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玩弄「上帝骰子」的千古奇商——呂不韋 第四章

玩弄「上帝骰子」的千古奇商——呂不韋

第四章

呂不韋雖然在當上丞相的第一天就架空了庄襄王的實權,但畢竟還有一個王者的象徵高高聳立頭頂,他不得不有所顧忌。而現在,子楚一死,嬴政即位,秦國的政權、軍權全部落入他的手中,他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想怎麼辦就怎麼辦,無拘無束,成了一個典型的無冕之王。秦國軍民,唯有俯首伏地,唯唯諾諾而已。
公元前246年,年僅十三歲的嬴政以太子身份繼承王位,史稱始皇帝元年。趙姬封為太后,呂不韋仍為相,除已封為文信侯外,還被尊為仲父。仲父,意即叔父,因齊桓公曾稱管仲為仲父,此後,仲父也就成了君王對最親近之重臣最為尊崇的稱呼。
疲秦之計雖然拖住了秦國,韓國可以再行苟延殘喘數年,但渠成之後,將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不朽大業,秦國也會因此而更加富強。一個高明的拳擊手自然懂得,先將拳頭稍稍收回,然後再打出去會更加有力。
公元前244年,秦國為了雪恥報仇,呂不韋重用敗軍之將蒙驁反攻魏國,一下子掠取了二十座城池,大獲全勝而歸。對此,身為相國的呂不韋免不了會露出幾分驕矜之色,沒想到秦王嬴政卻不屑一顧地說道:「這算得了什麼呢?只能算個半勝,若是我呀,就要一鼓作氣,率軍打到魏國首都大樑。」呂不韋聽了,覺得嬴政小小年紀就有如此氣勢,真是孺子可教也,不禁拈拈鬍鬚,頷首而笑。嬴政又繼續說道:「我要佔領大樑,屠城三日,然後乘勝消滅魏國,殺他個屍首遍地、血流成河,人人害怕,個個臣服,然後班師回宮!」呂不韋聽得驚驚咋咋,就想這孩子哪來這些兇惡可怕的念頭?得趕緊讓他轉彎,學點愛民撫民的治國之道才是。就找來幾個功底深厚的導師,給他灌述一些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與內容。
然而,呂不韋不僅我行我素,執掌著秦國的實際大權,就是對他這個名正言順的秦王,也根本不放在眼裡。秦國一應大事,不讓嬴政過問,不與他磋商,做了就做了,氣也不給他通一聲。這倒罷了,他還反過來要求秦王學這學那、做這做那,大事小事請示彙報,動不動還有可能挨訓受斥。
至此,呂不韋才算真正知道了權力的力量與滋味,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歷代會有那麼多芸芸眾生擁擠在一條狹窄的小路上,為了撈個一官半職而不惜一切代價乃至奮不顧身的。據史書所載,呂不韋雖然達到了權力的巔峰,但他仍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並未忘乎所以做出什麼喪失理智的狂悖之舉。
呂不韋從經商賺錢到掌權立功而又著書立言,通過這一脈絡清晰的追求轉變,我們多少可以窺見那一時代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今日改革開放之中國,其價值觀念的變化曲線也可清晰地描述為:由當官掌權而經商賺錢,又慢慢地向崇尚知識轉移。如果我們將現時代的權力轉移與戰國時代做一比較,將會從中發現許多富有深意的「轉機」。
千兩黃金,可不是一筆小數,那黃燦燦的光亮肯定吸引、誘惑了不少read•99csw•com前來圍觀的飽學之士。然而,直到掛在城門的《呂氏春秋》不再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呂不韋覺得興意索然將它摘下為止,都沒有一人上前指點或增刪一字。其中不乏人們畏懾于呂不韋那炙手可燙的權威之故,但你不得不承認,《呂氏春秋》確是一部光彩奪目的大書、奇書!該書由《十二紀》、《八覽》、《六論》三部分組成,分為二十六卷,共計一百六十篇。每卷都有一個總的主題,卷下各篇既在這一總題的統轄之下,又遊刃有餘地發揮著自己的篇旨;而每篇之間,並不是一些孤立的個體,而是互相聯繫,有的還具有層次關係。就全書結構形式而言,如此系統劃一並具總體規制,這在先秦諸子中堪稱獨一無二,也是我國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若以內容而定,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呂氏春秋》稱得上那個時代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從浩瀚宇宙中的天體運行到農業耕作的溝壟尺寸,從遠古時代的先民生活到未來社會的理想藍圖,舉凡哲學、政治、軍事、倫理、道德、天文、地理、農業等先秦自然社會科學知識,學派理論兼采儒、法、墨、道、陰陽五行諸子家……幾乎全被《呂氏春秋》網羅其中,簡直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更為難得的是,它雖博採眾家之雜,但本著「以中義為品式,以無為為綱紀,以公方為檢格」的取捨標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
一眨眼,都六十花甲的人了。這一輩子,呂不韋似乎從來就沒有空閑、休息與安逸過。他真想就此好好地放鬆一下自己,享享清福,過幾天安逸日子,也就是達到人們常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之境界。可是,他不能夠啊!這輩子,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嬴政,他所能做的,就是拼將一把殘軀燃燒殆盡,把秦國整治得更加繁榮富庶,為統一六國掃清最後的障礙,為未來的天下奠立雄厚的基礎……一句話,他要為自己的親生兒子留下更多有益而可觀的東西。可嬴政又是一個怎樣的兒子怎樣的君王呢?呂不韋想按自己心中的理想改變他塑造他,就表面而言,他的目的似乎已經達到了。可是,今後的一些實際發展又將會怎樣呢?他不能把握,也無法控制,更缺少自信。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呂不韋一聲令下要編書,那些早就躍躍欲試的門客一個個並非等閑之輩,他們前來投奔呂不韋的目的就是想建功立業出人頭地,當然也不乏受了恩惠傾心報答之意,如今機會來了,誰不竭盡才智踴躍效力?
你呂不韋就是我的親生父親,也不能這個樣子嘛!畢竟,你只不過是一個臣子;而我,卻是高高在上的一國之主,並有著嬴姓氏族的高貴血統,儘管很有可能只是名義上的,可你仲父也不能太不把我當回事啊!
明白了這一點,嬴政的心頭就變得複雜起來。
李斯問道:「不知相國如何立言?」
為了秦國的大業,呂不韋真可謂竭盡駑鈍日夜馳驅。他做商人時就走南聞北九_九_藏_書地四處奔波,後來為扶立異人做王又殫思竭慮耗心儘力,而坐穩丞相位極人臣乃至成了無冕之王后,他還是像個螺陀般一天到晚轉個不休。當然,他的努力、奮鬥都得到了豐厚的回報,還沒有哪個商人像他這樣獲得過如此巨大的成功。是的,他呂不韋已經達到人力所能達到的高度。這輩子,他似乎什麼都得到了,金錢、美女、權力……要什麼就有什麼,想怎麼干就怎麼干,隨心所欲,無所顧忌,此樂何極?然而,靜下心來細細一想,卻又似乎什麼都沒有得到,一切都是空虛,都是幻覺。得抓住點什麼真實的東西,做一件傳之後世永垂不朽的大事才行。
少年嬴政的心頭,灌滿了一股難以言說、無從發泄的仇恨與羞辱。聯想到童年時所見,就追溯到了母親趙姬以前曾是呂不韋愛妾這一事實,聯想起秦國曾經流傳過他是一個小雜種的風言風語,一時間,聰穎的嬴政似乎什麼都明白了。
然而,呂不韋不僅沒有達到預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他與嬴政之間的矛盾。
呂不韋再問:「要想傳之千古呢?」
前面我們曾經談到過,童年時的嬴政就因呂不韋與母親趙姬的曖昧關係而對他產生了一種朦朧的恨意。童年的生活與環境深刻地影響著個人性格的形成與發展,童年時期的本能感覺與好惡印象很有可能會凝成一種無法化解的心理定勢。嬴政在孩提時代萌生的恨意非但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及呂不韋對他的關懷與摯愛慢慢消釋,反而還在一天天莫名地增長著。對待嬴政,除了關愛外,呂不韋更多的則是督責,督促他練文習武,刻苦用功,成為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而這,只會加深嬴政心頭的反感:你是誰?有什麼資格管我?仲父又算得了什麼?畢竟不是我的父親呢!別看我仲父仲父地叫得親熱,心裡頭可煩著你恨著你呢!
他與仲父的矛盾,已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一旦時機成熟,呂不韋就不得不吞咽自己種下的這枚苦果。
韓國的推測一點不錯,呂不韋見鄭國精通水利,而他提出的在關中地區修一大渠,然後取涇河之水灌溉關中平原的建議不僅切實可行,而且可以預見到的是,其獲利將不亞於都江堰。
發現中計之後,呂不韋並沒有殺掉鄭國,而是繼續重用他將渠修下去。
群策群力,《呂氏春秋》很快就完稿了。為了使之達到字字珠璣、篇篇非凡,可以流傳千古的高度,又數易其稿,經過幾番修改重訂,直到呂不韋感到滿意為止。書稿編定后,呂不韋大概從商鞅的「移木賞金」中受到啟發,又演繹了一出著名的「一字千金」之史事。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呂不韋命人將業已完成的《呂氏春秋》書稿近二十萬字懸於國都咸陽城門,延請各國學者、賓客、使節前來觀看,並向世人宣布,若有高人能夠修改一字,即賞千金。
關於秦始皇與呂不韋思想政見之對立,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書·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一文中從世界觀、政治主張、九*九*藏*書一般傾向等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比較,並列有一張對照表,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照一閱。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時間一長,呂不韋與趙姬的私通嬴政自然也會心知肚明。極有可能,他還有意無意間地見到過他們兩人繾綣相依的鏡頭。除了咬牙切齒地獨自憤怒外,對此他也無可奈何。於是,不禁又喚起了童年的恨意,新仇舊恨一齊湧上心頭,他發誓一有機會就要報復。而這次的仇恨對象,除了相國呂不韋,還有母親趙姬,他覺得母親淫|亂宮闈,實在有失身份太不像話了!
隨著嬴政的一天天長大,他對呂不韋的怨恨也在加深,摩擦與矛盾漸漸變成或隱或顯的衝突。
呂不韋聞言,不覺高聲叫道:「好,既如此,我意已決!」
於是,秦國又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正式動工,奠基儀式由相國呂不韋親往主持,其莊嚴隆重可想而知。
這時,呂不韋才真正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具有超常智慧的他很快就想出了一個自以為絕妙的脫身法子——他找到了一個名叫嫪毐的高大英俊的青年男子做替身,讓他以宦官的身份進入太后王宮服務。在處腐刑時,呂不韋特地派人做了手腳,並沒有除掉嫪毐褲襠里的兩粒睾丸。也就是說,派給趙姬的還是一個真正的男人。這樣一來,趙姬的欲|火得到滿足,就不會來找呂不韋「扯皮拉筋」了。
在此期間,呂不韋又做了一件大利於秦國的事情。
然而,嬴政不得不心裏泣血、臉上賠笑地一忍再忍,他是一個狂暴之人,同時也是一個工於心計之人。忍吧,小不忍則亂大謀,按秦國習俗,等到二十二歲那年就可舉行冠禮執掌實權了。於是,他就眼巴巴地盼望那冠禮之日快快到來……
呂不韋決心根據自己奮鬥了一輩子的實踐經驗,從哲學、思想、政治、謀略、軍事、經濟等方方面面將它們上升到一種抽象與理性的高度。他先列出《呂氏春秋》的編纂宗旨,擬出一個編著框架,然後挑選門客中有才有識之士分頭撰寫。寫法不定,長短不拘,但要求篇篇非凡,字字珠璣,決不可濫竽充數。
然而,最慣使用間諜、情報戰術的秦國很快就探明鄭國原來不過是韓國的一個姦細,而他勸說的秦國修渠之策,也是一條惡毒的疲秦之計。
鄭國為了回報呂不韋的不殺之恩,對工程的設計與施工也就更加認真精心了。十年後,工程終於順利完工,呂不韋下令以水工鄭國的名字命名該渠,叫它鄭國渠,首開中國歷史上以人名命名某項工程之先河。
這充分顯示了呂不韋心胸之豁達大度與用人的不拘一格,由此我們也窺見到了呂不韋身上的確具有一般凡夫俗子難以企及的遠見卓識與大家風範。
李斯回答:「立功重於眼前,立言在於未來。功績有目共睹,立言深入人心。兩相比較,竊以為立言重於立功。」
《呂氏春秋》拋出之時,正是嬴政舉行冠禮、執掌實權的前夕。
嬴政躲在深宮一字一句地捧讀刻有《呂氏春秋》九九藏書的簡冊,讀著讀著,他忍不住拍案而起、大聲斥罵,憤怒地將簡冊摔得七零八落。一番發泄過後,嬴政猶不解恨,又將這些竹片碼在一起,焚之一矩。
正當他自我陶醉之時,趙姬卻主動找上門來了。自從來到秦國,以趙姬的身份、呂不韋的地位及壁壘森嚴的王宮而言,他們必然小心翼翼,即使有過眉目傳情之舉,但脫衣上床的私通行為,恐怕還不曾有過。然而,子楚一死,趙姬就再也按捺不住了。庄襄王今日一個美人,明日一個宮女,對猶如一本翻爛了的舊書般的趙姬,自然用心「耕耘」的功夫就少了。也就是說,自來秦宮的三四年間,趙姬名為王后,實際上卻在守活寡。這對一個還不到三十歲正值性|欲旺盛之年的女人來說,比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還要難熬。子楚一死,趙姬就有了一種掙脫囚籠重獲自由的快|感,呂不韋的膽子也大了起來,他摒棄左右,尋了一個秘密所在,讓趙姬痛痛快快地滿足了幾番。趙姬卻像久盼甘霖的枯禾,雨水一灑,禾苗就返青了、旺盛了。她並不滿足於幾粒可憐的雨露,她要取得名正言順的地位,與呂不韋重行結為夫妻。這在呂不韋看來肯定嗤為典型的婦人之見,作為商人出身的他所看重的並非虛名,而是一種可觸可摸可見的實利,與趙姬私通跟實際上的夫妻又有什麼兩樣?王宮森森,規矩嚴明,他們做得到嗎?兩人私通,已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怎能繼續不顧死活直往前沖呢?可是,趙姬卻淚眼婆娑地苦苦相求,並提出要他廢掉嬴政自立為王的主意。她說:「只要當了秦王,我還是王后,咱們倆就可堂堂正正地待在一起了。」呂不韋聽了,當即愣住:「我怎能殺掉自己的親生的兒子搶奪他的王位呢?兒子為王,不就跟自己當王一回事嗎?再說,嬴政不也是你的兒子嗎?你怎就這麼狠心呢?」趙姬說:「一邊是我的兒子,一邊是我的情人,如果要我選擇其中一個的話,不韋,靠得住的還是你。畢竟,親生兒子並不等於咱們自己啊!」
是可忍,孰不可忍?!
《呂氏春秋》雖然不是篇篇出自呂不韋個人之手,但它反映的觀點,卻是呂不韋思想的闡釋。
李斯道:「功績易逝,唯有立言,方能成為一塊永不磨滅、永垂不朽的豐碑!」
然而適得其反,那些先生們一天到晚喋喋不休的吟詠與講解弄得嬴政暈頭轉腦乏味極了,不由得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逆反心理。你要我學儒通墨懂道,我偏不理會這些破玩意兒!我要研習專與儒墨道唱對台戲的法家學說,把它當作法寶,看你仲父又能把我怎樣?
那麼,又該做點什麼才好呢?
看來,要想建立千秋萬代永不衰敗之偉業,除了立功恐怕還遠遠不夠,得考慮立言才是。
呂不韋站起身來,激動地在室內走來走去道:「我要編著一部大書,書的名字就叫《呂氏春秋》。我要吸取諸子所長,揚棄百家所短;既要保存遠古的重要史實,又要反映當今戰國七雄之爭;既要立足於秦國,還要讓它成為一部未來天下一九九藏書統后的建設藍圖與施政大綱。」
鄭國渠位於渭河以北,全長一百五十多公里,採用了原始的簡易渡槽,解決了橫跨諸多河流的問題,並利用有利地形,全部實行自流灌溉,顯示出高超的技術水平。鄭國渠建成之後,灌溉面積高達四萬多頃(約合現今二百八十萬畝),秦國的大本營——關中平原於一夜之間彷彿就變成了一座米糧倉。
於是,他就認真地觀察相國那慈父般的眼神,回想仲父這些年對他的恩愛,一言一行,點點滴滴,歷歷在目。頓時,他的心頭涌過一股從未有過的親情與親切,呵,極有可能,仲父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呢!
呂不韋雄心勃勃,並不滿足於秦國的霸業,他要將這種霸業推向王道。也就是說,他希望統一天下之後的秦國能夠成為一個典型的王者之國。呂不韋雖然煞費苦心地向嬴政灌注儒道墨的思想體系,但他內心也相當清楚,嬴政推崇、信奉的卻是法家的霸道之說,且為人張狂、乖逆、變態、殘忍、極端……因此,《呂氏春秋》就花了不少篇幅與筆墨在自然原理方面貫穿道家之言,在社會秩序層面體現儒家學說,以此來清除秦國唯法主義影響,轉變嬴政唯法是崇的觀念。比如說,《呂氏春秋》反對君權專斷,認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主張民為先、為重、為本,大書「安危榮辱之本在於主,主之本在於宗廟,宗廟之本在於民」;否定嚴刑重罰,「嚴刑厚賞,此衰世之政也」;呂不韋還堅持無神論,提倡節制崇儉,謳歌禪讓,實行仁義禮治,贊成遞級分封……而這,與秦始皇日漸形成的主張專制統治集天下大權於一身,實施嚴刑峻法,建立郡縣制,沿守秦人多神世界的原始信仰以及揮霍享樂等觀念大相徑庭、背道而馳。
呂不韋對他的心理活動自然不曾知道,也不會對一個不甚懂事的孩子去進行一番深深的探究,他所能做的,只是在心裡頭一聲聲地呼喚著兒子,我的親親兒子,然後在行為上盡著一個父親應盡的職責。
近鄰韓國面對強秦的猛烈進攻,于無奈之際想出了一條拖住秦國的「疲兵之計」。他們派出一個名叫鄭國的優秀水利專家,勸說秦人修築一條大渠。秦國一旦動工修渠,將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無暇東征,韓國也就獲得了安全。韓國之所以想出這一計謀,就在於十年前,秦國蜀郡在郡守李冰的主持下治理岷江水害,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使得蜀地千里沃野成為秦國的大糧倉。這回,只要稍稍遊說,獲益多多、嘗過甜頭的秦國肯定會再次動工修渠的。
經過一番思考,呂不韋傳來李斯相商。這個李斯,就是日後鼎鼎有名的秦國丞相。而現在,他還不過是投奔到呂不韋門下的三千客人中的其中一位,當然,也是他最為器重的一位。下面就是他們兩人的對話:
呂不韋問:「我想問你,立功與立言,孰輕孰重?」
而此時的呂不韋,在一步步獲得巨大成功與走向權力峰巔的同時,卻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