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亂世英雄 二、扼一城而捍天下的張巡

第七章 亂世英雄

二、扼一城而捍天下的張巡

許遠以前只聽過張巡的大名,此時親眼見到他智勇兼備,便說:「遠懦,不習兵,公智勇兼濟;遠請為公守,公請為遠戰。」(《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九》)於是二人便做了分工,許遠負責調撥軍糧、修備戰具、居中應接等後勤保障工作,張巡全面負責戰鬥籌劃,保衛睢陽。二人密切配合,膽肝相照,在危難中結下了生死之情。之後,肅宗下詔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侍御史。
張巡,鄧州南陽(今屬河南)人。自幼便聰悟有才幹。他不但博覽群書,通曉陣法,而且才華出眾,記憶力驚人,讀書不過三遍,便終生不忘,寫文章不用打草稿,落筆成章。張巡守睢陽時,士兵有萬人,城中居民百姓卻有數萬人。張巡每見一人,便詢問其姓名,一遍過後,滿城沒有他不認識的人,遇人便能直接叫出名字,滿城軍民無不為此驚訝而感動。張巡為人氣志高邁,喜歡與有學識的長者交流,不屑與庸俗之輩為伍,以至「時人叵知也」。玄宗開元末年,張巡進士及第,初仕為太子通事舍人。當時其兄張曉任監察御史,兄弟二人「皆以名稱重一時」(《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張巡傳》)。
八月,睢陽被圍攻已經達7個月之久,城內守軍死傷之餘,已經銳減到600人。主動出擊已經不再可能,張巡與許遠便轉入全面防守,把全城士兵分為兩部分,張巡率一部守東北,許遠率一部守西南。二人與士卒同甘共苦,晝夜守備不懈。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初九,叛軍再次攻城,唐軍將士斷糧多日,均沒有力氣力作戰,睢陽城終於陷落。城破之時,張巡向西遙拜道:「臣已力竭,不能保全睢陽城,生時既不能報陛下之恩,死後當為厲鬼以殺叛敵。」城陷后,張巡、許遠被俘。部下見到張巡,無不慟哭,張巡安慰大家說:「安之,勿怖,死乃命也。」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二十五日,尹子奇率媯(今河北懷來)、檀(今北京密雲)二州及同羅、突厥、奚等兵,與另一叛將楊朝宗會合,共計13萬大軍,進攻睢陽。睢陽太守許遠(許敬宗曾孫。昔日唐高宗欲立武則天為後,眾大臣諫阻,惟許敬宗促成其事,許敬宗因而被認為是奸臣)聞訊后,急忙派人到寧陵向張巡告急。張巡認識到堅守睢陽可屏障江淮的重要戰略意義,立即親自率軍3000餘支援睢陽,與許遠合兵后,共有6800人。
同日,張巡與南霽雲、姚誾、雷萬春等36位將領被殺,許遠被執送洛陽,於途中被殺。張巡死時年49歲,史稱:「以寡敵眾,以飢御飽,食盡救不至,終以身殉國。從來戰鬥之苦惡,臨難之壯烈,孰有過於張巡者?」對張巡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天寶中,張巡調授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令。他為人傾財好施,扶危濟困。在任期間,由於公正廉明,體恤民情,不僅政績出眾,且深受百姓愛戴。當時,楊國忠執掌朝政,權傾朝野,有人勸張巡去走楊國忠的門路,為自己找個好出路。但被張巡嚴辭拒絕,說:「是方為國怪祥,朝宦不可為也。」(《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張巡傳》)
令狐潮為報殺妻兒之仇,率叛軍精兵15000人攻打雍丘。當時守城的唐軍總共也不過3000人,兵力對比懸殊,但雍丘將士同仇敵愾,奮勇抗擊。賈賁率軍主動出擊,不幸戰敗而死。張巡率眾繼續力戰,擊退叛軍。面對唐軍的頑強抵抗,令狐潮無計可施,不得已帶著殘兵敗將恨恨而去。
當張通晤往東南掠地時,譙郡(今安徽亳縣)太守楊萬石見叛軍勢大,打算獻郡降敵。楊萬石為張巡的頂頭上司,他一向看重張巡的才幹,便委派張巡為代表,到西邊迎接叛軍。當時,楊萬石手下劍拔弩張、虎視眈眈,四周刀光劍影,所以張巡當場沒有表示反對,而是痛快地答應了下來。
張巡總是能臨機應敵,出奇制勝。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始終能夠以忠義激勵將士,率千人之眾,抗擊數萬叛軍的進攻,堅守孤城雍丘4個月,取得了每戰皆捷的驚人戰績。自此,張巡名揚天下,四周軍民爭相前來投奔,雍丘的實力得以補充。
在此之前,許遠在睢陽囤積了6萬石糧食,可供城內軍民一年之用,但虢王李巨堅持將其中的一半分給濮陽(今山東鄄城東北)、濟陰(今山東定陶西南)二郡。許遠拒理力爭,卻無濟於事。可嘆的是,濟陰在得到糧食后,並沒有繼續堅守,而是投降了叛軍。睢陽城卻因此糧食奇缺,唐軍將士每人每天發給米一合,雜以茶紙、樹皮而食。士卒沒有足夠的口糧,戰鬥力因而大減,不少軍士虛弱的連弓弩都拉不開。但守軍在張巡的率領下,仍然頑強戰鬥。由於外無救援,士兵飢病不堪,守城兵力銳減至1600餘人。
此時,張巡已經知道睢陽無力再守,但他卻沒有流露出沮喪,豪氣中帶著柔情,悲壯得幾近凄涼。張巡還有《守睢陽作》一詩:
南霽雲憤然離開臨淮后,先到真源,真源令李賁送給南霽雲馬百匹。到寧陵時,又收羅了城使廉坦的步騎3000餘人。閏八月十五日,南霽雲返回睢陽,叛軍因南霽雲曾經突圍外出,日夜加以提防。南霽雲一在城外出現,便被叛軍團團圍住。經過一場大戰,南霽雲殺開了一條血路。然而所帶兵馬,入城者僅千餘人,余者皆戰死在城外。
八月,安祿山任命的河南節度使李庭望,親率大軍2萬進攻雍丘。叛軍距城東30里安營。張巡趁叛軍紮營未穩,率精兵3000出擊。叛軍大亂,被斬殺大半。李庭望收軍后連夜逃走。
令狐潮、李廷望先後率叛軍數萬圍攻雍丘,不僅數月未能攻下,反而連續吃了敗仗,於是不敢再直接進攻雍丘,但卻在雍丘四周開始了一系列堅壁清野的行動,九*九*藏*書以斷絕雍丘的糧草援助,讓雍丘不攻自破。十二月,叛軍在雍丘以北築城,設置杞州。又遣兵攻陷魯郡(今山東兗州)、東平(今山東東平西北)、濟陰(今山東定陶西南)。叛將楊朝宗率兵2萬,準備襲取寧陵(今河南寧陵東南),以切斷張巡後路。
南霽雲到達臨淮,見到賀蘭進明,說明來意。賀蘭進明嫉妒張巡聲威遠播,又擔心一旦出兵有人趁機奪自己的地盤,竟然決意袖手旁觀,還故意說:「現在睢陽不知是否已陷落,出兵有什麼用處呢!」南霽雲說:「我敢以死來擔保睢陽沒有陷落。再說睢陽與臨淮近在咫尺,兩地相依為存,若睢陽失守,臨淮危在旦日,請大夫三思。」賀蘭進明不但不發兵,見南霽雲驍勇善戰,還想將南霽雲留為己用,於是設置豐盛的酒宴招待南霽雲,還伴以歌舞為樂。南霽雲見此情景,慷慨涕泣說:「我突圍出來時,睢陽守城將士已斷糧一個多月。現在我一個人在這裏吃飯,實在難以下咽。你坐擁強兵,眼看睢陽陷落,而無出兵救難之意,這難道是忠臣義士所為嗎!」說罷咬掉了自己的一根手指。一時間,在座眾人皆驚,無不為之淚下。然而,賀蘭進明仍然不說話,態度一目了然。南霽雲便抽箭射向佛寺浮圖的牆壁,發誓道:「叛軍平定后,必殺進明,此箭乃我志也!」(《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張巡傳》)
可嘆的是,張巡死守睢陽,唐軍將領許叔冀在譙郡、尚衡在彭城、賀蘭進明在臨淮,皆擁兵不救。張巡見城中日益艱難,便派南霽雲突圍。向許叔冀求援兵。但許叔冀拒絕出兵,只送了數千端布。南霽雲怒不可遏,在馬上大罵許叔冀,要與其決一死戰。許叔冀理虧,不敢相應。隨後,張巡又派南霽雲率騎兵30人,突出重圍,向駐守臨淮的賀蘭進明求救。南霽雲出睢陽城后,叛軍數萬前來阻擊。南霽雲率騎兵直衝敵營,左右馳射,叛軍紛紛潰退,由此殺開了一條血路,衝出重圍后,僅僅損失了兩名騎兵。
此時,身在靈武的肅宗也聽到了張巡的大名以及輝煌戰績,下敕書任命張巡為河南節度副使,指揮江淮方面的作戰。張巡認為部下將士有功,派遣使者向虢王李巨請求給予空名的委任狀以及賞賜物品,而虢王李巨只給了折衝都尉與果毅都尉的委任狀30通,沒有給予賞賜的物品。為此,張巡寫信責備李巨說:「宗社尚危,圍陵孤外,渠可吝賞與貲?」(《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張巡傳》)李巨不聽。
張巡雖然官職不高,但卻能清醒地看到堅守雍丘的重要意義。所以,他知道儘管令狐潮初次攻打雍丘失敗,但叛軍絕不會就此甘休,一場大仗已經是迫在眉睫。為此,他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對於攻城的叛軍,張巡還經常對他們曉以大義,結果叛軍中有200餘人先後倒戈。當時叛將李懷忠在城下巡邏,張巡在城上問他:「君事胡幾何?」李懷忠答:「二期。」張巡又問:「君祖、父官乎?」李懷忠答:「然。」張巡又問:「君世受官,食天子粟,奈何從賊,關弓與我确?」李懷忠答:「不然,我昔為將,數死戰,竟歿賊,此殆天也。」張巡又問:「自古悖逆終夷滅,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並誅,何忍為此?」(《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張巡傳》)李懷忠聞聽此言,掩面流淚而去,隨即率數十人投降張巡。
尹子奇見到張巡后問道:「聽說你每戰時眥裂齒碎,是為什麼?」張巡答道:「我志在吞滅逆賊,但苦於力不足。」尹子奇大怒,命人用刀將張巡的嘴劃開,只見裏面的牙齒只剩下三、四顆。尹子奇相當佩服張巡的智謀與氣節,有意將他釋放。這時有人說:「彼守義者,烏肯為我用?且得眾心,不可留。」(《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張巡傳》)意思是說,張巡是守節之士,終不會為我所用,再說他又得士卒之心,不殺必為後患。於是尹子奇改變了主意,用武力逼張巡投降,但張巡寧死不屈。於是叛軍又勸南霽雲投降,南霽雲沒有表態。張巡以為南霽雲意志動搖,大呼道:「南八(南霽雲排行第八)!男兒死爾,不可為不義屈!」南霽雲笑道:「欲將有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遂不肯投降。
叛軍中有一胡人酋長披甲,「引拓羯千騎麾幟乘城招巡」。(《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張巡傳》)張巡暗中派數十名勇士從城上沿繩索而下,躲在城外的護城壕中,每名勇士都配有鉤、陌刀、強弩等兵器,並事先約好:「聞鼓聲而奮。」胡人酋長帶著人馬,又到城牆下來耀武揚威,勸說張巡投降。此時,城上鼓聲忽然響起。數十名勇士聽到鼓聲,立即躍出溝壕殺出。胡人酋長及其隨從來不及抵抗,全部被擒獲。後面的叛軍還不知道前面的胡人酋長怎麼莫名其妙地就出事了,還趕來想要救人,但被城牆上的強弩射退。過了一會兒,藏在護城壕中的唐軍勇士順城牆繩索爬回女牆。叛軍這才知道其中的原由,大為驚愕,從此不敢輕易靠近城牆。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張巡正擔任真源(今安徽毫州西)令。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位身高七尺、須髯一怒盡張的男子,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以其英雄的膽略和閃耀著光輝的智謀,堅守孤城睢陽達兩年之久,大小戰鬥400餘次,殺敵12萬人,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例。後世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其大氣磅礴的《正氣歌》中,熱情地謳歌了十二位英雄驚天地、泣鬼神的事迹,張巡便是其中之一。
張巡因作戰勇敢,贏得了軍民的信任,被奉為主帥。張巡率軍民繼續守城,在一個月的時間里擊敗了叛軍的多次進攻,使其傷亡過半。東平太守吳王李祗得知九*九*藏*書戰況后,將兗州以東的戰事委任給張巡。從此,張巡自稱吳王先鋒使,擔負起保衛雍丘的重任。
睢陽是通往江淮的咽喉,對叛軍來說,有無比重要的意義。雖然暫退一時,勢必會捲土重來。七月初六,尹子奇再一次集中數萬兵力圍攻睢陽。此時,百戰百勝的張巡面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重的危機,因為睢陽已經開始斷糧。
此時,大唐整個平叛的形勢經過幾起幾落,始終不夠明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六,安祿山被殺,形勢似乎向有利於唐的方向發展。可笑的是,殺死安祿山的人,不是唐朝派去的武功高強的刺客,也不是戰場上的某位英雄,卻是安祿山的親生兒子安慶緒。安慶緒殺父后,自己在洛陽稱帝。唐軍未能抓住這次叛軍內訌的良機一舉消除叛亂,反而讓叛軍史思明部重新奪回河北諸郡。史思明隨後進圍孤城太原,預備奪取河東,進而長驅直取朔方、河西、隴右等地。安慶緒以尹子奇為汴州刺史、河南節度使,率兵進攻睢陽(今河南商丘南),然後進一步向江、淮方向發展,奪取財賦重地。這樣一來,雙方爭奪的焦點遂轉移到太原和睢陽。唐軍據守的這兩個戰略要地如有一處被攻克,其後果都不堪設想。
安祿山攻陷洛陽后,以叛將張通晤為睢陽太守,與陳留長史楊朝宗率精騎數千,向東進軍,唐郡縣官吏大多數望風逃走或者乾脆投降,因而叛軍氣焰極為囂張。但叛軍進至山東時,遭到東平太守吳王李祗與濟南太守李隨的抵抗。有人帶頭后,山東其他各地官民紛紛舉兵響應,起兵抗賊。
果然,距第一次攻城不過10日,令狐潮與叛將李懷仙、楊朝宗、謝元同等率兵4萬餘人爭奪雍丘。叛軍來勢洶洶,人多勢眾,而城中守軍不足兩千人。面對強敵,城中軍民大為驚懼,皆無守城的信心。張巡分析說:「賊兵精銳,有輕我心。今出其不意擊之,彼必驚潰。賊勢小折,然後城可守也。」(《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七》)諸將聽后皆表示同意。張巡立即分派千人登城防守,自率千人,分成數隊,突然打開城門直衝叛軍陣營。此時叛軍剛到,人數雖眾,還立足未穩,加上事出突然,遂驚駭後撤。
幾天之後,張巡選了500名勇士,在夜色中悄悄縋下城去。叛軍發現后,以為這次仍是草人,都大笑不止,沒有任何防備。500勇土乘機衝殺令狐潮軍營,叛軍措手不及,頓時大亂,焚壘幕而逃。唐軍一直追擊10餘里而還。
不久,許遠也將奴僮殺死,用來充饑。隨後將城中婦女捆束起來,既盡,又將老幼|男子用來充饑。至城破之日,所吃掉的人口達二三萬,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吃人事件。百姓們知道城破必死,竟然無人相叛。此情此景,無比悲壯,令人心酸落淚。最後,睢陽城中只剩下400餘人。
至德元年(756年)五月,令狐潮再次領兵圍攻雍丘。叛軍輪番猛攻,雙方相持了40多天。此時,長安已經失守,玄宗逃往蜀地。由於雍丘長期被圍困,早已經與外界失去了聯繫,張巡並不知道這些情況。令狐潮以為有機可乘,他與張巡過去相識,於是親至城下,想勸張巡投降。令狐潮說:「本朝危蹙,兵不能出關,天下事去矣。足下以羸兵守危堞,忠無所立,盍相從以苟富貴乎?」大意是說:唐王朝已亡,你還堅守危城,不知是為誰。張巡迴答道:「古者父死於君,義不報。子乃銜妻孥怨,假力于賊以相圖,吾見君頭干通衢,為百世笑,奈何?」(《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張巡傳》)諷刺令狐潮以往常以忠義自許,現在卻投靠了安祿山。令狐潮聽后深感慚愧,竟然因此而退兵。
第二天,令狐潮責問張巡為何還不出城投降,張巡說:「吾欲去,將士不從,奈何?」令狐潮這才知道又中了張巡之計,大怒之下,便開始列陣攻城。陣還沒有布好,張巡事先安排的30名驍將突然從城中殺出。叛軍大潰而逃,收兵入保陳留,再不敢出來交戰。
當時雍丘糧食所剩無幾,城中開始缺糧,張巡打探到叛軍有數百艘裝運鹽米的船隻即將運往前線,便親自率兵夜出城南。令狐潮聞訊立即領兵前來迎戰。而張巡其實是採取聲東擊西之計,正希望令狐潮如此,他另派勇士到河邊奪取了叛軍的糧餉。
十月初四,令狐潮與王福德又率領步、騎兵萬餘人進攻雍丘。張巡領兵出擊,再次大敗叛軍,斬殺數千人,叛軍敗逃而去。
一計不成,叛軍又製作木驢來攻城。張巡用熔化的鐵水澆灌木驢,木驢當即被銷毀。叛軍無計可施,便在城西北用土袋子、柴木做成磴道,想藉此登城。張巡白天堅守不出,到了夜晚,暗中派人把松明、干藁等易燃物投進蹬道中。叛軍對此毫無察覺。10多天後,張巡突然率軍出城大戰,並派人順風放火燒蹬道。火借風勢,烈焰熊熊,叛軍甚至無力相救。大火一直燒了20多天才熄滅。
但張巡手下有6名將官認為天子都已經出逃,形勢不妙,心動欲降,勸張巡說:「敵強我弱,眾寡過於懸殊,實在難以取勝,再說天子存亡不知,不如早降。」張巡表面上裝作答應。第二天,張巡把玄宗畫像掛在堂上,率將士朝拜行禮,一時間人人皆哭。然後張巡引六將官于堂前,責以大義,斬之,堅定了眾人守城的決心。
西迎叛軍的張巡行至真源后,大哭于真源玄元皇帝廟(唐高宗乾封元年,高宗過真源,詣老君廟,追尊為玄元皇帝。事見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卷一·道教》),宣布起兵討叛。群情激昂,吏民中願意相隨者達數千人。張巡從中選取出精兵1000人,西去雍丘,與賈賁會合。賈賁、張巡兵合一處,入雍丘后,首先殺令狐潮妻兒,相約共同守城。東平太https://read.99csw•com守吳王李祗聞訊后,即授賈賁為監察御史。
肅宗由此下詔,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詔封為鄧國公,因張巡在初拒尹子奇軍時,被詔封為御史中丞,故後世稱其為「張中丞」;許遠為荊州大都督;南霽云為揚州大都督;並重用這些忠臣的子孫;同時還免除了睢陽、雍丘的3年徭稅。大中年間,張巡、許遠、南霽雲三人的畫像被置於凌煙閣
賀蘭進明手下幾員臨淮部將看著南霽雲拍馬而去,站出來對賀蘭進明說:「太守,我等隨你多年,今想來,竟慚愧萬分,告辭!」從后追趕南霽雲而去。賀蘭進明看著他們的背影,冷汗止不住地往下淌。
第二天,叛軍再次攻城,環城安置百門石砲轟擊,城樓及城上女牆全部被毀壞。張巡派人在城上設立木柵,擋住了叛軍石砲的進攻。叛軍只好採取強攻,沿城牆攀登而上。張巡用蒿草束灌上油脂,點燃后從城牆上投下。叛軍被燒得焦頭爛額,無法登城。強攻不行,叛軍便採取了圍困的策略。張巡足智多謀,並沒有一味採取死守。有時他觀察到叛軍鬆懈,便出兵突然襲擊;有時夜深人靜,叛軍睡意正濃之時,趁機偷襲敵營。這樣堅守60多天,經大小300餘戰,帶甲而食,裹傷再戰,終於將叛軍擊退,並乘勢追擊,殲滅敵兵兩千餘人,差點活捉令狐潮。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開始議論棄城突圍而走,但張巡、許遠卻堅持認為:「睢陽,江、淮之保障,若棄之去,賊必乘勝長驅,是無江、淮也。且我眾飢羸,走必不達。古者戰國諸侯,尚相救恤,況密邇群帥乎!不如堅守以待之。」(《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意思是說,睢陽是通向江淮的咽喉,如果棄城而去,叛軍必然長驅南下,侵佔江淮地區,況且城中將士因飢餓羸弱,難以突圍,古時戰國諸侯,還互相救援,何況睢陽周圍不遠還有許多官軍,不如堅守以待援兵。話中對救援不到沒有任何抱怨,也始終沒有喪失信心,於是決定繼續堅守待援。只是,援兵始終沒有到來。
當天,叛將楊朝宗率兵進至寧陵城西北后,張巡、許遠派部將雷萬春、南霽雲領兵迎戰。經過一晝夜的激烈廝殺,楊朝宗部大敗,損兵折將萬餘人,死屍塞滿汴水,順流而下。楊朝宗收集殘部,連夜逃去。
睢陽是江淮流域的重鎮,在戰國時為宋國,兩漢時為梁之封國,漢文帝時增強梁和淮陽二國實力,廣其封地,使「梁足以捍齊、趙,淮陽足以禁吳楚」(《漢書·賈誼傳》)。七國之亂爆發后,梁王堅守睢陽,牽制叛軍西行,使得名將周亞夫得以有機會襲擊叛軍的後路,從而一舉擊破。由此可見,睢陽在南北對峙格局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安史之亂后,叛軍勢力極盛,北方殘破,河北河南均為叛軍所據,唐軍的補給完全依賴於長江、淮河流域,守住睢陽,便能阻遏叛軍向江淮方向深入,保證江南的完整。睢陽如若失守,運河便被堵塞,後果不堪設想。可謂一城危,天下危也。
在這種情況下,雍丘已經陷入絕境,決計守不住了。張巡審時度勢,主動放棄雍丘,率馬300匹、兵3000人轉守寧陵,與睢陽太守許遠、城父令姚誾等合兵。
五月,尹子奇增加了圍城兵力,攻城更加猛烈。張巡見對方人多勢眾,便採取了疲敵之計,他經常半夜在城中鳴鼓,好像要整隊出擊的樣子。城外叛軍聽到城內動靜后,大為緊張,嚴加戒備。結果,一直等到天亮,也沒有看到城中唐軍殺出。叛軍驚擾了一夜,已經疲憊之極,於是解甲休息。張巡立即與勇將南霽雲、雷萬春等10餘將領,各率50騎兵,突然從城中殺出,直衝敵營,一直衝到尹子奇麾下,叛軍大亂。就這樣,張巡採取虛虛實實的辦法,指揮兵士每每伺機出擊。時而化假為真,時而化虛為實。時而又代無為有,神出鬼沒,叛軍經常一夕數驚,惶惶不安。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玄宗從聲色迷夢中驚醒,倉促布置抵抗時,叛軍的鐵蹄已踏過河北諸郡,氣勢洶洶地直奔河南殺來。並快速南下,預備奪取江淮富庶之地,進而取洛陽,進逼長安。由於大唐承平日久,百姓累世未經兵戈,加之朝廷重文輕武,武備松馳,很多郡縣無兵可用,毫無應變準備。地方官吏被叛軍的囂張氣焰嚇得手足無措,聞叛軍將至,或棄城逃跑,或開門出迎。叛軍長驅南下,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輕而易舉地佔領了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十二月十二日,安祿山率眾從靈昌渡過黃河,接連攻陷陳留、滎陽,大敗封常清部于武牢(即虎牢關)、葵園,進佔洛陽。東都淪陷,天下震動。
雍丘被圍日久,城中的薪柴全部用完,張巡便對令狐潮說:「欲引眾走,請退軍二舍,使我逸。」(《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張巡傳》)令狐潮一心想攻下雍丘,不知是計,果然引兵後撤。張巡立即率領全部軍民,分四面出城,拆屋取https://read.99csw.com木,運回城中。
當時肅宗指揮平叛,財力全靠江淮地區來支撐,而安祿山派兵東進的主要目的是要佔據運河沿線,進而佔據整個江淮地區,所以首先就向睢陽推進。睢陽陷落的時間是至德二年(757年)十月初九日,而唐軍在九月二十五日開始全面反攻,二十八日收復長安。十月十六日安慶緒退出洛陽,北走河北,河南一帶叛軍也紛紛北撤。睢陽陷落與安慶緒北走相距僅7天。也就是說,叛軍大將尹子奇雖然打下了睢陽,但來不及繼續沿運河向東南推進,就被迫北撤。正是因為張巡、許遠死守睢陽,蔽遮東南,拚死抗擊叛軍達兩年之久,使叛軍延誤時機,整個江淮地區才能安然無恙,所以「唐人以全江淮為巡、遠功」。實際上,張巡不僅護衛了東南半壁河山,也護住了唐帝國的經濟命脈,進而在刀光劍影的戰場上,在芸芸眾生的亂世中,張巡是一抹獨特的亮色,尤為鮮艷,尤為濃厚。而在張巡死後,竟然還引出一段公案。在朝廷追功封賞的時候,有人議論說張巡死守睢陽,不肯撤離,與其在城中殺人而食,不如棄城而保全人命。友人李翰聽說后,為張巡作傳記,上奏肅宗說:「巡以寡擊眾,以弱制強,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師,師至而巡死,巡之功大矣。而議者或罪巡以食人,愚巡以守死,善遏惡揚,錄瑕棄用,臣竊痛之!巡所以固守者,以待諸軍之救,救不至而食盡,食既盡而及人,乖其素志。設使巡守城之初已有食人之計,損數百之眾以全天下,臣猶曰功過相掩,況非其素志乎!今巡死大難,不睹休明,唯其令名是其榮祿。若不時紀錄,恐遠而不傳,使巡生死不遇,誠可悲焉!臣敢撰傳一卷獻上,乞編列史官。」(《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眾人看了李翰為張巡作的傳,了解到其中的種種慘烈與無奈之處,無不心驚而感動。從此,再也沒有人非議吃人一事。
文辭悲壯慘烈,堪與後世岳飛的《滿江紅》媲美,讀者無不哀之。
張巡見睢陽久被圍困,想到擒賊先擒王的道理,決定射殺尹子奇,以此來解睢陽之圍。不過,唐軍方面沒有人認識尹子奇。張巡心生一計,命人將蒿草削作箭頭,射向叛軍。被射中的叛軍詫異自己沒有受傷,發現箭頭是蒿草后,十分高興,以為城內箭已經用完,立即拿著箭去向尹子奇報告。站在城頭觀察的張巡因此認出了尹子奇,讓神箭手南霽雲放箭。南霽雲彎弓搭箭,正中尹子奇左眼。尹子奇幾乎摔下馬來。主將受傷,叛軍頓時亂作一團。張巡趁勢率軍殺出城去,叛軍大敗,尹子奇帶傷敗退,差點被活捉。睢陽之圍因此而解。
《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但那不過是小說。而在張巡手中,上演了一場真正的「草人借箭」的精彩好戲。由於叛軍不斷攻城,雍丘城中的箭矢用完了。張巡仔細思慮后,命士卒做了1000多個草人,給草人穿上黑衣,半夜的時候,將草人吊在繩子上放下城去。叛軍發現城牆下人影綽綽,以為是前來偷襲的唐軍,頓時箭如飛雨。一直到天亮,叛軍才發現是草人,此時唐軍已得箭數10萬支。
張巡指揮作戰都是臨敵應變,應機立辦。他在戰爭中所表現出的計謀智慧,為中外戰爭史上所罕見,先後導演出了火燒叛軍、草人取箭、出城取木、詐降借馬、鳴鼓擾敵、削蒿為箭、火燒蹬道等一幕幕精彩好戲,計謀已經達到《孫子兵法》中所說的「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境界。他用兵不依古戰之法,而是令部將各以其戰法教士卒。有人問其原因,巡說:「現在是與胡兵交戰,雲合鳥散,變化無常;數步之間,勢有不同。隨機應變,在於倉促之間,而使部下動皆請示大將,事或不及,這是不知戰爭形勢的變化。所以我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投入戰場,如手之使指。兵與將相習,人自為戰,這不是很好的戰法嗎!」
自張巡守睢陽城以來,器械和甲仗都是繳獲敵人的。每當戰時,如果有將士退散,張巡總是立於陣前,對將士說:「我絕不離開此地,請你們回去為我與敵決一死戰。」將士聽后,不敢退卻,皆向前死戰。他以誠待人,號令嚴明,賞罰有信,與部下同甘共苦,所以部下皆為其效死力。不僅唐軍將士為其所折服,連叛軍也對其智謀敬佩不已。尹子奇無計可施,不敢再輕易進攻,只好在城外挖了三道深壕,並置立木柵,打算就此圍困睢陽。張巡也在城內挖了壕溝,以應對敵軍。
然而,事情卻突然有了變化。天寶十五年(756年)二月,單父(今山東單縣)縣尉賈賁率吏民攻克了睢陽,斬殺了叛將張通晤。
令狐潮敗逃后,回望茫茫黑幔中的雍丘,恨恨地說道:「我若不取下此城,盡屠城中之眾,誓不為人!」
令狐潮得知真相后大怒,重新帶軍圍城,並指責張巡言而無信。張巡表示為難,對令狐潮說:「君須此城,歸馬三十匹,我得馬且出奔,請君取城以藉口。」(《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張巡傳》)令狐潮便送來戰馬30匹。張巡將馬分給部下驍將,並要求他們說:「賊至,人取一將。」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張巡的事迹一直為後人頌揚,後人在睢陽、杞縣、南陽等地為他建立祠廟,並把他與張衡、張仲景並譽為「南陽三張」。至今,江淮、台灣、東南亞等地居民仍供奉張巡像,尊他為「唐代岳飛」、「張王爺」,象敬read.99csw.com神一樣敬奉。
睢陽城中將士聞知救兵未至,一齊慟哭數日,聲音震天動地。這哭聲,不但令人心酸,而且令人心寒。到了此時,城中人人已經抱了必死之心。
岧嶢試一臨,虜騎附城陰。
不辨風塵色,安知天地心。
營開邊月近,戰苦陣雲深。
旦夕更樓上,遙聞橫笛音。
尹子奇知道城中糧盡援絕、且無救兵后,便加緊攻城。至十月時,睢陽已經沒有一粒米。將士們只好吃樹皮,樹皮吃光后,被迫宰食馬匹,馬盡,便掘鼠羅雀。但這樣仍然無法滿足每日所需,在這種情況下,終於發展到食人的悲慘境地。張巡將自己的愛妾帶到眾人面前,對大家說:「諸公為國家戮力守城,一心無二,經年乏食,忠義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膚,以啖將士,豈可惜此婦,坐視危迫。」(《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下·張巡傳》)於是將愛妾殺死,煮熟后犒賞將士。將士見后,無不哭泣。張巡強令大家吃下。
此時叛軍重新開始攻城。因為視張巡為勁敵,叛軍事先做了充分準備,製作了各種攻城器械。有一種專門用來攻城的飛雲梯,高大如半個彩虹,上面可以容納200精兵,推到城下后,雲梯上的精兵便可以跳入城中。張巡事先在城牆上鑿了3個洞,等叛軍將飛雲梯推到城下,從一個洞中伸出一根大木頭,上面設置鐵鉤,鉤住雲梯,使其無法後退;又從一個洞中伸出一根木頭,頂住雲梯,使其無法前進;第三洞中伸出一根木頭,在頭上安置一個鐵籠,籠中裝著火,焚燒雲梯。結果雲梯從中間被燒斷,梯上的叛軍全部被摔死。
當時,雍丘(今河南杞縣)令令狐潮想以城投降叛軍。為了增大自己的政治資本,令狐潮主動率軍出擊,擊敗了淮陽方面趕來的唐軍援兵,並俘獲百餘人。令狐潮將唐軍俘虜押回雍丘,準備處死。剛好這時候令狐潮出城辦事,唐淮陽士兵乘機掙脫繩索,殺死看守,閉城拒納令狐潮。令狐潮無奈,只得丟下妻兒逃走。隨後,唐淮陽士兵迎賈賁入城。
不久,張巡調任真源(今河南鹿邑)令。真源地處中原,多豪強地主。他們與官府相互勾結,魚肉百姓。其中以華南金最為橫暴,當地人稱「南金口,明府手。」張巡到任后,果斷地將華南金依法處決,然後赦免其黨羽,威恩並施,從此人人向善,莫敢違法。張巡為政簡約,以使百姓安居樂業。
叛軍一到,便投入全部兵力大力攻城,勢頭極為兇猛,大有一戰便取城之意。張巡鼓勵將士,晝夜苦戰,有時一天之內就能打退叛軍20餘次進攻。連續激戰16晝夜后,叛軍雖然人多勢眾,但也相當疲憊,終於退軍。唐軍初戰告捷,士氣大增。
在睢陽陷落之前,唐宰相兼河南節度使張鎬得知睢陽危急的消息后,率軍晝夜兼程趕來救援,並傳檄浙東李希言、浙西司空襲禮、淮南高適、青州鄧景山、四節度使及譙郡太守閭丘曉等共同出兵救援。譙郡太守閭丘曉距離睢陽最近,竟不遵張鎬命出兵。等張鎬趕到睢陽時,城破已經3日。張鎬擊退叛軍后,將閭丘曉召至睢陽,杖責而死。閭丘曉死前請求饒命,說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張鎬冷笑說:「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張鎬傳》)閭丘曉曾經殺死著名詩人王昌齡,所以張鎬才有如此說法。
令狐潮接連中計,惱羞成怒,繼續增加兵力圍城,發誓要攻下雍丘,一雪前恥。當時唐軍郎將雷萬春站在城頭,與令狐潮對話,叛軍趁機用弩機射雷萬春。雷萬春臉上被射中6處,切依然巍立不動。城下的令狐潮見此,懷疑雷萬春是木頭人。經偵察得知確實是雷萬春,令狐潮十分驚異,在城下仰頭對張巡說:「見你們的雷將軍如此,才知你的軍令嚴厲,然而這樣殘酷,實在不符合天道!」張巡迴答說:「你叛君附賊,不識君臣人倫,那裡還知天道!」
這一夜,張巡登上城樓,極目遠眺,夜色蒼茫,心情無比複雜。就在這個時候,遠處突然隱約傳來一陣笛音,這個真性情的血性漢子心中的琴弦也被感傷撥動,他忍不住熱淚盈眶,揮筆寫下了《聞笛》一詩:
此時,與先前叛軍一路勢如破竹的情形不同,局勢已經發生極大的變化。洛陽失守后,唐朝廷迅速調集和組織兵力,在洛陽南、北兩個方向抗擊叛軍,以保衛京師長安,阻止叛軍西進。而在安軍後方河北,有常山太守顏杲卿、平原太守顏真卿、東平太守吳王李祗、濟南太守李隨、饒陽太守盧全誠等,皆以兵討安祿山,阻擊和牽制了安軍。此時,唐軍逐漸形成了兩大戰場:一是阻止安軍西進的作戰;二是阻止安軍南下江淮的作戰。江淮地區為大唐的財賦供應之地,一旦被叛軍攻佔,後果將不堪設想。而雍丘則是從洛陽通往江淮地區的要道,戰略意義不可估量。
十二月,令狐潮率兵萬餘人紮營于雍丘城北。張巡領兵出擊,又大敗叛軍,叛軍逃走。
三月,叛軍大將尹子奇又率大軍來攻睢陽。張巡對守城將士說:「吾蒙上恩,賊若復來,正有死耳。諸君雖捐軀,而賞不直勛,以此痛恨!」(《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張巡傳》)意思是說,我受國恩,死所不辭,但念你們與我一起為國捐軀,而所賞不足以酬功,所以十分痛心。將士聽后紛紛請求出戰,情緒高昂。於是,張巡殺牛設宴,犒勞將士后,率全軍出戰。叛軍看見唐軍兵少,不以為意,都大笑不止。張巡親手執旗,率將士直衝叛軍大營。叛軍其實兵多將廣,但見到唐軍來勢兇猛,個個奮勇向前,一副不怕死的樣子,驚駭之下竟然大潰。這一戰,張巡殺叛將30餘人,殺士卒3000餘人,一直追出數十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