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大詩人們的命運 三、杜甫愁何在

第八章 大詩人們的命運

三、杜甫愁何在

經歷了千辛萬苦,杜甫終於在鳳翔見到了肅宗,「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樣子相當狼狽。肅宗任命他為左拾遺。左拾遺是一個諫官,是給皇帝的政事提意見的,官階為從八品上,官品雖低,卻是屬於所謂的「近臣」。肅宗還在授官誥文中寫道:「襄陽杜甫,爾之才德,朕深知之。」杜甫當時入仕不滿一年,之前不過是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官,遭遇戰亂后,能夠擔任相當於天子近臣的諫官,心情相當激動。他感激皇恩浩蕩,連請假去探望家人的願望也沒有說,就意氣風發地投身到中興大業中,但是上任不到一個月,就被捲入到房琯事件中。
此後,杜甫生活日漸貧困,「賣葯都市,寄食友朋」,經常饑寒交迫。他的族孫杜濟當時住在長安南郊,杜甫時常厚著臉皮去打秋風。杜濟生活也不富裕,對杜甫老來噌飯十分不快。他表面不說什麼,但打井水淘米,便故意擺動水桶;到園中摘菜,也放手亂摘一氣。杜甫對此感慨萬分。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放下架子,向一些達官貴人投詩,陳述自己的困境,或明或暗地請求對方給予提攜,但卻是無功而果。於是他又想效法漢代楊雄、司馬相如,通過獻賦來求仕。
這年四月,嚴武又病卒于成都。他在蜀中的親友或離任,或病逝。杜甫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全靠故人的周濟,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會陷入困境。他感到自己無所依靠,只好舉家東下。大曆元年(766年),杜甫一家到達夔州(今四川奉節)。夔州依山傍水,氣勢雄壯,是長江三峽的起點。歷史上聞名的白帝城雄峙江岸,瞿塘峽也高踞江腹。夔州在唐代屬山南東道,設有都督府,州治就在魚復浦和西陵峽之間,瞿塘峽周圍,與白帝城相連。由於夔州都督柏茂琳的關照,杜甫在這裏寓居一年零八個月。他剛到時住在山腰的客堂,入秋後搬到城裡的西客,第二年年初移居赤甲山,三月又搬到瀼西草堂,秋天移到東屯,先後搬遷了五次。
當時正是「開元全盛日」,經濟繁榮,交通發達,即所謂「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如此盛世,為愛好旅遊的詩人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尤其是四海平定,四方來朝,大統一的版圖使得文人們的遠足範圍大為擴大,能夠遊歷于漠北、嶺南、大河上下。漫遊被廣泛認為是驚險而浪漫的經歷,因此成為盛極一時的風尚,文人們無不爭相趨之。當時的名詩人們大都有過遊歷的經歷,如孟浩然曾往來京洛,縱游吳越,西抵巴蜀,南下湘桂;李白也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五嶽尋仙,名氣更大;岑參多次赴邊塞,遠至安西北庭等絕域,鞍馬風塵,刀光劍影。
唐朝從太宗李世民開始,有皇帝面試取士的辦法,漸而形成制度。天寶六年(747年),玄宗遵循祖制,下詔「廣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藝以上皆諧京師」應試,對策聽選,意思就是皇帝親自主持面試,然後授以官職。宰相李林甫憂懼士子在面試時會揭發自己貪權不法之事,想阻塞天下言路,便對玄宗說:「這些人都是貧賤寒士,不知道忌諱,只能以狂妄的語言污濁聖上,還是讓尚書省長官考他們吧。」建議首先由各郡縣長官進行初選淘汰,然後再由尚書省長官試問。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經過李林甫的精心安排,結果,全部應試者沒有一個人通過。這樣一次全國性的公開招賢考試,居然沒有一人合格。消息傳出,朝野震動,輿論嘩然,李林甫卻上報稱賀,說是政治清明,「野無遺賢」。杜甫也因此在仕途上遭遇了第二次遇挫。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杜甫正回家探親,在奉先與家人團聚。杜甫先帶著妻小從奉先北上三川,到了鄜州(今陝北富縣),聽到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打算前去投奔。但舉家行動不便,杜甫安頓了家屬,獨自一人趕去靈武。他先來到延州(今陝西延安),在城南七里的小河(后改名杜甫川)稍作停頓,在從延州往靈武途中,被安史亂軍俘獲,並押解回到長安。
就在這一年的正月,杜甫出生於鞏縣(今屬河南)。杜家為官宦世家。杜甫十三世祖杜預是晉代名將,被人稱為「杜武庫」。他不僅善戰,而且多才,註釋過《https://read.99csw.com左傳》,是杜甫最尊敬的家族人物。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代的膳部員外郎,後來任修文館直學士,與李嶠、崔融、蘇味道並稱為「文章四友」,又是與宋之問、沈佺期齊名的詩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者。所以杜甫很引為驕傲地說:「吾祖詩冠古」,「詩是吾家事」。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洛陽叛軍發生內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與嚴庄、李豬兒合謀殺掉。消息傳來,長安城中人心浮動。這一年的二月,肅宗進駐鳳翔,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叛軍開始處於不利的位置。許多被押在洛陽的唐官員趁機逃跑,有些人潛逃回長安,帶來了最新的消息。於是,長安城中的人紛紛投奔到鳳翔。杜甫也決定逃走,他來到懷遠坊大雲寺,寺主贊公和尚贈給他盤纏和衣服。杜甫化妝后悄悄溜出金光門,直奔鳳翔。
乾元二年是杜甫一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時光。這艱苦奔波的一年,是他思想變化最大的一年。有位哲人說過:「所有偉大的變革都是從心靈的變革開始的。」所以這一年,更是杜甫創作最豐碩、成就最高的一年。
這時,朝廷任命杜甫為京兆府功曹參軍,但因吐蕃侵擾,北上交通阻斷。京兆功曹微職,與杜甫理想距離很遠,足見朝廷並非誠心重用他。所以杜甫拒不赴召,而是又回到了成都。
本來杜甫在回鄜探親時已敏感意識到肅宗對自己的疏遠,但他未必覺察到已被投閑置散的房琯仍然是肅宗的眼中釘,更不會覺察到肅宗及其心腹李輔國等人正在羅織所謂「房黨」。不久,張鎬被貶為荊州大都督長史,房琯貶為邠州(今陝西彬縣)刺史,與房琯交好的國子祭酒劉秩貶為閬州(今四川閬中)刺史,京兆少尹嚴武貶為巴州(今四川巴中)刺史,大雲寺主持贊公和尚也被流放秦州,杜甫被貶為華州(今陝西華陰)司功參軍,主管地方文教事務。房琯後來被貶到新設置的慈溪縣任縣令,因而成為慈溪縣歷史上第一任縣令。
大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離開夔州,到達江陵,住在族弟杜位(李林甫女婿,時任江陵行軍司馬)家中。杜甫拜見了荊南節度使衛伯玉,還與禮部尚書原太子賓客李之芳、江陵少尹鄭審游宴酬唱,希望得到這些人的提攜。但是這些人並沒有推薦他,就連江陵府衙中的小吏也因他的老病而輕視他。杜甫貧困無依,決定南行到岳陽。
杜甫離開京城時心境悲涼,但仍然忍氣吞聲,不敢埋怨皇帝,對朝廷依然留戀。他心靈的深處,糾纏翻騰著許許多多的矛盾,這也是封建時代大才子們的通病。李白、杜甫均是如此。
寶應元年(762年)正月,杜甫老友嚴武由綿州刺史升任兼管東西兩川的節度使。嚴武忙完公務時,常攜酒至草堂與杜甫詩酒酬唱。在嚴武的資助下,草堂又進行了擴建整修。
杜甫的第一次漫遊除了受當時風尚的影響,也是希望能通過漫遊結識各地名流,干謁行卷,彼此揄揚,造成聲名,以便科考時較有希望錄取,或能被有聲望有勢力的州郡長官及邊帥舉薦,為將來步入仕途做些準備。
廣德元年(763年)春天,杜甫在梓州聽說唐軍大敗安史叛軍,史朝義兵敗自刎,叛將紛紛投降,沿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了。捷報傳來,詩人喜不自勝,老淚縱橫,手舞足蹈,縱酒放歌,寫下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不久,嚴武重新出任劍南東西川節度使,又幾次寄信挽留杜甫,所以杜甫舉家遷回浣花溪草堂。嚴武拉杜甫到節度使幕府任職,又表奏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故杜甫被後人稱為杜工部。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到東都洛陽去參加進士科考試。他當時狂放不羈,極為自負,連歷史上的屈原、賈誼、曹植、劉楨等大文學家也沒放在眼裡,滿以為憑著他的才學,功名唾手可得,從而施展抱負,平步青雲。但結果卻是科場落第,懊惱之情,難以名狀。於是,他帶著蔑視考功郎的傲氣,到齊趙平原,作第二次漫遊,「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遊》)。他的名作《望岳》便是在此期間寫成。結尾的兩句是https://read.99csw•com流傳千古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流露了詩人的不凡氣度,以及開闊的胸襟。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大曆五年(770年)四月,潭州發生兵亂,兵馬使臧蚧殺死刺史兼觀察使崔瓘,城內人聲喧亂,火光衝天,一片混亂。杜甫匆忙帶上妻子兒女逃難,打算去郴州投奔任錄事參軍的舅父崔偉。船行到耒陽方田驛時,江水大漲,無法前進,杜甫一家人被困,竟然挨了五天的餓。耒陽縣令聶令得知杜甫的困境后,專門派人送來牛肉白酒,解救了陷於饑寒交迫中的杜甫一家。
杜甫死後,家屬無力將他的靈柩運回故鄉,只得就近殯葬在岳陽。四十三年後,杜甫孫杜嗣業才將祖父的靈柩歸葬河南偃師首陽山,並請當時的名詩人元稹作墓志銘。
天寶十年(751年)正月,玄宗舉行大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李唐王室宗廟)、天地。杜甫趁機獻了《三大禮賦》,終於得到玄宗的賞識,詔令由李林甫出題,在集賢院試杜甫的文章,等待朝廷任命。這一等,便是四年。到天寶十四年(755年),才補了一個河西尉的小官,縣尉的官階為從九品,主管一縣治安,杜甫拒不赴職,又改授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是一個掌管京城兵甲器仗和門禁鎖陰的小官,官階是從八品下,略高於縣尉。杜甫哭笑不得,十年奔波,僅獲此微職。但迫於生計,他只好屈就。就是這麼個小官,他也沒當幾天。
同年四月,肅宗駕崩,代宗即位。七月召嚴武入朝,杜甫依依惜別,一直遠送至綿州,並贈詩給嚴武說:「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公若登台輔,臨危莫愛身。」(《奉送嚴公入朝十韻》)一方面期望嚴武要以國事為重,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仍寄情朝廷,時刻想重返長安。
年輕的杜甫生性豪爽,嗜酒如狂,嫉惡如仇,經常藏否人物,褒貶是非。這是才高者的共同習性,也是才高者的共同悲劇。杜甫的這一性格特徵,為他後來的困頓失志、顛沛流離埋下了伏筆。
就在杜甫探親期間,郭子儀率領唐軍和回紇的騎兵於九月收復了長安,十月收復了洛陽,肅宗也回到了長安,十一月,杜甫帶著家眷回長安。
杜甫的父親杜閑曾任兗州(今屬山東)司馬、奉天(今陝西乾縣)縣令,母親崔氏是清河世家大族崔家的女兒,正如杜甫所說的「舅氏多人物」,「吾舅盡知名」。崔氏在杜甫尚未記事時便故去。杜甫字子美,排行第二。哥哥早夭,弟妹都是繼母盧氏所生。杜甫幼年時一直寄居在東都洛陽建春門仁風裡二姑母家。他少小體弱多病,二姑母為人賢德,對杜甫關愛備至,勝過親子。有一次,杜甫和表兄弟都染上時疫,二姑母總是先照顧杜甫,然後照顧自己的孩子。結果杜甫的病一天天好起來,而二姑母的兒子卻病死了。杜甫長大后從僕人口中聽說了這段故事,非常感動,還為這位「先人後己」的姑母寫了一篇墓誌。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值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天寶三年(744年)的春夏之交,杜甫在東都遇到了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大詩人李白。兩人一見如故,一反文人相輕的千古陋習,傾心交談,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同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同游梁(今開封)、宋(今商丘一帶),和詩人高適相遇。三人一同登上單父(今山東單縣南)的琴台,感慨萬分,發思古之幽情。然後又同去梁園(今河南開封)酒樓開懷暢飲,即興賦詩,指點江山。不久,杜甫和李白、高適分別,李白南下江東,高適回到梁宋,杜甫則打算西去長安。杜甫與李白依依惜別,但從此以後兩人便天各一方,再也沒有見面。
因為水勢不退,船無法南行,杜甫只好回九九藏書舟北上,過洞庭,打算先到漢陽,再回京洛。大約就是這年的冬天,一代詩人病死在由潭州到岳州的小船上。
與李白和王維活著的時候就享有盛名不同,杜甫的詩並不顯于當世,一直到很多年後,在韓愈、元稹的大力提倡,才逐漸為世人所重視。韓愈謂「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元稹則說他「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人之體勢,而兼今人之所獨專」,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杜甫是「集大成者」的意思。杜甫才贏得了「詩聖」的稱號,其詩作被稱為詩史。
杜甫在十四、五歲時,已在洛陽文壇嶄露頭角,小有名氣。大文豪李邕、詩人王翰、進士崔尚和魏啟心等人都非常重視他,后二人還把他比作漢代的史學家班固和文學家揚雄。他還經常出入達官貴人的府邸,結識了岐王李范和秘書監崔滌,並因此結識了著名的梨園人物李龜年。杜甫有詩《壯遊》回憶當時的生活:「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飲酣視八極,欲物多茫茫。」
至德元年(756年)八月,玄宗聽說肅宗在靈武即位后,便派宰相韋見素、房琯到靈武冊封肅宗。肅宗記恨韋見素原來依附楊國忠,因此對其相當冷淡,卻故意對房琯虛心以待。房琯見到肅宗后,大言國事,慷慨激昂,肅宗大為感動,之後軍國大事多與房琯商議。
房琯喜接賓客,好發議論,多方引薦提拔知名之士,但其為人輕鄙庸俗,群臣多對其不滿。當時北海太守賀蘭進明到靈武來拜見肅宗。賀蘭進明曾在張巡、許遠守衛睢陽時擁兵自重,見死不救,但這樣的人卻能得到肅宗的信任,並委以重任。賀蘭進明與房琯曾是政敵,便利用玄宗、肅宗父子之間的矛盾,挑撥離間,誣陷房琯說:「晉用王衍為三公,崇尚浮虛,以致中原板蕩。現今房琯專為迂闊大言,以立虛名,引用之人皆是浮華之輩,與王衍無不同。陛下用琯為宰相,恐非國家之福。再說房琯在成都輔佐上皇,使陛下與諸王分領諸道節制,且置陛下於沙塞空虛之地,又布其私黨于諸道,使統大權,其用意是不管上皇哪一個兒子得天下,他都不失富貴,這難道是忠臣應該做的事嗎?」意思是說,房琯是牆頭草,既忠於玄宗,也效力于肅宗。從此,肅宗開始疏遠房琯。
相比杜詩的寬廣深沉,孟詩似乎有些功利,李詩則有些輕狂。這就是杜甫的秉性所決定的,任何時候都不會忘記國計民生。他的執著,已經到了可悲可嘆的地步。
李龜年後來流落到湖南湘潭,在湘中採訪使舉辦的宴會上演唱王維的五言詩《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群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又唱了王維的一首《伊川歌》:「清風明月苦相思,盪子從戎十載余。徵人去日殷勤囑,歸燕來時數附書。」表達了希望玄宗南幸的心愿。李龜年作為梨園弟子,多年受到玄宗的恩寵,與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然而,此時的玄宗已是風燭殘年。唱完此歌后,李龜年突然暈倒在地,好像死了一樣,渾身冰涼,只有耳朵還有熱氣,其妻不忍心殯殮他。四天後,李龜年又重新蘇醒過來,最終鬱郁而死。
岳州的裴使君並沒有熱誠照顧杜甫一家,杜甫便決定南下投奔衡州刺史韋之晉。韋之晉是他少年時在山西郇瑕認識的朋友。不料到衡州后,韋之晉調任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與他途中錯過。不久,又傳來韋之晉死於潭州的消息,杜甫非常悲痛,只好折回潭州。
之後,房琯又率領南軍與叛軍大戰,結果又大敗,唐將楊希文、劉貴哲均投降了叛軍。肅宗聽說房琯戰敗后,勃然大怒,幸好有李泌為其求情,才保住了性命。而房琯戰敗后,覺得沒臉見人,經常稱病不去上朝,每天只與庶子劉秩、諫議大夫李揖大談釋迦、老子,或聽門客董庭蘭鼓琴。不久,有御史彈劾董庭蘭有贓賄事,肅宗藉機將房琯罷相,貶為太子少師,其實就是個閑職。
房琯的仕途升沉,也關係到至交好友杜甫的命運。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杜甫立即上疏營救,說房琯「少自樹立,晚為醇儒,有大臣體」,認為房琯對國家是忠誠果敢的,不能以九九藏書「細罪」「免大臣」。肅宗正痛恨房琯,立即遷怒於杜甫,立即下令將杜甫逮捕審問。幸好新任宰相張鎬和御史大夫韋陟出面說:「杜甫言論雖然狂妄,卻不失諫臣大體。」此時國難當天,一切以平叛為要務,肅宗這才沒有窮究治罪,只下了一紙墨制,放杜甫回鄜州(今陝西富縣)探親。
杜甫在幕府供職半年多,心情很不舒暢。他衰老多病,對同僚間的互相排擠、爾虞我詐和幕府生活的嚴格枯燥很不習慣,「白頭趨幕府,深覺負平生」。於是,在永泰元年(765年)的春天,乾脆辭職回到了草堂。
杜甫生活無依、四處流落的時候,還意外遇到了著名樂工李龜年。玄宗喜愛音樂,曾經在宮中養有大批藝人。樂工李龜年、李彭年、李鶴年三兄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兄弟三人都有文藝天才,李彭年善舞,李龜年、李鶴年則善歌。李龜年還擅吹篳篥,擅奏羯鼓,也長於作曲等。他們創作的《渭川曲》特別受到玄宗的賞識。由於李氏兄弟演藝精湛,王公貴人經常請他們去演唱,每次得到的賞賜都成千上萬。李氏兄弟在東都洛陽建造宅第,其規模甚至超過了公侯府第。安史之亂后,李龜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幾曲,常令聽者泫然而泣。
杜甫少年時代長時間居住在洛陽。洛陽為唐代東都,其政治、經濟、文化地位並不亞於長安。洛陽的繁榮昌盛、物阜民安令杜甫激動,洛陽的聲名文物也熏陶漸染著杜甫,他從小就有機會受到各種文化藝術的熏陶,這對他日後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大劫難后的長安,滿目瘡痍,遍地狼藉。叛軍四處劫掠,濫殺無辜,城中無時無刻都瀰漫著血腥味。杜甫目睹淪陷后的長安面目,寫了一系列「詩史」名作。《春望》便是在這期間所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首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裏面既有純屬個人的心緒,也有與時代相通的氣息。
這首詩也是杜甫絕句中最晚的一篇。岐王是唐睿宗的第四子李范,愛好文藝。崔九名滌,中書令崔湜之弟,為玄宗的寵臣,任殿中監。「落花時節」四字寫得深沉而含蓄,既是明敘相逢的季節,作為人生的歲月,兩人也到了落花時節的暮年,又暗喻唐帝國由盛入衰的局面。清朝蘅塘退士因而評說道:「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
後世還有個關於杜甫詩的故事。宋朝乾道間,林謙之為司業(官名,協助國子監祭酒,負責監務),與正學(官名,相當於府學的教授)彭仲舉游天竺,一起飲酒論詩。兩人談到杜甫詩的妙處時,彭仲舉已經有些醉了,覺得杜甫的詩實在是太好,就大呼說:「杜少陵可殺!」剛好隔壁有個人聽到了,四處去告訴人說:「有一怪事,林司業與彭正學在天竺謀殺人。」有人問其所謀殺者誰?答:「杜少陵也!不知是何處人。」聞者無不笑倒。事見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房琯兵分三路:裨將楊希文率南軍,從宜壽(今陝西周至)進軍;劉貴哲率中軍,從武功進軍;李光進率北軍,從奉天(今陝西乾縣)進軍。房琯自己自將中軍,為前鋒。房琯先在陳濤鈄(今陝西咸陽東)遭遇叛軍大將安守忠。房琯仿效古書上的兵法,用戰車陣,以牛車二千乘,步騎夾之。叛軍則順風鼓噪,牛皆被驚駭,叛軍又縱火燒之,人畜大亂,唐軍死傷四萬餘人,存者僅數千人。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睿宗太子李隆基在武德殿登基,是為玄宗,尊睿宗為太上皇。而在文壇上,大文學家宋之問因曾經依附武三思,被睿宗賜死;大文士蘇頲襲封許國公;張九齡以道侔伊呂科為左拾遺。開元盛世的一些重要人物在這一年陸續登場,一場雄偉壯麗的歷史大戲就此拉開了序幕。
乾元二年末,杜甫一家輾轉到了成都,寄居在一座僧徒寥落的草堂寺。草堂寺位於成都西郊浣花溪邊,歷史悠久,是南齊時的一座古剎,殿閣儼然,古木遮天蔽日。杜甫一家靠著「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生活。第二年,在親友們的幫助下,開始經營草堂住宅。至此,杜甫才算有了個安定九_九_藏_書舒適的家。
乾元二年(759年)的秋天,關中大飢。杜甫官職卑微,對此一籌莫展,乾脆棄官而去,舉家遷往秦州(今甘肅天水)。杜甫客居秦州時生活很窘迫。便寄詩給族侄杜佐,希望能換來一些米和菜。隱士阮昉是他新結識的朋友,曾送給他三十束韭菜。貶居於此的前大雲寺主持贊公和尚也曾領他到南山相地看址,計劃卜築居住,可是限於資財,沒有如願以償。所以他就靠採藥、種葯、賣葯謀生。楊氏夫人也幫他曬葯。
房琯,字次律,河南人,名臣房玄齡第五代孫,父親房融是武則天時宰相。房琯少年時在陸渾伊陽山讀書十多年,與杜甫是「布衣之交」,清人熊寶泰《杜甫》詩云:「千秋詩史有誰知?房杜交深患難余。」由此可見房琯與杜甫關係非同一般。房琯在當地方官時能除暴安良,所到之處多有遺愛。安史之亂爆發后,玄宗幸蜀,房琯聞風追趕,當日就被拜為文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從此一步登天,當上了宰相。房玄齡、房融、房琯是歷史上有名的房氏「五代三宰相」。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結束了漫遊生涯,回到洛陽,在偃師縣西北的首陽山下修築了陸渾庄土室,在這裏住了好幾年。這期間,他與司農卿楊怡女結婚。婚後,夫妻二人伉儷情深,相濡以沫,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夫人楊氏一直陪伴杜甫走完人生的歷程。
這一年的十月,杜甫從秦州又投奔同谷,因為族侄杜佐沒有能力幫助他,而同谷縣令此時又寫信歡迎杜甫。杜甫還專門寫詩對此表示感激。然而到了同谷后,縣令並沒有像來信中所說的那樣熱情慷慨,甚至見死不救。杜甫全家幾乎陷於絕境,在荒郊野外拾橡栗生活。杜甫這一年僅四十八歲,但已是兩鬢斑白了。在同谷呆了一個月,杜甫一家實在生活不下去了,便南投成都。
年關將近時,杜甫來到岳州。登上岳陽樓,俯覽壯闊的洞庭波濤,不由得心潮澎湃。孟浩然、李白都曾在這裏留下他們的著作。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詩寫道:「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詩則說:「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杜甫憑欄遠眺壯麗水景,寫下了自己不亞前賢的名作《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天寶五年(746年),杜甫來到魂牽夢縈的長安。希望通過參加科舉考試,謀取官職。此時當權的宰相,正是以妒賢忌能、陰險奸詐著稱的李林甫。
杜甫死的時候無聲無息,相當寂寞凄涼,甚至後人不能確切地了解他的死因和地點。他一生憂國憂民,希望能成為「王者師」,輔佐天子,效用天下,結果卻顛沛流離,貧困潦倒一生,連自己一家人的溫飽都解決不了,最後抱憾而終。
杜甫少年時代正是開元盛世,曾與李龜年相熟。後來他也一度流落到江南,在一次宴會上聽到了李龜年的演唱,窮途相遇,撫今追昔,感時傷世,當場寫了一首《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有一個叔父叫杜並,是杜審言的次子。十六歲時,因父親被人誣陷關押,杜並孤身殺了仇家,為父親報仇雪恨,結果自己被人當場打死。這種極端的復讎行為,在當時為人們所嘉許。杜並因此被稱為「孝童」,名士蘇頲親自給杜並作墓誌,劉允濟作祭文。叔父這一悲壯的義舉,一直讓杜甫有無盡的遐想。
房琯見自己失勢,便想立下蓋世奇功來贏回肅宗的信任,於是主動請求率軍出兵,從叛軍手中收復長安洛陽。肅宗同意了。房琯不懂軍事,便任命戶部侍郎李揖為行軍司馬,給事中劉秩為參謀,軍務全部委託于李、劉二人,但偏偏這二人也都是書生,不諳軍事。出兵前,房琯大放豪言說:「叛賊曳落河(胡語,壯士的意思)雖多,安能敵我劉秩!」
杜甫親自送嚴武到綿州奉濟驛才分手,不料這時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就在成都發動了叛亂。杜甫回不了成都,便到梓州(今四川三台)避難,依靠梓州刺史李某。八月,徐知道的叛亂被鎮壓下去,但動亂未止,杜甫只得把家屬遷到梓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