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亂世英雄 三、郭子儀功蓋一代

第七章 亂世英雄

三、郭子儀功蓋一代

唐朝廷十分恐懼,有人向朝廷建議:「郭子儀為唐朝立下汗馬功勞,又善於用兵,為什麼放著良將不用,讓叛軍逞凶呢?」肅宗認為很對,決定起用郭子儀為兵馬都管使(警備守衛京城的長官),詔令剛傳下,便被魚朝恩攔住。
有一出著名的戲《打金枝》,講的就是郭子儀第六子郭曖的故事。郭曖被代宗招為駙馬,娶代宗女昇平公主為妻。昇平公主為代宗與沈后所生。當年潼關失守,玄宗匆忙出逃,當時還是廣平王的代宗李俶(后易名為李豫)未及帶上沈氏。沈氏淪入叛軍之手,被押送到洛陽。後來唐軍收復洛陽,廣平王李俶在東都掖廷中重遇沈氏,本打算迎歸長安,卻因廣平王準備北上破賊事宜而依舊把沈氏留在洛陽。不久,史思明再度舉兵叛亂,重陷東都洛陽,沈氏就此下落不明。代宗即位后,派人四處尋訪沈氏,並立沈氏之子李適為太子。李適登基為德宗后,尊沈氏為皇太后,繼續派人尋訪母親的下落。當時至少有四名女子自稱沈氏,卻為人識破屬假冒之人。德宗雖多次受騙,卻始終不願放棄追查沈氏的下落。直至德宗之孫憲宗李純在位之時,才徹底放棄希望,正式為沈氏舉哀,以禕衣一副下葬。
而此時叛軍內部也是矛盾重重。安慶緒擔心史思明日漸強大,命阿史那承慶、安守忠到范陽徵兵,欲乘機除掉史思明。史思明先發制人,拘禁了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並向唐朝投降。唐朝廷任命史思明為范陽節度使,命他率軍討安慶緒。河北重新復為唐朝廷所有。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肅宗從成都迎回玄宗。
其實並不是郭子儀、李光弼等元勛誰不好統領誰這麼簡單,而是由於安祿山叛亂的事實,使得肅宗心有餘悸。他既想利用節度使來平定叛亂,又不能完全相信他們,更不放心將幾十萬唐軍單獨交給某一個威信與實力都很強的節度使。這樣,造成的結果卻是:軍令不一,各節度使又互不為謀,矛盾重重。而更為嚴重的是,在朝廷與節度使的矛盾中,宦官勢力乘機滋長,致使宦官專政成為唐中後期最嚴重的問題。
之後,郭子儀不負李白所望,參加武舉考試后,便獲高等補為左衛長史(皇帝禁軍幕府中的幕僚長)之職。因屢立戰功,多次被提升晉職。天寶八年(749)便出任安塞軍使,拜左衛大將軍。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年,他任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受當時的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節制。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悍然起兵叛唐,叛軍所向披靡,唐軍根本不能抵擋,東都洛陽很快陷落。當時的形勢十分危急,玄宗見唐軍一敗再敗,盛怒之下,處斬了大將封常清和高仙芝。由於朔方節度使安思順跟安祿山是族親,為了防止他們互相勾結,玄宗召安思順入京師為戶部尚書,起用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負責討伐叛軍。可以說,郭子儀受命於國家危難之間。
郭子儀從房琯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認為要收復兩京,必須先奪河東郡(今山西永濟),因為河東郡居於長安和洛陽之間,扼叛軍要衝,得河東才可收復兩京。肅宗同意這個意見,命令唐軍遵照郭子儀的軍事部署。當時叛將崔乾祐(在靈寶擊敗哥舒翰之人)據守河東蒲州。郭子儀率兵從洛交(今陝西富縣)向河東進發,又分兵攻取馮翊(今陝西大荔)。
正當郭子儀擬揮兵北進范陽時,叛軍攻破了潼關,玄宗棄京出逃蜀地,郭子儀撤兵退守太原。不久后,太子李亨逃至靈武即皇帝位,是為肅宗。肅宗即位后,便圖謀收復兩京,詔令郭子儀班師。
同年九月,唐肅宗命令9個節度使出兵,圍攻盤據在相州的安慶緒。這次出兵不設主帥,只以宦官魚朝恩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視各軍將領。史書上對此解釋是,「上以子儀、光弼皆元勛,難相統屬,故不置元帥,但以宦官開府儀同三司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
朔方軍捷報傳到京城長安后,一直惶惶不安的人心得以稍安,郭子儀因功加御史大夫。這時候,河北還需要一員大將,郭子儀便推薦李光弼任河東節度使,這之後還發生了一則有趣的故事。
三月,郭子儀將要辭朝赴鎮。當時肅宗有病,群臣皆不得進見。郭子儀見朝中宦官專權,感覺到局勢動蕩,便請求說:「老臣受命,可能要死於外,如果不見陛下,死不瞑目。」肅宗聽了很是感動,於是命人將郭子儀引到卧室內,懇切地說:「河東軍亂之事,就靠你鎮服了。」郭子儀嗚咽流涕而出。
肅宗到彭原郡檢閱六軍時,宰相房琯請求領兵1萬人,自任統帥,去收復長安。房琯出戰前誇下海口,軍隊剛開到陳濤,便被叛軍兵打敗,全軍覆沒。
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病重去世,時年八十五歲。德宗皇帝為之廢朝五日,文武百官前往弔唁。按律令規定一品官墳墓高一丈八尺,特下詔給他增高一丈,以示尊祟。安葬之日,德宗率朝臣到安福門送別。朝野上下為失去一位中興名將而痛惜。
郭子儀被罷黜后,一直閑住在京師。寶應元年(762年)正月,朔方鎮軍士因糧餉長期不足而怨恨不已,突將王元振趁機作亂,發動兵變,殺死朔方諸道行營都統李國貞。河東駐軍聞風騷動,河東節度使鄧景山也被部下所殺。之後,絳州(今山西新絳)諸軍也剽掠不已。唐朝廷對此很憂慮,生怕他們和洛陽叛軍連成一氣,因為後輩的將帥沒有能力彈壓,逼不得已,肅宗只得起用郭子儀,任郭子儀為汾陽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澤、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https://read.99csw.com
史思明佔領常山後,原來被常山太守顏杲卿所收復的州縣,又全部陷入叛軍手中,河北一帶的叛軍又恢復了元氣。為了挫傷叛軍的氣焰,郭子儀一面派李光弼迅速向常山進軍,一面親率大軍從背後襲擊叛軍。
僕固懷恩在朔方收集亡散士卒,又煽動吐蕃、回紇出兵內犯。唐邊境邊防空虛、兵力不濟,連連向朝廷告急。驃騎大將軍、元帥行軍司馬程元振竟然聞報不奏。十月,吐蕃、党項已進至邠州、鳳翔一線,長安告急。代宗急忙請郭子儀出任副元帥。
幸好郭子儀從商州到武關一路收集了四千人馬,派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緒率領,白天敲鑼打鼓搖旗吶喊,夜晚又燃起許多火堆,一路上作出聲勢浩大的樣子,讓吐蕃起了疑心,不知道郭子儀究竟帶來多少人。當地百姓也虛張聲勢,傳呼說:「郭令公從商州調集大軍,來攻長安了。」長孫全緒派人混進長安,暗中召集數百長安少年,半夜裡在朱雀街上敲鑼打鼓地大喊。吐蕃軍隊不知底細,還以為郭子儀的軍隊已經進城,連夜撤出長安西逃。代宗聞報,命郭子儀為西京留守。郭子儀入京,派將分屯畿縣,表請代宗回朝。代宗慰勞郭子儀說:「用卿不早,故及於此。」
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陘口,一連收復了河北7個縣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克了常山。史思明聞訊,率5萬大軍從西包圍李光弼于常山。雙方展開激戰,對峙40多天。李光弼部消耗很大,寡不敵眾,被迫困守。郭子儀聞訊后,率領輕騎1萬多人星夜趕來援救,與李光弼會合后,在九門(在今河北藁城縣西北)打敗叛軍史思明部。唐軍追至恆陽(今河北曲陽),與史思明大戰于嘉山(在曲陽縣東),殲敵4萬餘人,俘千余名,獲戰馬5000匹,取得反擊叛軍的第一個大勝仗。河北的許多郡縣紛紛迎接唐軍,郭子儀由此威名傳揚。
代宗聞報后,命郭子儀為西京留守。郭子儀入京,派將分屯畿縣,表請代宗回朝。郭子儀伏地請罪,代宗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重新回到京師,完全是郭子儀的功勞,因此慰勞郭子儀說:「朕沒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這種地步。」便賜給他鐵券(相當於免死牌),在凌煙閣為他畫像,以表彰他的興唐之功。
郭子儀既富貴而且長壽,後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員。孫子、外孫們有數十人之多,當小輩們前來問安,他都無法分辨誰是誰,只是點頭而已。
當時叛軍已經佔據河南大部地區,郭子儀先出兵河北,襲擊安祿山的後路。朔方軍在右玉(今山西右玉縣)初戰獲勝,打敗叛軍高秀岩部,殲敵7000餘,收復了雲中(今山西大同市)、馬邑(今山西朔縣東)、東陘關(在今山西代縣東)等地。當時唐軍的朔方軍與太原軍被叛軍分割開,各自孤立,馬邑的收復使東陘關得以重開,朔方軍與太原軍重新聯繫起來。這樣,安祿山下太原、入永濟、進而夾攻關中的軍事行動無法快速實現,唐軍從而贏得了戰略上的主動權。
郭子儀早先被皇帝猜忌,當時已經被解除了兵權,因久不帶兵,部下早已散去,只帶身邊二十余騎趕往咸陽禦敵。到咸陽以後,郭子儀派人去朝廷發兵增援,程元振卻拒不召見。吐蕃率領吐谷渾、党項、氐、羌將領二十多萬人,隊伍浩浩蕩蕩數十里一路殺來,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月將帶領兩千精兵迎戰,打了一個勝仗。但畢竟寡不敵眾,最後兵盡被擒。看到吐蕃軍隊越來越近,代宗無計可施,倉猝間離京出逃,文武百官也都作鳥獸散,六軍奔散,長安城大亂。
唐朝廷想將朔方軍作為反攻的主力軍,命郭子儀回到朔方,補充兵員,從正面戰場出擊叛軍,以圖收復洛陽。郭子儀認為:必須奪取河北各郡,切斷洛陽與安祿山老窩范陽之間的聯繫,絕其後方供給線,才能有效地打擊叛軍前線的有生力量。
史思明統兵南下后,屢被唐軍擊敗,遂各取守勢,相持年余。肅宗不顧史軍鋒銳正鍵,命read.99csw.com令李光弼反擊洛陽,結果李光弼被史思明擊敗。史思明隨即派兒子史朝義攻打潼關,結果史朝義在陝郡被唐軍擊敗。史思明大怒下,打算用軍法處置史朝義和作戰失敗的將領,結果反被史朝義所殺,取而代之。
九月二十八日,元帥廣平王李俶(肅宗李亨之子)與郭子儀等入城,京師就此光復。城中男女老幼近百萬人,夾道歡呼,流著淚說:「沒有想到今天又見到官軍。」肅宗在鳳翔得到捷報,群臣稱賀。
長安和洛陽的相繼收復,河東、河南的大部郡縣平定,使唐朝廷和安史叛軍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唐朝廷已擺脫了一度岌岌可危的境地。
這一戰,對河北軍心民心產生極大的影響。河北10多郡均自發地組織武裝,支援和響應唐軍,地方軍民紛紛誅殺叛兵叛將,歸迎唐朝。叛軍丟失河北,則後方交通線被切斷。叛軍將士家在范陽者,都惶惶不安,憂慮後退無路。
次年,唐朝再借回紇兵,在洛陽北郊大敗叛兵,收復洛陽。史朝義敗走河北,唐將仆固煬又在貝州(今河北清河縣)取勝。寶應二年(763年),史朝義敗走范陽,叛軍內亂,史朝義窮困自殺,其部下將領全部投降。持續了八年的「安史之亂」方告結束。當時唐朔方、神策等軍和回紇均大肆擄掠所過州縣,災難后的士民被迫以紙為衣。
至德二年(757年)閏八月底,肅宗命元帥廣平王李俶發兵攻長安,郭子儀率領中軍。回紇可汗派遣兒子葉護率領精銳騎兵前來,幫助唐朝討賊。郭子儀與葉護太子在宴會上親近修好,共同發誓要平定國難。
大曆四年(768年),代宗聽取元載的建議,改命郭子儀鎮守邠州。八年(773年),吐蕃十萬眾寇,被郭子儀擊退,保護了關中和京城免遭吐蕃洗劫。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卒,遺詔命郭子儀在治喪期間代理朝政。德宗即位,建中元年(780年),郭子儀為中書令,加封太尉,尊為「尚父」,罷所任各軍職。從此,征戰一生的郭子儀結束了戎馬生涯,在朝為相。
之後,唐軍各路人馬共六十萬,共圍相州鄴城(今河南安陽市)。郭子儀命部隊引漳河水(《通鑒》寫為漳河,唐書寫為安陽河)淹鄴城,城中糧盡。困守在城中的安慶緒日子相當不好過,鄴城中開始缺糧,一斗糧食需要七萬錢,而米價最便宜的時候不過幾文錢。糧食吃完了,連鄴城的老鼠都值錢起來,一隻要數千錢。而且也出現了「人相食」的情況。鄴城中有人想要暗中投降,卻因為城中被淹,水太深,無法輕易出去。此時的局面對唐軍極為有利,然而唐軍沒有主帥,沒有統一的指揮,彼此牽制,錯失了良機。安慶緒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發兵五萬南下,在鄴城外與唐軍相遇。唐軍中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四部率先與史思明激戰,雙方各有死傷。
之後,有人掘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整個長安城都鬧得沸沸揚揚,眾人都明白這肯定是魚朝恩暗中指使人乾的。滿朝的公卿大臣對此事都很憂慮,生怕郭子儀盛怒之下,鬧出事端。郭子儀入朝時,皇帝甚至主動問起此事,郭子儀哭奏道:「臣長期主持軍務,不能禁絕暴賊,軍士摧毀別人墳墓的事,也是有的。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譴責,不是人患所造成的。」盜墓之事才不了了之,朝廷內外惶恐不安的氣氛也消除了。天下人知道后,無不對郭子儀的坦蕩和寬厚欽佩有加。郭子儀始終不居功自傲,不以勢壓人,所以始終沒有因功緻禍,得以在兇險的宦途中立於不敗之地。
洛陽收復后,郭子儀返朝,肅宗非常欣喜,親自出迎,拉著郭子儀的手說:「國家再造,卿之力也!」(《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郭子儀傳》)
郭子儀此時駐紮恆陽(今河北曲陽),他見叛軍叛軍人多勢眾,來勢洶洶,便利用叛軍急求決戰的心理,一面挖溝築壘,據險堅守,積極作好備戰,一面採取「敵來則守,敵去則追;晝則耀兵,夜襲其營」(《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八》)的擾敵戰術。叛軍整日提心弔膽,不得安寧,無法休息。當叛軍被拖到相當疲勞的程度時,郭子儀認為消滅叛軍的時機到了,分左右兩翼向叛軍衝殺。叛軍士氣低落,陣勢混亂,一觸即潰,四散潰逃。史思明見敗局已定,嚇得慌不擇路,又被飛箭射中,從馬上跌了下來,散發跣足,狼狽不堪地逃回博陵,再也不敢輕易出來挑戰。此戰唐軍大獲全勝,計殺死叛軍4萬人,活捉5000人,繳獲戰馬5000匹。郭子儀乘勝前進,進圍博陵,唐軍聲威大振。
可以說,僕固懷恩最初的意圖不過是要了結私怨,但卻被河東節度使辛雲京誣陷為反叛,所以他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就反了。後來僕固懷恩死後,代宗才有所悟,竟然發出「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耳」的「憫然」之嘆。
這一戰唐軍出動六十萬人馬,卻遭受重大損失,戰馬萬匹,只剩三千,刀槍十萬,幾乎全部扔掉。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因為指揮紊亂、將令不統一所導致,實際的主帥魚朝恩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何逃過這一難呢?魚朝恩為皇帝心腹太監,非常清楚肅宗的心思:有過安祿山擁兵自重的教訓后,肅宗此時已經對郭子儀「擁兵太盛」心懷戒懼。魚朝恩素忌郭子儀功高,立即將鄴城之敗的責任全部推在郭子儀一個人身上,估計還添油加醋了不少,加上了「功高蓋主」之類最為皇帝所忌的話。果然,魚朝恩這一寶押對了。肅read•99csw.com宗立即將郭子儀召還京師,解除兵權,改命李光弼統領朔方軍。
郭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郭子儀的父親郭敬之歷任綏州、渭州、桂州、壽州、泗州五州刺史。在父親的教育和影響下,郭子儀從無論讀書還是習武都刻苦認真。郭子儀身材魁梧,體魄健壯,相貌秀傑。
與此同時,史思明以「殺父奪其位」的名義殺了安慶緒,吞併其軍隊,在范陽自稱為「大燕皇帝」。在這次內訌中,安慶緒的諸多心腹,謀士高尚、驍將孫孝哲、崔乾祐等人都被史思明殺死,叛軍實力大為削弱。
代宗對沈氏如此念念不忘,對沈氏唯一的女兒昇平公主自然是驕寵有加。昇平公主也自恃金枝玉葉,不把丈夫放在眼裡。郭家的規矩很多,昇平公主偏偏不理郭家的那一套。郭曖雖心有不滿,但也無可奈何。一天,郭子儀做壽,郭曖兄嫂因昇平公主不來拜壽,嘲笑郭曖懼內。郭曖氣憤之下,趕回家打了公主。還斥責道:「你不就是仗著你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還看不上皇帝的位子呢!」昇平公主氣得回宮去找代宗告狀,代宗聽了卻說:「事情本來就是這樣啊。如果郭子儀真的想要做皇帝,天下早就不是我家的了。」於是勸公主回去和郭曖好好過日子。一向小心謹慎的郭子儀知道兒子不但打了「金枝」,還說了那樣大逆不道的話,大驚失色,立即綁了郭曖,去向代宗請罪。代宗反而對郭子儀說:「不痴不聾,不作家翁,怎麼能把孩子們拌嘴的事情太當真呢?」郭子儀謝過皇恩,回家后把兒子痛打一頓。經歷此事,郭曖和昇平公主反而感情好了。
十月,郭子儀率本部人馬與其它八路兵合圍衛州(今河南汲縣)。臨戰之時,郭子儀先安排好伏兵,一交戰便假裝不敵而敗退。等到叛軍追擊時,事先埋伏的3000唐軍弓弩手突然發箭射叛軍。箭矢如雨,叛軍大為驚恐。郭子儀趁機揮兵掩殺,收復了衛州。
郭子儀率軍趕到,預備從背後襲擊史思明,形成前後夾擊之勢。然而,形勢突然起了戲劇性的變化,郭子儀剛要布陣,突然狂風大作,剎那間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對面不見人。史書中記載說:「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一》)飛揚的塵土中,只見人影憧憧,來回移動奔跑。交戰雙方都大驚失色,均以為是對手追來,紛紛逃散,潰不可止。唐軍往南逃跑,史軍則往北逃跑。敵我雙方均遭受重大損失,甲仗、輜重委棄于路。唐軍九路人馬,大多潰逃,只有李光弼、王思禮兩支部隊全軍而歸。由此可見當時天氣之惡劣,著實令人膽戰心驚,聲威絕不亞於今日的沙塵暴。
這件事後,朝中大臣群起上書,要求懲治程元振。代宗也覺得程元振非常過分,竟然導致堂堂天子出逃,於是將程元振削官為民,放歸田裡。然而,程元振卻不甘心就此消沉,他穿上女人的衣服,打扮成老婦模樣,從老家三原潛回京師,住在同黨司農卿陳景詮家裡,暗中有所圖謀。此事被御史大夫王升檢舉。代宗便將程元振長期流放冷州。到江陵時,程元振被一夥不明身份的人殺死。因為他得罪的人極多,其中包括不少手握重兵的節度使,世人也無法揣測到底是仇家殺了他,還是皇帝派人殺了他。
吐蕃軍隊進入長安后,擁立金城公主(嫁於吐蕃贊普赤德祖贊為王后)之侄廣武王李承宏為帝,改元大赦,設置百官,任命原翰林學士于可封等為宰相,攝理朝政。隨後在長安大肆劫掠,洗劫府庫和市民財物,焚毀房舍。士民們紛紛逃入山谷避亂,長安幾乎成了一座空城,「蕭然一空」。
到了此刻,郭子儀的朔方軍已經成為國家的根本。肅宗求勝心切,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女子皆歸回紇」的條件,向回紇借兵,並任命自己的兒子廣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負責收復兩京。
郭子儀到達涇陽后,手下只有一萬兵力。回紇和吐蕃人多勢眾,將涇陽合圍起來。郭子儀便命令將士加強防禦,不許出戰。這時候,僕固懷恩病死,吐蕃和回紇都搶著要做統帥,爭執不下,於是就分營駐紮。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僕固懷恩謊稱代宗和郭子儀都已死去,聯絡回紇、吐蕃幾十萬大軍進攻長安,一直打到長安北邊的涇陽,長安再次震動。代宗忙命郭子儀屯兵涇陽防守。
乾元元年(758年),鎮守于太原的李光弼認為史思明終究還要叛亂,勸肅宗籠絡烏承恩,任命烏承恩為范陽節度副使,促使他與阿史那承慶共同對付史思明。但此事後來被史思明查出,殺死了烏承恩,並積極籌劃,等待時機再次起兵。
崔乾祐逃到安邑(今山西運城東北),安邑的百姓假裝投降,放崔乾祐的軍隊進城。軍隊進城快一半時,城上的懸門突然落下,將叛軍分隔在城內外,進入城內的叛軍都被安邑軍民殺死。崔乾祐此時沒有進入城門,得以脫身,從逕嶺(今運城東北)逃跑。郭子儀趁機收復了河東。
郭子儀與李光弼率領步兵騎兵5萬人從河北來到靈武。這時,肅宗的新朝廷剛剛建立,兵少且弱。郭子儀、李光弼全軍來到靈武后,軍聲頓振,興復之勢才形成,天下人才覺得唐朝復興有所希望。肅宗當即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軍節度使。
郭子儀一軍退到河陽(今河南孟縣),但是這天夜晚,軍營中士兵莫名其妙地彼此驚擾,然後全軍開始集體逃散,一直退至闕門,軍九_九_藏_書心才穩定下來。郭子儀重新派兵去守河陽。
郭子儀知道后,立即派人去見回紇首領,說要與他們聯合攻擊吐蕃。回紇人一向很尊敬郭子儀,但由於事先聽了僕固懷恩的謊言,不相信郭子儀還活著,一定要親眼見了才肯相信。於是,郭子儀帶上幾個隨從,準備去回紇軍營。郭子儀之子郭晞擔心父親的安全,拉著父親的馬不讓走。郭子儀大怒,用馬鞭抽過去。郭晞一縮手,郭子儀已經提馬沖了出去。郭子儀到回紇營前,卸下盔甲走進營去。回紇首領們認出老將軍,紛紛下馬參拜。郭子儀向回紇大帥葯葛羅說明情況,曉以大義。葯葛羅本來以為郭子儀和代宗都已經死去,現在親眼看見郭子儀還活著,才知道上了僕固懷恩的當,於是與郭子儀當場歃血盟誓。吐蕃得知消息后,擔心受到唐朝與回紇的聯手攻擊,連夜撤退。郭子儀派精騎追至靈台(今甘肅靈台)西原,大敗吐蕃,西部邊境暫告安定。
九月二十七日,唐軍進抵長安城南、灃河以東香積寺北。長安城的叛軍將領安守忠、李歸仁等自恃兵多將廣,傾巢而出,與唐軍交鋒。唐軍聲勢不及,初戰即敗。叛軍剛要乘勝追擊,唐將李嗣業策馬飛奔陣前。李嗣業是出名的猛將,善用陌刀。他拚命揮刀砍殺,所向披靡,刀光過處,叛軍不死即傷。唐軍軍心這才稍。剛好這時候,郭子儀率領大軍趕到,同李嗣業合軍,猛擊叛軍。雙方激戰大半日,叛軍死傷6萬餘人,大敗而回。當夜,叛將張通儒見大勢已去,主動放棄長安逃跑。
戰亂過後,皇權急劇衰落,盛世不復再來。安史之亂前,玄宗還只是緣邊設置節度使,一切都是為了邊防的需要。而安史之亂時,唐朝廷為了平叛的需要,開始在內地也設置節度使(多為掌兵的刺史),凡是叛軍南下必經之處,均設節度使或者觀察使。結果,各地節度使甚至職位稍低的觀察使乘機擴大勢力,逐漸形成藩鎮(又稱方鎮)林立的局面。安史之亂后,藩鎮的危機不但沒有絲毫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藩鎮自河北、山東擴展到河南、江淮,此起彼伏,形成割據局面,雄據一方,直接導致後來唐朝的滅亡。
不久,史思明聽說郭子儀被唐朝棄用的消息,自覺得天下再沒有對手,便在乾元二年(759年)五月發兵南下,先打敗李光弼,重新佔領了洛陽,形勢急轉直下。當時,宦官魚朝恩也帶領一支人馬,還沒看到叛軍的影子,就嚇得退到了陝郡,不敢應戰。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正當郭子儀、李光弼等奉命收復東、西兩京之際,叛軍發生內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嚴庄矯稱安祿山傳位給安慶緒。安祿山一死,唐朝廷便想趁叛軍內訌,大舉進攻。
幸好郭子儀從商州到武關一路收集了四千人馬,派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緒率兵出發,白天敲鑼打鼓搖旗吶喊,夜晚又燃起許多火堆,一路上作出聲勢浩大的樣子,讓吐蕃起了疑心,不知道郭子儀究竟帶來多少人。當地百姓也虛張聲勢,傳呼說:「郭令公從商州調集大軍,來攻長安了。」長孫全緒派人混進長安,暗中召集數百長安少年,半夜裡在朱雀街上敲鑼打鼓地大喊。吐蕃軍隊不知底細,還以為郭子儀的軍隊已經進城,不戰而走,連夜撤出長安西逃。陷落十五天的長安被唐軍收復。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肅宗病死,太子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宦官程元振因有擁立之功,升任大將軍,統率禁軍,由此開始干預朝政。八月,郭子儀由河東入京。程元振向代宗進讒言,誣陷郭子儀。安史之亂后,唐中央朝廷對統兵的將領都是將信將疑,所以,程元振的讒言往往都能得逞。久經沙場的郭子儀在什麼危險境地都能冷靜沉著,卻被一小小的宦官程元振弄得整天坐卧不安,膽戰心驚,於是主動要求代宗解除了他的兵權。
郭子儀來到絳州后,擒拿殺害李國貞的突將王元振等數十人,將他們處死。河東都知兵馬使辛雲京聽說郭子儀誅殺王元振后,也將殺害鄧景山的人誅殺,辛雲京由此升任河東節度使。朔方、河東的兵變由此而平,河東諸鎮兵皆奉法。
安祿山聽聞史思明敗報,惱羞成怒,從洛陽選拔最精銳的騎兵兩萬人,由謝希德率領,北上增緩。又發范陽老巢的精兵萬餘人,由牛廷蚧率領,南下會合史思明。叛軍三軍和一,準備捲土重來。
郭子儀收復了都城長安后,又奉命率軍乘勝東進,直指東都洛陽。安慶緒聽說唐大軍前來,派大將莊嚴、張通儒帶領15萬大軍阻擊。唐軍得回紇鐵騎援助,大敗叛軍,安慶緒等人逃往相州(今河南安陽)。唐軍收復洛陽。
不久后,又發生了朔方鎮將僕固懷恩的叛變。僕固懷恩,鐵勒族人。公元646年,鐵勒九姓大首領率眾降唐,唐朝廷分置瀚海、燕然、金微、幽陵等九都督府,以仆骨歌濫拔延為右武衛大將軍、金微都督,后訛傳為仆固氏。僕固懷恩是其孫,世襲金微都督,自幼驍勇善戰。安史之亂爆發,他任朔方左武鋒使,跟隨名將郭子儀開始了平叛的戰鬥生涯。僕固懷恩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一門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絕域,說諭回紇,再收兩京,平定河南、北,功無與比」(《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三》)。其中「女嫁絕域」一句,是說僕固懷恩因有功于唐朝,代宗將其幼|女收為養女,接到宮中撫養。此女長成后,被封為崇徽公主,嫁回紇牟羽可汗。僕固懷恩一直不滿意朝廷的封賞。尤其是河東節度使辛雲京與僕固懷恩有隙,經常找機會陷害他。九九藏書僕固懷恩一怒之下,調兵圍攻時在太原的辛雲京,辛雲京趁機上奏說僕固懷恩反叛,代宗急忙調派郭子儀去河東鎮撫僕固懷恩。
據說,郭子儀20歲時,在河東當兵,曾經因觸犯軍紀,按律處斬。當他被捆綁起來押赴刑場時,被當時著名的大詩人李白髮現。李白並不認識郭子儀,只是見他相貌非凡、臨刑不懼,認為這個年輕人不同凡響,應該大有前途,便以自己的官職擔保,將郭子儀救了出來。後來,李白參加永王李璘幕府,受牽連下獄,郭子儀上書請求以官職替李白贖罪,便是要報答李白當年的救命之恩。
僕固懷恩所領將士多為郭子儀朔方軍舊部。郭子儀人還沒到,僕固懷恩的部下聽說郭子儀要來,立即發生了分化,互相攻殺。僕固懷恩無奈,只率三百親兵逃往靈州。郭子儀人一到達汾州,僕固懷恩的部下紛紛投歸,河東局勢不戰而定。代宗加升郭子儀為太尉,兼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堅持沒有接受太尉的頭銜。
就在唐帝國沉浸在平亂的喜悅中的時候,西北邊境又面臨嚴重的威脅。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數年間,邊兵精銳者大都徵調入內,稱為「行營」。吐蕃乘機步步深入,盡占河西、隴右之地。廣德元年(763年),吐蕃向中原進攻,十月,到達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一帶,長安告急。代宗下詔以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鳳翔抵抗。郭子儀久不帶兵,部下早已散去,只帶身邊二十余騎趕往咸陽原禦敵。而吐蕃率領吐谷渾、党項、氏、羌二十多萬人,瀰漫山野幾十里。因兵力懸殊甚大,郭子儀派中書舍人王延昌回長安請求救兵,可宦官程元振不僅不召見,還百般阻止。結果,吐蕃徑直向長安殺來,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月將帶領兩千精兵迎戰,打了一個勝仗。但畢竟寡不敵眾,最後兵盡被擒。看到吐蕃軍隊越來越近,代宗無計可施,倉皇出逃,文武百官也都作鳥獸散。吐蕃軍隊殺入長安,大肆劫掠,燒毀房屋,士民們紛紛避亂逃入山谷,長安幾乎成了一座空城。
此時,唐官吏永樂尉趙復、河東司戶韓曼、司土徐炅、宗子李藏鋒都被叛兵關押在蒲州,4人聽聞唐軍已經開始了反攻,密謀為內應。當郭子儀進攻蒲州時,趙復等人竟然傳奇般地殺死了守城的叛兵,打開城門,迎接郭子儀進城。叛軍大將崔乾祐逾城以身免。
李光弼和郭子儀曾經同在朔方鎮為將,都是當時名重一方的將領,但是兩個人的私人關係並不好,有些互不服氣的意思。安史之亂爆發后,玄宗立即提升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害怕郭子儀趁機刁難他,一直想調去別的方鎮。這時,唐朝廷讓郭子儀挑選一位得力的大將,負責平定河北。郭子儀出於公心,推薦了李光弼。李光弼卻以為郭子儀是借刀殺人,想讓自己去送死,可是朝廷的命令又不能不服從,便在臨行前對郭子儀說:「我甘心赴死,只是請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兒女。」郭子儀聽了才知道對方誤會了自己,流著眼淚對李光弼說:「現在國難當頭,我器重將軍,才力薦你為大將。我願意與你共赴疆場討伐叛賊,哪裡還記得什麼私忿呢?」李光弼聽了非常感動,二人握手相對跪拜,盡釋前嫌。
魚朝恩這個人很是奇怪,郭子儀為人謹慎,從未與他結怨。他卻一直把郭子儀看成眼中釘,常想算計對方。大概他天生是那類與人斗其樂無窮的人。郭子儀還沒有被免職前,一次立功回朝,魚朝恩邀請他游章敬寺。有知情人事先告訴郭子儀說:「魚朝思想加害於你,千萬別上他的當。」郭子儀不聽。將士們請求隨身護衛,郭子儀拒絕了,並且說:「我是國家的大臣,沒有皇帝的命令,魚朝恩不敢殺我。」只帶著家童數人去見魚朝恩。魚朝恩一見之下,大吃了一驚。郭子儀將旁人的話告訴了魚朝恩。魚朝恩聽了,羞愧難當,不但不感激郭子儀的大度,反而更加懷恨。
京城長安是唐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洛陽是陪都,在政治和軍事上也很重要。叛軍佔領長安、洛陽后,整個局勢急轉直下,唐王朝搖搖欲墜。人民受盡蹂躪和剝削,生活異常艱難,洛陽附近竟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從當時情況看,收復兩京對挽救危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
郭子儀少年從武,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他東征西戰二十余年,雄才膽略名聞四方,「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吐蕃、回紇稱他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將也很尊重他。安慶緒的驍將田承嗣佔據魏州后,蠻橫無理,飛揚跋扈。郭子儀派遣自己的部將去見他。田承嗣倒很規矩,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為郭公下跪。」李靈曜盤踞在汴州,對路過汴州的財物,不管公私,一律扣留,唯獨對郭子儀名義下的糧餉、武器等,不但不予搶奪,還主動派人護送。郭子儀麾下的老將軍數十人,都是王侯顯貴,在郭子儀面前卻像奴僕一樣,甘受驅使。
郭子儀走後,李光弼來到洛陽朔方軍中就職。他知道郭子儀在唐軍中深孚眾望,生怕朔方的將士反對他,白天一直等在洛陽城外,直到夜裡才敢進入。郭子儀在軍中威望由此可見。郭子儀的部將張用濟屯兵河陽,果然不聽李光弼的指揮。他明確表示希望郭將軍再回來。有人對張用濟說:「你這樣做,不是給朝廷找借口來迫害郭將軍嗎?」張用濟這才硬著頭皮迎接李光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