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章 山河猶在 四、長恨歌

第六章 山河猶在

四、長恨歌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冬,35歲的白居易被授盩厔縣(今陝西周至)縣尉。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游寺,聽到當地民間流傳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故事,深有感觸,於是創作了千古傳誦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以精鍊的語言,用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唐玄宗、楊貴妃雖然都是歷史上的人物,但詩人並沒有拘泥於歷史,而是藉著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迴環往複、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複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陳鴻還專門為此詩撰寫了一篇《長恨歌傳》。《長恨歌》以其標格卓異的風姿贏得了古今無數的讀者,甚至當時長安妓|女以「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而自誇,並因此身價倍增,正是「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白居易《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
一行人啟程,玄宗上馬,肅宗親自執鞚。走了幾步,玄宗就開始有了不祥的預感,他不敢再要兒子執韁。於是肅宗上馬,為玄宗引道。玄宗頗為激動,說:「我當了五十年天子,不知貴,今天看見我子為天子,才知貴。」(《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左右人皆高呼萬歲。回到長安后,玄宗從開遠門入城至大明宮,臨含元殿,慰問百姓。然後至長樂殿謝九廟主,失聲慟哭。當天即移居興慶宮。十二月二十一日,玄宗在宣政殿把傳國玉璽交給了兒子肅宗,在興慶宮正式開始了他的太上皇生活。
高祖遷居的事,再一次在玄宗身上重演,只是,肅宗相比于太宗的表演,手段就拙劣多了。
李輔國此時深受肅寵寵信,由一個普通宦官一躍成為朝中顯貴,驕橫顯赫,又勾結皇后張良娣,持權禁中,干預政事。他猜出肅宗的心思,便向肅宗進言道:「太上皇住在興慶宮,每日與外人接觸,陳玄禮、高力士給他出謀劃策,對陛下很不利。如今六軍的將士,都是在靈武護駕的有功之臣,都惴惴不安,臣不敢不讓陛下知道。」肅宗早就在擔心,李輔國的這番話使他疑竇更重,但他不好直接指責自己的父親,便故意流著淚說:「聖皇行事慈善仁愛,怎麼會允許發生這種事情呢?」李輔國答道:「太上皇固然沒有這個意思,但架不住手下人蠱惑。陛下應當為社稷大業著想,把禍亂消滅在搖籃中,怎能效法平民百姓的孝心呢?更何況興慶宮太暴露,不是至尊的人所居住的,皇宮戒備森嚴,接他回來居住,有什麼不可以的呢?」他向肅宗獻計,將玄宗遷往西內,徹底隔絕太上皇同外界的聯繫。肅宗一時還下不了決心,當時沒有接受李輔國的這個建議,卻將原來興慶宮原有的300匹馬減去290匹。玄宗對此事無可奈何,只好對高力士說:「我兒受李輔國蒙惑,不能再盡孝了呀。」(《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一》)
這不僅是玄宗與楊貴紀的愛情悲劇,也是唐朝盛世轉衰的時代悲歌。
到了咸陽望賢宮(今陝西咸陽東),玄宗與前來迎接的肅宗終於相見。肅宗還特意脫去了黃袍,穿上紫袍。劫后重逢,父子二人抱頭痛哭,不能自勝。肅宗請求歸政。玄宗也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了人心,臉皮再厚,也不好意思再回到皇位上了。何況,眼前的兒子身邊文臣武將如雲,有了強大的勢力和支持,再也不是以前那個畏自己如虎的太子了。當即長嘆一聲說:「天數、人心皆歸於汝,使朕得保養餘齒,汝之孝也!」(《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意思是現在天數、人心均已歸了肅宗,只要能使玄宗過上安穩的晚年,就是兒子的孝心。還要來黃袍,親自為肅宗重新披上。肅宗自然順水推舟應承了下來。然而,玄宗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隻是他們父子最後的感情流露,安穩的晚年和兒子的孝心,他以後再也沒有得到過。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太上皇最多的朝代,唐朝後期還出過兩個太上皇。唐順宗李誦,突然中風失語,無法處理軍國大事,繼位僅8個月,便傳位於太子李純,做了太上皇。唐昭宗李曄是在宦官劉季述等擁戴下做的皇帝,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劉季述以「廢昏立明」為由,突然發動宮廷政變,將昭宗及皇后鎖進少陽院,隨即擁立太子李裕嗣位,尊昭宗為太上皇。昭宗這個「太上皇」其實與囚徒無異。被囚禁一個多月後,左神策軍指揮使孫德昭殺死了劉季述,擁戴昭宗重新複位,詔令太子重回東宮。
肅宗其實並不願意如此,但身為人子,不得不如此。他心中忐忑不安,著實擔心玄宗一旦回到京師,自己的皇位是否還能保住。在矛盾的心理下,他故意對心腹謀士李泌說:「朕已遣使持表請太上皇回來,我應當讓出皇帝位,又回東宮做太子。」沒想到李泌聽了就問:「表還能追回來嗎?」肅宗愕然,說:「使者早已經去得遠了。」李泌當即說:「太上皇一定不會回來。」肅宗驚問其故,李泌說:「理勢自然。」
太上皇,辭書的解釋是:皇帝的父親,也叫太上皇帝,簡稱上皇。太上皇的稱九_九_藏_書號源自於秦朝。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后,稱始皇帝,追尊他的父親秦庄襄王為太上皇。「太上」就是無上的意思,蘊有道家的意思,表明比皇帝還要尊貴。當時盛傳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無論嬴政有沒有相信過這種說法,他還是表現出帝王的狠毒和果斷,大權在握后,立即罷了呂不韋的相位,隨即迫之自殺。漢高祖劉邦即位后,專門搞了套皇帝的禮儀,目的是要確定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每天清晨,群臣都要向劉邦行三跪九叩大禮。有一天上朝的時候,劉邦忽然發現自己年邁的父親太公也跟著大臣向自己行禮。他慌忙走下寶座,扶起白髮蒼蒼的父親,立即頒旨封父親為太上皇,免去每天的朝拜。當然,這個太上皇只是一個禮儀上的名稱,除了名號,什麼都沒有。上面提到的兩個太上皇,和後來的由皇帝轉變成太上皇退居二線的情況完全不同。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皇帝是實行世襲和終身制的。一個人一旦黃袍加身,就要做一生一世的皇帝。除非是被推翻,一般一定要等他駕崩之後,才允許由新皇帝接位。這就是「天無二日,國無兩君」的道理。但也有少數例外,皇帝的身體還是好好的,就宣布退位,並成為所謂的太上皇。
莫倚傾國貌,嫁取個,有情郎。
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
迎接太上皇回京后不久,肅宗御丹鳳樓,赦天下,「惟與安祿山同反及李林甫、王鉷、楊國忠子孫不在免例」(《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李林甫、楊國忠都是玄宗所信任倚靠的人。從這裏,玄宗應該看出了一些端倪,他曾經對父親和兒子的傷害,將要如數加在他自己的身上。
玄宗另一親信陳玄禮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觀。剩下玄宗單身一人,煢煢獨處,形隻影單,極為凄涼。因為心中悲痛,對楊貴妃的思念之情更加強烈。他常常想:如果不是755年那場變亂,他們也不會生死相離。4年多來,他沒有一刻停止過對楊貴妃的思念,希望能在夢中相見,但始終杳杳不見她的倩影。朝思暮想下,形神憔悴。
時間推移,往事已成雲煙,樂極總是悲來。無論是在陽光明媚的春日,還是寒冷漫長的冬夜;無論是在池塘中蓮花怒放的盛夏,還是在宮中槐葉飄零的深秋,每當梨園弟子管弦齊奏《霓裳羽衣曲》時,玄宗便神色不悅,悲從中來,左右亦隨之流淚。
風波平息后,玄宗皇帝握著高力士的手說:「如果沒有將軍,我就成為亂兵刀下之鬼了!」李輔國在高力士面前出了個大丑,把高力士恨之入骨。高力士本是李輔國的老前輩,又自恃得太上皇寵信,故在李輔國面前常擺架子,甚至有不禮行為,因此高、李二人結怨,李輔國尋機打擊高力士,以固其寵。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賈至曾受玄宗信任,出入宮廷,甚為顯赫。自然,他也親眼見過當初玄宗如何對待太子,即如今的肅宗皇帝。他痛哭如此,只能說明,他非常清楚玄宗當了太上皇以後的結局。本來,玄宗成為太上皇並不是一件榮耀的事,是為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試問,有哪個皇帝願意將手中的權力交出去呢?自古以來,皇帝寶座都是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坐上去誠然不易,而下來也非常之難,要麼死於龍榻,要麼被另一個想當皇帝的人武力趕下台。活著讓出皇帝寶座的——哪怕是讓給自己的兒子,非常少見。而唐朝則更具有代表性,唐朝開國之君李淵便做了太上皇的,這在歷史上前無古人。縱覽整個唐朝,在李淵的後世子孫中,做太上皇的還不在少數。
出蜀道時,玄宗對樂工張野狐說:「此去劍門,烏啼花落,水綠青山,無非添朕悲悼妃子的愁緒。」(《楊太真外傳》)這妃子自然是指楊玉環了。到了斜口棧道的時候,霖雨連日。玄宗耳聞馬鈴聲不斷,勾起了往事。長於音律的玄宗在無限惆悵下,采其聲為樂曲,命名「雨霖鈴」,以悼念楊貴妃,寄託哀思。曲子悲愴低回,令人凄楚欲絕。事見王灼在他的《碧雞漫志·卷五》中引《明皇雜錄》及《楊貴妃外傳》。
歷史上最後一個太上皇是清高宗弘曆,即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乾隆25歲登基時,曾經燒香禱告上天,他如果能做60年皇帝,就把皇位自動禪讓給兒子。他說這話的意思是表示尊重祖父康熙皇帝,因為康熙當了61年皇帝。乾隆于公元1735年登基,到1795年,剛剛坐夠了六十年皇位。於是乾隆立十五阿哥顒琰為皇太子,次年(1795年)元旦,正式宣布禪位給顒琰,是為嘉慶皇帝。乾隆自封為太上皇,可是仍然牢牢地把握著朝read.99csw.com政大權,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有權力的太上皇。嘉慶還在做阿哥的時候,就著手調查和珅的罪行,可是當登上帝位之後,根本無法行使皇帝的權力。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死,嘉慶始親政,立即剷除貪贓枉法蠹國肥私的權臣和珅,使人心大快。上面的例子中,除了乾隆,其他的太上皇無一不是迫於形勢,在國事艱難下離開了皇帝寶座。至於歷史上皇帝由於受到武力脅迫、不得不稱太上皇的例子,也並不少見。
明朝只有過一個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鎮。公元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進犯明朝北部邊疆,前鋒很快逼近大同。在宦官王振的鼓動下,明英宗率50萬大軍親征瓦刺。明軍由於指揮不靈,行動遲緩,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被瓦剌軍包圍,明英宗被俘,這就是「土木之變」。消息傳到北京,引起一片恐慌,許多大臣都主張向南逃跑,只有兵部侍郎于謙力排眾議,堅決反對遷都。為了杜絕瓦剌利用明英宗向朝庭要挾,在皇太后的支持下,于謙立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新皇帝,是為明代宗,史稱明景帝,並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一年後雙方議和,明英宗被送還北京。瓦剌首領也先放走明英宗時,還特地問前來迎接太上皇的明朝使者楊善:「你們太上皇回國,還會再次登基嗎?」楊善答道:「天位已定,不便再更改。」也先又問道:「中國古時有堯舜,稱為聖主,究竟事實如何?」楊善答道:「堯把帝位讓給了舜,我們太上皇把帝位讓給弟弟,古今同出一轍呢。」楊善說這話的時候並沒有想到,即便是親生的兄弟,在爭奪皇位的大事上一樣會撕破了臉皮。明英宗回到北京后,並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他弟弟明代宗朱祁鈺吝嗇而又猜疑地對待他,只派了一輿兩馬,將太上皇迎入。短暫的儀式之後,明英宗被軟禁在南內,開始了7年的軟禁生活。即便如此,明代宗還是不放心。他命人將南宮的大門上鎖並灌鉛,加派錦衣衛看守。因為人無法出入,食物只能由一個小洞遞入。就是這點食物有時還被剋扣。明英宗的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紅,託人變賣了以補家用。明代宗為了避免有人與明英宗聯繫,還派人將南宮的樹木全部伐光。就這樣,身為太上皇的明英宗就在驚恐與飢餓中度過了7年的軟禁生活。閑庭草長,別院螢飛。據野史中記載,這時候還記得明英宗的竟然是瓦剌的也先,可謂是對明朝極大的諷刺。也先時時念及太上皇,經常派人來送一些禮物。據說他聽說明英宗的情況不好,生怕他孤單寂寞,還曾經派人將自己的妹妹送來給明英宗(只不過瓦刺公主沒還送到明英宗手裡,就被手握兵權的五清侯石亨的侄子石彪強佔了。明英宗復辟后,才知曉了瓦刺公主的事,石彪因此被殺)。明代宗見也先如此念舊,心中很不是滋味,派人送信給也先說:「前日朝廷遣使,未得其人,飛短流長,遂致失好。如果太師有使,朕當優禮待遇!」意思是說明英宗和王振當政時與也先失和打仗,現在是他朱祁鈺當政,一定會好好對待也先的使者。實際上也是暗示也先的使者應該送禮物給他朱祁鈺。明英宗不甘心就此下去,他積極地謀求復辟,一些野心家也準備把賭注下在他身上。公元1457年,明代宗病重,明英宗在「奪門之變」中復辟,重登大寶。明代宗則沒有當太上皇的運氣,很快被幽禁病死(一說被明英宗所殺)。而在「土木之變」中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于謙以「謀逆」罪被殺,成為歷史上的第二個風波亭冤案。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在極度鬱悶與愧恨中溘然逝世,終年78歲,廟號玄宗。死前的一天,他還吹了幾聲紫玉笛,聲調極其悲涼,然後命令名叫宮愛的宮女為他沐浴更衣,卧于床上。當晚,他在室內還傳出笑聲。第二天黎明,宮愛進入卧房,玄宗已經雙目緊閉,四肢僵硬而死。
興慶宮裡有座長慶樓,南靠宮外大道。玄宗常在樓上飲酒,有時也向樓下徘徊觀望,百姓經過這裏,看到垂垂老矣的玄宗皇帝都非常激動,歡呼「萬歲」。玄宗有時也在樓上宴請賓客。有一次,劍南道的奏事吏經過樓下,上樓拜見玄宗,玄宗置酒宴請了他。后又召見將軍郭子儀等,賞賜給他們禮物。這些事雖小,卻引起了肅宗的顧慮,他擔心太上皇複位,開始十分警惕。從此,興慶宮成了肅宗一直無法排遣的一塊心病。
玄宗皇帝遷居甘露殿後,心情更加憂鬱。這時玄宗和高力士都已是70多歲的垂垂老翁了,他們終日無所事事,鬱鬱寡歡。時隔不久,玄宗的幾個親信也相繼遭到了貶黜。上元元年(760年)七月二十三日,有制下達,稱高力士潛通逆黨,心懷異志,本當就戳,念其久侍帷幄,頗效勤勞,免其一死,除籍,長流巫州(今湖南黔陽縣西南黔城)。此時,高力士正患瘧疾,接到謫制后,對李輔國說:「我早該死了,只是因為聖上仁慈憐憫才苟活至今。我請求再拜見一下太上皇的龍顏,那樣我即使死了也心無遺憾了。」李輔國當然沒有同意。https://read•99csw•com
車駕進入劍門,仰望雄關險道,玄宗豪氣忽生,無限感慨地說:「自古到今,敗亡者接踵相繼,豈唯是德行的緣故。」(《開元天寶遺事十種》)到了今天這個地步,玄宗仍然不認為是他自己的錯誤,而是天意的安排。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李輔國為了立功以固其恩寵,乘肅宗患病之機,矯詔詐稱肅宗請太上皇游西內。當玄宗一行途經夾城時,李輔國率500射生手(唐肅宗至德二年,選拔善於騎射的人,成立衙前射生手千人,也稱供奉射生官、殿前射生手,分為左、右廂,號為英武軍)攔住道路,亮出刀刃,氣勢洶洶地對玄宗說:「當今聖上因興慶宮地勢低洼,迎太上皇遷居西內。」玄宗見對方劍拔弩張,大有加害之意,不由得膽戰心驚,幾乎墜下馬來。這時,高力士挺身而出,急步上前,指斥在馬上耀武揚威的李輔國道:「太上皇是五十年太平天子,你李輔國想幹什麼,竟如此無禮!」李輔國見狀只得下馬。高力士又代玄宗宣諭眾將士:「諸將士好自為之。」眾將士紛紛收起兵器,翻身下拜,高呼萬歲。高力士又回頭對李輔國說:「李輔國可為太上皇牽馬。」李輔國無奈,只好與高力士一起將太上皇擁簇到太極宮甘露殿。
至此,盛唐這一段的興衰及主要歷史人物的種種表演,在悲涼的氣氛中謝幕。
至德二年(757年)十月,距安祿山起兵叛亂兩年後,唐軍經過苦戰,相繼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唐肅宗李亨涕淚交加,立即派中使啖庭瑤持表入蜀奏報玄宗,並請太上皇玄宗從四川回長安。表中提到要讓出皇位,請玄宗複位之類的話。
玄宗被迎回京城后,不再過問政事。他居住在興慶宮,偶爾也去大明宮。肅宗有時候也從夾城來興慶宮問候。侍衛玄宗的仍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與內侍監高力士,另有玄宗的親妹妹玉真公主與舊時宮女仙媛,還有梨園樂工為他娛樂。
十一月二十二日,玄宗到達鳳翔。當時玄宗身邊有護衛兵600餘人,為了表示誠意,玄宗下令全部將武器送至郡庫。肅宗則派了3000精銳騎兵前去護送玄宗。父子之間關係的微妙再一次得到表現。
到達成都時,玄宗隨行官署及軍士只有1300人,宮女只有24人。一日,玄宗登臨成都都督府雕樓,當日天氣晴朗,陽光燦爛,玄宗心情舒暢,便對身邊的隨侍女伶說:「你不是我梨園中的舊人么?隨意唱一支曲給我聽。」女伶就依《水調歌》的曲式唱了一首《汾陰行》,其中幾句說:「千齡人事一朝空,四海為家此路窮。豪雄意氣今何在,壇場宮館盡蒿蓬。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曲終,玄宗已流下眼淚,左右也無不感傷。玄宗問女伶:「誰為此詞?」女伶答:「李嶠。」玄宗說:「真才子也!」不歡而去。
回首前塵往事,他的好時光可還真不少。楊貴妃不就是傾國貌,嫁取了他這個有情郎么?如果不是安史之亂,他的好時光應該還會繼續吧?大唐的好時光應該還會繼續吧?
根據記載,玄宗臨死前只是不住吟誦這幾句詩:「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須臾舞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世中。」(《開元天寶遺事十種》)這是唐詩人梁鍠所作的《傀儡吟》,顯然,太上皇的心早已如枯槁。
公元710年,時為臨淄王的李隆基起兵殺掉毒死唐中宗李顯的韋后,擁立父親李旦即位,是為唐睿宗。唐睿宗登上龍椅,得力于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二人。緣此,太平公主權傾內外,而李隆基則以功高被立為太子。太平公主與太子姑侄鬥法,矛盾日益凸現,九*九*藏*書朝臣亦分為對立兩派,雙方明爭暗鬥,不可開交。面對親人重臣之間的紛爭,睿宗亦莫知所從,深感煩惱,最後,他採納了一道士「無為」的建言,迴避矛盾,一退了之,只當了兩年皇帝,便傳位於太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睿宗做了5年太上皇,在孤寂中死去。
作為唐代在位最久的皇帝,玄宗統治時期曾銳意改革,使唐朝進入了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後期驕惰怠政,奢侈淫|靡,釀成了天寶之亂,從明主墮落為昏君,正是:「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而對玄宗來說,最痛心的有兩大恨事,一是楊貴妃之死;二是老來晚景凄涼。歷來的帝王宮廷,一直都是天下是非最多、人事最複雜的場所。尤其皇室中父子兄弟、家人骨肉之間權勢利害的悲慘鬥爭,真是集人世間悲劇的大總匯。可嘆,政治與權力壓倒了倫理!不光唐朝皇室中有這些骨肉相殘的恩恩怨怨,就連官宦人家也不少見:安祿山便是被兒子安親緒所殺,而史思明也被兒子史朝義所殺。
成為了太上皇的玄宗,是非常清楚歷史上太上皇的典故的,他當然也不會忘記當年他逼迫他父親睿宗讓出皇位的往事。此時,他唯一的希望,只是想跟高祖李淵那樣,有個平安的晚年。這希望並不渺茫,但卻完全取決於他的兒子肅宗李亨。
玄宗死後葬于金粟山泰陵(在今陝西蒲城縣境),廟號玄宗。玄,《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幽遠」。《老子》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同年,肅宗病死(有野史記載,肅宗為李輔國所氣死)。此時,距離755年還不到7年,狼煙未滅,可惜父子二人都沒有活著看到安史之亂平定的那天。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烽煙四起,群雄逐鹿。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打出的卻是「志在尊隋」的旗號,其策略為:立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帝,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淵攻下長安,即迎13歲的楊侑即皇帝位,改元義寧元年,遙尊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自己則謙遜地稱唐王。此時隋煬帝遠在江南,渾然不知李淵給自己戴上了一頂「太上皇」的帽子。第二年三月,隋煬帝為部下所殺。消息傳來,李淵還假惺惺地遙祭,隨後逼楊侑禪位,自己做了皇帝,是為唐高祖。但唐高祖本人不久也被兒子李世民逼著退位,以開國皇帝的身份成為太上皇。
僅從這一件事,便可以看出玄宗與肅宗父子複雜而微妙的關係。
北宋和南宋300餘年的歷史中,出現過好幾個太上皇。頭兩個是宋徽宗趙佶和宋欽宗趙桓。公元1125年,金兵借口宋朝君臣背盟毀約大舉南下,對北宋都城汴京形成合圍之勢。兵臨城下時,朝內一些當權大臣以非帝退休不足以平金人之怒為由,逼迫宋徽宗傳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但金朝並沒有因此而罷兵。公元1127年,太上皇宋徽宗與宋欽宗趙桓雙雙被金兵俘虜,史稱「靖康之恥」。不久,宋高宗趙構即位,遙尊在金國俘虜營里的兄長宋欽宗趙桓為「孝慈淵聖皇帝」,也是類似太上皇的榮譽稱號。宋徽宗父子被擄至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先後客死他鄉。二人也因而成為歷史上下場最為凄慘的太上皇。宋高宗趙構本人晚年也當了太上皇。趙構沒有親生兒子,立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昚為太子。由於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一說趙光義殺兄篡位,因而有著名的「斧聲燭影」的故事),因此開國200餘年趙匡胤的嫡系子孫一直沒有人做過皇帝,為此朝野中常常有各種議論。尤其是金兵壓境、局勢危急之時,滿朝文武大臣越來越傾向於儘快讓趙匡胤的後裔擔負護國重任,坐了35年皇位的趙構在各方壓力下,不得已宣布禪位於太子趙昚,是為宋孝宗。宋孝宗做了27年皇帝后,因精力不濟,在內憂外患中將位傳於趙惇,是為宋光宗。宋孝宗自己也做起了太上皇。宋光宗趙惇懼內,皇后李氏妒悍跋扈,宋光宗因得病不能履職,當時政事多決于李后。宋孝宗病歿后,宋光宗因病竟不能為父執喪。於是,朝臣商議后,奏請太皇太後下詔,傳位於太子趙擴,尊宋光宗為太上皇。宋光宗成為太上皇的原因,純粹是由於健康問題。
玄宗未當皇帝前,與兄弟五人住在隆慶池北面,號稱五王宅。後來玄宗當上了皇帝,玄宗的兄弟們認識到自己繼續住在皇上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是不合適的,就將他們的住所獻出建興慶宮。開元十六年,興慶宮建成,玄宗正式遷到興慶宮起居辦公。興慶宮在大明宮之南,因而被稱作南內,同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並立為三內。
果然,第一個使者啖庭瑤到成都后,玄宗看了表,很是不快,命人寫了一道誥書給肅宗,其中說:「給我劍南一道自奉足夠了,不再回京師。」肅宗讀後憂懼,不知如何辦才好。幾日後,第二個使者興高采烈地回來說:「太上皇起初看到陛下請讓帝位的表后,心中彷徨不食,想留蜀不歸。及見群臣賀表,才高興,命備食作樂,並下誥命定行日。」肅宗大喜過望,從此更加看重李泌。
玄宗對楊貴妃之死一直是耿耿於懷。他從成都回來后,立即派人去祭悼她。後來,又想改葬,好讓楊貴妃離自己近些。但宦官李輔國堅決反對,禮部侍郎李揆也說:「龍武九_九_藏_書軍將士因為楊國忠有負于皇上,招致禍亂,所以替天下人殺掉楊國忠,逼死貴妃。現在改葬貴妃,恐怕將士們會因此疑慮不安。」玄宗不得已只好作罷。又擔心天下人恨楊家而冒犯貴妃遺體,密令宦官準備好棺木,將貴妃遺體移葬他所。宦官挖開墳頭,貴妃的屍骨已經不在,只香囊猶存。宦官回來獻上了香囊。玄宗淚如泉湧,立即把香囊珍藏在衣袖裡。又讓畫工畫了貴妃的肖像,張掛于偏殿,「朝夕視之而欷歔焉」(事見明·馮夢龍《情天寶鑒·楊太真》)。
玄宗表面上在興慶宮裡過著悠閑的太上皇生活。梨園子弟天天到此奏樂跳舞,供玄宗消遣。但國運已經變了,由太平盛世變成了山河破碎;皇帝變了,由玄宗變成了肅宗;年號變了,由天寶變成了至德,又由至德變成了乾元、上元。
為方便玄宗出行,沿興慶宮東牆還專門修建了秘密通道,就是所謂的夾城復道。夾城從大明宮開始,沿長安城的東城垣到達興慶宮,再由興慶宮通向曲江芙蓉園。杜甫《秋興》詩中有「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一句,說的就是這條夾城。
遷居事件發生后,李輔國與六軍大將,穿素色衣服向肅宗請罪。肅宗說:「卿等防微杜漸,是為安定社稷,有什麼可懼怕的?」不但沒有責怪李輔國矯詔,反倒對他大加撫慰。之後,肅宗另選宮女宦官百餘人,後宮百餘人,以備西內宮掃除之事。並令萬安、威宜二公主(都是玄宗的女兒,肅宗的妹妹)侍候玄宗衣食。玄宗心情不快,便不吃葷不進食。加上懷念往日的尊榮,目睹眼前的凄涼,傷感嘆息,愁苦鬱悶,漸漸成病。肅宗開頭幾天還親自去請安,後來自己也身體欠安,只打發人去問候。對此,玄宗也無話可說。做父親的不行為父之道,又靠什麼去端正家風?
自從大明宮建成,大明宮一直是唐朝的政治中樞,直到玄宗,才改中樞到興慶宮。興慶宮見證著歷史的興衰與命運的無常。安史之亂后,和它的主人一樣,興慶宮失去了最高的地位,淪為閑宮,成為太上皇、皇太后們養老送終的地方。元和元年正月,唐朝歷史上第四個太上皇順宗死在興慶宮。唐宣宗大中二年,憲宗的正妃,歷經憲、穆、敬、文、武宗五朝的郭老太后試圖從興慶宮勤政務本樓上跳下。當晚,興慶宮中傳出郭太后的死訊,引來無數猜議。只有興慶宮默默地站在那裡,逐漸荒廢,目送著主人與他的王朝走完生命的歷程。
在最高權力的爭奪中,父子和兄弟的親情是最容易被遺忘的。世上最殘酷和最慘烈的事情,大概要算皇家這類父子或兄弟之間為了奪取皇權而手足相殘的鬥爭了。
之後,玄宗的大部分光陰都是靜坐在宮中,老態龍鍾,心如死水,生命在無邊的寂寞中已漸漸麻木。他偶爾還會想起來他所填的那首名叫《好時光》的詞:
延和元年(712年),也就是44年前,玄宗順天應人地將父親睿宗尊為太上皇。中書舍人賈曾為睿宗作傳位冊文,睿宗退居百福殿,「高居無為」,朝廷軍國大政才真正轉移到玄宗手裡。而44年後,同樣是中書舍人的賈至為玄宗作傳位冊文。極為巧合的是,賈至是賈曾的兒子。對此,玄宗不勝感慨,對賈至說:「二朝盛典,出卿父子之手,可謂繼美。」(《新唐書·賈至傳》)賈至聽了,當即伏倒在地,泣不成聲。
肅宗當即明白,他們父子之間的猜忌已深,他越是說要讓出皇位,反倒越是引起玄宗疑忌。他泣不成聲地說:「朕原先是真誠以帝位讓于上皇,現在聽了先生的話,才知其失。」李泌便出主意說:「現在請立刻為群臣賀表,說從馬嵬請留,靈武即位,及今日成功,陛下都思戀上皇,請上皇速還京師以盡孝養,這樣說就可以了。」肅宗立即照辦,再派使者奉群臣賀表入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