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不讀《孟子》

不讀《孟子》

但這是一個每人遲早都會問自己的問題,這涉及我們每天的選擇。我們無法完全接受孟子的道德方案,那麼,我們的道德方案是什麼呢?總得有個方案吧?
我最敬畏孟子的,是他堅定的義務論。孟子,從社會理想,到哲學範疇,和孔子離得並不很近,但道德上的義務論主張,是這二老高度一致的地方。這會引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代中國尊孔尊了那麼多年,儒生主管意識形態那麼多年,道德主義盛行了那麼多年,而實際的狀況是,義務論色彩越來越稀薄,到後來只剩一張皮,真正執行的,是用戒條偽裝起來的越來越徹底的功利主義。
孟子生在鄒城,死在鄒城,沒什麼爭議,未https://read.99csw.com免令當代人失望,因為對古代聞人,大家喜歡的,是生得糊塗,死得曖昧,各地的愛地者,才可以紛紛聲稱某某就葬在本地,有戶口為證,或者某某就是我們這兒某村的人,昨天我還和他的一百代孫吃茶下棋來著。古宅於是乎新建矣,旅遊於是乎開發矣,人民於是乎有幣矣,——而孟子不曾野生道死,弄得大家無法分一杯羹,好不掃興。在今天的人眼裡,賣不到錢的東西,就不是東西,是不是因為這個,人們對孟子失去了許多興趣?
明儒劉宗周說:「君子之學,慎獨而已矣。」這是孟子之學的要點。慎獨意味著道德上的完全獨立,不九-九-藏-書受他人評價的左右,只對自己內心的道德呼喚負責。一方面,中國的道德哲學中,這是最深刻、最個人化的一種;另一方面,也是最不能給社會提供倫理基礎的一種。儒學內含的反社會性質,在這裏也最明顯,最接近道家。這確實是一條內聖之路,但有幾個人能實現呢?所以明人一邊大講自省,一邊任由社會墮落,因為群己之間,這種理論並未建成一種聯繫,個人的道德退路,並不是社會的倫理出路。何況,自己做自己的上帝,果真能提供「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道德勇氣嗎?
要強調的是,仁政云云,是孟子思想中最不成熟的一部分。他的偉大價值,那使他當之無愧地成為孔子思九-九-藏-書想中涉及個人那一部分的發揚者的,在他對個人感受的強調。他是儒學里的一顆炸彈,可惜磨洗千年,引信已經磨掉了,現在供在聖廟裡,苦著一張臉,正有「辱己以正天下」之憂。孟子談人生是內行,談民生是外行,而今讀《孟子》談民生,就是買櫝還珠了。
現在中學課本里,頗從《孟子》中選了幾段。有意思的是,那篇選自《告子下》的「魚我所欲也」,列在初中課本里,而高中課本里,選的是「孟子見梁襄王」之類談仁政,思想簡單的幾篇。也許選編者以為義利之辯,太初級了,只適合初中生思考,也許相反,以為高中生經驗漸多,而孟子的義利之說,同我們的生活經驗格格不入的read•99csw.com地方太多,容易造成課堂混亂吧。
孔孟並尊,而他們的社會主張,並不一樣。他們氣質相通,生活的年代不一樣,對自己的時代的評價不一樣,假如孔子活在孟子的年代,大概也要少講些禮,多講些義。孔子哲學,不是為失敗的社會準備的,孟子是。我們現在欣欣向榮,大家滿心歡喜,一路狂奔,恨不得二十一世紀趕緊過完,三十一世紀馬上趕到,這是不是多講孔子,少講孟子的另一個原因呢?
說孟子頭腦簡單,並不是說他膚淺,否則就是無視他的思想中談心性的那一大部分。我們知道,孟子一直拿他的倫理學當政治學用,他的政治哲學,是要還原到個人的,完全不像是一種社會理論,所以當read•99csw.com時售不出去,但論其源本,仁義比起天命來,更接近真正的合法性——同意。孟子的理論是,大家都做好人,好社會自然生矣。那麼,為什麼大家都有能力做好人呢?因為性善。為什麼大家非得要順這善的本性?做點壞事,不也很舒服嗎?如果好人不得好報,為什麼還要做好人?這就涉及最深刻的道德動機了,孟子談心性,就是要把道德的最終動機,建立在我們心裏。
我以前數次攻擊孟子的思想,其實,我對孟子本人,是非常喜歡的。在我心目中,孔子之後的先秦諸子,若論人格高尚、誠實、善良,沒有比得上他的。閉上眼睛想孟子,出現的是一個愛激動的老頭,心眼兒好到極點,頭腦簡單,經常被別人氣得哆嗦。