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末世的輓歌——綠林赤眉之亂 三、新莽朝失敗的改革

第二章 末世的輓歌——綠林赤眉之亂

三、新莽朝失敗的改革

儒家自戰國以來所倡導的「禪讓」,終見於今日。
然而王莽的失敗,並不能僅僅歸咎於改革中的重重阻力,更應該歸咎於他好大喜功的性格缺陷和十足的書獃子氣。「殺君馬者道旁兒」,王莽就是在一片頌歌中,迷迷糊糊地斷送了大好江山。
一個衰敗的大一統王朝該如何走向重生?陳勝與王莽,開闢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陳勝的道路叫做「革命」,而王莽的道路叫做「重組」,雖然都立足於變革,但變革的方式卻有天壤之別。陳勝的方式是徹底推翻舊時代,在一張白紙上重塑新時代;而王莽的方式則是依據可利用的舊時代資源,重新整合國家體制。
前者不可控,會發展成什麼樣子難以猜測;而後者理論上可控,但也不是那個時代的技術能力所能把握的。前者粗暴但是簡單易行,缺點是社會成本高昂;後者社會成本低廉,但是技術難度太大。
王莽的貨幣改革,從根本上背離了貨幣流通的客觀規律,僅憑著一九*九*藏*書腔書獃子氣和手裡的權力,就冒冒失失地搞起複古實驗來,不失敗才是怪事。
我們知道,王莽本人是學《禮經》專業出身的,在理論上相當內行,所以他建立了新王朝後,面對群眾高漲的改革呼聲,頭腦發熱,企圖全面修改既有的制度體系,建立一個全新的王朝。
王莽篡漢,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一種思潮:大一統王朝可以通過和平方式由涅槃而重生。
其一是針對日趨嚴重的土地兼并提出了「王田」政策,其二是針對奴婢的人權問題提出了禁止買賣奴婢的法令,此外還有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以及數不勝數的禮制改革措施。
從此古中國的王朝興替,變得血腥而又詭譎。
所以貨幣史專家彭信威先生評價道:「中國歷代幣制的失敗,多有別的原因,而不是制度本身的缺點。只有王莽的寶貨制的失敗,完全是制度的失敗。」
然而,傳統史學觀念僅僅看到了王莽冒進的一面——卻遺漏了他的九-九-藏-書新政中,那些遠遠超越了時代的閃光點。
這也是一種民意的表達,然而不是用和平的方式,而是用鮮血來投票。
這樣的人,老百姓能不喜歡嗎?
從此中國只剩下了陳勝這一條道路。
後人從王莽的失敗總結出的教訓是:不要去碰這些地雷。從此古中國的金融制度在千余年中裹足不前。
這樣改來改去,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可想而知,對工商業打擊尤其巨大。當時人稱:「每易一錢,民用破業……工匠飢死,長安皆臭……」
古中國的陰謀家多了,可還有誰能夠像王莽這樣成功地引導輿論?所以,我們大可以把王莽篡漢,看作是民選政治在古中國的一次成功典範。
第四次改制在天鳳元年,廢大小錢,改用「貨布」、「貨泉」兩種新幣。
王莽的失敗就在於急於求成,高估了社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過猶不及。從更深層次上講,王莽新政的失敗,使古中國在前行的道路上失去了一種可能的選擇,後世雖有所https://read.99csw.com謂「禪讓」,但那都只是變戲法,並沒有尊重「禪讓」的精神。
第三次改革在始建國二年,行寶貨制,制訂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所謂五物,即金銀銅龜貝;六名,即錢貨六品,金貨一品,銀貨二品,龜貨四品,貝貨五品,布貨十品——這麼多主輔幣,誰記得過來?
再比如說,他還搞了好幾次貨幣改革。
儒家不是講天命有盛衰,人間有禪讓么?劉氏德衰,他王莽順乎天而應乎人,不也都符合經典上的傳統道德么?所以王莽篡漢,讖言符命之說以數十萬計,這固然不是天意,但也絕不是簡單的造假,而確乎可以反映當時的民意。
也就是說,王莽改革,是建立在書本上的。他依照《周禮》設計了一整套對社會進行復古改革的藍圖——看起來都是很不錯的。
然而,他進行改革的理論依據,卻是全然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周禮》等儒家經典。
王莽篡漢,實在說不上有多少罪惡。
這一制度引起很多麻煩九*九*藏*書,所以老百姓乾脆拒用「寶貨」,只用大小泉。於是改革家王莽被迫廢除龜貝布屬,遵從民意,復行大小錢。
第二次幣制改革是在新朝建立后的始建國元年,廢除了錯刀、契刀和五銖錢,專用大小錢,小錢值一,大錢值五十。
比如說,他立司市、泉府,就有點現在工商管理部門和銀行的雛形了,用以管理市場,平抑物價;他還收取新莽版的「個人收入所得稅」,擬用於社會福利或是工商信貸,甚至還考慮用於按揭——這一套今天看來不稀奇,可那是個什麼樣的時代啊!這構思也太超前了一點。
又比如說,他想搞土地再分配,訂的標準是一夫一婦受田百畝(這個一百畝,是孟夫子在《孟子·梁惠王上》里拍腦袋拍出來的,缺乏現實依據),然而按當時的全國土地平均算,每戶不過才能攤到六十八畝,這裏還沒考慮地區差異,在人口密集的地區,則連六十八畝都遠達不到。這就是黃仁宇所詬病的「缺乏數目字管理」了。
王莽的創舉https://read.99csw.com,本可以改變中國歷史的走向,使以和平方式表達的民意成為王朝興替的決定者。
第一次是在居攝二年造大錢,文曰:「大錢五十」,又鑄造契刀、錯刀、與五銖錢并行。
然而這些措施,太書獃子氣,實際上大都無從落實。有些措施則過於超前,其本意雖好,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不過是徒增擾攘罷了。
鬧災荒了,他帶頭捐獻錢糧;土地兼并嚴重,他帶頭把土地捐獻給國家;兒子殺了奴僕,他逼著兒子自殺償命,貴戚犯法,他也決不姑息……
王莽金融改革的失敗,確實是因為缺乏起碼的貨幣常識,可是人們對金融學常識的了解,起碼也得等到亞當·斯密的時代啊!王莽那個時代的人們,還不具備這樣的知識水平,這就是所謂「技術水平的欠缺」了。
想想我們今天商業如此發達,主輔幣才幾種?老百姓拿著王莽的「寶貨」,用起來不頭昏眼花才怪。而且,十種布幣,每一級只相差一銖,簡直難以辨別,至於龜貝之類的貨幣就更得隨時測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