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大詩人們的命運 一、萬事不關心的王維

第八章 大詩人們的命運

安史之亂髮生后,整個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時代大動蕩的來臨,註定要改變很多人的一生。兵荒馬亂的局面下,苦難的人大有人在。無論是出於主動還是被動,歷史潮流中人的變化,與人在歷史棋局中的作用,在轉折關頭總是彰顯得格外明顯。這裏面,既有個人的性情與命運,也有與時代相通的氣息。

一、萬事不關心的王維

孟浩然後來壯年病故,卻是因為吃錯東西的緣故。當時盛唐最負盛名的詩人王昌齡來到襄陽,聽說孟浩然欲仕而遭黜后,立即前來拜訪,有惺惺相惜之意。王昌齡當時被譽為七絕聖手,名滿天下。他有名作《出塞》
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玄宗倉皇逃往蜀中。王維當時在京師為給事中,來不及逃出長安,為叛軍所俘獲。他故意服下瀉藥,假裝喑啞。安祿山素知其才,把他迎置洛陽,拘留在普施寺中,強授偽給事中。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張九齡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王維獻詩《上張令公》、《獻始公》二首,受到張九齡的賞識,舉薦為右拾遺。這期間,他結識了到長安謀求出路的孟浩然。
史載閭丘曉為人「素愎戾,馭下少恩,好獨任己」。閭丘曉殺王昌齡,不知道是因為舊怨,還是因為忌才。這個閭丘曉後來不肯出兵救睢陽張巡,導致睢陽被安祿山叛軍攻破,張巡等人壯烈殉城。河南節度使張鎬一怒之下,杖殺了閭丘曉。閭丘曉臨死前,以家中尚有親人請求免去一死。張鎬冷笑說:「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張鎬傳》)意思是說,你閭丘曉當初殺王昌齡時,怎麼沒想到王昌齡家中還有親人呢,閭丘曉這才啞口無言,閉目受死。
之後,王維通過了吏部釋褐試,授官太樂丞。唐朝設有太樂署,負責主持國家祭祀宴會時的歌舞奏樂,並管理樂工伶人。太樂丞是太樂署的副長官,主管音樂。這個官職倒是與王維志趣和長處吻合,但不久后便出了一件意外,王維署中的伶人擅自舞黃獅子,因為黃獅子舞是天子所用樂舞,一定要有皇帝在場觀看才能舞,擅舞即是越格,王維為此受到牽連,被貶為濟州(今山東濟寧)司倉參軍。
青年時期的王維,有著盛世之人所具備的抱負和熱情,對政治還是相當熱衷的,他也希望能為國家出力。這從他所創作的許多首關於邊塞、遊俠的詩歌中便能看出來。或寫少年豪邁,或寫大將英武,或寫征戍之苦,或寫凱旋之樂,無不表現出英雄氣概和愛國熱情。如《隴頭吟》:
不過,張九齡沒有忘記這位極有詩才的「孟夫子」。他被免去了丞相職務,貶為荊州長史后,還聘請孟浩然為幕府。幕府相當於從事現在秘書九九藏書之類的文案工作。
他的一些邊塞詩氣勢豪邁大氣,昂揚奮發,反映了盛唐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氣魄,在藝術上造皆都很高。
上元二年(761年),王維病卒,時年六十一歲。在臨終之時,王維忽然有感,向左右索求筆墨,寫信給時在鳳翔的弟弟王縉訣別,還寫了數張訣別書信給生平親故好友,其中內容「多敦勵朋友奉佛修心之旨」,絲毫不提及政事、家事,寫完后鄭重擱筆而死。此時他的心中,應該是平靜如水吧,六十年的蒼茫歲月,他夢想過,追求過,抗爭過,放棄過,最終一切都如雲煙一般飄逝了。
王昌齡的結局極為悲慘,也是間接死在了安史之亂的兵鋒下。至德二年(757年),王昌齡為了避安史之亂的刀兵之禍,棄官回鄉,不料被濠州(今安徽鳳陽)刺史閭丘曉所殺,年約六十。
長城少年遊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余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空盡海西頭。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因受家庭的影響,王維精通音律,善彈琵琶,岐王李范(玄宗四弟)將他當成伶人(即樂工)使用。開元九年(721年)春,岐王李范在九公主的府邸舉行宴會,王維獨奏了琵琶新曲《郁輪袍》,「聲調哀切,滿座動容」。公主大加稱賞。王維便向公主獻上了自己的詩作。公主大為驚駭,說:「皆我素所誦習,常謂古人佳作,乃子為之乎!」(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意思是說,公主非常喜歡這些詩,經常吟誦,她還一直以為是古人所寫。於是命王維換掉伶人的衣服,坐在客人席上。之後,公主召試官至第,舉薦他為解頭,一舉進士及第。
為了躲避現實的政治鬥爭,王維還開始潛心向佛。他在京師時經常與名僧來往,經常捐贈錢糧給寺廟僧人,日日只「以玄談為樂」。而他本人也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他在京師的居第,只有茶鐺(煮茶器皿)、葯臼、經案、繩床,其他一應豪華物事一概沒有,與他的名士身份極不匹配。每當退朝之後,則點起香,獨自一個人靜坐,以誦讀經書為事。妻亡后也不再續娶,沒有子女,一直是「孤居一室,屏絕塵累」(《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王維傳》)。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下,王維的人生可以說是波瀾無驚了。他對國家和人民已經不抱有任何責任感,所以即使李林甫、楊國忠先後掌權,政治鬥爭你死我活,也沒有再波及到他。他的一九*九*藏*書生,本來可以就此安逸地度過。然而,萬事不關心的王維,還是逃脫不了時代動蕩的衝擊——安史之亂爆發了。
開元十四年(726年)春,王維離開濟州,來到洛陽候選。當時韋抗知選事,見王維才學過人,於是辟舉他到朝廷任職。在洛陽期間,王維三十歲的那年,妻子因病去世。他對妻子感情很深,之後終生未娶。妻子去世后,王維感覺「一生多少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於是開始學佛。王維的字「摩詰」,便是來源於《維摩詰所說經》。維摩詰又號金粟如來,據說才智超群,享盡人間富貴,又善論佛法,深得佛祖尊重。王維視維摩詰為心中的楷模。
王維非常尊重張九齡,對張九齡的風節佩服得五體投地。張九齡為荊州長史后,王維有《寄荊州張丞相》詩:「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目斷南飛雁,何由寄一言。」王維為張九齡所提拔,張九齡失勢后,李林甫控制了朝政,王維自然受到了冷遇。
建功立業是中國文人們的最大心愿,而忠君報國不過是這個心愿的符合內在倫理觀念和外在道德評價的代言形式,當文人們在仕途不能一帆風順后,便只能在時代的邊緣自憐自嗟,而邊緣情緒的副產品往往便是詩文。這點在王維身上體現得格外明顯,政治上失意后,他的詩歌內容和風格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那類勁挺雄拔的詩句如「疊海遙翻瀚海波,鳴笳亂動天山月」(《燕支行》)等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酬張少府》)這類與世無爭的山水詩。
王維與孟浩然大有相見恨晚之意。有一天,王維邀請孟浩然到內署作客。兩人正聊得興起,玄宗突然到來。如此大好機會,孟浩然竟然慌作一團,匆忙間躲到床底下。玄宗進來發現屋裡的情況不太對勁,便責問王維。得知是孟浩然在此時,玄宗高興地說:「我聽說過此人的詩名而沒有見過面,為什麼要躲起來呢?」說完叫孟浩然出來。孟浩然拜見了皇帝。玄宗讓孟浩然朗誦他得意的詩作。決定前途的關鍵時刻到了,拜侯封相的希望就在眼前。孟浩然又是興奮又是緊張。仔細想了想,他選擇了寓意深刻的《歸終南山》:
孟浩然以善寫山水田園詩著名,在四十歲之前,他一直過著隱士的生活。不過,孟浩然選擇當隱士,其實是類似求仙訪道的「終南捷徑」。那時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通常是走科舉考試的道路。此外,還可以通過求仙訪道的隱居生活,擴大影響,引起朝廷重視,也可能被召去做官。這就是所謂的「終南捷徑」。孟浩然四十歲的時候,已經名滿天下,但卻始終沒有接到朝廷要他出力的詔書,這讓他有些坐不住了。於是,他到長安尋找機會。京師文人薈萃,孟浩然出口成章,立即語驚四座。文人競相與之結交,其中就有張九齡和王維。
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他長年在京師做官,多與親王貴主交結往來,文名盛極一時,被公認為開元、天寶時期的文宗,有詩佛之稱。他擅寫五言詩,因為精通音律,所作五言詩容易合樂,所以傳播既廣,聲名亦高。到了唐朝末年,梨園弟子仍相沿唱王維絕句,足見其影響之深。他寫的風景詩多是情景並https://read.99csw.com勝。殷璠評價他的詩說:「維詩辭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這首詩是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發仕途失意的幽思。孟浩然的本意,是表明求仕之心未滅,希望皇帝重用。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入仕做官的美好願望就在這首詩中斷送了。玄宗聽到「不才明主棄」那一句時,勃然變色道:「卿不求朕,朕豈棄卿?何不雲『氣蒸雲夢澤,波動岳陽城!』」(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遂放還,不復見錄。
唐朝廷收復兩京以後,肅宗返回長安,凡是出仕安祿山偽朝廷的官吏,或貶或殺。只因肅宗曾讀過王維的《凝碧詩》,加上他弟弟王縉大力營救,王維未受任何處罰,仍授太子中允。其他陷「賊官」者,十八人被斬,七人賜自盡,余則杖刑。跟王維一起落入叛軍之手的張璪便被貶為衡州司馬、移忠州司馬。但越是如此,越是突出了王維,王維慚愧得無地自容,終生引以為恥。
乾元中,王維遷任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不久再遷給事中,轉尚書右丞。雖然如此,但王維經歷亂離的局面之後,變得更加消極避世了。他名義上還是唐朝廷的官,實際上卻過著隱居的生活。他曾得宋之問的藍田別墅,位於輞川(在今陝西藍田縣境),綠樹環繞房舍,為風景勝地,有華岡、欹湖、竹里館、柳浪、茱萸沜、辛夷塢諸景點,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寄情山水,遁入空門。又將諸友聚集在其田園所作的詩搜集成編,號《輞川集》,所作多為田園山水詩。王維後期的作品基調大多消極低沉,因為藝術性極高,反倒容易感染讀者,尤其容易被那些失意的文人所欣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重新回到王維的話題。王維受張九齡提拔后,意氣風發,正準備大展宏圖。這時候,卻突然發生了一件大事,不但改變了王維的人生,整個唐朝的政局也因此而改變。監察御史周子諒不滿李林甫專權,牛仙客阿私,便上書彈劾牛仙客,結果觸怒了玄宗,「令于朝堂決殺之」(《舊唐書·卷九十九·張九齡傳》)。張九齡也受到牽連,以「坐引非其人」的罪名被罷相位,左遷為荊州長史。
王維多才多藝,精通音樂,又工草隸書法,尤其以詩畫著稱。中國畫的最高境界,表現為「山水」,而「山水」則是由王維開創了新生命。王維首先採用「破墨」新技法,以水墨的濃淡渲染山水,打破了青綠重色和線條勾勒的束縛,大大發展了山水畫的筆墨新意境,初步奠定了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基礎。「破墨」是指一種用濃淡墨色相破、滲透掩映,以達到滋潤鮮活效果的用墨技法,此法所作山水,叫做「破墨山水」,最早見於南朝蕭繹《山水石松格》。王維的水墨畫風幾乎影響著中唐以後的中國山水畫發展的全部歷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佔據中國古代山水畫主流的文人畫都受到了王維的巨大影響。宋朝大學者蘇軾盛讚王維是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代董其昌推之為南宗山水畫的開創者。
兩位名詩人一見如故。孟浩然不顧大病初愈,與王昌齡浪情宴謔,多吃了些生猛鮮腥之物,竟然因此引發舊病而read.99csw.com亡,時年五十二歲。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唐帝國皇帝玄宗倉皇逃往蜀中,京師長安兵不血刃被安祿山叛軍佔領。此時,長安城中還滯留有不少王公大臣,這些人自然落入了叛軍之手,一些聲名顯赫的文化名流也在其列,這其中,便有王維、張璪等人。大詩人杜甫也被叛軍逮住,押送回長安。神奇的是,當時還默默無聞的杜甫竟然又設法化裝逃出了京師,寫下人生中最驚險傳奇的一筆。而王維和張璪則因為名氣太大,屬於當時的知名人士,都被押送到洛陽安祿山處。安祿山愛惜他們的才華,將他們關押在洛陽普施寺,逼迫二人做了「偽官」。
有句成語叫「雙管齊下」,講的便是張璪的故事。宋人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故事拾遺》中記載說:「唐張璪員外畫山水松石名重於世。尤于畫松特出意象,能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乾,勢凌風雨,氣傲煙霞。」是說張璪在繪畫創作上,有一絕技,能兩手各握一支筆,同時畫兩棵松樹:一支筆畫的松樹「潤含春澤」,生機盎然;另一支筆畫的松樹「慘同秋色」,憔悴乾枯。兩種不同的形象卻一樣地生動傳神,他這「雙管齊下」的本領,人們無不嘆服。安史之亂前,張璪官至祠部員外郎、鹽鐵判官。
唐軍收復了東都洛陽后,王維因為接受過偽官,有過「失節」的行為,被唐軍囚禁在宣陽里楊國忠舊宅,等待處理。王維不免驚慌失措。宰相崔圓知道王維善畫,召王維等三人于其私第作壁畫。當時崔圓功勛很大,深受寵幸,王維指望崔圓解救,在皇帝面前替他說幾句好話,所以作畫時「運思精巧,頗絕其能」。
在中國的歷史上,不乏周子諒這樣的例子——敢於提出不同意見的人,往往身敗名裂,家破人亡。這就使得一些人刻意將自己的真實面目隱藏起來,所以「古今中外,只有中國的臉譜多,令外國人嘆為觀止」。周子諒被殺和張九齡罷相事件對王維的影響相當大,他因為這件事也完全變了一幅臉譜。
王維死後不久,當政的代宗愛好文學,對已經當上宰相的王縉說:「卿之伯氏,天寶中詩名冠代,朕嘗于諸王座聞其樂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進來。」王縉上奏說:「臣兄開元中詩百千余篇,天寶事後,十不存一。比于中外親故間相與編綴,都得四百余篇。」(《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王維傳》)於是將王維詩篇上奏。代宗對王維的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他是「天下文宗」。
九_九_藏_書維,字摩詰,因後來官至右丞,世人稱其「王右丞」,祖籍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后隨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王維的祖父是個管音樂的官,父親去世較早,母親虔誠奉佛。王維從小天資聰明,九歲時即能寫文章。十七歲時,便寫出了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名噪一時,顯示了王維超群的才華。
意境高遠,氣勢雄渾,格調高昂,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有一諺語「活剝王昌齡」(《大唐新語》),專門用來諷刺那些偷竊名士文章的俗人,可見當時王昌齡七絕之盛名。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王維因文才出眾,得以以文士身份出入王侯將相家,同唐室親王交往較多,還曾經發生過他寫詩助人團圓的故事,被傳為一時佳話。寧王李憲為玄宗長兄,因為曾經讓賢,支持立三弟李隆基為太子,玄宗登基后感恩圖報,對兄長寵幸無比。有一次,寧王李憲在逛街的時候,發現有個賣餅人的妻子長得纖白明媚,一見之下大為心動,便許給賣餅人重金。賣餅人利欲熏心,竟然同意將妻子賣給寧王李憲。寧王李憲將賣餅人|妻帶回府中為侍妾,「寵愛逾等」。但賣餅人|妻始終鬱鬱寡歡。寧王李憲有所覺察,便問道:「汝復憶餅師否?」賣餅人|妻默然不答。寧王李憲便派人將賣餅人召來。賣餅人|妻不能忘記舊情,目視著前夫,當場淚如雨下。當時多文士在寧王府作客,見到此情此景,都覺凄然。王維當時也在場,就此賦詩一首道:「莫以今時寵,難忘異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詩一出,滿座皆驚。寧王大為感慨,命其他文士賦詩,竟然無人敢應,均擔心被有王維珠玉在前,會被王維詩比下去。於是寧王將賣餅人|妻還給了賣餅人,「以終其志」。自此,王維以詩書馳名于公卿之間。
經歷此事,孟浩然大受打擊,覺得掉了隱士的身價,因而心灰意懶,形骸也開始放浪起來。後來採訪使韓朝宗入京,決定帶上孟浩然一起去,以便向朝廷推薦。但孟浩然因為與人喝酒,錯過了出發的時間。韓朝宗大為生氣,獨自而去。「浩然亦不悔也」。也許到此時,他總算明白了,寫詩和做官是兩碼事。
王維兄弟均奉事佛道,平時只吃蔬菜素食,很少吃葷腥,不|穿文彩錦繡衣服。
王昌齡,字少伯。開元十五年(727年),以進士擢第,授秘書監校書郎,歷江寧丞。因王昌齡為人不拘小節,故屢見貶斥,后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李白聞其遭貶,寫過一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頗有同病之惜。詩曰:
有一次,安祿山在洛陽凝碧池大宴,召玄宗的梨園弟子奏樂。時國破淪喪,梨園弟子歔欷泣下,無心奏樂。樂工雷海清更是不勝悲憤,扔下樂器,向西慟哭。安祿山惱怒,把他「縛于試馬殿前,支解之」。王維聽到此事後很悲惻,便寫詩道:「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表達了他對唐廷的眷念之意。這首詩後來傳到肅宗的耳朵里,大為感慨,因此成為王維後來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