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大詩人們的命運 二、紅塵中的謫仙人

第八章 大詩人們的命運

二、紅塵中的謫仙人

不過,李白又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熱切地嚮往著求仙學道,希望能做超脫塵俗的隱士神仙,這種思想在李白的許多詩歌中都能得到體現。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在李白身上最後形成二者兼顧的願望,即所謂「功成,名遂,身退」。可惜的是,「功成」的命運始終沒有降落到李白頭上。
李白在求仙訪道的同時,很注意結交「豪雄」,即那些能夠抗暴扶弱、仗義捨身的遊俠人物。李白自己就「少任俠」,「輕財好施」。他在東遊吳越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揮霍完所攜帶的巨金。
這其中有個著名的傳說,據說李白最初讀書並不專心,他父親把他送到眉州象耳山讀書,他經常逃學。有一次他逃學下山,經過一條溪流,看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嫗在溪邊的石頭上磨舂米的鐵杵,心中頗感奇怪,便問老嫗磨鐵杵幹什麼,老嫗回答說:「磨成繡花針。」李白聽了備受感動,從此回到山中刻苦讀書。
永王李璘兵敗后,李白逃至彭澤時被捕,被關進了潯陽(今江西九江)監獄。幸好早年曾受李白恩惠的郭子儀出面求情,以免去自己的官職作為條件,保李白出獄。李白由此倖免一死,改判為流放夜郎(今貴州正安西北)。還有一種說法是由於御史中丞宋若思的鼎力相救,李白才得脫困。此時的李白已經是花甲之年,他的心情是很沉重的,「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流放途中,行至巫山時,遇到朝廷大赦,李白才重新獲得自由。他隨即雇船東歸,千古名作《早發白帝城》便是在這個時候寫成:「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此詩筆調明朗輕快,反映了李白遇赦獲釋的歡快情緒。
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一再推薦,李白受到玄宗的隆重接見。據說玄宗「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唐·李陽冰《草堂集序》),意思是說,玄宗見李白瀟洒地朝金鑾殿走來,遠遠望去一副飄然若仙的風采,一時心儀不已,竟然忘記了皇帝的尊威,不自覺地從御座上走下來迎接,並請李白在御座旁邊的七寶床上坐下,親手調了一碗羹湯,賞給李白喝。隨後,李白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在翰林院。翰林供奉的主要職責是為皇帝草擬文誥詔令之類的文件,同時也迎合皇帝的興趣,隨時寫些應景詩文。其實是個閑差,但玄宗表面的禮遇使李白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實際地位,他以為皇帝對自己恩寵有加,自己的地位就在王公大臣之上。
李白雖然才華橫溢,在政治上卻沒有任何經驗。他一生自視甚高,總認為自己懷才不遇,但當年玄宗一見之下便認為他「終非廟堂器」。以玄宗閱人無數的眼光,這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才華是一回事,政治才能則是另外一回事。此時,歷經滄桑后的李白根本沒有看出李璘的真實目的,便是很好的驗證。李璘不過是以抗敵為名,實際上想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要與兄長肅宗爭位。而年邁的李白只看到了國家正值生死存亡之秋,「感憤時艱」,他入世的熱情被重新點燃了,以為獲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在《永王東巡歌》第二首中寫道:「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以東晉名臣謝安自比,表示要輔佐永王李璘,平定叛亂。夫人宗氏竭力勸阻,李白不聽。
第二年早春,寓居當塗的李白身體略見好轉,而且他的子女此時也來到了當塗,在他身邊照顧陪伴(見《游謝氏山亭》)。然而,此時李陽冰卸任,離開了當塗,李白在當塗立即變得無所依靠,處於「天涯失歸路」的彷徨孤獨之中,心情相當抑鬱沉悶。這年重陽節,李白再登龍山,舉觴賦詩,悵詠悲涼一生。登高歸來,又寫《九月十日即事》,借花自惜,自傷自悼。入冬,李白沉痾日亟,自知康復無望,病中長吟《笑歌行》、《悲歌行》,終於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晚上撒手西去,臨終前還賦有《臨路歌》一首,時年六十二歲。後人謠傳他是為了水中撈月而死,雖然很符合李白的浪漫作風,但卻並非事實。
李白三十歲的時候,第一次來到長安,又因為打抱不平和一群市井無賴動起武來,幸好有朋友相助,才沒有出什麼亂子。之後,他隱居在終南山,廣為交遊,希望得到王公貴族的引薦。當時玉真公主(玄宗之妹)的別館就設在終南山,經常有文人雅士前去作客,其中包括王維、儲光羲等著名詩人。李白也曾經去拜訪過玉真公主。他原來以為來到京師,靠近大唐的政治權力中心,應該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誰知卻到處碰壁,未能如願以償。於是李白怏怏離開長安,至河南遊歷。此後,一直過著漫遊的生活。九*九*藏*書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大詩人李白正在漫遊各地,遊山玩水。山水雖好,這時候的李白,心情卻不大好,已經沒有了他詩中經常可以見到的豪放的氣概和熱烈的感情。因為他並不是真心想過目前這樣自由自在的遊樂生活,而是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只是,他兩次入長安,都是無功而返,這叫他如何不鬱悶呢?
李白利用與玄宗接近的機會,多次向玄宗申述過自己對國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張。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李白甚至一改傲岸的常態,阿諛奉承玄宗。本以為如此,他的曠世功業將要建立,輔明君、安社稷。然而,此時玄宗正沉溺在盛世明君的自我陶醉中,痴迷於聲色犬馬的奢侈生活,尤其是他新得楊貴妃不久,正是如膠似漆之時,嫌國事繁瑣,將所有的政事都交給寵信的李林甫。玄宗看重李白,看重的是他的才華。當玄宗發現李白好言政事時,頗為反感。最重要的是,玄宗認為李白終非「廟堂器」。在玄宗心目中,李白始終只是一個詩人,一個相當優秀的詩人。就是這樣一個毫無政治經驗的人,卻成天在天子面前指手畫腳,著實令玄宗反感,便逐漸疏遠了李白。
李白瀟洒不羈的才氣、倜儻風流的性格無疑是極有魅力的。有野史記載說,本已出家當了道士的玉真公主也由此對李白產生了感情。玉真公主晚年在安徽敬亭山修鍊。李白也住在安徽,他曾經七上敬亭山,寫下了「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詩。超脫和淡泊躍然紙上。寶應元年(762年),玉真公主死於敬亭山,終年七十一歲。同一年,李白在敬亭山下的安徽當塗縣病逝,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先代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當時屬於唐王朝所建置的安西都護府)。五歲時,隨父親遷居蜀中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因為家境富裕,李白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按他自己的說法是:「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距李白死後五十四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從父親的詩文中發現自家與李家有「通家之舊」,便想方設法查訪到李白兩孫女的下落,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李白墓遷至青山之陽。
一代詩仙,走完了他生命的全程,但是他那一千多首驚天動地的好詩,卻一路追隨著不死的詩心翻山跨海,流傳後世,讓人讀後怦然心動,仍然可以感覺到李白當年多感的心緒和天縱的才氣。
當時江陵長史為高適,高適一眼看出永王李璘有對抗唐肅宗之意,感覺大勢不妙,便借口有病,偷偷離開江陵,投奔了肅宗,詳細介紹了江東形勢,說明李璘必敗之狀。肅宗於是設置淮南節度使,領廣陵等十二郡,任命高適為節度使。又置淮南西道節度使,領汝南等五郡,以來瑱為節度使,使與江東節度使韋陟共圖璘。來瑱曾經任潁川(今河南許昌)太守,安祿山叛軍多次攻潁川,都被來瑱率軍民擊退,因此被時人稱為「來嚼鐵」。可以說,肅宗已經搶先下手,對弟弟永王李璘做了嚴密防範。九_九_藏_書
安史之亂爆發后不久,梁園淪陷,李白帶著夫人宗氏到江南避難。這時候的李白,心中又怒又恨。他寫了許多詩篇,表達他對亂軍的痛恨,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擔憂。《古風》第十九首中寫道:「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李白這時仍然沒有放棄雄心壯志,「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
就在這個時候,一件大事發生了。永王李璘不服兄長肅宗李亨,打算在江陵起兵。李璘得知李白正在廬山屏風疊隱居后,立即想將這位譽滿天下的名士羅致旗下,以壯聲威。於是派心腹謀士韋子春三次上山,以平定安史之亂、復興大業的名義,聘請李白參加他的幕府。
范傳正找到李白兩孫女的時候,見她們「衣服村落,形容樸野」,唯獨舉止閑雅,「儒風宛然」。他覺得大詩人的孫女嫁給農民有些辱沒,於是便勸兩女改嫁給士族,但是兩女答道:「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在孤窮,即失身於下俚,仗威力乃求援於他門,生縱偷安,死何面目見大父于地下,欲敗其類,所不忍聞。」祖父李白骨子裡的高貴與驕傲也遺傳到了孫女身上,這是真正的貧賤不能移。范傳正聽了大為感動:「余亦嘉之,不奪其志。」(唐·范傳正《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還特意免除了兩女的賦稅和徭役,算是對她們先人的敬意。
上元二年(761年),史朝義叛亂,唐朝廷派李光弼出鎮臨淮(今安徽泅縣),追擊史朝義。已經六十一歲高齡的李白,仍不肯放棄這最後的報國機會,打算趕往臨淮從軍入幕,參加李光弼的軍隊,有「一割之用」,可是走到半路就病倒了。此時,李白已經是窮困潦倒,無所依靠,無奈之下,只得抱病去投奔時為當塗(今安徽馬鞍山)令的族叔李陽冰。李陽冰比李白小十一歲,擅長書法,其篆書在當時極有名氣。開始李陽冰還不知道李白已經窘迫得無路可走,李白也不好意思明說,直到李陽冰看到李白所作的《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后,才恍然大悟,主動挽留李白。一代詩人淪落至此,實在讓人唏噓感嘆。之後,李陽冰一直對李白妥善照顧,為了給李白治病,還變賣了不少字畫和家當。李白感激之餘,特意作《當塗李宰君畫贊》,稱讚李陽冰「縉雲飛聲,當塗政成」。
永王李璘一路逃竄,打算南逃到嶺南一帶,江西採訪使皇甫侁派兵窮追不捨追擊,終於生擒了永王李璘。至德二年(757年)二月二十日,皇甫侁暗中派人殺死了永王李璘,其家屬被送往成都。肅宗聽說弟弟被殺,還大發雷霆說:「皇甫侁既然俘獲我弟,為何不送來而擅自殺之?」於是罷了皇甫侁的官。
和杜甫分別後,李白因夫人許氏早已去世,又在梁國(今河南開封)與相門之女宗氏結婚,並常住於此。之後,李白以梁園為中心,又開始了漫遊的生活,「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在旅行的過程中,努力尋求為國效力的機會。但此時朝政大權為權相李林甫所把持,國事日非,李白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他心中https://read•99csw.com總是有所失落,並通過反覆空吟壯志來抒發這種失落的情緒。無論就其才能、還是機遇來說,他都不可能成為功臣名將,而這正好促成了他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
在此期間,李白結識了比他大十二歲的孟浩然。二人一見如故。當時孟浩然正在當隱士,李白很欣賞孟浩然不願做官的人生態度,專門寫了《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稱讚孟浩然品格像高山一樣,仰望不到。當他們臨別分手時,李白寫了著名的七言絕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全詩中除了敘事便是寫景,沒有一字書寫離情別緒,然而全詩之中,卻透露出真切的依依不捨。
當時正是開元盛世,國家呈現一派欣欣向榮景象,李白也希望能大展宏圖,成為國家的棟樑。但是李白豪放不羈,又抱負很大,自視甚高,不願走普通科舉道路,所以選擇了終南捷徑。為此,李白在江陵拜訪了著名道士司馬承禎,並寫了一篇《大鵬賦》,用寓言形式記敘這次會晤。年輕氣盛的李白在賦中以大鵬自詡,抒寫了他遠大的抱負。
離開長安后,李白重新開始了浪跡江湖的生涯。他先是來到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剛好此時比他小十一歲的詩人杜甫因祖母範陽太君卒于陳留(今河南開封),從洛陽趕來奔喪,二人由此結識。杜甫「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抱負遠大,與李白意氣相投。二人一見如故,相互推崇,結為知交好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並同游今河南、山東的一些地方,攜手探勝,把酒論文,親密無間,結下了真誠的友誼。次年,兩人才戀戀不捨地分手,此後再未會面,但彼此都寫下了感情深摯的懷念詩篇,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文人相重」的千古佳話。
至此,永王李璘身邊無兵無將,已經是窮途末路,無計可施。長江北岸的唐官軍又故意多點火把,火光照在水中,李璘倉皇中不辯真偽,誤以為官軍已經過江,連夜帶著家屬逃跑。一直到天亮的時候,才發現根本沒有人過江,這才重新入城收兵,乘船而逃。
天寶三年春,李白知道自己留在長安已不能再有所作為,於是上疏,「懇求歸山」。玄宗不是不愛才,但這時候他耽於聲色,不想聽到有人在他耳邊成天談論國家大事。他沒有挽留李白,而是「賜金放還」。此次李白到長安,待詔翰林,前後不到兩年時間。但這兩年卻對李白以後的人生影響很大,玄宗對他政治主張的冷淡,幾乎打碎了李白一生濟世的理想。但此時的李白仍然相當自負,將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歸咎於朝廷中的小人,常有「浮雲蔽日」的感嘆。在他的身上,很好地應驗了那句話:自古以來,中國人只崇拜權力,不崇拜才華。
致仕建功立業是歷代文人的最大心愿,中國傳統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最後的目標是「一朝聞名天下知」,飛黃騰達,封妻蔭子。李白受到縱橫家和儒家思想的影響,也有著極強的名利心,希望能夠轟轟烈烈地干一番大事業。他少年時正趕上「開元之治」的盛世,當時的玄宗勵精圖治,國家強盛,百姓安居樂業,整個國家充滿了勃勃生機。朝廷重視人才,廣開人才之路,這更讓少負才名的李白激奮不已。他在《別匡山》里這樣寫道:「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這便是少懷大志的李白,一心渴望實現經世治國、輔弼天子的宏偉理想。
政治家有可能是出色的詩人,但詩人並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李白性格直率天真,與朝廷中司空見慣的爭權奪利、陰謀詭計格格不入。加上他一身傲骨,難以與現實世界妥協,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於是,他對官場的政治生活產生了厭倦,孤獨與寂寞無法掩飾。
其實,孟浩然歸隱,是一種無奈,並不是不想做官。他自上次到長安謀官失敗后,心靈上受到巨大的打擊,感到掉了隱士的身價,失了詩人的臉面,自此心灰意冷,開始有點自暴自棄、不求上進的意味了。李白也經歷過一次入長安不仕的打擊,但與孟浩然的人生態度不同,他依舊是滿腔熱情,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對前途充滿了信心。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也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嚮往。他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一直保持至死。
據說有一次,李白喝醉了酒。乘醉騎驢入華陰縣,縣令呵止之。李白要了紙筆,寫道:「曾使龍巾拭唾,御手調羹,力士脫靴,貴妃捧硯。天子殿前尚容走馬,華陰縣裡不許騎驢?」(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縣令大驚謝罪。可見李白對長安的那段生活是相當留戀的,對天子曾經的禮遇也一直沾沾自喜。
這時候,肅宗事先專門任九*九*藏*書命的防範永王李璘的高適、來瑱與韋陟三人在安陸(今湖北安陸)會合,結盟誓軍討伐永王李璘。之前吃了敗仗的廣陵長史李成式決定與河北招討判官李銑合兵,一起討伐永王李璘。李銑率領數千兵馬,駐紮在揚子(今江蘇揚州西南)一帶;李成式派判官裴茂率兵三千人馬,布軍在瓜步(今江蘇六合東南)一帶。裴茂甚有心計,為了壯大唐官軍聲勢,便製作了許多旗幟,插在長江沿岸。永王李璘登上城樓,看到旗幟遍布江邊,唐官軍聲勢浩大,心中開始恐懼。
李白病逝后,先安葬于當塗縣南十里處的龍山東麓。兒子李伯禽因此也在當塗定居,一家人生活相當貧困。李伯禽于貞元八年(792年)不祿而卒。兒子離家出走,下落不明。兩女為了生計,嫁給當地農民,「一為陳雲之室,一為劉勸之妻」。
第二次到長安,李白文章風采,名動一時,由此結識了任太子賓客的老詩人賀知章。賀知章對李白的《蜀道難》十分讚賞,「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認為只有神仙才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因而稱李白為「天上謫仙人」。據說賀知章與李白相見恨晚,當即邀李白對酒共飲。但事不湊巧,賀知章剛好當天身上沒帶錢,便毫不猶豫地解下佩帶的金龜(當時大臣的佩飾物),用金龜換酒,與李白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從而留下了「金龜換酒」的佳話。事見唐人孟棨《本事詩》。
李白十五歲時,開始醉心於學習劍術。據說他「少任俠,手刃數人」,由此可以推斷,李白的劍術應當相當不錯。他第一次去成都的時候,就因為好打抱不平,與一群當地的無賴動起武來,傷了幾人,還因此被地方官打了一頓。
其間,李白還曾到長江南岸漫遊,登武昌黃鶴樓,覽江山勝跡,本欲賦詩,忽然見到崔顥題詩《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令人嘆為觀止。李白竟然也為之斂手,慨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表達了珠玉在前、難以超越的滿腔遺憾。事見《唐才子傳》。
李白代表了中國歷史上的一類文人。這類文人都有著非凡的文學才華,並試圖將文學才華轉化成政治資本,在朝廷中取得要位。誠然,有些文人確實集文學家與政治家於一身,有著了不起的政治才幹,比如名相張九齡。然而,對於大多數的文人來說,他們政治才幹相當欠缺。但這些人卻往往因為文學上取得的巨大名聲而自視甚高。李白便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尤其是玄宗對他的隆重禮遇,更讓李白誤以為這表面的浮華便是他的政治舞台。能夠得到天子的讚賞當然是一種榮譽,但得到讚賞並不意味著就會得到官職。
上元元年(760年),李白從江夏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與夫人重聚。李白在一生的最後幾年中,窮愁潦倒,生活十分凄涼。但他對時局的變化還是始終關心的。
開元十六年(728年)早春,李白來到湖北安陸。在這裏,他和曾在唐高宗時期做過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結婚,開始了「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生活。他曾隱居安陸境內的壽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與道士元丹丘一道隱居嵩山。這其間,李白廣事交遊,同時也從事干謁活動,希望通過引薦步入仕途。
開元十四年(726年),李白懷抱「四方之志」,離開蜀中,外出漫遊。年輕的李白攜帶巨金,腰懸長劍,慷慨自負,傲岸不俗。在途中,他寫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他先是順江而下,東遊金陵和揚州。
這其中大有可玩味之處,顯然,皇甫侁擒獲永王李璘是大功一件,但以他的身份,要殺永王李璘,他既沒那個份量,也沒有那個膽量。除非說,他得到了某人的指示,必須要殺死永王李璘。到底是誰要殺死永王李璘呢?這其中嫌疑最大的自然是肅宗本人,弟弟公然對抗,挑戰他的權威,他早已經惱羞成怒,心中應該早就期盼弟弟死在亂軍九*九*藏*書之中,但偏偏是被俘了。以他兄長的身份,到底是殺,還是不殺?這實在是兩難的境地。公開殺弟,雖然事出有因,但還是會影響他的形象;不殺,不能殺一儆百,他心有不甘。於是,再沒有比暗示手下人動手更好的辦法了,只不過皇甫侁當了替罪羊。聯想肅宗還是太子時,為了明哲保身,他幾次主動與妻子離婚,表示堅決劃清界限,如此之為人,暗示皇甫侁殺死永王李璘也就不在話下了。對自己骨肉手足下手狠毒,一貫是李唐王朝的傳統。
李白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多類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可以說是曠古奇人。他一生的政治抱負極大,卻不得志,最後在貧病中死去。李白的實際成就只在文學,他以傑出的詩歌創作,為自己樹起了一座豐碑——是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繼屈原之後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素有「詩仙」之稱,其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典型基調。在波瀾壯闊的盛唐詩潮中最引人矚目、動人心弦的,便是李白的詩作,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白的詩歌影響十分深遠,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遊、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開元八年(720年),禮部尚書蘇頲出任益州(今四川成都)大都督府長史。李白得知,便帶著自己的詩文在半路上拜謁,請蘇頲予以指教。蘇頲當時文名蓋世,與張說並稱為兩大手筆,李白以弱冠之年,敢以自己的詩文求教,可見他已十分自信。蘇頲讀後,果然大加稱讚:「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給予了李白極高的評價,李白由此而信心百倍。
永王李璘的部將季廣琛也起了私心,想為自己留好後路,於是召集諸將說:「我們跟從永王到此,形勢已十分危急,當早圖出路,不然戰敗身死,則永為逆臣。」於是季廣琛率部逃往廣陵,渾惟明逃往江寧,馮季康逃往白沙(今江蘇儀征)。
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永王李璘以平亂為號召,擅自在江陵(今湖北江陵縣)起兵,引軍東下,軍容威盛。吳郡太守兼江南東路採訪使李希言派人詰問永王李璘,問其擅自引兵東下到底是何用意。永王李璘大怒,派大將渾惟明進攻李希言,李希言則派大將元景曜和丹徒太守閻敬之抵擋。結果李希言軍大敗,閻敬之被殺,元景曜投降了永王李璘。永王李璘又派大將季廣琛攻擊廣陵長史、淮南採訪使李成式,李成式派大將李承慶抵擋,李成式軍也大敗,李承慶投降了永王李璘。江淮為之震動。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李白夫人許氏病逝,李白帶領全家搬到東魯任城(今山東濟寧),自己則繼續往來各地,廣泛結交,希望能尋找到新的政治出路。
李白二十歲前後,在家鄉的匡山讀書,跟隨友人學習縱橫術。他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在二十歲以後,李白遊歷了蜀中不少名勝古迹。蜀中雄偉壯麗的山川,培育了李白豪放的性格。
賀知章,字季真,會稽永興人。年輕的時候就以文詞知名,書法也很好,擅長草書和隸書。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進士及第后,一直在京城任職,歷官禮部侍郎、集賢學士、太子右庶子兼皇太子侍讀、檢校工部侍郎和秘書監等職。賀知章性格爽直,豁達而健談,自號「四明狂客」,生活放誕不羈,往往因飲酒作樂而歌哭無常,當時被列為「飲中八仙」之一(太子賓客賀知章、汝陽王李進、左丞相李適之、侍御史崔宗之、吏部侍郎蘇晉、書法家張旭、詩人李白、布衣焦遂等嗜酒成癖,被時人戲稱為「飲中八仙」)。賀知章後來告老還鄉時,還有一則趣事。玄宗問他還有什麼要求,他便要求玄宗給他的兒子起個名字,以「幸陛下賜之歸鄉里之榮」。玄宗道:「為道之要莫若信。孚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卿之子必信順人也,宜名之曰:孚。」便以「孚」字為他兒子的名字。這本來是出於好意,賀知章卻懷疑玄宗譏刺他的兒子是爪子,說:「皇上為什麼戲弄我呢?我是吳地人,家鄉的人都說『孚』是『爪下子』,這不是叫我兒為『爪子』么?」(事見唐人高擇《群居解頤》)
詩文有時能成為揚名致仕的手段,尤其到了唐朝,詩文被真正提升到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天寶元年(742年)秋,李白詩名遠播,震動朝野,最後連天子也被驚動了。經道士吳筠推薦,玄宗連續三次下詔,徵召李白入京。半生夙願得以實現,李白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躊躇滿志地來到長安。這一年,李白四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