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傳統文化的「上帝之手」——周文王 第一章

傳統文化的「上帝之手」——周文王

第一章

要想深刻地認識理解某一事物,抵達本質進入勝景,除了前期必要的引導外,更多的則靠自己的執著追求、艱苦努力與不懈探索。研習《易經》更是如此,作為一部中國古代文化思想與文化智慧綜合寶庫的神秘主義代表作品,除了常規的分析拆解,逐一串通外,更得依靠個人的靈氣與悟性予以總體把握。閱讀《易經》,得摒棄浮躁的心態入靜入定,細細地揣摩、咀嚼、品味,慢慢進入《易經》那一個個古奧文字所營造的獨特氛圍與神秘的強力「氣場」之中,與它展開喁喁對話。由遙遠而貼近,由陌生而熟悉,由神秘而理解,由深入而親切,於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心態才有可能產生摩擦、對撞與交融,進而迸射出耀眼的火花,激蕩出一個光彩奪目的燦爛世界。
十多年來,我不知捧讀過多少個不同版本、不同注家的《易經》,有時,我似乎窺其堂奧,進入了它的深層內里;有時,我覺得還在它的外圍兜圈子,只抓住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皮毛;有時,我恍惚間與它融為一體,天上人間,遨遊八極;有時,我又感覺著自九*九*藏*書己與它是兩套相互拒斥的不同系統,無法認同那容納其中、附著其上的雜質……就是這樣一本薄薄的小書,它那獨特的文化品格與精神氣質磁鐵般牢牢地吸附著你,它促你潛心思考、探賾索隱,它使你流連忘返、樂此不疲,它時而讓你感到陌生神秘、茫然窘迫,時而又讓你豁然貫通、驚喜莫名。
《易經》,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山!
那麼,作者又是誰呢?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歷來就有所謂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之說。《史記》作者司馬遷也認為《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他在《報任安書》一文中曾寫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之語。西伯,也就是周文王,因其為商朝末年西方強大的方伯之國周族領袖,故稱西伯。當然,也有人因為《周易》六十四卦的爻辭中記有周文王之後的史事而提出質疑,認為卦爻為周文王推演,而辭文出自周公或他人之手。其實,像《周易》這樣的經典之作,其成書難以一蹴而就,肯定得有一個從雛形到充實、完善的漫https://read•99csw•com長曆程,必須經過多人乃至數代人的構思、采輯、撰寫、訂正、增補與潤色才有可能形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周易》文本。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肯定作者就是周文王一人,但我們至少可以推斷,周文王在《周易》成書的過程中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
哦,《易經》,這是怎樣的一部大書、奇書、異書呵!
它像一個碩大無朋的「空筐」:《易經》除了它本身固有的驚人容量外,人們還可將大千世界一些新的發現與發明、認識與解說等各式形形色|色的東西裝入其中,它也就像一個神奇的魔筐,似乎什麼東西都可容納得了,消化得了,解釋得通。
它像一座龐大的綜合知識寶庫:組成《易經》的「硬體」,即原有的文字與符號並不多,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就可全部囊括,然而,它卻集中國古代天理、命理、聖理、數理、哲理、心理、文理於一爐,舉凡哲學、史學、數學、美學、醫學、天文學、地理學、物理學、生物學、生態學、經濟學、文字學、符號學、倫理學、文藝學等多層次的https://read.99csw.com自然社會學科,似乎無所不容。誠如《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所言:「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作為六經之首的《易經》,在我心中一直是部望而生畏的皇皇大著。它像一處深不見底的黑洞:錯綜複雜的卦爻符號令人眼花繚亂、簡略古樸的文言語彙幾乎不知所云、枯燥艱深的哲學內涵「密碼」般難以破譯、包羅萬象的繁複別緻一時無從言明……《易經》以一套古奧艱澀的話語系統,向我們訴說、展示的是一個遙遠、朦朧而游移的陌生世界。
它像一個環環相扣的巨大迷宮:這裏,既有遠古的愚昧與淺稚,也有文明的智慧與深邃;既有僵化腐朽的文化因子,也有現代科學的朗朗光照;既有天人合一的融融交響,也有焦慮矛盾的痛苦撕扯;既有唯物的辯證,也有唯心的神秘;既有恬淡幽靜、舒緩寂寞的小橋流水,也有驚濤拍岸、一瀉千里的長江大河……《易經》將這些既矛盾又統一、既複雜又簡單、既絢麗又平淡、既古樸又現代read.99csw.com的對立融於一爐,總是攪得我們暈頭轉腦,無法理出一個瞭然于胸的明晰世界。
《周易》一書到底成於何時?對此,《周易大傳》曾以一種把握不定的疑慮口吻寫道:「《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邪?」迄今為止,學術界雖然尚未得出一個無可置疑的肯定結論,但大都認為該書成於三千多年前的殷商之際或之前。
越是深入其中,你就越覺得《易經》實在是太博大太艱深太古奧了。自古至今,歷代儒生皓首窮經,讀《易》不輟,注家不下千余,留傳下來的論著大約三千多種,幾乎每年就有一種問世。據《史記·孔子世家》所載,孔子晚年喜《易》,「韋編三絕」,勤奮苦讀而至編連竹簡的繩子都斷了多次。儘管如此,孔子仍不得不嘆道:「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又曾言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連千百年來被歷代統治者尊為聖人的孔子于《易》尚且如此,其古奧艱深、奇異獨特、恢弘博大由此可見一斑。
我第一次接觸《易經》,除了陌生茫然,更多的是無所適從。我不read•99csw•com知怎樣來閱讀它理解它破譯它,只有藉助注家們的解釋與詮說。看得多了,注家們不僅大同小異,更多的則是自己都沒弄懂就來裝模作樣地指手畫腳,還有的則是自己鑽了牛角尖走入迷潭進了死胡同之後又來誤導讀者。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開啟了中華文明之源,我國古代所有學問的哲學思想皆源於易學;它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宣告了中華傳說時代、半信史時代的結束,標志著信史時代的開始;它自誕生之初,就以其勃勃生機,一點一點、一天一天地沖刷、改造著我們腳下這塊既貧瘠又肥沃的土壤,中華民族、中國文化之所以演變成今天這副模樣,似乎都可以在它身上找到文化淵源與發展軌跡;它不僅在本土,即使在歐美、日本、東南亞也有廣泛的知音;它至今仍然風采翩翩,熠熠生輝,以其獨特的魅力影響著東方乃至整個世界。
《易經》,一般稱為《周易》。《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左傳》一書。至西漢時,儒家學派將《周易》、《詩》、《書》、《禮》、《樂》、《春秋》等著作奉為經典,名曰「六經」,《周易》這才被稱作《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