坑獸檻谷,即禁溝口。唐天授二年(691年),又遷隋潼關城于黃、渭河南岸。自東漢以來,潼關便是易守難攻的要塞,正如後世詩人張養浩寫盡了潼關地勢的險峻:「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靈寶一戰,唐軍出關將近20萬軍隊,逃回潼關的只有8000餘人。到了此刻,即便有潼關天險,唐軍也無足夠的兵力可守。六月初九,崔乾祐率兵攻陷潼關。此時,離哥舒翰痛哭出關不到5天時間。
安祿山見到哥舒翰后,罵道:「你平常看不起我,現在如何?」此時的哥舒翰,不過是一個風霜殘雪中的老人,飽受了病痛的折磨、權臣肘制的憤怒、皇帝不信任的寒心,心中的憤懣無處可泄,已經氣慨全無,面對多年的仇人,再無半分銳氣與爭雄之心。為了活命,當即伏地謝罪說:「臣有眼不識聖人。但現在天下還未平,李光弼在常山,李祗在東平(今山東鄆城),魯炅在南陽,請讓我寫信招之,他們就會投降。」安祿山聽后大喜,立即拜哥舒翰為司空、同中下門下平章事。火拔歸仁自誇其功,安祿山大怒說:「你叛主,不忠不義。」將其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